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
【写作提升】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之三:动作传神四步走(课件)

给动作“添加细节”
第四步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骂他混蛋。
A她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语言)
B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怒目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你真是一 个混蛋!”(添加神态)
C其实,她早已被气得浑身颤抖,脸色铁青,但她还是在不断地告诫自己: 不要失态!不要骂人!最终她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怒睁杏目,用手指着他的 鼻子骂道:“你真是一个混蛋!”(添加心理)
课堂小结:
动作传神四步走
一、给动作“精准刻画” 二、给动作“化功大法” 三、给动作“涂脂抹粉” 四、给动作“添加细节”
习作欣赏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 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 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 “小磊,怎么又回来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 自己的房间。屋子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叠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 又翻抽屉,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写字课 回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 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 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 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 放好。 小磊冒着满头大汗,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 时,校园里早已鸦雀无声了。
——《这就是我的妈妈》 母爱——无微不至、细心
给动作“精准刻画”
第一步
动作,在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 同性格的人身上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同一个 人,在不同的情景中,其动作也会不相同, 因此,描写人物动作,要准确运用动词。
看 瞄 瞟 盯 瞥 端详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摔跤》新课标任务群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新课标任务群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摔跤》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任务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引导:字里行间众生相,大千世界你我他。
在祖国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有勇武过人的武松,意志坚定的刘伯承等,这些人物个性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明确单元目标。
课 题 13.人物描写一组五年级下册 第5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学习目标 1.会认“嘎、绊、揪”等11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监”,会写“跤、搂、仗”等15个字,会写“摔跤、手疾眼快”等10个词语。
2.初步感知课文三个片段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摔跤》这一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嘎子、小胖墩儿的特点。
学习 重难点 能结合《摔跤》这一片段中描写人物的语句,说出嘎子、小胖墩儿的特点。
学情分析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鉴于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比较陌生这一现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对课文所涉及的作家、故事、人物等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同步导学案过渡: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五单元,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继续认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课件出示单元导读页)单元学习目标:①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②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尝试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
任务二:自主学习,探究阅读1.快速默读课文,说一说三个片段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分别选自哪本小说?作者是谁?预设:《摔跤》主要写了小嘎子,选自徐光耀的小说《小兵张嘎》;《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写了骆驼祥子,选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两茎灯草》主要写了严监生,选自吴敬梓的小说《儒林外史》。
2.说一说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什么?预设:《摔跤》主要描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情景;《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描写了祥子的身体健壮、挺拔,充满生机;《两茎灯草》主要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咽气的故事。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优质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 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3. 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教学准备
1.教材: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
2.教具:白板、彩色粉笔、图片、课件等
3.学生:理解能力较强的五年级学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引入人物描写,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学习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描写的重要性和方法,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学习。
3. 实践
•分组让学生互相练习人物描写,可以选择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或者自己想象的人物进行描写,并互相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4. 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总结人物描写的要点和技巧。
5. 作业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行延伸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技巧,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描写的重要性。
五、扩展阅读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建议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关注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形象的,从中学习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技巧。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作者资料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旧知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胖墩和小嘎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小嘎子顽皮、机敏、富有心计。
生:小胖墩很沉稳,也是个摔跤能手。
师:嗯,他们两个各有特点。
你还有其他收获吗?课文着重抓住了什么进行描写?生:……生:小胖墩和小嘎子比赛摔跤时的动作、神态。
生:抓住细节进行描写。
师:是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物描写一组》的第二个片段,这篇课文选自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只有区区三百多字,却被人们视为细节描写的经典,这是一段怎样神奇的文字啊?(板书课题,读课题,正音“监”,理解“监生”)。
师:片段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严监生呢?(强调临死前,师在临死前下打上点。
)师:设想一下一个人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生:……师:这些都是一般人临死前的想法,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你的收获。
师:严监生临死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师板:两茎灯草)师:在古代灯草是用来照明的,它非常地便宜,相当于一盒火柴里一根火柴的价钱,高明的作家善于抓住特殊情景下的最不起眼的事物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品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原来“两茎灯草”就是严监生临死前的心事,他的表现是怎样的不一般呢,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生读书画记)师:严监生临死前有哪些不一般的表现?生:……(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物描写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人物描写一组》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运用到写作中,而有的学生则在如何将描写方法与实际写作结合上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学生们对人物描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仍然显得有些拘谨,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物描写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或者是担心自己的创作不被认可。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在引导与启发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开放性问题的思考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因此,我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在描写人物时,往往注重外在描写,忽略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教师需指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对话、心理活动等方面,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3)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难点解析: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受限于固定思维,难以创作出独特的人物形象。教师可通过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突破思维局限。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实践,提升学生运用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人物特点的能力。
3.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发挥想象,创新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
新人教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统编版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
《摔跤》选自中篇儿童小说《小兵张嘎》,《两茎灯草》选自《儒林外史》,《他像一棵挺脱的树》选自《骆驼祥子》,题目为编者所加。
这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祥子这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三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
学情分析学生曾读过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也写过这类作文,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读写经验。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小嘎子、严监生、祥子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祥子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质疑、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到三个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在头脑中浮现出人物鲜活的形象。
(2)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享有世界声誉的著名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代表作有《龙须沟》《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2.教师介绍《骆驼祥子》。
3.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祥子是一个怎样的人?4.教师范读。
5.学生交流难读之处。
二、再读课文,认识人物1.请你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祥子?写出了祥子的什么特点?(外貌描写,写出了祥子长相普通、淳朴憨厚、体格健壮,充满活力的特点。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人物描写一组集体备课教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第13课 人物描写一组2024年1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下)集体备课教案第13课 人物描写一组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结合文章中的语句,体会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祥子、严监生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2.学习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所运用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嘎、绊”等5个生字,会写“跤、搂”等8个字,会写“摔跤、手疾眼快”等4个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小嘎子的性格特点,感受小嘎子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时运用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导人:同学们,我们以前在不同文章中学到过不同的人物,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这些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回忆一下作者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时都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继续了解作家们所塑造的那些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
(板书:人物描写一组)2.过渡:本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它们分别选自三本名著《小兵张嘎》《骆驼祥子》《儒林外史》。
这三个片段运用不同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小嘎子、祥子、严监生三个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特点鲜明,给人印象深刻。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朋友,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板书:摔跤)3.简介《小兵张嘎》及其作者徐光耀。
4.谈话引人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小胖墩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嘎子与小胖墩儿比赛摔跤”的这个片段去了解他们。
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

动词前的 修饰语使 得这些动 作的刻画 更加准确 传神。
中午做作业时,“调皮大王”——王凯故意将他的墨水甩. 到我的本子上,然后嬉皮笑脸地对我说:“嘿嘿,对不起啦!” 这可是要交上去的作业呀,有几点墨水该多难看啊!想到这 里,我“噌.”地站起来,举.起.拳.头.,正要“发威”。但一想到“淑 女”形象,我的脸色立刻阴转晴。我朝他微.微.一.笑.,和.颜.悦. 色.地说:“没关系,我自己擦一擦就好了!”于是我又坐下来 用橡皮一边擦掉本子上的墨迹,一边竖.起.耳朵听王凯对我的 “评价”。不料他竟然对同学说:“她今天是不是吃错药了?” 我差点晕倒!
——孙犁《芦花荡》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 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 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只和坟 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 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 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 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选自《精彩校运会》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 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 姿势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用比喻写出了运动员的强健有力,蓄势待发的状态。
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 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 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 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 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 一只起飞的雄鹰。
刚走进学校,我就看见不远处的好朋友——凌军。我正准备 大声喊他,但一想到“淑女”这两个字,赶忙把话咽了回去。我慢 慢地走到他身边,小声地打招呼:“嗨!凌军!”他转过头来,我 冲他“甜甜一笑”,说:“你好啊!”凌军似乎打了个冷颤。他细细 地打量了我一番,弄得我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我本以为他会表 扬我几句,没想到他竟吃惊地说:“王思然,”他摸摸我的额头, “你今天是不是发烧了?”他刚才说的话就像一盆冷水将我从头 淋到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描写之动作描写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动作描写的作用
2、掌握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人
物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运用动作描写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特点
选择合适动词去描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巴去商场买剪刀,他不能说话,无法用语言告诉服务员自己要买什么。
于是,他就伸出自己的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当作剪刀,并且上下动动,好像是在剪东西的样子。
服务员一看就明白了这个人要买剪刀。
同学们想一想:哑巴没说话,服务员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
哑巴买剪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
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
一、什么叫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富有特征的动作,以表现任务的身份、年龄、性格、品质、处境以及状态叫做动作描写,简单的说动作描写即是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
了解动作描写的内容
头颈、眼耳、嘴巴、手肩、腰身、脚腿等动作都可以作为笔下的描写材料。
这些描写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动作描写的作用
A.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B.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什么样的动作描写才算好呢?
1.要形象具体
2.要具体生动
二、动作描写的技巧
(一)运用动词+修饰词
一提到动作描写,肯定要准确运用动词。
比方说,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语就有“瞄”“瞟”“盯”“瞥”“端详”等,我们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就不能总是“我看了一眼”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写成“我漫不经心地瞟了他一眼”或“我死死地盯着他”。
这样,通过准确运用动词,就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
运用动词,同学们都能做到。
但是有些同学就会有疑问:老师,我用了动词了,为什么写出来还是不具体呢?比方说,我写“她举起了手”,可我们老师怎么还说我写的不具体呢?
其实,这位同学准确运用了“举”这个动词,已经能把人物的动作描述出来了,要想让描写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小技巧。
这种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的时候,首先要准确运用动词,这是基础。
然后在这个动词前或后加上表示“方向”“程度”“轻重”“快慢”“数量”的词语。
如:方向+动词--他高高地举起了手;我向右侧了侧身。
轻重+动词--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学生的头;他的脚重重地踢在了墙上。
快慢+动词--厨师手里的菜刀飞快地舞动着;他一下子就跳了起来。
程度+动词--爸爸狠狠地打了小明一巴掌。
动词+数量--他向前跑了几步。
以上这些类的词语可以单独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用。
大家试一试,用这样的方法写出来是不是很具体呢?
练习一
老人的双手很灵巧。
一个泥人在他手里诞生,只要几分钟。
看他又拿起一团泥,先捏成圆形,再用手轻轻揉搓,使它变得柔软起来,光滑起来。
接着,又在上面揉搓,渐渐分出了人的头、身和腿。
他左手托住这个泥人,右手在头上面摆弄着,不一会儿,泥人戴上了一顶偏偏的帽子。
问: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动词(拿、捏、揉搓、变、分、托、摆弄、戴)
(二)时间静止大法(分解法、动作拆分法)
一个简单的动作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协助性动作,然后组合在一起。
就象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都作出描写,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
其实,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在观察和描写时,如果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
时间静止法,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大动作分成几个连贯的小动作,让每一个动作静止的方式一一描绘出来。
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武打动作或电视的慢镜头中,往往把一种行为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或者是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一个部分、每一个小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使整个动作行为栩栩如生。
运用这种时间静止的方法,“敲门”这个简单的动作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小动作:①走到门前②停下③举起(右)手④弯曲手指⑤敲门。
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组成流畅的句子,就能具体地写出人物“敲门”的经过了。
运用这种方法,“敲门”这个大动作,我们就可以写成一段话:他穿戴整齐地来到妈妈的门前,轻轻推了一下,门紧闭着,里面似乎有亮光。
他迟疑地举起了右手,想了想,慢慢弯曲食指,轻轻地敲在门上,里面没有反应,又敲了三下,仍然没有动静。
他鼓起勇气,又轻轻地敲了敲,还是没有人出来开门,他一下子愣在了那里。
同学们,运用这种动作拆分的方法,我们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把动作写具体了呢?希望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让自己的文章更加具体。
练习二
擦黑板
例文:李孟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
随后将干净的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她弓着身,低下头,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三)准确运用词语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结合具体情境。
这就要求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
什么是万能词呢?就
是那些无所不能,多用途的词语。
比方说下面的句子:
我走到门前。
我走到妈妈面前。
我走过去。
“走”就是一个万能词,还有“看”“拿”“吃”等等。
这些词用起来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用来写人物的动作。
但是要知道,这些万能词有时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它们不够准确。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例如: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块钱拿在手里。
而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会把一块钱攥在手里。
再如:一个腼腆的人,笑的时候是“抿着嘴,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而一个爽朗的人笑得时候是“咧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开怀大笑。
第二点,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更需要注意准确用词。
比方说,你在饭后散步时的“走”和上学要迟到时的“走”是一样的吗?肯定是不一样的。
你在平时喝水时,可能是“拿起杯子,把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喝一口。
”而当你渴极了或者是时间紧急的时候,你会怎样喝水呢?肯定是“一把抓过杯子,凑到嘴边,一仰脖,‘咕咚’灌下一大口”,你看,同样是你这个人,同样是喝水,因为情境不同,表现出来的动作不同,所选用的动词肯定也是不一样的。
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
这样才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准确,把人物写活。
选动词填空
上课铃声响了,教室仍然一片喧闹。
这时,教室外传来老师的脚步声……(请用分解法具体描述“回”座位这一动作。
)
我立马___ (提、竖)起耳朵,_____(缩、弯),下身子,直向座位____(走、蹿)去。
然后屁股一______(坐、扭),身子一_______(直、挺),课本一______(竖、挡),若无其事地看起书来……
怎样让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呢?
(一)修辞法
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某一动作写得形象生动。
例文: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
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她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双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二)感官法
调动听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展示真情实感。
例、猫“追”老鼠:
……突然,只见一道黑色的闪电从我眼前蹿过,我猛地扑上去,“轰——”,顿时天旋地转,眼前满布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噢!原来撞到墙上!
《水浒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扑的只一拳,……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鲁达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练习三
问题:给下面这段话加入适当动作描写
我很紧张,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呀!我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充实后:
我(坐在座位上)很紧张,(两只手紧紧地握着钢笔),心想:老师,我
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字呀!(我觉得手心里在出汗,连心跳的声音似乎也听的见)。
我(用祈求的目光)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