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2个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项羽本纪成语故事

项羽本纪成语故事

项羽本纪成语故事
项羽本纪是指项羽的事迹和故事。

以下是几个与项羽相关的成语故事:
1. 鸿门宴(hóng mén yàn):相传项羽自诩为霸王,不满刘邦
称帝,决定征服刘邦。

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备,而刘备却在宴席上表演琵琶,惹得项羽大怒,最终导致项羽兵败被擒。

这个成语形容主人公在他人设下的圈套中自讨苦吃。

2. 挥泪斩马谡(huī lèi zhǎn mǎ sì):相传项羽在巨鹿之战中,被刘邦包围,而马谡是他的谋士。

马谡在项羽心急如焚、泪如泉涌的情况下,提出放火诱敌,但项羽以为他要上交皇帝的御印,愤怒之下处死了他。

这个成语形容出于忍无可忍而亲手杀掉忠心耿耿的人。

3. 十面埋伏(shímiàn mái fú):项羽曾设下十面伏兵的计谋,以期在刘邦军队行进到一定地点后,一举歼灭。

然而刘邦得知了这个计谋,派出了韩信等将领进行转战,最终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项羽的主力部队。

这个成语形容对敌人设下重重陷阱,以期一举击败对手。

4. 破釜沉舟(pò fǔ chén zhōu):项羽在巨鹿之战时,为了激
励士兵战斗到底,下令破釜沉舟,禁止退军,表示只有胜利才能生存。

这个成语形容做出决心,坚定地与敌人斗争到底。

这些成语故事都与项羽的事迹密切相关,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流传的精彩典故。

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1. “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可太有名啦!当年项羽率领楚军渡河后,下令把船都凿沉,把锅都打破,这是何等的决心啊!就好比你在面对一个超级难的挑战时,直接把自己所有的退路都断掉,是不是超级勇敢?你能做到这样吗?2. “四面楚歌”啊,那可是项羽的悲惨时刻。

刘邦把项羽围起来,还让人唱楚歌,项羽一听,哎呀,心里那叫一个难受!这就好像你本来信心满满,结果周围全是打击你的声音,你会不会也觉得很无助呢?3. 你们知道“霸王别姬”吧?项羽和虞姬那可是情深意重。

在那种绝境下,项羽还能对虞姬那么深情,这多让人感动啊!就像你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想着你最爱的人,是不是很伟大?4. “以一当十”,这就是项羽的厉害之处!他带领的军队战斗力超强,一个能打十个!想想看,要是你也有这样的本事,那得多威风啊!5. “取而代之”,项羽年轻时看到秦始皇的车驾,就说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

这就好像你看到一个很厉害的人,心里想着总有一天我要超过他,是不是很有志气?6. “先发制人”也是项羽用过的招儿。

他在某些时候可不会等别人动手,自己先出击,多果断啊!就跟你面对机会时,果断抓住一样。

7. “力能扛鼎”,哇,项羽的力气那可不是一般的大!能扛起鼎来,这得多牛啊!就像你能轻松举起很重很重的东西,别人肯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8. “沐猴而冠”,这可是别人对项羽的批评呢。

说他就像只猴子戴上帽子,看着像人,其实本质没变。

这是不是很讽刺?你可别像这样被人说哦!9.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一场充满阴谋的宴会。

项庄假装跳舞,其实是想杀刘邦。

这多像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啊!10.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最后觉得没脸回去见家乡的人,这是多么深的自责啊!要是你失败了,会有这样的愧疚感吗?我觉得项羽真是个很有特点的历史人物,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成语典故,让我们能从中领悟很多道理。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
1. 破釜沉舟!想当年项羽面对强大秦军,那可是一点儿退路都没给自己留啊,直接把锅碗瓢盆都砸了,船也弄沉了,这决心,牛啊!就像咱要是决定减肥,把家里的零食都扔了,那得多大的毅力呀!
2. 取而代之!项羽看着秦皇威风凛凛的样子,直接就说自己可以取代他,这霸气,绝了!好比你看着别人的好成绩,心里想着我也能超过他,多有志气!
3. 四面楚歌!被刘邦围困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是楚歌,项羽这心里得多凄凉啊,唉!就像你在外面受了委屈,突然听到家乡的歌曲那种感觉,难受啊!
4. 霸王别姬!项羽和虞姬那可真是生死相依啊,在那么艰难的时刻还不离不弃,多么感人!你想想,要是有人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还陪伴着你,那得是多深的感情!
5. 以一当十!项羽和他的楚军多勇猛呀,一个能打十个,简直厉害炸了!这不就跟咱们身边那种超级厉害的人一样,干啥都特牛!
6.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哎呀,这其中的算计呀,项庄表面上是跳舞,实际是想杀刘邦呢,多有心机!跟有些人表面和你好,其实心里打着小九九一样。

7.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最终失败了,但他觉得没脸回去见家乡的人,这份傲气和骨气!这就像你要是没做好一件事,都不好意思面对那些相信你的人呐!
我觉得项羽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这些成语典故展现了他的豪情、霸气、无奈和深情,让后人对他充满了感慨和敬佩啊!。

与项羽有关的典故成语

与项羽有关的典故成语

与项羽有关的典故成语摘要:1.项羽简介2.典故成语:破釜沉舟3.典故成语:四面楚歌4.典故成语:背水一战5.典故成语:沐猴而冠6.项羽的悲剧性结局正文: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秦朝末年领导起义军推翻了暴虐的秦朝统治,建立了西楚霸王国。

虽然最终败给了刘邦,但他的英勇事迹和悲剧性命运成为了后世许多典故成语的来源。

1.项羽简介项羽,字羽,公元前232年-前202年,楚国贵族后裔,秦朝末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暴虐的秦朝统治,建立了西楚霸王国。

项羽英勇善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但因政治手腕不足,最终败给了刘邦,自杀身亡。

2.典故成语: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渡过了宛水之后,下令破釜焚舟,表示他和他的部队已经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战斗到底。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下定决心,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地进行某事。

3.典故成语:四面楚歌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垓下之战失利后,被汉军围困,楚军士气低落,四面八方都传来汉军的歌声。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处境艰难,孤立无援。

4.典故成语:背水一战背水一战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巨鹿之战前,命令部队背水列阵,表示决心战斗到底,没有退路。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面临艰难困苦,决一死战。

5.典故成语:沐猴而冠沐猴而冠这个成语源自项羽在战胜秦军后,自封为西楚霸王,但有人讥讽他只是沐猴而冠,徒有虚名。

这个成语现在用来形容表面上装扮得像样子,实际上并无真才实学。

6.项羽的悲剧性结局尽管项羽在军事上有着出色的才能,但由于政治手腕不足,猜忌部下,对盟友刘邦疏于防范,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失利,被迫自杀。

和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

和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1、四面楚歌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jī一同唱歌。

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会,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

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周围环境,而导致自己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在我们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日常行为表现不好,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喽。

2.破釜沉舟的故事(主要人物:项羽)释义:一般用来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勇往直前,拼死一战。

表示下了极大的决心,舍出一切,必欲达到目的的作法。

故事: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

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

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国。

但是,宋义把兵带到安阳就不再前进了,在此停留了四十六天。

项羽非常焦急,再三要求他渡江北上,与赵军里应外合,一举打败秦军。

而宋义则希望赵、秦两军打得精疲力尽之时再发兵,以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他严令军中不准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宋义又宴请宾客,大吃大喝,而士兵、百姓却忍饥挨饿。

项羽实在忍不下去,便杀死了宋义,将士们马上拥戴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成语

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成语

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成语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关于项羽和刘邦起义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

1. 破釜沉舟“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决心战斗到底,不留后路。

公元前208年,楚汉相争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作战。

为了激发士兵的斗志,项羽下令破釜焚舟,表示只有胜利,没有退路。

最终,楚军大败秦军,取得了胜利。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决心战斗到底,不留后路的精神。

2. 鸿门宴“鸿门宴”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设下圈套,诱敌深入。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攻占咸阳,项羽闻讯后,决定在鸿门设宴款待刘邦。

刘邦带着张良、范增等人赴宴,张良机智地化解了危机,使刘邦得以安全离开。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设下圈套,诱敌深入的行为。

3. 暗渡陈仓“暗渡陈仓”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秘密行动,出奇制胜。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时,刘邦为了迷惑项羽,故意派韩信率军攻打陈仓。

实际上,刘邦自己却率领大军暗中渡过黄河,攻占了关中地区。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秘密行动,出奇制胜的策略。

4. 四面楚歌“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时,刘邦率领汉军追击项羽。

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军队被汉军团团包围,四面都是汉军的歌声。

项羽听到这歌声,感叹自己已经四面楚歌,无法挽回败局。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孤立无援,四面受敌的困境。

5. 一鸣惊人“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一次惊人的表现,使人刮目相看。

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时,刘邦率领汉军追击项羽。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率领的汉军突然发起猛攻,一举击败了项羽的军队。

这次战役使韩信名声大噪,成为了一代名将。

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一次惊人的表现,使人刮目相看。

项羽成语——精选推荐

项羽成语——精选推荐

项⽻成语项⽻成语和典故项⽻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彩的英雄⼈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

在⼀⼈⾝上发⽣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古⼈,后⽆来者。

拔⼭扛⿍《史记·项⽻本纪》:“⼒能扛⿍,才⽓过⼈。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为诗⽈:‘⼒拔⼭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起⼤⼭,举起重⿍。

形容⼒⽓很⼤。

取⽽代之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也随众⼈前往观看。

观望中,项⽻不禁脱⼝⽽出:“彼可取⽽代之也。

”先发制⼈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 年9 ⽉召见项⽻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后发则被⼈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贵族的项⽻岂肯委⾝于⼈下,按照计划,项⽻杀死了声称“先发制⼈”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旗。

破釜沉⾈以⼀当⼗公元前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合围巨⿅,项⽻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后⽣的决⼼,项⽻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粮,以⽰⼠卒必死,⽆⼀还⼼”。

项⽻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不以⼀当⼗”。

秦损兵折将,项⽻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在鸿门设宴招待汉⾼祖。

在宴会上,项⽻的谋⼠——亚⽗范增⼏次⽰意项⽻击杀汉⾼祖,但项⽻因不忍⽽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祖。

汉⾼祖的谋⾂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宴会厅,指斥项⽻不守信义,项⽻被樊哙的⽓势所折服,汉⾼祖借机脱离险境。

妇⼈之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恭敬慈爱,⾔语呕呕,⼈有疾病,涕泣分⾷饮,⾄使⼈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

此所谓妇⼈之仁也。

”沐猴⽽冠⾐锦夜⾏居数⽇,项⽻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婴,烧秦宫室,⽕三⽉不灭,收其货宝妇⼥⽽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成语故事】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3.先发制人【解释】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

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

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出处】《汉书·项籍传》:“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成语故事】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4.破釜沉舟【解释】(出征前)打破烧饭用的锅,凿沉船只,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5.以一当十【解释】当:相当。

一个人抵挡十个人。

形容军队英勇善战。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成语故事】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6.作壁上观【解释】壁:壁垒。

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

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成语故事】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他们垒高壁,掘深沟,筑有十多座营盘,作出抗秦救赵的架势。

却都惧怕秦国兵强势大退缩营内不敢出兵作战。

当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时,诸侯国将士都站在壁垒上偷偷观看。

史书上称其为“壁上观”。

这就是“壁上观”或“作壁上观”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出处。

后世,以此成语典故比喻朋友有难,不伸手,不帮助坐观成败的错误行为。

7.膝行而前【解释】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

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成语故事】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誓死灭秦。

最后,断绝了秦军的通道,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

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诸侯军没有一个不恐惧的。

项羽击败秦军,英名远播,威震六国。

为表彰有功将士,在巨鹿郡建造了一座“封爵观”,对立功将士论功行赏。

封爵观落成之日召见诸侯国将军,诸侯国将军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畏惧恭维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诸侯国尊项羽为上将军,统领诸侯国军队抗击强秦。

8.披坚执锐【解释】穿着铁甲,拿着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

【出处】《战国策·楚策一》:“吾被坚执锐,赴强敌而死。

”《史记·项羽本纪》:“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宋义根本不采纳项羽的意见,说:“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这是巨鹿之战之前,当的话,“义”宋义自称,“公”宋义尊称项羽。

项羽不可忍,遂进账杀了宋义,称其反叛,将士遂拥戴项羽为上将。

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解释】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

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故事】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项羽宴刘邦于鸿门。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常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用“鸿门宴”表示明知是隐藏危险的邀请但又不得不去,有进退两难的含义。

刘邦和项羽在鸿门会见,酒宴上,范增想除掉刘邦,让项庄舞剑,以便乘机杀掉刘邦,于是留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

10.匹马单枪【解释】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

现比喻行动没有人帮助。

【出处】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故事】楚汉战争的决定性战役垓下之战,霸王突破重围,率领28骑奔向乌江。

项王不愿过江,就对亭长说:“我骑这匹马五年了,所向无敌,常常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赏给你吧!”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

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羽在乌江边上最后只剩下匹马单枪,自知无颜而拔剑自刎。

11.一决雌雄【解释】〖释义〗雌雄:比喻胜负、高下。

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故事】楚汉之争,百姓多苦难。

在广武战场,楚汉相持未决,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动荡纷乱好几年,只是因为你我两个人,我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一决雌雄,不要让天下的子民受苦了。

”刘邦绝不同意,对项羽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12.妇人之仁【解释】仕:仁慈。

妇女的软心肠。

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故事】鸿门宴中,项羽因刘邦为年长老者,而犯了妇人之仁,没能痛下下黑手暗算刘邦的决心,所以后来丢掉了天下,最终自己也被刘邦杀死。

由于楚汉相争,从此这个成语就十分出名了。

项羽犹豫中可以妇人之仁地放过了刘邦,而刘邦取天下的时候,就不会给项羽再有机会。

“妇人之仁”兼指还有同情自己敌人的意味儿。

项羽重情义,千古留美名。

13.扛鼎拔山(或:拔山盖世)【解释】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故事】《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传说,霸王举鼎,虞姬生情,从此钟爱一生。

到了垓下被围,项王吟咏他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起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有气壮山河,势吞万里之气象。

作为反秦义军的领袖,项羽可谓卓绝超群,气盖一世。

在他的履历中,所向披靡、勇冠三军的神奇故事数不胜数。

14.锦衣夜行【解释】指夜里穿着华丽的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人或说项王曰:“关中……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成语故事】秦末,刘邦、项羽等起兵反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