西方经济学答案(尹伯成习题一)

合集下载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圣才出品)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国民收入的决定:模型(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5 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 IS LM 模型 1.什么是 IS 曲线?为什么 IS 曲线向右下倾斜? 答: IS 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IS 曲线向右下倾斜是因为它假定投资需求是利率的减函数,以及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即利率上升时,投资要减少,利率下降时,投资要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时,储蓄要随之增加, 收入减少时,储蓄要随之减少。如果这些条件成立,那么,当利率下降时,投资必然增加, 为了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或者说储蓄和投资相等,则储蓄必须增加,而储蓄又只有在收入 增加时才能增加。这样,较低的利率必须和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证产品市场上总供给和 总需求相等。于是当坐标图形上纵轴表示利率,横轴表示收入时, IS 曲线就必然向右下倾 斜。如果上述前提条件不存在,则 IS 曲线就不会向右下倾斜。例如,当投资需求的利率弹 性无限大时,即投资需求曲线为水平状时,则 IS 曲线将成为一条水平线。再如,如果储蓄 不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即边际消费倾向如果等于 1,则 IS 曲线也成为水平状。由于西方学 者一般认为投资随利率下降而增加,储蓄随收入下降而减少,因此一般可假定 IS 曲线为向 右下倾斜的。
(2)比较(a)和(b),说明投资对利率更敏感时,明边际消费倾向变动时, IS 曲线斜率发生什么变化。
解:(1)由 C a bY , I e dr 和 Y C I 可知: Y a bY e dr
此时 IS 曲线将为: r a e 1 b Y 。 dd
4.假定货币需求函数为 L 0.2y 5r 。要求: (1)画出利率为 10%、8%和 6%(即 r 10 , r 8 , r 6 ),而收入为 800、900 和
3 / 11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9版)题库-国民收入核算【圣才出品】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9版)题库-国民收入核算【圣才出品】

尹伯成《西⽅经济学简明教程》(第9版)题库-国民收⼊核算【圣才出品】第10章国民收⼊核算⼀、名词解释1.潜在GDP答:潜在的GDP是指在合理稳定的价格⽔平下,使⽤最佳可利⽤的技术、最低成本的投⼊组合并且资本和劳动⼒的利⽤率达到充分就业要求时所能⽣产出来的物品和服务。

潜在的GDP不是⼀个实际产出量。

⼀般认为,只有在充分就业时,才有可能实现潜在产出。

⽽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的差额,称为产出缺⼝。

潜在产出由⼀国所拥有的⽣产要素状况决定,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增加潜在产出的途径是增加劳动、资本等⽣产要素投⼊以及实现技术进步。

2.流量与存量答:流量是与⼀定时期对应的量,如⼯资。

存量是与⼀定时点对应的量,如年底存款。

任何存量都有相应的流量与之对应,存量因流量⽽发⽣变动,存量是流量的结果,如年初存款、当年存款增加额和期末存款三者的关系。

但不是任何流量都有存量与之对应,如税收、进⼝、出⼝等。

3.⽀出法答:⽀出法⼜称产品流动法、产品⽀出法或最终产品法,是从产品的使⽤出发,把⼀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出加总,计算出该年⽣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出的货币加在⼀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出法通常是宏观经济研究中计算国内⽣产总值的最有⽤的⽅法,在进⾏实际计算时,⼀般要将个⼈消费⽀出、私⼈国内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这四类⽀出相加在⼀起。

综上所述,若以C表⽰个⼈消费⽀出,I表⽰私⼈国内总投资,G表⽰政府购买,X表⽰出⼝,M 表⽰进⼝,(X-M)表⽰净出⼝,则从社会消费的⾓度可以得出以下公式:GDP=C+I+G +(X-M)。

⼆、单选题1.下列各项中,能够计⼊国内⽣产总值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务折合成的收⼊B.出售股票的收⼊C.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D.为他⼈提供服务所得收⼊【答案】D【解析】A项,不在市场上交易的家务劳动不在计算范围之内,因此不计⼊GDP。

B项,出售股票仅仅涉及到产权转移,⽽并没有新的最终产品增加。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答案精编版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答案精编版

……………………………………………………………最新资料推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习题解答(尹伯成主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习题一2.答:要看具体情况。

例如,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何决定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对象;研究人们的消费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则属于宏观经济学的对象。

3.D4.B5.B6.C7.B8.B9.答:经济理性主义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假定:人们的经济行为或选择都是具有理性的,即人们总是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作出能最好地达到预期目的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生产者追求最大利润符合此原则,也有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

在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定中,自私或利己主义和完全理性是两个前提,自私自利者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此原则下他很可能从不感情用事且处处斤斤计较。

当然,现实生活中愚蠢的或守财奴式的自私自利者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损人利己可能导致他人的抱负或法律的制裁,而且这种报复或制裁所带来的不利可能大于损人所得到的利,所以,损人利己很可能是非理性的。

上述答案是实证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

10.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体系中变动着的各种力量处于平衡因而变动的最后倾向等于零的那种状态。

”([美]D·格林沃尔德主编:《现代经济学词典》)习题二2.⑴需求曲线向左移动;⑵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⑶需求曲线向右移动;⑷需求曲线位置不变。

3.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在同一坐标图上,任意两条需求曲线(无论是否线性)相交的交点的弹性都是不相等的。

(如果两条需求曲线相切,则切点的弹性相等。

)4.以教材P47-49 的结论为已知条件,用几何方法可以证明:①a、b、c 三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相等。

② e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d 点;d 点的需求价格弹性(绝对值)大于a 点。

5.答:农产品应当提价,高档消费品应当降价。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7版)单项选择题详解第一单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经济学可定义为( )。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 CD(人们靠收入生活【答案】C【解析】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说“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殆尽【答案】B【解析】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故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答案】D【解析】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有限,即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或失业的状况。

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的有效利用,则只有减少物品生产才能增加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导言1(简释下列概念:(1)稀缺答: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却是有限的。

相对于人类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生产这些经济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有限和人类欲望及需求无限之间的矛盾。

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从稀缺性出发,西方经济学一般认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

”同时,对稀缺资源应从动态的观点来认识。

历史上,许多资源曾经被视为自由取用的资源,如空气、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人口的增加,人类需要的不断提高,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2)自由物品答:自由物品是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自由物品是相对于经济物品而言的。

(3)经济物品答:经济物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给有限的物品,是指人们不能自由取用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

经济物品在人类社会中是最重要的,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

(4)生产可能性边界答: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社会使用既定生产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最大数量组合。

也就是说,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技术知识和可投入品数量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经济体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同时也可以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

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5)自给经济答:自给经济是指自己消费本身生产的大部分物品,只有少数商品用来交换。

如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消费本身生产的大部分物品。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9版)单项选择题详解-第一~五单元【圣才出品】

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第9版)单项选择题详解-第一~五单元【圣才出品】

第一单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经济学可定义为()。

A.政府对市场制度的干预B.企业取得利润的活动C.研究如何最合理地配置稀缺资源于诸多用途D.人们靠收入生活【答案】C【解析】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多种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2.说“资源是稀缺的”是指()。

A.世界上大多数人生活在贫困中B.相对于资源的需求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D.世界上资源最终将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殆尽【答案】B【解析】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

故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答案】D【解析】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有限,即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水平【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或失业的状况。

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的有效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唯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6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1.简释下列概念:(1)总需求函数答:总需求函数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描述这一函数的曲线称为总需求曲线。

所谓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它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国民收入水平就上升。

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可以求得总需求函数。

(2)总供给函数答:总供给函数是表示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或者说是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供给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函数,总供给函数的一般形式为:,总供给函数是实际工资的减函数,资本和技术的增函数。

总供给函数反映了经济中的价格调整机制。

影响总供给函数的因素有: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和供给函数、货币工资函数等。

总供给函数可以分为古典总供给函数、一般凯恩斯总供给函数和极端凯恩斯总供给函数三种。

总供给曲线是总供给函数的几何图示。

(3)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答: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在图16-1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价格水平(),代表原来的总需求曲线,代表短期总供给曲线,代表长期总供给曲线。

最初,经济在点时实现了均衡,均衡的国民收入为,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这时点又在长期总供给曲线上,所以,代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

图16-1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在短期内,政府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增加了总需求,从而使总需求曲线从向右上方平行地移动到了。

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于。

这样,总需求的增加使国民收入水平从增加到并使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但是,价格的上升必然引起工资增加,总供给减少,短期总供给曲线从向左上方平行移动到,与相交于。

这样,国民收入水平从减少到,价格水平从上升到。

西方经济学(尹伯成)

西方经济学(尹伯成)

习题二下列情况发生时,某种蘑菇的需求曲线如何移动?⑴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报告,称食用这种蘑菇会致癌;⑵另一种蘑菇价格上涨了;⑶消费者收入增加了;⑷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了。

答:⑴对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

因为卫生组织发布的该蘑菇会致癌的报告会使得人们普遍产生对食用此种蘑菇的恐惧心理,从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大大减少对它的需求量。

⑵此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各个品种的蘑菇属于互替商品,当另一种蘑菇的价格上涨后人们会减少对那种蘑菇的需求量,并通过多消费此种蘑菇来实现替代。

因而在任一价格水平下增加了对此种蘑菇的需求量。

⑶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会向右移。

因为消费者收入的增加意味着他们购买力的增强,这将使他们增加对这种蘑菇在内的正常商品的需求量,并且在任一价格水平下都是如此。

⑷此种蘑菇的需求曲线不变,如果不考虑培育蘑菇的工人作为消费者对此种蘑菇的需求的话。

因为培育蘑菇的工人工资增加只影响蘑菇的供给成本进而影响其供给曲线,对需求曲线则不发生影响。

假设一个坐标图上有两条形状为直线但斜率不同的需求曲线,在这两条需求曲线的相交之点的弹性是否相等?假定这两条相交的需求曲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交点上弹性是否相等?答: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性需求曲线在相交之点各自的弹性是不相等的,斜率绝对值小(坡度较平缓)的那条需求曲线在交点处的弹性大一些。

PCAD 2O F D B Q上图,D 1、D2分别为两条斜率不同的线性需求曲线,它们与横轴分别相交于点B 、D ,与纵轴分别相交于点A 、C ,两条需求线相交于点E 。

这里,D 1之斜率绝对值1OA K OB =,D 2之斜率绝对值2OCK OD =,显然,21OC OA AC OA AC AC OA K K OD OB DB OB DB DB OB++-==>==--+,即D 2斜率绝对值较大。

由几何表述法可知在交点E 处,D 1之弹性系数1d EB E EA =,D 2之弹性系数2d EDE E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参考答案
习题一
1.简释下列概念:
稀缺
答: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
答: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
答: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自给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特点是每个家庭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扩大一点说,是每个村落生产他们消费的大部分物品,只有极少数消费品是与外界交换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居民的直接消费所决定,经济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混合经济
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国家所有相结合,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相结合,因此也是垄断和竞争相混合的制度。

在这种体制下,凭借市场制度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依靠国家干预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微观经济学
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它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
答:西方经济学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实证经济学
答: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
的评价。

规范经济学
答: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内生变量
答: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
答:指不是由经济模型中的变量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如政治,自然)决定的变量。

存量
答: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流量
答: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变动的数值。

局部均衡
答:是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来分析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般均衡
答:在分析某种商品价格决定时,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来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所有商品的价格如何被决定。

2.你认为研究人们的消费问题是属于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对
象?
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是仅从概念上就可简单加以区分的。

消费这个概念和问题,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有,但含义和研究的角度不一样。

在微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消费者行为(选择),即根据预算约束,消费者如何按自己的偏好选购消费品以实现效用极大化;而在宏观经济学中,研究消费主要是研究社会的总消费支出水平如何决定,及如何影响总需求水平等。

3.经济物品是指()。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答:D
4.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答:B
5.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Y物品的生产才能增加X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答:B
6.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

A.1982年8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10%;B.1981年失业率超过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美元。

答:C
7.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用工人的数量。

答:B
8.什么是经济理性主义?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符合这个原则的,有没有“非理性”或“反理性”行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理性的还是反理性的,为什么?您给出的答案是实证性的还是规范性的?
答:经济理性主义是指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人在经济生活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的动机所驱使,总能认真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进行比较,以便找出一个能使他耗费给定的代价取得最大限度利益的所谓最优方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花费一定金钱买进消费品时总是力求消费品提供最大效用,厂商经营总是力求利润最大,要素出售者提供生产要素则力求收益极大。

总之,人们无论从事何种经济活动,都力求能带来最大利益,带来最大限度满足。

一切头脑正常的人,即所谓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行动,不可能有所谓“非理性”或“反理性”的行为。

然而,理性行为不一定是自私自利的,更不一定是损人利己的。

因为如果人们不把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作为自己行为所追求的目标,而把助人为乐看作是自己行为的准则的话,则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就不会成为他们的理性行为。

当然,在自私自利或损人利己主义者看来,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行为就是理性行为。

所谓“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就是这样的人。

可见,如果我们说,理性行为不应当是自私自利及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种说法实际已经是规范性的而不是实证性的了。

因为这种说法实际上已包含着认为自私自利和损人利己是“不好的”、“不应当的”、“非理性的”这样一种价值判断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