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一课

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堂笔记第一课一、课文内容概述本课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第一课,题目为《文明的种子》。
课文主要讲述了文明的由来和文明的重要性。
通过讲述不同文明种子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文明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和传承文明的种子。
二、课文分析1. 文明的由来课文首先介绍了文明的由来,通过岩洞壁画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发现,引出了对文明的探讨。
让学生了解到文明并非一蹴而就,是在人类长期实践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2. 文明的重要性课文接着阐述了文明的重要性,指出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同时也强调了文明的继承和传承对于每个个体的责任。
3. 文明的种子在故事中,作者通过多个小故事来阐述文明的种子,比如小蜜蜂的促进花朵的交叉授粉,小鸦雀的摆弄尘粒散播花粉等等。
这些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文明种子的思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传承和弘扬文明的责任。
三、教学建议1. 引导学生思考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明的由来、重要性以及文明的种子。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联系实际生活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课文内容。
比如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明行为来说明文明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念。
3. 激发学生兴趣由于课文内容较为抽象,老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展示文明的由来和重要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后作业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布置以下几个作业:1. 写一篇感想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感想,表达自己对文明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体会。
2. 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组成小组,讨论文明种子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小组展示。
3. 阅读拓展布置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文明的拓展阅读文章,并写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知识点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舒婷,我国当代著名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等。
二、写作背景从“十年浩劫”中走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
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舒婷写下了这首诗。
三、词语解释胚芽: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簇新:极新、全新。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伤痕累累:指物体受损害后留下的痕迹。
疲惫:非常疲乏。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绯红:鲜红。
喷薄: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四、问题探究1.“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用第一人称来写,写出“我”向“你”(祖国)的倾诉。
“我”代表着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表达了“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
同时用“老水车”这个意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然存在着来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却依然具有活力的特点。
2.怎样理解“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意象?这几个意象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
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语显示出祖国所遭受的苦难。
“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3.“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飞舞的神。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飞天”袖间的花朵,虽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不能成为现实,用此意象来比喻人民心中的渺茫的希望。
4.第三节诗列举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共同的意思?列举了“理想”“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
这些意象代表了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腾飞的憧憬和祝愿。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生字词解释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生字词解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生字词拼音注释
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隧洞suìdòng:即隧道。
蜗行wōxíng: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tān: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bóchuán: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cùxīn:极新;全新。
~的大衣。
笑涡xiào wō: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pén bó: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一般指全身是伤。
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生字词拼音注释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生字词拼音注释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隧洞suì dòng : 即隧道。
蜗行wō xíng : 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 tān : 淤泥形成的滩地。
驳船bóchuán: 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
簇新 cù xīn : 极新;全新。
~的大衣。
笑涡xiào wō : 脸颊上的小圆窝笑时深而明显。
喷薄pēn bó: 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欲出的一轮红日。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 : 一般指全身是伤。
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伤痕累累。
第2课《梅岭三章》阎罗yán luó : 佛教称管地狱的神。
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
捷报jié bào : 胜利的消息:~频传。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g fēng : 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
形容疯狂杀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取义成仁qǔ yì chéng rén : 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第3课《短诗五首》漫漫màn màn : 指时间长久或空间广远的样子。
~长夜。
路途~。
装饰zhuāng shì: 1.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品。
~图案。
她向来朴素,不爱~。
2.装饰品:建筑物上的各种~都很精巧。
舵手duò shǒu :1.操舵驾驶船的人。
2.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埋没mái mò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第4课《海燕》苍茫cāng máng : 空旷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gāo ào : 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9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课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知识点(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受风霜、深受灾难而正在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的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废、贫脊、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累累的****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知识点归纳(1)本诗是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写的一首抒情诗。
(2)本诗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了文革动乱的一代青年对曾经饱受风霜、深受灾难而正在崛起的祖国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日益富强的殷切心意。
(3)全诗共分四节,有四个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包蕴着特定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的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陈旧、颓废、贫脊、阻滞的整体色彩,处处都在展现贫穷落后的历史面貌给予祖国的沉重负载。
第二节,“飞天”与未落地面的“花朵”组成的意象群,象征祖祖辈辈的美好理想在久远的贫穷与悲哀中一再失落。
第三节,“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组成一组富于生机和活力的意象,象征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
第四节,“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表示自己要成为祖国的希望、未来,“伤痕累累的****喂养”象征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表达要为祖国献身,作者以抒情的笔触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决心献身于祖国的热忱。
这四个意象群,第一节的“蜗行”展现历史悠久的古国负重前行的艰难与缓慢,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的过去而悲伤之情;第二节写祖国的“希望”总是在贫穷与悲哀中失落,表现了诗人的遗憾之情;第三节的“黎明”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祖国正如东升的旭日喷薄而起,诗人为祖国的新生和美好未来而欢呼;第四节的“沸腾”展现中国人民无比的信心、干劲和创造力,表现了诗人要为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而献身的热情。
实际上作者逐层推进地展现了祖国的历史面貌和自己对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深厚情感。
(4)本诗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题,全诗共四节,每节都用一组包蕴着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虽无一词一句的直抒胸臆,却包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这种象征达意的方法,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精品习题课件

◆走近作者 舒婷,1952年生,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漳州。当代女诗人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
婷的诗》,散文集《心烟》等。 ◆背景介绍
本诗选自《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这首诗 发表于1979年7月。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 经受了深重灾难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 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和希望而甘愿为祖国奉献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写下了这首抒
叶公觉 ①我的儿子本是一位新生代的骄子,他热衷于港台歌星们演 唱的歌曲,对我来说这些歌曲旋律夸张别扭,一点也不好听 ,有的甚至像说话一样,毫无音乐性,但儿子喜欢,我一向
对他喜爱的歌不以为然。 ②自从儿子出国以后,我发现他的爱好有了改变。从他发 来的电子邮件中知道,他开始喜爱中国的山水画,常从网上 下载反映祖国风貌的画片,而且也喜欢起一些老歌来,其中 一首就是《我的祖国》。儿子在电子邮件中高兴地告诉我,
,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结构图解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干瘪.(bié) 淤.滩(yū) 勒.进(lēi) 喷薄.(bó) B.胚.芽(pēi) 富饶.(ráo) 笑涡.(wō) 绯.红(fēi) C.疲.惫(pí) 蜗.行(wō) 熏.黑(xūn) 纤.绳(xiān) D.驳.船(bó) 簇.新(cù) 挣.脱(zhēng) 隧.洞(suì)
答题模式:该诗抓住……(意象举例)等意象,描绘了…… 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从而很好地表达了诗人……的
(一) 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三、四两节诗,完成下面的
题目。 6.第三节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点是什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知识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知识梳理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
㈡写作背景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经受了深重灾难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而甘愿为祖国奉献的历史责任感,所以写了这首诗。
㈢解题诗题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强调“祖国”,点明了诗人歌咏的对象——祖国;且采用呼告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挚的感情,表明了诗歌的主旨——热爱祖国。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11个)1.疲惫;2.熏黑;3.隧洞(suì);5.蜗行(wō);6.摸索;7.干瘪(biě);8.淤滩(yū);9.驳船(bó);10.纤绳(qiàn);11.飞天;12.簇新(cù);13.挣脱(zhèng);14.胚芽(pēi);15.笑涡(wō);16.绯红(fēi);17.喷薄;18.伤痕累累(lěi);19.迷惘(wǎng)。
㈡词语释义1.蜗行: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2.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3.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文辞等)内容贫乏,枯燥无味。
4.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在空中飞舞的神。
5.簇新:状态词。
极新;全新。
6.喷薄:气势壮盛,喷涌而起的样子。
7.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文章主旨】诗歌采用第一人称,以“我”向“你”(祖国)倾诉的方式,将个体的“我”融入祖国这一大形象里,并让“我”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责任,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写作特色】1.选取新颖的意象,表达热爱祖国的主题在意象的选择上,避开了长江、黄河、长城等意象,从不为常人所注意的平凡事物入手,选取了诸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新颖的独特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写时间: 2013 年12 月9 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一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 相关资料]1. 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旷野》《火把》《欢呼集》《春天》《归来的歌》《艾青诗选》《艾青短诗选》等等。
2 .时代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 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 整体感知]1.语知归类①生字注音艾d 嘶s 1 哑y d②词语积累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2. 理清思路文章层次如下: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直抒胸臆,表明作者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 讨论解惑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从四个歌唱对象前面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②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怎样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③作者通过写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如何理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作者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④《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⑤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何艺术特色?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②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乡愁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二、作者介绍: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
福建永春人。
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
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
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
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
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
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
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
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
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
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
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
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
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
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
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
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墓里墓外虽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
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
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七、小结课文八、布置作业:背诵诗歌教学反思:编写时间: 2013 年12 月9 日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一、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 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二、诵读,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 nng)荇藻(x 1 ngz d蓬蒿(P e ngh o憔)悴(qi acu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I 6 uyi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师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示: 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1)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 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2)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4.学生集体朗读,整体领悟诗意。
四、精彩赏析,理解艺术形象1.学生配乐诵读全诗.合作研讨:(1)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3) 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1)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3.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教学反思:编写时间: 2013 年12月9日授课时间:年月日第三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的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4.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