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 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到父系氏族公社后期,教养的责任也就落在
父母身上。儿童的家庭教育替代了儿童社会公育。
• (二)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儿童教育是无所谓学前与学龄的划分的。 史书记载,夏代学校叫“序”。 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
•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古代学前宫廷教育:
(一)君主教育的重要地位 (二)保傅制度 (三)“三母”制度
•
•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1、识记:胎教的内容与方法 •2、领会:中国古代胎教的作用与目的 •3、应用:对中国古代胎教学说的评价
• •
第四节
古代的胎教
一、胎教的实施与演进 (一)、早期胎教的实施 1、《列女传》的记载 2、《新书.胎教》的记载 3、《韩诗外传》的记载 4、《青史氏之记》的记载
•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1、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识记) (1)语言教育
• •
• •
• •
(2)识字教育
(3)计算 (4)自然常识
•
•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2、神童教育:
• • 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 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 “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 常重视. • 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 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 • 1、限于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特 别是对胎儿生理心理发育缺乏系统的 科学研究,因此胎教理论和措施中有 不少非科学的东西。 •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价:(识记)
•
学前教育史1.ppt

学前教育史
主讲人:黄丽衡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学前教育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
当人类从猿进化成人的时候,原始社会 产生了。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生存延续, 人类必须实现自身的生产、再生产。因此, 抚养后代、保证婴学前儿童存活与生长的 教育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最初的学前教 育。
一、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 ⒋培养诱导
❖ 王阳明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培养诱导等方 法,这与专门教书背书的记诵教学方法是有 区别的,他在这种方法论中,提出了他的 “儿童心理”的见解。教学必须注意启发诱 导。作为教学方法,这较之拘束防范和体罚 威迫要好得多,而且也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 点。
❖ 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
❖ 这类教材在过去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要 求是用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充 实并说明封建伦常道德。同时也使儿童从幼 时便记得许多典故,扩大儿童的历史知识, 从此中亦可以吸取经验并以历史人物作为榜 样。 主要代表作有《五言鉴》。
❖ 第四类是专讲名物的(近于自然常识)教材。
二、古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出现, 人类社会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教育也就出现了与原始社会不同的 情况。
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专人教育, 以便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 同时他们毫不容情地剥夺平民的子女受教育的 权利,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 和技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出现了。
学前教育史(中国)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学前教育史(新中国成立--)
参考书目
1. 何晓夏等《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0年版。
2. 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 育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一)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 1. 教儿宜早 2. 教子义方 3. 信而勿诳 4. 潜移默化 5. 量资循序 6. 有教有爱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游戏、讲故事、体罚
一、宫廷儿童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主要对象:处于学前年龄的王子 教师:德高望重的官员 《世子法》 二、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 宫廷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 1. 巩固政治统治 2. 加强早期教育 三、宫廷儿童教育制度 (一)保傅制度 (二)三母制度
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教育3原始的宗教教育4原始的艺术教育5军事训练2生活习俗教育3原始的宗教教育4原始的艺术教育5军事训练二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原始社会从氏族公社时期进入氏族联盟时期出现了对儿童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和场所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原始社会从氏族公社时期进入氏族联盟时期出现了对儿童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和场所庠是学校的萌芽和雏形阶段
课程目的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对学前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思 想理论和基本的知识要有准确、系统、完整的认识,理请学 科内容之间的基本脉络,把握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能指导、运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
学习内容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二)胎教的方法 1.监督法 2.小劳法 3.瘦身法
第二节 古代的家庭教育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和 作用
(一)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学而优则仕
(二)齐家治国的基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天下之事,莫不有其初。家之立教,在子生之初。
曾子杀猪
礼让
为善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2.生活常规 教育
身体保健
若要小儿安,常 带三分饥与寒。
礼仪常规(幼仪或童子礼)
卫生习惯
(童子)立必正 方,不倾听P18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
幼儿故事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 3.文化知识 教育 识字教育
歌舞游戏
(三)光耀门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当灾,全家遭殃。
文本
三、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
你认为古代家庭可能教什么?
“香九龄,能温席”二 十四孝
1.思想品德教 育
孝悌:古代道德的根本。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崇俭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诚信
立志Leabharlann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幼儿诗歌
秦李斯《仓颉篇》 宋史游《急就篇》 王应麟《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 文》《四书》
夫婴儿相与戏也, 以尘为饭,以涂 为羮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方法
1.及早施教,蒙以养正 未发之谓蒙,以纯一未发之蒙而养其正,乃作圣之功也。 慎则师友,慎择环境 2.循序渐进 3.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严格要求 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
外国学前教育史第1章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1章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1.原始社会学前教育概述
前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原 始 社 会 学 前 教 育
母系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父系氏族时期的学前教育 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学前教育
2.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平等性 3)教育的原始性
第2章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1.东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概况
首陀罗:剥夺受教育权
2.古代印度的宗教教育
时间:公元前6世纪印度教育的通称 任务:维系种姓压迫,培养宗教意识
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形式:家庭教育为主 宗 教 教 育 佛教的幼儿教育
内容:佛教经典;道德品格教育; 言行举止训练 开始时间:3—5岁 内容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教育内容以《吠陀经》为主,教学方式是口耳相传,教育场所是家庭, 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古印度的学前教育是古代东方的典型代表。
1.古印度种姓的学前教育差异
婆罗门:接受完备的教育体系;3—5家庭教育;
古 印 度 种 姓 刹帝利 减少《吠陀经》学习数量,主要学习行业知识 吠舍
1)古埃及 1)古希腊 2)古希伯来 3)古印度 2)古罗马
2.西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概况 3.西方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1)柏拉图 2)亚里士多德 3)昆体良
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1.古埃及社会背景 2.古埃及的学前教育 学 前 教 育 学 校 宫廷学校
学前教育史考纲整理1-7章

学前教育史考纲整理1-7章第1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一、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主要内容:生产劳动教育。
如简单的劳动工具制造、取火技术等。
生活习俗教育。
如不能侵犯氏族公共利益,尊敬长辈等。
原始宗教教育。
在自然、图腾、祖先崇拜中,儿童受到原始宗教的熏陶。
原始艺术教育。
如歌舞、绘制、雕刻等。
体格和军事训练。
儿童要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学习用弓箭等。
二、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阶级,政治和经济的分配人人平等。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
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
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这个时期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学前教育计划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礼教是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核心。
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
(四)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
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
学前教育史

宋代时候保傅之官变成虚名
三、“备三母”制
在后宫内,挑选适宜的女子来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的事务, 设有专职,叫“备三母”制。
子师:行为规范教育 慈母:衣食及生活供给 保姆:居室的安置和料理
第二章 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一、贾谊的生平与简介
贾谊,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 文学家。20余岁荐于汉文帝,做 太中大夫,因遭谗言被贬长沙。 后为梁怀王之太傅,因怀王不幸 坠马身亡,谊抑郁而终,时年33 岁。
二、主要的教育思想
1、提倡及早施教(幼儿期是最佳时期)
《青史氏之记》怀胎七月搬到“篓室”居住,音乐 、食物
二、古代胎教的发展前进
汉代:胎教的目的:“正礼”。孕妇生活中的一切 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规范。
刘向,“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西晋:张华《博物志》,胎教的目的:贤明、端正 、寿考。胎教可决定胎儿的性别,“妇人妊娠,未
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遶井三匝,详观影而去,勿 反顾,勿令人知见,必生男。”
一、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1、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 2、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 3、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 4、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知识基础 终上所述,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
1、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前教育全部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2、古代家庭教育的发达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的
始于3600年前的周文王之母太任 刘向《列女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
出敖言,能以胎教。”
贾谊,《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 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詈 ,胎教之谓也。”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二章

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
(一)汉代胎教学说 的形成
儒家思想的影响
贾谊:是西汉的政治家、保傅教育家。
胎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A、父母选择配偶是胎教首要的根本问题。 B、进行正礼的胎教 C、安排诸师官对孕妇及胎儿进行调教。
评价:贡献在于把前人零星的胎教学说汇 总起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胎教学说, 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胎教学说的 人。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第一节 慈幼观念的产生及古代儿童的社会 公育
一、慈幼观念的产生 “人不读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
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二、古代儿童社会公育机构 ◆最早的儿童学校——庠。
三、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主要特征
◆内容简单、多样
古代儿童社会公育的内容 (P5) 1.生产劳动教育 2.道德教育(生活习俗教育) 3.宗教教育 4.艺术教育 5.军事教育
◆没有专门场所和教师 ◆言传身教
第二节慈幼观念的发展、政令与 机构
一、慈幼观念的发展、慈幼政令措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 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 缘关系的小孩。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与发展的需要。作用:慈幼 之政客观上保护婴幼儿健康
2、概念:指母亲在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 列自成的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发生作用, 使胎儿得到良好的发展。(P13)
3、西周在宫廷中已施行胎教。
第一节 胎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是胎教的策源地之一
最早在西周时期(王室)。
“目不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 教。” ——《烈女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三、家庭学前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内容
1.伦理纲常教育 2.立志教育-孟子提出 3.俭朴、正直、廉洁教育 4.爱国主义教育 (二)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基本内容 “幼仪”:谦让有礼、行止有方、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四、家庭学前教育的原则 1.以身示教 2.因材施教 3.重视环境陶冶 4.爱与教相结合 5.重视趣味性的原则 6.“知子”与“均爱”的原则
(三)补充 1907年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标志着清末学
前教育体质在形式上得到完善。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1.端方创办的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2.张之洞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3.公办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湖南蒙养院、杭州女子学堂、 江苏旅宁第一女子附设幼稚园。 4.私立蒙养院最大的有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幼稚园、天津严 氏蒙养院。
【2015年10月真题】宋代问世的经典蒙学读物是 A.《千字文》 B.《三字经》 C.《文字蒙求》 D.《幼训》
【2015年10月真题】“拼图”属于古代幼儿启蒙活动的 A. 娱乐游戏 B.戏弄游戏 C.生活游戏 D.智力游戏
【2016年4月真题】下列属于中国古代介绍有关历史、地理 、博物等的浅近知识蒙养教材的是 A.《千字文》 B.《三字经》 C.《百家姓》 D.《兔园册府》
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胎教作为一种理论最初形成于两汉。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
二、胎教的内容及评价
1.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 2.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
【2016年4月真题】简述中 国古代胎教的主要内容。
3.注意环境的影响
居处简静 行坐端严 避寒暑 劳逸以节
评价:1.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应用科学。与中国古代教 育思想中的“禁于未发之谓豫”和医学讲究的额“防范于未然”相一致, 二者结合构成古代胎教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幼儿教育的著 述有《童蒙须知》\《小学》。
《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 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
1.注重胎教 2.重视乳母之教 3.善从师,慎择友 4.提倡由浅入深的启发教育原则 【2017年4月真题】
第一节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三、慈幼与学校的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陕西临潼姜寨遗址”
四、慈幼机构
1.邸舍---最早 2.慈幼局 3.举子局 4.育婴堂 5.及幼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保幼与教育合二为一。
第一节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2015年4月真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提出者是() A.勾践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一、蒙养教育的含义 是一种介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一种特
殊的幼儿教育组织形式。 二、蒙养教育的目的 “蒙以养正”--《周易・蒙卦》 三、蒙养教育的内容 1.培养完善其道德品质 2.保养性真 3.打好文字基础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四、蒙养教育的方法
人物
代表作
教育方法
宋代:王宗传 《童溪易传》 开展越早,越能事半功倍
3.关注女学问题,认为发展女子教育是益国益民的好 事。
第三节 教会学堂
一、教会在华办学的目的: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 2.吸引更多民众信仰基督教,扩大社会基础; 3.基督教融入中国,便于支配中国。
二、教会学校
1.发展过程:前期-发展缓慢、规模小;后期-发展速度快, 并与中国教育现实想联系。
3.鼓励儿童读书进取、培养意志。《劝学》 4.启发儿童智慧的故事传说。 5.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浅近知识。《兔园册府》 6.结合歌舞进行陶冶性情。《神童诗》《幼学歌》 7.有关性理大义。朱熹的《小学》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的需要编撰的蒙学教材,最早 出现在西晋,是西晋史学家束皙编撰的《发蒙记》。
2.办学程度低:贫困人家的子弟,具有慈善性质。 3.教学内容:早期粗浅,后期丰富。
【2015年4月】 1.清末学制提出蒙养院保育内容,除了游戏、歌谣、谈话
1.论身心统一 2.论小儿禀性 3.论优生 4.论在活动中学习【2015年10月真题】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
颜之推,生活在南北朝至隋唐期间,著述甚 多,现仅存《颜氏家训》。
1.注重家庭教育 2.提倡及早施教 3.主张严而有慈 4.注意环境对子女的影响 【2015年4月真题】 【2016年10月真题】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2017年4月真题】 从齐家治国这个目的出发,古人儿童早 期教育的目的就是() A. 不为力事 B. 正本慎始 C. 忠孝仁义 D. 光宗耀祖
【2016年4月真题】古代家庭学前教育最主要的部分是() A.道德教育 B.礼仪教育 C.生活能力教育 D.文化教育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六、中国古代幼儿游戏遵循的原则【2015年3月真题】 1.崇尚礼乐 2.崇尚俭朴 3.崇尚正德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七、中国古代游戏种类 1.智力游戏:棋艺、拼图、七巧板、燕几图 包你迷、华容道 2.生活游戏 3.戏弄游戏:戏剧 大面舞
【2015年4月真题】下列属于崔学古的蒙学教育著作是 A.《文字蒙求》 B.《幼训》 C.《蒙童须知》 D.《小学》
学前教育史
一、教材构成: 1.学前教育史自学考试大纲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2.学前教育史
二、内容构成:
上篇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五章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与实践 第六章 中华人思想
王守仁,号阳明。明朝人,主观唯心主义者,在南赣创办 许多“社学”,作《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说明儿童教育 的目的、内容、方法。
1.教育目的:“明人伦”,即懂得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 【2016年4月真题】
2.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 3.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4.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5.主张陶冶教育 6.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考德、习礼、歌诗、琴射等。
简单题 论述题
数量(个) 20 6 4 2
分值 20分 30分 24分 26分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4点)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2点)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4点)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6点)
第一节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一、慈幼观念的演变 1.原始社会普遍存在慈幼情感与观念,儿童得到全体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一节 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充,东汉人,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对幼儿 教育问题没有专门系统的论述,只是散见于其哲学思想和 著作中。
2. 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参考现代科学原理予以分析鉴别。
第三节 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
一、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 正本慎始
二、《礼记・内则》分年教育的系统规划 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2.“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 3.“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4.“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5.“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 6.“九年,教之数日” 7.“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评价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百家姓》:宋代作品。集古今姓氏为四言韵语, 内容虽无文理,但文字押韵,便于诵读,且篇幅 简短,切于实用。深受民间乡塾与家庭欢迎。 【 2017年真题】
《千字文》:梁朝周兴嗣编撰。采用四言韵语, 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 的知识。【2015年真题】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清代:王筠
1.形象对比,将文字与实物结 《文字蒙求》 合;2.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3.言入于耳。
清代:崔学古 《幼训》
“爱养”、“为人师表”等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五、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1.道德伦理与礼仪规范。《弟子规》 2.初步的识字教育。“三百千”
《三字经》:南宋王应麟编写。全书采用三言韵语 的方式,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典故、名言、人物等知识。 是一部博物知识教育的启蒙读物。也是中国古代影响最 大、流传最广的经典蒙学读物。【2016年真题】
【2015.4真题】主张儿童教育目的就是“明人伦”的是() A.王充 B.颜之推 C.朱熹 D.王守仁
【2016.4真题】下面属于朱熹论述幼儿教育论著的是() A.《童蒙须知》 B.《文字蒙求》 C.《幼训》 D.《教童子法》
【2017.4真题】下列不属于颜之推所主张的教育孩子的观点的
是()
A.父母威严而有慈 B. 对子女一视同仁
下篇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七章 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 罗马学前教育 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 前教育 第九章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 实践 第十章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三、考情分析 1.考试时间、试卷分值:150分钟 100分 2. 考试形式:闭卷 3. 考题及分值
考题 单项选择题 名词解释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初 步形成
一、“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 实行的学制。
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一)标志 1904年 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二)内容 1.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家教合一 3-7岁 2.师资问题:乳媪 3.保育的任务和内容: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C.无教而有爱
D. 与善人居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二节 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1)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