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一.考点整理实验过程

1.实验目的:①练习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②会利用纸带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加速度;③会利用纸带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能画出小车运动的v - t图象,根据图象求加速度.2.实验原理:打点计时器是测量的仪器,通

过纸带记录了物体的过程.打点计时

器有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式打点计时器.如

图所示.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50Hz的电

流,每隔s打一次点;电磁打点计时器使

用的电压是电源、电火花计时器使用的是电源.

3.实验过程:

⑴实验器材: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

刻度尺、导线、电源.(注: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还需要复写纸片.)

⑵实验步骤:①按图示实验装置图组装实验器材(注:计时器固定在长木

板的一端,接好电源,但开关要);②把一细线系在小

车上,细线绕过定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

定在小车后面;③把小车停靠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

车;④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⑤换纸带重复做

几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

⑶数据处理:①选择适当的点做计时起点,用笔在纸带标出计数点;②用刻度尺测量出各计数点到

起点的距离;③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表格;④作速度-时间(v–t)图像;⑤由速度图像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求出.

4.实验注意事项:①平行:纸带和细绳要和平行;②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后让;实验完毕应先后;③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④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要适当些,可以减小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

二.思考与练习思维启动

1.实验室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滑块做减速运

动时的运动情况,打出如图所示的纸带,打

点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纸带的________(填“A”或“B”)端与小滑块相连,纸带上AB段运动的时间为________.

⑵根据纸带请判断该滑块的运动属于________(填“匀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

⑶从纸带可以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滑块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三

位有效数字)

2.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

动.实验步骤如下:

A.安装好实验器材;

B.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

一系列小点,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比较清晰的纸带,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如图乙中a、b、c、d等点;

C.测出s1、s2、s3、….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继续完成下列任务:

⑴实验中,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

关外,在下列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__(填选项代号)

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C.秒表D.刻度尺E.天平F.重锤G.弹簧秤H.滑动变阻器

⑵如果小车做匀加速运动,所得纸带如图乙所示,则s1、s2、s3的关系是________,已知打点计时器打

点的时间间隔是t,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

三.考点分类探讨典型问题

〖考点1〗刻度尺的读数

【例1】如图所示,用毫米刻度尺测量纸带中的计数点0、1之间

的距离为________ mm,0、2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

2、3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mm..

【变式跟踪1】图是“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O、

A、B、C、D和E为纸带上六个计数点,加速度大小用a表示.

①OD间的距离为________ cm;

②图示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x–t2图线(x为各计数点

至同一起点的距离),斜率表示__________,其大小为

________ m/s2(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考点2〗用“纸带法”测速度、加速度

【例2】]某同学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物块在水平桌面

上的运动规律.物块在重物的牵引下开始运动,重物落地

后,物块再运动一段距离停在桌面上(尚未到达滑轮处).从纸带

上便于测量的点开始,每5个点取1个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距

离如图所示.打点计时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①通过分析纸带数据,可判断物块在两相邻计数点________和

________之间某时刻开始减速;

②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计数点6

对应的速度大小为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③物块减速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为a = ___m/s2.

【变式跟踪2】在研究某小车运动状态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为

依次打下的相邻的计数点,且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

T = 0.1 s.

⑴由纸带可以判定小车做________运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根据纸带可以计算C点的瞬时速度,v C = ________ m/s;

⑶根据纸带可以计算出该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 = ________ m/s2.

四.考题再练高考试题

1.【2013广东高考】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θ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

图(b)所示,其中每相

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

录点未画出.

⑴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B.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C.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

s1s2s3s4s5s6

(a)(b)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是:(用字母填写);

⑵图(b)中标出的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 = s;

⑶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v5 = ;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

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 .

【预测1】物理小组在一次探究活动中测量滑块与木板之间的动摩

擦因数.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斜面上,滑

块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从斜面上滑下.图乙是打出的纸

带的一段.

⑴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选A、B、C、

D、E、F、G等7个点为计数点,且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

没有画出.滑块下滑的加速度a = ______m/s2;

⑵为测量动摩擦因数,下列物理量中还应测量的有________

(填入所选物理量前的字母)

A.木板的长度L B.木板的末端被垫起的高度h C .木板的质量m 1

D .滑块的质量m 2E.滑块运动的时间t

⑶测量第⑵问中所选定的物理量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________(用所测物理量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与真实值相比,

测量的动摩擦因数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写出支持你看法的一个论据: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3江苏高考】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K,电磁铁吸住第1 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M 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 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 个小球.当第1 个小球撞击M时,M 与触头分开,第2 个小球开始下落……. 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

间.

⑴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_________

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

B.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

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

D.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⑵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 =1.980m,10 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 = 6.5 s.

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______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⑶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两个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某同学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Δt 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

测量时间相差Δ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他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Δt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请推导说明.

【预测2】在暗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实验器材

有:支架、漏斗、橡皮管、尖嘴玻璃管、螺丝夹子、接水铝盒、一根荧光

刻度的米尺、频闪仪.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漏斗内盛满清水,旋松螺丝夹子,水滴会以一定的频率一滴滴地落下.

②用频闪仪发出的白闪光将水滴流照亮,由大到小逐渐调节频闪仪的频率直到第一次看到一串仿佛固

定不动的水滴.

③用竖直放置的米尺测得各个水滴所对应的刻度.

④采集数据进行处理.

⑴实验中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时,频闪仪的闪光频率满足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中观察到水滴“固定不动”时的闪光频率为30

Hz,某同学读出其中比较圆的水滴到第一个水滴的

距离如图所示,根据数据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

______ m/s2;第8个水滴此时的速度v8 = ________

m/s(结果都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⑶该实验存在的系统误差可能有(答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课堂演练自我提升

1.如图甲所示,小车放在斜面上,车前端拴有不可伸长的细线,跨过固定在斜

面边缘的小滑轮与重物相连,小车后面与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起初小车

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重物到地面的距离小于小车到滑轮的距离.启

动打点计时器,释放重物,小车在重物的牵引下,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上运

动,重物落地后,小车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

距离.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频率为50 Hz.

图乙中a、b、c是纸带上的三段,纸带运动

方向如箭头所示.

⑴根据所提供纸带上的数据,计算打c段纸

带时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 m/s2(结

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⑵打a段纸带时,小车的加速度是2.5 m/s2,请根据加速度的情况,判断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现

在b段纸带中的________段内.

2.一小球在桌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

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小球运动过程中在每次曝

光时的位置,并将小球的位置编号,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由于底片保管不当,其中位置4处被污损.若已知摄影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为1s,则利用该照片可求出:小球运动的加速度约为______m/s2;

位置4对应的速度为________m/s,能求出4的具体位置吗?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求解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求计算,但要说明过程).3.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电火花计时

器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并在其上取了A、B、C、D、E、F、G 7个计

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图中没有画出,电火花计时器接

220 V、50 Hz交流电源.

⑴设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为T,计算F点的瞬时速度v F的公式为v F = _______________;

⑵他经过测量并计算得到电火花计时器在打B、C、D、E、F各点时物

体的瞬时速度如下表.以A点对应的时刻为t = 0,试在图所示坐标系

中合理地选择标度,作出v - t图象,并利用该图象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a = ____________ m/s2;

⑶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电压变成210 V,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

对应点 B C D E F

速度/m·s-1 0.141 0.180 0.218 0.262 0.301

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考点整理 实验过程

2.时间 运动 交变 0.02 4 – 6V 交变 220V 交变 3.无滑轮 断开 打点计时器 加速度

4.木板 接通电源 小车运动 断开电源 取纸带 大 长度 二.思考与练习 思维启动

1.答案:⑴ B 0.08 s ⑵ 匀减速 ⑶ 9.20 cm 5.00 m/s 2

解析:⑴ 小滑块做减速运动,从纸带上计时点的分布看出,从左向右,相邻计时点之间的距离越来越

大,因此纸带的B 端与小滑块相连,纸带上AB 段运动的时间为4×T =4×0.02 s =0.08 s .

⑵ 从左向右纸带上相邻两计时点的距离之差分别为Δx 1=(5.20–3.00) cm –(3.00–1.00) cm =0.20 cm ,Δx 2=(7.60–5.20) cm –(5.20–3.00) cm =0.20 cm ,Δx 3=(10.20–7.60) cm –(7.60–5.20) cm =0.20 cm ,显然Δx 1=Δx 2=Δx 3,因此该滑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⑶ 纸带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x AB =(10.20–1.00)cm =9.20 cm.由公式Δx =aT 2得滑块运动的

加速度大小a =Δx T 2=0.2×10-

20.02

2 m/s 2=5.00 m/s 2. 2.⑴ AD ⑵ 因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s

3 – s 2 = s 2 – s 1.c 点是bd 段的时间中点,则c 点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的平均速度.v c = (s 2 + s 1)/10t . 三.考点分类探讨 典型问题

例1答案 8.9(9.0也可) 19.5 12.5

解析:毫米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 mm ,读数时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计数点0、1之间的距离为8.9

mm (9.0 mm 也可),若读成8.90 mm 或9 mm 都是错误的;0、2之间的距离为19.5 mm ,2、3之间的距离为12.5 mm (32.0 mm -19.5 mm ).

变式1 答案:① 1.20 ② 加速度的一半 0.933

解析:① 1 cm + 1 mm×2.0 = 1.20 cm ;② 加速度的一半,1

2a = (2.8-0)×10-20.06-0 m/s 2 = 0.467 m/s 2,

所以加速度大小a ≈ 0.933 m/s 2.

例2 答案:① 6 7(或7 6) ② 1.00 1.20 ③ 2.00

解析:① 从计数点1到6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Δx ≈ 2.00 cm ,在6、7计数点间的位移比5、6之间增加了(12.28 – 11.01)cm = 1.27 cm < 2.00 c m ,因此,开始减速的时刻在计数点6和7之

间.② 计数点5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5 = (x 4 + x 5)/2T = (9.00 + 11.00)×10-

2/2×0.1m/s = 1.00 m/s ;计数

点4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4 = (x 3 + x 4)/2T = (7.01 + 9.00)×10-

2/2×0.1m/s = 0.80 m/s ;根据v 5 = (v 4 + v 6)/2得计数点6对应的速度大小为v 6=2v 5 – v 4 = (2×1.00 – 0.80)m/s = 1.20 m/s .③ 物块在计数点7到11之间做减速运动,根据Δx = aT 2得 x 9 – x 7 = 2a 1T 2、x 10 – x 8 = 2a 2T 2 故a = (a 1 + a 2)/2 = [(x 9 + x 10) – (x 8 + x 7)]/2×2T 2 ≈– 2.00 m/s 2.

变式2 答案:⑴ 匀加速直线 小车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相邻位移之差恒定 ⑵ 4.4 ⑶ 12

解析:由纸带分析可得小车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相邻位移之差恒定,所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v C = (BC + CD )/2T = 4.4 m/s 、a = (CD – BC )/T 2 = 12 m/s 2. 四.考题再练 高考试题

1.⑴ DCBA ⑵ 0.1 ⑶ (s 4 + s 3)/2T (s 4 + s 5 + s 6 – s 3 – s 2 – s 1)/9T 2

预测1:答案:⑴ 3.00 ⑵ AB ⑶ 刻度尺 ⑷ gh -aL

g L2-h2

偏大 见解析

解析:⑴ 纸带上可用数据为六个,为充分利用,减小误差,数据处理方法采用逐差法,a = [(x 4 + x 5 + x 6) – (x 1 + x 2 + x 3)]/9T 2,且由“各计数点间均有一个点没有画出”得出T = 0.04 s ,代入有a ={[(6.71 +

7.21 + 7.70) – (5.29 + 5.76 +6.25)]/9×(0.04)2}×10-

2 m/s 2 = 3.00 m/s 2.

⑵ 为间接测量动摩擦因数,需找出μ与a 的关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 – μm gcos θ = ma ,式中θ为木板的倾角,由几何关系sin θ = h /L ,cos θ =

22h L -/L ,代入有μ = (gh – aL )/g 22h L -,故

还应测的物理量有h 、L .

⑶ 测量工具为刻度尺;测量时忽略了空气阻力或纸带受到的摩擦力等,故测出的动摩擦因数值偏大. ⑷ 由 ⑵ 知μ = (gh – aL )/g 22h L -与真实值相比,测量值偏大.测量时忽略了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力或忽略了空气阻力等(写出一个即可). 2.答案:⑴ BD ⑵ 9.4 ⑶ 增加小球下落的高度;多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其他答案只要合理也可)

⑷ 由H 1 = 21g (t n T ?-1)2和H 2 = 21g (t n T ?-2

)2得g = 2

212

212)

()(2T T H H n --,因此可以消去Δt 的影响.

预测2:答案:⑴ 频闪仪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 ⑵ 9.72 2.28 ⑶ 存在空气阻力(或水滴滴落的频

率变化)

解析:⑴ 当频闪仪闪光频率等于水滴滴落的频率时,才能看到空间有一串仿佛固定不动的水滴.

⑵ 根据图示距离可知x 1 = (19.30 – 13.43)cm = 5.87×10-2 m 、x 2 = (26.39 – 19.30)cm = 7.09×10-

2 m 、

x 3 = (34.48 – 26.39)cm = 8.09×10-2 m 、x 4 = (43.67 – 34.48)cm = 9.19×10-

2 m ,闪光周期T = 1/30s ,利用逐差法测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 = (x 4 + x

3 – x 2 – x 1)/4T 2 = 9.72 m/s 2,第8个水滴此时

的速度v 8 = [(34.48 – 19.30)/2]×30×10-

2 m/s = 2.28 m/s .

⑶ 该实验存在系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空气阻力、水滴滴落的频率变化、米尺没有竖直放置等.

五.课堂演练 自我提升 1.答案:⑴ 5.0 ⑵ 2.98 cm

解析:a = [(2.08 + 1.90 + 1.73) – (1.48 + 1.32 +1.12)]×10-

2/9×0.022 m/s 2 = 5.0 m/s 2,由小车拖着纸带先加

速后减速,知速度最大的一段时间内平均速度也大,相同时间内位移最大,故是在2.98 cm 段内.

2.答案:3.0×10-2(2.8×10-2~3.1×10-2均可) 9×10-

2 能 利用(x 6 - x 4) - (x 4 - x 2) = 4aT 2可以求出位置4

的具体位置(其他方法合理均可)

解析:从图中读出5,6之间的距离为37.5 cm - 24.0 cm = 13.5 cm ,2,3之间的距离为6.0 cm - 1.5 cm =

4.5 cm ,利用逐差法有x 56 - x 23 = 3aT 2,求出a = 3.0×10-

2 m/s 2;位置4对应的速度为v 4 = x 35/2T = (24.0 –

6.0 ) ×10-2/2 m/s = 9×10-

2 m/s ;欲求4的具体位置,可以采用逐差法利用(x 6 - x 4) - (x 4 - x 2) = 4aT 2求解. 3.答案:⑴ (d 6 – d 4)/10T ⑵ 见解析图 0.40 ⑶ 不变 解析:⑴ 利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求F

点的速度,可得v F = (d 6 – d 4)/10T ;

⑵ 用描点法作出v –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线的斜率求出加速度a =

0.40 m/s 2;

⑶ 电网中交变电流的电压变化,并不改变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故测

量值与实际值相比不变.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专题卷 (全国通用)

物理二轮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专题卷(全国通用)1.(2018·北京卷)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a.安装好实验器材。接通电源后,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长木板运动,重复几次。 b.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找一个合适的点当作计时起点O(t=0),然后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T选取一个计数点,如图2中A、B、C、D、E、F……所示。 c.通过测量、计算可以得到在打A、B、C、D、E……点时小车的速度,分别记作v1、v2、v3、v4、v5……。 d.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纸上描点,如图3所示。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在下列仪器和器材中,还需要使用的有和(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电压合适的50 H 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含砝码) (2)在图3中已标出计数点A、B、D、E对应的坐标点,请在该图中标出计数点C对应的坐标点,并画出v–t图象。 (3)观察v–t图象,可以判断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其依据是。v–t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是。 (4)描绘v–t图象前,还不知道小车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表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从理论上讲,对△t的要求是(选填“越小越好”或“与大小无关”);从实验的角度看,选取的△x大小与速度测量的误差(选填“有关”或“无关”)。学/ - (5)早在16世纪末,伽利略就猜想落体运动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当时只能靠滴水计时,为此他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斜面实验”,反复做了上百次,验证了他的猜想。请你结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利用伽利略“斜面实验”检验小球的速度是随时间均匀变化的 。 【答案】(1)A C (2)如图所示(3)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加速度(4)越小越好 有关(5)如果小球的初速度为0,其速度,那么它通过的位移x∝t2。因此,只要测量小球通过不同位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检验小球的速度是否随时间均匀变化 【解析】(1)打点计时器需用交流电源;为了计算速度需要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故需要的仪器选AC。(2)利用所给点迹描点连线,得图象如图所示。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随堂练习)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长木板一定要水平摆放 B.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不必估读 C.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D.作v-t图象时,所描线必须经过每一个点 2.如图所示是同一打点计时器打出的4条纸带,哪条纸带的加速度最大() 3.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 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 ②这10个点中有6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 ③在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D、G、I),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 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多选题 4.关于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打点计时器应固定在长木板上,且靠近滑轮一端 B.开始实验时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一端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 D.牵引小车的钩码个数越多越好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周期性差异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周期性差异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昼夜、季节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10月-2009年10月618例住院及门诊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存在昼夜、季节分布的差异,昼夜分布6~12时间段为发病高峰,四季中夏季(6、7、8月)为脑梗死发病高峰季,冬季(12、1、2月)为脑出血发病高峰季,与期望发病率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改变人的某些日常行为和调整用药时间等措施降低急性脑卒中发病率。 【关键词】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ircadian and seasonal rhythmicity of stroke onset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Statistical data on 618 inpatients and outpatients from October 2005 to October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There are circadia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occurrence of stroke: 6:00am to noon(12:00am) is the peak time of stroke onset in a day, the summer(June,

物理必修一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优质试题练习题

2.1课堂练习 知识点1.会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 2.会用描点法作出 v-t 图象。 3.能从 v-t 图象分析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一、实验操作 一.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 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 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数据,以寻找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低压 电源、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 、细线、复写纸片、 。 四.实验步骤 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述步骤地代号填在横线上 。 A .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 .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 .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 .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 F .把一条细线拴在小车上,细线跨过定滑轮,下边吊着合适的钩码 G .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2.在下列给出的器材中,选出“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并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交流电源 ④低压直流电源 ⑤细线和纸带 ⑥钩码和小车 ⑦秒表 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⑨刻度尺 选出的器材是 3.某同学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表格中所示: 请作出小车的图象,并分析运动特点。 4.两做直线运动的质点A 、B 的 v- t 图象如图所示,试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 5.一个人沿平直的街道匀速步行到邮局去发信,又以原速率步行返回原处,设出发时的方向为正,在下列 v 1 v 2 21第 4 题图

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厦门大同中学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座号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名称:匀变速运动的实验探究 一.实验目的 1.练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的数据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用v-t图象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多个点的瞬时速度,分析速度和时 间的关系。 1.计算打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应在计数点附近取一个很 短的时间t?,用t?内的平均速度作为打该计数点小车的瞬时速 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仪器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用配套的螺旋夹固定在长木板的一边,连接好电路。(如无螺旋夹时可在长木板上敲几个长钉紧靠打点计时器的前后借以固定;有的用大弹簧夹子把打点计时器紧夹在长木板边缘也可,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打点计时器工作。) 2.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小车能在木板上平稳滑行,操作时必须注意使细绳的拉力通过小车的重心,以免小车前进时小车转动或摇晃,可在系好细绳后试拉一下小车,观察车身是否作直线运动。) 3.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厢连接。(操作时要将纸带紧紧地夹在小车上,以免小车运动时纸带松开,可用弹簧夹子夹住,但不要使纸带破损,以免小车启动时把纸带拉断。) 4.使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操作时应试打几次,不要使点迹过分密集或过分疏散,若觉得太密集时可增加绕过滑轮线绳下所系的重物,反之则减小。) 5.打出纸带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多打出几条纸带(3-5条)。

生活中五种常见疾病的高发时段提醒

生活中五种常见疾病的高发时段提醒 生活中很多常见病在发病时间上都有规律,通过数字进行归纳,便于大家记忆。 肝病:每年的4~7月,是肝功能不良患病的高风险期,此时外界细菌、病毒滋生较多,会增加肝的解毒负担。临床检测发现,肝细胞恶变及其恶性生长的活跃期也在这一时间段。肝病发作前一般会出现食欲不振、肝部隐痛、易怒、易疲劳等症状。中老年朋友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防治措施:可常食鲫鱼(有助于消肿、补虚保肝)、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可提高肝脏酶的活性,强化分解排泄功能),还可多吃点裙带菜(其中含有岩藻低聚糖,能抑制肝的病变)。 胃溃疡:每天19~24点,是胃酸分泌最多的时段,胃溃疡患者的胃部疼痛会加重。在此时段常有烧心、泛酸、胃部不适感的中老年朋友,应警惕胃溃疡。 防治措施:胃酸多者的早、午餐宜多食西兰花、豌豆、莴苣、核桃、花生、小麦等富含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因为每天7~13点是胃黏膜不易受到胃酸侵害的时段。晚餐宜选用土豆、南瓜、冬瓜、猴头菇、茄子等炖软食物,也可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鲜鱼,以抑制夜晚胃酸的分泌;要注意,晚餐不可食用芹菜、韭菜、泡菜、竹笋、豆芽、火腿、鱼干等,它们会增加胃酸的分泌;晚上尽量10点前入睡,睡觉越晚胃酸分泌越多。 糖尿病:每天上午7~9点,是一天中血糖水平最高时段,容易加重动脉硬化、白内障、老花眼。 防治措施:血糖较高的中老年朋友早餐不宜喝稀饭。因为,稀饭加热时间较长,淀粉易转化为糊精分解为葡萄糖,喝稀饭会使血糖水平升高。可喝燕麦薏米粥或牛奶、豆浆,并搭配鸡蛋、玉米饼等食物,以延缓血糖上升。早餐要少吃咸菜等高盐食品,盐会增强淀粉酶活性,引起血糖浓度增高。 肺病:每天凌晨0~4点,肺部防御功能最弱,是肺部发病和病情加重的时段,哮喘、肺部不适并伴有气喘、头晕、乏力的中老年朋友,应警惕这段危险期。 防治措施:晚餐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果蔬;晚间选择令人舒心的电视节目,避免焦虑、恐惧、忧郁;睡前喝杯白开水,有助于防止夜间肺病发作;应采取侧卧睡姿,降低气管呼吸阻力,并注重夜间保暖。 心血管病:每天9~14点,是人体心率、血压、房室传导功能的最高峰,容易诱发“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这一时间段常头晕、耳鸣或运动后心慌、胸

高一物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学案 【学习目标】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4、巧用v-t 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重点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典型例题】 例1、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得到 一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 =0.1s 。 ⑴根据纸带上的数据,计算B 、C 、D 各点的数据,填入表中。 ⑵在坐标纸上作出小车的v -t 图像。 (3)由v -t 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

例2、某校实验小组的同学们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时的瞬时速度如下表: 为了计算加速度,下面几种做法最合理的是() A.根据任意两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t =/算出加速度 ? v a? B.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量出其倾角,由公式a = α tan求出加速度 C.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t图,由图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所对应的速度、时间,用公式t =/算出加速度 ? a? v D.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作为小车的加速度 【当堂训练】 1.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为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记数点,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⑴根据_______可判定小车做_________运动。 ⑵根据________计算各点的瞬时速度,且v A=, v B

发病时间频数表在暴露时间估计中的作用探讨

#论著# 发病时间频数表在暴露时间估计中的作用探讨 许汝福,李亚斐,熊鸿燕,许斌 (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重庆400038) 摘要目的:探讨疾病暴发调查中发病时间频数表对暴露时间估计的影响。方法:应用一起食物中毒教学实习资料的数据,分别以不同的起点和组距编制5个发病时间频数表,计算平均潜伏期和估计暴露时间,并对频数表的对数正态性进行检验。结果:5个频数表的中位数发病时间比较一致,1个频数表的平均潜伏期出现负值,4个频数表的平均潜伏期相差最高达3.729h,估计暴露时间相差最高达3.5h;4个频数表服从或近似对数正态分布,1个频数表明显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P=0.009)。结论:发病时间频数表的选择应综合考虑频数表的分布特点和平均潜伏期与暴露时间的估计值。 关键词发病时间;暴露时间;平均潜伏期;频数分布 中图分类号R181.21/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188(2009)03-0288-03 Invest i ga ti on of role of frequen cy tab le abou t on set tim e i n e stimat i ng expos u re time X U Ru-fu,L I Ya-fe,i X IONG H ong-yan,X U B i n Depart m ent ofM ilit ary E pide m iol ogy,M ilit ary P reventi veM ed ical Co ll ege,Th i rd M ilit ary M ed i calUn i versit y,C hongq i ng,400038,C h i na. Ab stract Ob jec ti ve:To explore t h e rol e of f requency t able abou t onset ti m e i n es ti m ati ng expos u re ti m e.M ethod s:F i ve frequen cy tab l es abou t on s et ti m e w ere s ummariz ed accord i ng to d i ff eren t i n itiati on ti m e and grouping i nterva l by us i ng a teac h i ng dat a of ali m en tary tox i cosis exa mp le.A verage i ncubati on peri od and exposure ti m e w ere es ti m ated and l ogarit hm d i s tri buti on w ere tested separatel y accord i ng t o t hese five tab l es.R esults:The m ed i an of onset ti m ew ere qu i te s i m ilar i n five frequency t ables.A verage i n cubati on peri od w as negative val u e i n a tab l e.The longest phas e contrast of average i ncubati on period and esti m at ed exposure ti m ew ere3.729h and3.5h,respecti vel y,i n fou r frequency tables.Four frequ ency tab l es w ere approxi m atel y l ognor m al d istri buti on and t h e ot h er w as not(P=0.009).Conclusion:D i stri bu tion charact eristic of frequ ency tab l e and esti m ated val u e of average i n cubati on peri od and exposure ti m e s hould be cons i dered overallwh en sel ecti ng su i tab le frequ ency tal e to esti m ate expos u re ti m e. K ey w ords:onset ti m e;expos u re ti m e;average i ncubati on peri od;frequen cy d i stribu ti on 疾病暴发调查中常常需要估计危险因素的暴露时间,以便寻找可疑危险因素,查明病因。暴露时间的估计一般根据病例的发病时间,先编制发病时间的频数表,绘制发病时间分布曲线(流行曲线),计算平均潜伏期。在教学实习资料分析中,我们发现编制频数表时,取不同的起点和组距,其平均潜伏期和暴露时间差异较大,有的结果较难解释。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某年7月9日21时起至10日止,某单位159人中,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不明显的病人71例,其中57例的发病时间见表1,最早的为7月9日21B00,最晚的为7月10日15B40112。为了查明病因,找出危险因素,需要估计暴露时间。 表1某单位57例腹泻、腹痛病人的发病时间 9日21B0022B0022B0023B0023B00 10日0B300B300B300B301B001B001B001B001B001B001B001B302B00 2B002B002B002B002B002B002B002B202B302B303B003B003B00 3B304B004B004B004B004B004B004B005B005B005B005B005B00 5B005B305B305B305B406B006B307B007B008B0010B0010B0015B40 1.2方法根据患者的发病时间,分别以20B00、20B30、21B00为起点,组距取1h和2h,编制5个患者发病时间频数表,计算平均潜伏期和估计暴露时间,并对频数表的对数正态性进行检验。平均潜伏期和估计暴露时间用公式(1)、(2)推算12,32,用频数表各组段的组中值取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计算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作正态性检验142。

(完整版)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2(用) 实验目的: 1.会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2.会处理纸带,会计算各点瞬时速度。 3.会设计表格法记录数据。 4.会用v—t图象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记录的信息.计算各时刻小车的速度,用v-t 图象寻求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器材: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实验步骤: 1. 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水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 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小车另一端连接纸带。 3. 启动电源,然后释放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关闭电源 4. 换上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5. 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的处理: 1.纸带的选取: (1)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做为计时起点,并记为0点。 (2)从起点0开始,每5个点(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分别记为1、2、3、4、5、6点。 2.采集数据: (1)用刻度尺测量相邻两计数点间距离,记录到设计好的表格中 (2)根据 T x x 22 1+ = υ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

3. 画出v —t 图象: 实验结论: 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它们成“线性关系”. 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误差分析: 1.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 2.作v -t 图象时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 计数点编号 (从0点开始计数) 1 2 3 4 5 6 相邻两计数点间 时间间隔 t/s 0-1 1-2 2-3 3-4 4-5 5-6 0.1 0.1 0.1 0.1 0.1 0.1 相邻两计数点 间距离 x/cm x 01 x 12 x 23 x 34 x 45 x 56 1.40 1.90 2.38 2.85 3.35 3.87 各计数点的速度 v/cms -1 16.50 21.40 26.15 31.00 36.10

21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姓名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得分 实验名称: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的数据处理和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 2.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用v-t图象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原理 利用打出的纸带,计算出多个点的瞬时速度,分析速 度和时间的关系。 1.计算打各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应在计数点附近取 一个很短的时间t?,用t?内的平均速度作为打该计数点 小车的瞬时速度。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图象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仪器 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4个25 g的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将打点计时器用配套的螺旋夹固定在长木板的一边,连接好电路。(如无螺旋夹时可在长木板上敲几个长钉紧靠打点计时器的前后借以固定;有的用大弹簧夹子把打点计时器紧夹在长木板边缘也可,但要注意不能影响打点计时器工作。) 2.将挂有重物的细绳跨过滑轮与小车相连接。(调节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小车能在木板上平稳滑行,操作时必须注意使细绳的拉力通过小车的重心,以免小车前进时小车转动或摇晃,可在系好细绳后试拉一下小车,观察车身是否作直线运动。) 3.将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与小车厢连接。(操作时要将纸带紧紧地夹在小车上,以免小车运动时纸带松开,可用弹簧夹子夹住,但不要使纸带破损,以免小车启动时把纸带拉断。)

4.使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在水平长木板上运动, 打点计时器同时开始工作,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操作时应试打几次,不要使点迹过分密集或过分疏散,若觉得太密集时可增加绕过滑轮线绳下所系的重物,反之则减小。) 5.打出纸带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改变钩码的质量,重复上述步骤,多打出几条纸带(3-5条)。 6.实验操作完毕,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处理。 五.数据处理 1.纸带的选取:选择点迹较清晰的,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到适当的点为计时起点。 2.采集数据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纸带,舍去开头的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起始点,把每打五次的时间作为时间单位,即T=0.02×5s=0.1s。在纸带上从第一个点开始,每隔5点一次标上0,1,2,3,……。测量各个计数点到起点的距离x 1 ,x 2 ,x 3 ...,然后计算出相邻计数点之间 的距离x 01 ,x 12 ,x 13 …… 3.瞬时速度的计算 2 1 ?X D E F △x0△x1△x2△x3 1 2 0 3 4 5 cm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口蹄疫发生的周期性规律

口蹄疫俗称为“五号病”
当有人问什么是 “五号病” 只能告诉: 时, 口蹄疫是一种严重危害偶蹄类动物 (牛、 羊和猪)的疾病。对于危害不严重的年份,蹄子往往不出现水泡,只有口鼻处出 现水泡,此时就只能称为“一号病” ;当疾病严重发生的时候,这些动物的蹄子 和口鼻处均会出现水泡, 口和四个蹄子等五个部位都出现水泡, 就称为 “五号病” , 五号病是口蹄疫中最严重的类型。五号病也是一种需要保密的疾病。 当世界某地的大量牲畜被宰杀的时候, 位于地球上的许多贫困地区的饥饿却在日 益加重, 花样繁多且日趋严格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成了争议的 焦点。那么,口蹄疫的未来之路在哪里?兽药招商 1、口蹄疫是一种很小的病毒,易通过空气传播,动物出现临床表现的差异也很 大。当一栋猪舍出现口蹄疫的少量病例时,其它动物已经感染,此时消毒已经无 济于事。 猪场管理者在猪舍内大量消毒只能造成空气的过度潮湿, 消毒一旦停止, 病毒气溶胶会重新出现在更加潮湿的空气中,更利于疾病的传播。兽药批发 2、灭活疫苗的不完全灭活是口蹄疫疫苗中的最大问题。如果加上口蹄疫灭活疫 苗的无效性或弱效*,接种该疫苗的风险要大于不接种的风险。欧洲数次发生口 蹄疫均已证实与疫苗接种有关。对于现行猪场来说,就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的问题了。 为什么灭活疫苗有时候有保护作用, 有时候又没有保护作用呢?病毒变异了吗? 推论:疫苗的半灭活状态或许是疫苗有效性的可靠保证,有待进一步论证。若真 的是这样,灭活疫苗带毒反而却成了疫苗有效性的保证了。 在疫苗的生产中,安全性和有效性往往是一对矛盾。其中,口蹄疫中的肽疫苗就 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合成肽疫苗对多种靶动物都不像预期的那样有效。当合成肽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2.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3.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瞬时速度. @ 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 " 2.由v-t图象得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过程注意事项. 2.实验数据的处理.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 情景导入 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如图2-1-1,飞机着陆时的运动,火车出站时的运动,鸟儿在空中飞行……这些物体遵循什么样的运动规律 图2-1-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用它可以描述物体的具体运动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机动车的速度计得知机车某时刻的速度大小.在实验中怎样才能得知各个时刻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知道怎样解决 这一问题. 案例导入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想办法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小明同学利用频闪相机在公路旁拍摄了摩托车运动的情景,他拍摄的照片如图2-1-2所示: 。 图2-1-2 你能根据照片分析出摩托车的运动情况吗你分析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导入 (展示课件)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如图2-1-3.

疾病发病情况的时间序列分析

某市恶性疾病的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本文对某市1990~2007年间某恶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建立ARIMA模型对该病发病情况进行研究,并对未来几年的发病情况做出了预测。 关键字:时间序列ARIMA,拖尾截尾 时间序列分析的简介 时间序列分析(Time series analysis)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的统计方法。该方法基于随机过程理论和数理统计学方法,研究随机数据序列所遵从的统计规律,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时间序列是把反映现象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数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所形成的一组统计数字序列。时间序列又称动态数列或时间数列。时间序列分析就是利用这组数列,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处理,以预测未来事物的发展。时间序列分析是定量预测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理:一是承认事物发展的延续性。应用过去数据,就能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势。二是考虑到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任何事物发展都可能受偶然因素影响,为此要利用统计分析中加权平均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掌握,但准确性差,一般只适用于短期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一般反映三种实际变化规律:趋势变化、周期性变化、随机性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是根据系统观测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曲线拟合和参数估计来建立数学模型的理论和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常用在国

民经济宏观控制、区域综合发展规划、企业经营管理、市场潜量预测、气象预报、水文预报、地震前兆预报、农作物病虫灾害预报、环境污染控制、生态平衡、天文学和海洋学等方面。 时间序列分析主要用途:①系统描述。根据对系统进行观测得到的时间序列数据,用曲线拟合方法对系统进行客观的描述。②系统分析。当观测值取自两个以上变量时,可用一个时间序列中的变化去说明另一个时间序列中的变化,从而深入了解给定时间序列产生的机理。 ③预测未来。一般用ARMA模型拟合时间序列,预测该时间序列未来值。④决策和控制。根据时间序列模型可调整输入变量使系统发展过程保持在目标值上,即预测到过程要偏离目标时便可进行必要的控制。 基本步骤:①用观测、调查、统计、抽样等方法取得被观测系统时间序列动态数据。②根据动态数据作相关图,进行相关分析,求自相关函数。相关图能显示出变化的趋势和周期,并能发现跳点和拐点。跳点是指与其他数据不一致的观测值。如果跳点是正确的观测值,在建模时应考虑进去,如果是反常现象,则应把跳点调整到期望值。拐点则是指时间序列从上升趋势突然变为下降趋势的点。如果存在拐点,则在建模时必须用不同的模型去分段拟合该时间序列,例如采用门限回归模型。③辨识合适的随机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即用通用随机模型去拟合时间序列的观测数据。对于短的或简单的时间序列,可用趋势模型和季节模型加上误差来进行拟合。对于平稳时间序列,可用通用ARMA模型(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及其特殊情况的自回归模型、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 2、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 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瞬时速度。 三、德育目标 1 、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对实验的设计数据的处理 [教学难点] 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体的运动通常是比较复杂的。放眼所见,物体的运动规律各不相同。在生活中,人们跳远助跑、水中嬉戏……在自然界了,雨滴下落,猎豹捕食,蚂蚁搬家……这些运动中多有速度的变化。 物体的速度变化存在规律吗?怎样探索复杂运动蕴含的规律?怎样探索复

杂运动蕴含的规律呢? 要探究一个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必须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直接测量瞬时速度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在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二、新课教学 (一)进行实验 【实验】 问题一:打点计时器结构如何? 问题二: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的速度所需哪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 步骤: 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 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 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 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 三次。 问题三:本实验特别要注意哪些事项? 1.固定打点计时器时应让限位孔处在长木板的中央位置。 2.滑轮不能过高。 3.钩码数量不能过多,长木板两端高低相差不能太大。 4.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5.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6.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二)处理数据 问题四: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 1、纸带要选择打出的点清晰的

身体时间表(值得收藏)

身体时间表(值得收藏) 人类身体时间表: 00:00~01:00溍咂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 01:00~02:00排毒期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 02:00~03:00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09:00~11:00精华期此时为注意力及记忆力最好,且工作与学习的最佳时段。 12:00~13:00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正午不可饮酒,易醉又伤肝哦! 14:00~15:00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淋漓的极致时段! 16:00~17:00低潮期体力耗弱的阶段,最好补充水果来解馋,避免因饥饿而贪食致肥胖。 17:00~18:00松散期此时血糖略增,嗅觉与味觉最敏感,不妨准备晚膳来提振精神。

人类身体时间表: 00:00~01:00溍咂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 01:00~02:00排毒期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 02:00~03:00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09:00~11:00精华期此时为注意力及记忆力最好,且工作与学习的最佳时段。 12:00~13:00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正午不可饮酒,易醉又伤肝哦! 14:00~15:00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淋漓的极致时段! 16:00~17:00低潮期体力耗弱的阶段,最好补充水果来解馋,避免因饥饿而贪食致肥胖。 17:00~18:00松散期此时血糖略增,嗅觉与味觉最敏感,不妨准备晚膳来提振精神。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换的规律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通过打出的纸带测量瞬时速度。 2.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3.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设计 1.实验方案:如图所示,把一端带有滑轮的长铝板平放在实验桌上,铝板上放一小车,小车一端连接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另一端连接绕过滑轮系有槽码的细绳。小车在槽码的牵引下运动,通过研究纸带上的信息,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实验原理 (1)计算瞬时速度 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每个计数点与第一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得出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Δx 1、Δx 2、Δx 3……,如图所示。由于各计数点的时间间隔比较短,可以用平均速度来代替瞬时速度。即v 1=Δx 2+Δx 12T ,v 2=Δx 2+Δx 3 2T ,……。 (2)根据v -t 图像判断速度的变化规律 用描点法可作出小车的v -t 图像,根据图像的形状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利用v -t 图线的斜率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 3.实验器材

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复写纸、导线、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铝板、小车、纸带、细绳、槽码、刻度尺、交流电源、坐标纸。 三、实验步骤 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铝板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铝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槽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启动计时器,然后释放小车, 一定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小点,随后关闭电源。 4.增减所挂槽码的个数(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换上新的纸带,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四、数据处理 1.瞬时速度的计算 (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始 纸带的选取 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如图所示。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为了研究小车的速度随________变化的规律,需要把__________固定在长木板上,把 ________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________的后面.把小车停在________打点计时器的位置.2.下列所给的器材中,“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所需的器材有 ____________,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还缺少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____. ①打点计时器②天平③低压直流电源④细绳⑤纸带⑥小车⑦钩码⑧秒表 ⑨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 3.在三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最______的,为了便于测量,舍掉______一些____________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做__________. 4.在绘制速度—时间(v-t)图象时,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的点并不都分布在一条曲线(包括直线)上,画曲线(或直线)时,应当使不落在曲线(或直线)上的点____________地分布在曲线(或直线)的两侧. 5.下表是某同学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表中的v、t数据在坐标系(如图1所示)中描点, 0.630.88 1.11 1.38 图1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实验的操作 1.在做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给你以下器材:打点计时器、电池组、纸带、复写纸、停表、天平(带砝码)、小车、钩码、细绳、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其中不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需要增添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按照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下列步骤的代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____.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没有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路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2.1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2.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 3.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瞬时速度. 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3.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运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由实验数据得出v-t图象. 2.由v-t图象得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实验探究过程注意事项. 2.实验数据的处理. 课前准备 1、联系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间 2、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钩码、细线、复写纸片、刻度尺. 3、预习了解 1.实验目的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①附有滑轮的长木板②小车③带小钩的细线④25 g的钩码3个,也可以用50 g 的钩码或用沙子和小桶代替钩码,用弹簧秤或天平称量⑤打点计时器⑥纸带⑦刻度尺⑧学生电源、导线 3.实验原理 把纸带跟运动的物体连接在一起,并穿过打点计时器.这样纸带上的点不但记录了物体的运动时间,而且相应地表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这些点的情况,就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4.实验内容 (1)如图2-1-4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图2-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放手后,看小车能否在木板上平衡地加速滑行,然后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再按同样的方法(不改变钩码)打出两条纸带.从这三条纸带中选用一条点迹清晰的,计为纸带Ⅰ. (4)增加一个钩码,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Ⅱ. (5)在打纸带Ⅰ的基础上减少一个钩码,仍按上述方法打出纸带Ⅲ. (6)整理器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回顾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如图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