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合集下载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明清
公元前
对 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交 丝绸之路、甘英 往 出使大秦(罗马
帝国);光武帝
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 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泉州重要的对
宋朝:
外贸易港口。 元朝:马可波罗 来华
时间轴
民 秦朝设典客等;汉 朝设大鸿胪等;
族 秦汉修长城,北击 匈奴;汉朝屯戍等
关 系
秦汉
礼部和鸿胪寺; 隋朝与琉球交流、 册封冼夫人; 唐朝和亲、羁縻州
隋唐
宋朝和少数民族 政权时战时和; 元朝设宣政院管 辖西藏事务
宋元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 清朝设置理藩院、改 土归流、设驻藏大臣、 册封宗教首领、联姻 等
五、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 伸;97年,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 带。
(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到印 度南部。东汉,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 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至宋 (1)陆路: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 驻张掖,管理通商事务。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使造 纸术传到阿拉伯。
齐整所部,如违,当获重罪”。原则上将四夷首领纳入
唐职官体系,中央可直接下达文书至各府州。这说明唐
朝在羁縻州施政的突出特点是( )
A. “因俗而治”
B. 实行怀柔政策
C. 强制性与特殊性
D. 行政体制一体化
D
5.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反映了( ) A.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B.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C.简法轻刑,修订法律 D.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 佛达赖和班禅转世灵童需 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 瓶掣签认定。

改土归流
【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朝代
措施
趋势
秦汉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
统一
三国两晋
南北朝
少数民族内迁、通婚杂居等
的多 民族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交流
隋唐两宋 学习等
结合教材分析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地 区的管理的?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 清朝:满蒙联姻;平定准格尔部叛乱; 土尔扈特部回归
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 袖;设立都司等机构 对西藏进行管辖;经 济上通过贡赐和茶马 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设立理藩院,管 理边疆民族事务;册 封西藏宗教最高首领; 设立驻藏办事大臣。
——《读书》
【合作探究一】结合所学说明 材料所述长城的“用险制塞” 和“民族交流”作用。
参考答案:中原王朝修筑的长 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 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 破墙而入。长城地处农牧分界 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 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 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明清
国家 不断
元明清
巩固
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 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
发展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有广泛的交往交流 2.汉代: (1)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抵达波斯湾一带。
(2)海路:最远航行到印度南部。 (3)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
5.元朝: 13世纪,马可·波抵达中国,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时期: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一(2019年新编)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案

思考
由熟悉的 内容引入 本课,使学 生尽快进 入本课题, 激发学生 兴趣。
一、中国古代 民族关系的 发展及特点
1、秦汉时期
自主阅读
(1)从“学习聚焦”入手,阅读教材 60 页然后让学生
教材,归
试着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方面梳理秦汉民族
纳、整理教
关系的基本史实。
材史实。
(2)找一找:在地图中标出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以
解读史料,提取关键 信息。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 纳出答案。
培养学生 提取信息 和解读史 料的能力, 客观理性 辩证分析 问题的能
设问:如何转变?追问:清朝不再维护朝贡体制了吗? (4)出示史料,设问:根据材料概括清朝朝贡体制的 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5)设问:阅读教材 66 页“学思之窗”,思考明清时 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
根据材料思考、讨论 交流
通过以诗 证史的方 式,提供多 样化的学 习情境。
(4)合作探究:写出图 1、图 2 史料类型,说明对研究
唐朝的民族关系有哪些史料价值。
出示两宋地图,设问:这一时期民族政权特点?两宋时
期的民族关系有了怎样的发展?
引导学生
3、元明清时期
认识到清
(1)阅读教材 62-63 页,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培 养 归 纳 概括能力
学史明理
出示材料,结合本课所学,谈谈对“两个共同体”的理 解感悟。
交流感悟
掌握必备 基础知识, 培养家国 情怀价值 观
课堂小结
明清对外关系的巨大转变:①向平等对外关系转型,步 履维艰;②与明朝相比,清朝贡贸易性质弱,更重视政 治关系;③闭关锁国,对民间贸易严加管控。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③ 西部: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 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④ 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 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
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至两宋
问题探究:历代各民族之间以那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
航行的重要一步。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近20次,每次都有留学生、学问僧随船而来,人数少者近百
人,多者650余人,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2.隋唐
先秦时期
汉 隋唐 两宋
朝贡体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力雄厚,四夷宾服。随着中外关系 的发展,朝贡范围的扩大,朝贡制度日趋成熟。
天竺、波斯、大食(阿拉伯帝国)、林邑、真腊等都在唐代来朝。
元明清
贰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宋
先秦时期
汉 隋唐 两宋
元明清
背景
➢ 宋朝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朝贡体制
交通路线 ➢ 交通路线: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 ➢ 《宋会要辑稿•蕃夷》所载,宋代来华朝贡的
朝聘:古代诸侯亲 自或派使臣按期朝 见天子的礼仪。这 个地方指的是礼部 负责布置皇帝接见 外国使者的礼仪。
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至两宋 元明清
2.唐
民族政 策与边 疆管理
✓ 开明、友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① 唐朝政府与周围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的政权保持密 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 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唐中宗景龙四年710) ③ 唐蕃会盟 ④ 加封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南诏王13个有10个经唐朝加封;南诏派子弟入 唐学习。 ⑤ 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羁縻州、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都 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66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66张ppt)
与对外交往
民族 对外 关系 交往
主讲:陈老师
01
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目录
02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民 族 关 系
03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
CONTENTS 04
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
05
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06
古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01 先 秦 与 秦 汉 时 期
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大交融,民族关系从夷夏 之辨走向华夏认同。
秦朝的民族关系
秦朝地位
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 开始
民族分布
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如 东北的夫余、乌桓 [wū huán], 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 南方的夷、越。
《三国志·夫余传》载, “夫余在长城之北, 去玄冤千里,南与高 句丽、东与抱娄、西 与鲜卑接,北有弱水, 方可二千里。”
东北
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汉朝的民族关系
屯戍政策
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 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 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 督率戍卒屯田。以军屯为主
屯戍政策的影响 (1)有利于在西域地区发展农耕,加强对 西域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2)有利于促进民族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 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3)有利于加强边防建设,有利于就地解 决了军队的给养,为守边、作战提供了重 要的物质保障,有利于减少内地转输劳务 费和人民徭役之苦(军屯) (4)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总结: (1)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大交融,民族关系从夷夏之辨走向 华夏认同。 (2)秦汉时期: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秦汉是中 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第一次民族大发展。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第二次民族大交 融。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西北
羌、氐
西南 沟通西南夷(云贵)
乌桓
秦(五尺道) 川滇交界
三、汉朝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屯 经济戍巩:作固有用利:于开发边疆,降低军费开支;
军事:抵御匈奴,稳定边疆
汉朝
民族:推动民族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机构
大鸿胪
汉初:和亲
北方 措 匈奴 施
南方
武帝: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东汉:窦宪北击匈奴
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
吐蕃僧师八思巴创制蒙 古文字,领宣政院事。
九、明朝(纲要上79-
80)
明朝
中央机构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地 东北 方 管 西北 理
设奴儿干都司、卫、所,
修长城,设“九边”重镇; 开放马市;设赤斤蒙古、沙 州、哈密等卫。
西南 设土司制度(土司及卫、所 由各族酋长担任世袭头领)
西藏 乌思 藏
敕封藏族僧俗领袖为“王”、 “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 行都指挥使司机构,开贡赐、 茶马贸易
士。
甚。
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民族交融(吸收汉人先进文化;通过议和维持和平局面;榷场贸易)
八、元朝(纲要上 p62)
中央机构
地方

管理

(注:元 朝一面
西 北
“行汉 西
法”;一 南
面对不同 西 民族实行 藏 差别对待
政策。)
元朝 中书省、宣 政院 辽阳行省
岭北行省
云南行省 设土司 封八思巴为 帝师,领宣 政院事。
匈奴 乌桓、东胡、 鲜卑

有所交流
册封回纥可汗
册封靺鞨首领
和吐蕃通婚、会 盟
和琉球接触 南诏
草原本位政策 辽阳行省 宣政院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二、隋唐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宋朝 结合两幅地图思考: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
叁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朝 明朝 清朝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行汉法”和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2.明朝 边疆管理
中央: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东北: 设都司、卫、所 (奴儿干都司)
西北: 设赤斤蒙 古、沙州、 哈密等卫
西藏: 敕封僧俗领袖: “王”“法王”
建立都司 (乌思藏都司) 贡赐、茶马贸易
西南: 设土司
材料7 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 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 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 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 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 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 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 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 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 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 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 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概念解析 唐朝:羁縻府州制度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 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 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 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 少数民族地区。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32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32张ppt)

间接的因俗而治
直接的行政统治
边疆与内地逐渐一体化
八、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机构
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北方 军事:修筑长城,设置“九边”重镇
经济:开放马市,与少数民族开展贸易
东北: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羁 西北: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縻 政
西南设土司
策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
巩固 发展
秦汉
魏晋 隋唐
对外交往规模扩大
宋辽 夏金
元明清 转变
自觉 民族区域自治 发展 中华民族大团结
近代
新中国成立
独立自主的和平 外交
西 民族关系: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 方 国家关系:国际法形成、成熟
民族国家形成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一、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1.管理机构:典客、典属国等官职
2.措施: ①军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 ②政治:在南方民族地区设置郡县(两广地区设南 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③经济:推动交通建设加强地域联系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探究思考: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 期的民族关系
各民族大迁徙、 大交融
四、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朝代的 基础上更为强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纲要上p58【历史纵横】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
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 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 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 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 谓羁縻(jimi)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 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疆域辽阔,对内陆边疆地 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 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 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宾图(局部)
二 隋唐时期的空前开放
1. 陆海交往活跃 2. 文化强大影响
三 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 宋朝海路 转趋发达
➢ 元朝陆海 道路畅通
《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下)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6年版 第42页。
明朝历代政府所奉行的安抚周边国家、“厚往薄来”, 以和平共处为核心宗旨的对外朝贡体系,正是体现了明朝 作为东亚广阔区域核心大国的一种责任担当。这种国际关 系准则,虽然带有某些“核心”与“周边”的“华夷之别” 的虚幻成分在内,但是这种国际关系准则在中国的历史延 续性,以及其久远的历史意义,至今依然值得我们欣赏和 思考。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统编版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020年 第62页
“九边” 卫所制度 马市
华夷一体 文化一脉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 2019年 第75页,第80页
疆域奠基 中国认同
时期 职官
管理
特点
礼部 元 鸿胪寺
行省制、宣政院 一些特设机构
重视治理; 加强对边疆
增设提督
“九边”重镇;
——《汉书》卷28《地理志》下
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 莎车、于阗之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属都 护……自宣、元后,单于称藩臣,西域服从。
——《汉书》卷96《西域传》下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 牛、马、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及武帝遣骠骑 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 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 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
拓展思考: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朝贡体系
解体的因素。
“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 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
“一带一路”建设把中 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各国 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是 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人类 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时期


职官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礼部
鸿胪寺
羁縻府州制度;
册封、和亲、会盟等
吐蕃、西北、南诏
特点
开明的民族政策; 方式多样的治理; 形成强大凝聚力
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交融局面
➢ 辽、金等政 权的制度有 哪些特点?
➢ 两宋时期的 民族关系有 怎样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30页
——陈支平《怎样看待明代的朝贡体系》 《 北京日报》2019-04-15
三 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1. 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 2. 中俄《尼布楚条约》 3.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在每个细节上,即条约的写制、签署、盖印 和互换,都严格遵守了国际惯例,以至于在条约 中加入法令,这是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条约 中都曾使用的办法。条约的正式文本使用了拉丁 文,又是另一证明。
—— 约瑟夫·塞比斯著《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 尼布楚谈判的日记》,王立人译, 商务印书馆1 973 年版,第 182 页。
“中华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国”
众多族群共同缔造的由传统王朝转变而 来的近现代主权国家则最终是以“中国”为 国号出现在世界舞台。
多民族国家也渐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 代主权国家转型 。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民族,是具有客观条件,因而发 生共同(对外即可称为特异)的文化; 因此发生民族意识,由此意识而相团 结的集团。
——吕思勉《中华民族源流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北魏长城防线是随其国力的增强而不断北移 的……逐渐形成了以六镇与长城为中心的军事防 御体系,在防御外患、移民垦殖和管理边民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坚 、孟燕云《北魏长城考辨》
因战争而筑,为和平而生
民族交融的途径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途径:战争碰撞 与 和平交融方式 和平交融更深入,是主要方式
元本胡人,起自沙漠,一旦据有中国, 混一海内。建国之初,辅弼之臣,率皆贤达, 进用者又皆君子,是以政治翕然可观。
——《明太祖实录》卷十五 ➢ 概述材料中明太祖的观点 ➢ 并用史实来说明这一观点
北庭都元帅府、
行省制度 宣慰司加强对
西域的管辖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征发赋役 的直接管理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57页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
和平是边疆民族共同的福祉 守护是边疆民族共同的渴求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管理
特点

典客、
郡县制;和亲 民族治理体系发展;
典属国 巩固南、北边疆; 有战有和屯戍开发;
汉 大鸿胪 西域、河西、东北 文化交融认同统一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民族交融促进认同
民族交融的形式有哪些?如何看待民族战争?
周边民族政权吸收中原制度,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局部政权割据、征战,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元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明 增设提督 四夷馆
清 增设 理藩院
管理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控制管理;
明 四夷馆
都司卫所制度
因教顺俗、
土司制度、敕封
因地制宜

增设
联姻、平叛、派官
理藩院 蒙藏关系、台湾、西南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民族多元一体
拓展思考:
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的 特点和趋势。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下)
一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二 隋唐时期的空前开放 三 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义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 而秦稍蚕食之……遂拔义渠 二十五城……遂起兵伐残义 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 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始皇)为桂林、象郡、 南海,以适遣戌。
——《史记·秦始皇本纪》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2019年 第16页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 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
元虽夷狄,然君主中国且将百年,朕与卿等父 母皆赖其生养。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
所谓“认同”就是一种归属感。古代中国人的国家 认同并没有完全局限于王朝这个层面。王朝总是有兴有 灭……于是出现了超越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 的一个政治共同体的观念。这个历时性的政治共同体就 叫作“中国”。王朝可能结束,中国却没有结束。
大都护府 |
都督府 |
羁縻州
安南都护府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朕独爱 之如一,故其种 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019年 第35页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时期 元 明
职官 礼部 鸿胪寺
增设提督 四夷馆
管理
行省制、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北庭 都元帅府、宣慰司
清 增设 理藩院
特点
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下 人教社2016年 第54-55页
➢ 明长城防御的是哪些民族? ➢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有什么特点?
性质:正义战争 和 非正义战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上)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时期 职官
隋 礼部
鸿胪寺 唐
管理
郡县制、册封 岭南、流求
特点
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资治通鉴》卷193《唐纪九》
“天可汗”
羁縻府州制
宗藩礼制最为典型的表达形式之一, 是所谓“朝贡—册封”制度。
封贡活动本身不是宗藩关系的全部, 只是其利益表现之一种,和宗藩制度挂钩 的还有贸易准入、边市往来等一系列物质 性交往,以及安全保障。
——宋念申《发现东亚》
一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1. 开陆海两通道 2. 东汉册封倭国
丝绸之路路线图
统编版《文化交流与传播》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51页
—— 约瑟夫·塞比斯著《耶稣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 尼布楚谈判的日记》,王立人译, 商务印书馆1973 年版,第116 页。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不过,这位俄国使臣如果去到中国,就决 不会有这样有利的地位,因为在中国他们会迫 使他如同以前到中国来的那些人一样,要么服 从中国的习俗,否则就缔结不了和约而回国。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成帝 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西汉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哪些新的发展?
乃分处(匈 奴)降者于边五 郡故塞外,而皆 在河南,因其故 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 霍去病传》
都护
校尉
边郡
《中国历史地图册》七上 人教社2016年 第40页
初置四郡,以通西域……其民或以关东下 贫……家属徙焉……保边塞,二千石治之…… 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 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一 秦汉时期的对外交往
《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第50页
倭奴国金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