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河道退耕还林的开发利用
浅谈三江平原退耕还湿恢复工程的实施

浅谈三江平原退耕还湿恢复工程的实施浅谈三江平原退耕还湿恢复工程的实施摘要: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等特征,支撑着独具特色的物种和较高的生产力。
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物种库和基因库,有许多具有价值的生物资源和开发潜力。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湿地为人类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三江平原退耕还湿恢复工程实施一、实施三江平原湿地恢复工程的重要意义三江平原是我省乃至国家的重要湿地分布区,并被列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重要的保护区域,也是保护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最受到关注的地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
三江平原湿地历经千万年湿地发育过程,特别是沼泽地的形成代表着世界沼泽分类的一种独特的发育模式,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江平原湿地在全球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是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之一。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湿地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和责任加强对三江平原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二、自然条件三江平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东北角,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形成的我国著名的沼泽化冲积低平原――三江平原上。
地理坐标为东经129°11′20″~135°05′10″,北纬43°49′55″~48°27′43″。
该区域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东界为乌苏里江,西至小兴安岭东南余脉。
由完达山将本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冲积而成的同抚平原;南部则为穆棱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共同作用形成的穆棱――兴凯低平原。
浅谈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规划

浅谈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规划摘要:松花江作为黑龙江省规模最大的江河,自古以来便有黄金水道的称誉,两岸的农业资源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水利工程的设施也相对得到了提升,为沿岸流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叫法的帮助。
为有效地发展松花江的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其丰富的资源配置得到提升,推动沿岸流域种植业的配置调整,响应国家提出的提水扩稻战略,使地表水与过境水的使用效率得到提升,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要优化松花江流域的水资源规划。
关键词: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规划前言:东北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为粮食的生产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农业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伴随着水资源的匮乏和稀缺,松花江的水资源规划已经成为众多学者专家关注的重点,为其承载力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究。
本文将松花江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进行分析,探寻水资源的最大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同时也了解我国水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1.松花江流域水资源规划的基本信息1.1松花江流域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松花江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江河,流经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省份,流经面积高达93.48万平方千米,而在这四个省份中,可以划分为以下的二级区:第二松花江、嫩江、额尔古纳河、乌苏里江、黑龙江干流、松花江干流、图们江与绥芬河。
松花江流经的水资源水量可以达到1493亿立方米,但可以得到利用的水资源量仅为666亿左右。
近几年中松花江流域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可以达到300万平方千米,其中松花江的水资源实际灌溉面积仅为160万平方千米,这与水资源的使用情况难以达到相符的状态。
针对这种状况,相关部分必须要从中寻找原因,走访百姓家中,了解水资源供需状况不符的原因,进而为松花江的合理规划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1.2我国松花江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局势目前,松花江的水资源同辽河中的水资源相比,拥有的资源量更加丰富,但其中的问题更加严重,例如水资源分配不均匀、水污染问题严重与地下开采严重等造成了目前松花江的水资源使用局势较为紧张,附近的水生态与水环境处于持续恶化的状况。
吉林省松花江三湖保护区管理条例

吉林省松花江三湖保护区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1994.01.15•【字号】•【施行日期】1994.01.15•【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吉林省松花江三湖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年1月15日吉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松花江三湖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维护生态平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松花江三湖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系指松花江的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和连接三湖的松花江段水域以及沿湖沿江周边划定的陆地范围。
周边界线以省人民政府划定的为准。
保护区内划为湖面区、近湖区和远湖区。
第三条三湖保护区是以保护森林生态和水资源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性保护区。
保护区的管理应当遵循统筹规划、加强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设立松花江三湖保护区委员会(以下简称保护区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决定有关三湖保护的重大事宜。
吉林省松花江三湖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保护局),为保护区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隶属于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
保护局可以在与保护区相关的县、市或重点区域立保护站。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认真宣传贯彻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破坏自然资源的行为,确保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安全,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保护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凡涉及保护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必须符合保护区的总体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的林业、水利、环保、交通、地矿、城建、土地、工商、旅游等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保护区内的有关管理工作,接受保护局的指导、监督并配合保护局依照本条例行使保护管理职责。
第六条保护区内的居民和在保护区内从事各项生产建设、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护治理环境的义务;对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行为有权制止或举报。
《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中央湿地公园规划》

《松花江哈尔滨城区段中央湿地公园规划》编制工作大纲申请单位: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专题负责人:编制日期:年月日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二○○九年八月1规划背景哈尔滨市是黑龙江支流松花江畔最大的国际化都市,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
哈尔滨市位于北纬44度以北,夏季气候温和凉爽,冬季冰雪覆盖、寒冷干燥,具有鲜明特色的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美丽的松花江绕城而过,夏季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冬季则成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神话世界,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松花江是哈尔滨市的母亲河,是哈尔滨市的地理标志,也是令哈尔滨市民最骄傲的城市名片。
在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松花江丰富的自然资源发挥着重要作用。
松花江两岸的广袤土地、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松花江的航运作为城市货运和客运的主要方式在城市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松花江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历史的作用外,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旅游业发展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
在松花江上建设的太阳岛旅游区是国际知名的旅游景区,以松花江为主要载体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
松花江在具有一年四季全天候旅游特征的哈尔滨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临近城市的河岸带和滩地被大量地无序开发;沿岸带产业布置不合理,致使沿岸带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由于上游的污染和城市的污水排放,松花江水质有持续变坏的趋势。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松花江哈尔滨段河道的沿江滩地被大面积占用,开荒种地、挖塘养鱼、猎兔捕鸟、烧砖取土、私建滥建等活动普遍存在,逐年在蚕食着松花江沿岸的湿地生态资源。
目前,已有58 km2滩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占哈尔滨滩地总面积的28%。
无序开发和人为的破坏,使沿岸及岛滩的自然风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据哈尔滨滩涂部门的资料,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滩地、沙洲面积达211 km2,城区段有大套子滩岛、阳明滩、苟岛滩等滩涂资源18处,有优越的土地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哈尔滨城市发展规划已把松花江沿岸和岛滩开发纳入了城市发展的范围。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是指政府在一定范围内,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现象,按照一定比例,将原先被耕种的土地改为林地。
退耕还林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实现
生态协调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生活质量。
1.保护生态环境:多次调查研究表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可以显著地降低水土流失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种植密度和物种多样性,改善在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方面的生态脆弱性。
2.防止土地退化: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开垦、采矿、道路建设等活动,加速了
土地的退化,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而退耕还林能够减缓这种破坏。
3.提高农业效益: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调整和优化耕地和林地的结构,提高农业的综
合效益,并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4.增加碳固定:林木作为自然的碳固定器,大面积地退耕还林可以大幅度提高碳固定
速率。
1.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政策,如鼓励退耕还林的优惠税收政策、节约用水
的政策等,激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
2.科学选址:退耕还林的场地选择应根据土地的质量、水源和气候等因素进行科学分析,确保退耕还林的成本与效益相符。
3.建立长效监管机制:政府应该建立长效的监管制度,加强对退耕还林区的监察和管理,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止煤矿等大规模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4.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在退耕还林的各个阶段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人民
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5.多方合作:政府、科研机构、行业团体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政策和经济支持,共同推动退耕还林的进程,并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
动。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恢复成林地的行为。
退耕还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护生态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重点介绍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及实施措施。
一、退耕还林的生态作用1. 恢复生态平衡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恢复土地的生态平衡。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地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地的肥力和水分含量都有所下降。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促进土壤的形成和保持,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2. 保护水源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
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农草均耦合自耦自收虽虚,但大地补后比需要水多,水源的消耗导致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的恶化。
退耕还林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保护水源的还可以净化水质,改善环境。
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荒山荒地的复绿4.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退耕还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这对于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5. 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退耕还林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农作物的种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退耕还林可以恢复土地的自然植被,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退耕还林的实施措施1. 制定相关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进行退耕还林。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对退耕还林项目的奖励和补助政策,对退耕还林农民的生产经营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等,以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的行动中来。
2.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的认识和了解。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宣传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引导农民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退耕还林工作中来。
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开展措施

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开展措施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新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挑战,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不利影响。
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林业系统是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往许多地区为了发展农业而破坏了林业,造成林业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生态建设的质量。
因此,为了可以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必须要加快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开展措施引言耕还林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对改善我国的环境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可以调整我国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可以保障我国农业和林业的高速发展。
当前,我国的退耕还林工程在个别落后地区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1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退耕还林本身是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同时也有助于对现有农村经济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加快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从本质上来讲,退耕还林工程本身是立足于生态环境改善及保护视角,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来逐步停止耕种,并合理种植林木的一项工程,旨在可以将耕种区域逐渐恢复成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
比如,在吉林省磐石市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期间,其建设目标就是要停止在那些区域内伴有严重水土流失的农业生产活动,调整相应的农业经济结构,力求可以确保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确保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归结起来,退耕还林在生态建设方面的作用表现:第一有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性。
不合理耕作或者无序、过度砍伐林木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区域固有的林业生态系统,这样致使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问题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
第二有助于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对地区的水源进行有效涵养,避免地面植被在受到破坏之后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第三可以对区域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提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因为掠夺式开发森林资源而危及周边物种的健康发展。
退田还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研究

退田还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研究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尤其在现代社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退田还湖政策成为一种重要的环保举措。
本文将对退田还湖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进行研究,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影响和效益。
一、退田还湖政策背景与概述退田还湖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补偿农民退出农田,使得湖泊、河流等水域得到恢复或扩大的政策措施。
该政策的出发点在于通过退田还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减少农田对水资源的占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退田还湖政策的影响与效益1. 减少农田用水量退田还湖政策能够降低农田用水量,将原本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源返还给自然水域,从而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此举有助于保护水系生态环境,保持水域水质的清洁与稳定,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促进水域生态系统恢复通过退田还湖政策,农田退化地或者是湿地被恢复,有助于促进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
湖泊、河流等水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可以提供更多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物、鱼类等资源的数量与种类,推动水域生态系统的再生。
3. 提高农田生产效益虽然农田退化地可能会导致部分农田面积减少,但通过合理规划与土壤修复措施,退田还湖政策也可以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益。
对于留在农田中的土地,政府还可以鼓励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降低农田用水量,进一步推动农田可持续利用。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随着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将发生调整。
农民通过参与退田还湖项目,获得政府的补偿与培训,可以转向从事农田生态保护、湖泊旅游、渔业养殖等新兴产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
5. 营造良好的水资源管理环境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将推动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政府通过监测和管理退田还湖项目,可以加强水资源的监管和保护,减少非法占用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同时,政府也能够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促进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江与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地带以及倭肯河与穆棱 河流域和兴凯湖平原。其范围东起乌苏里江,西接 汤旺河及牡丹江分水岭,南到大兴凯湖及绥芬河分 水岭,北界黑龙江。行政区划包括佳木斯、鹤岗、双 鸭山、七台河、鸡西等5个省辖市及其所辖23个市 县。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所属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 江、牡丹江4个分局、50个国有农场和4个劳改农 场,11个森林工业局等。全区面积1088万hm2,占 全省23.9%;耕地348.47万hm2,占全省33.7%。 2006年统计人口793万人,占全省22.8%;农业人 口415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20.7%;农业劳动力 80万人,占全省农业劳动力的17.2%。 三江平原位于中纬度欧亚大陆东部,属寒温带 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伯利亚极地大陆 气团控制,气候严寒、干燥,平均降雨量570mm,水 面蒸发量750~850mm。冬季漫长,全年有5个月 平均气温在0℃以下,1月份平均气温一19℃,超过 10℃积温为2400~2700。C,无霜期135~150d。有 大小江河190余条,主要河流20条,分属于黑龙江、 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大水系。黑龙江为中俄界江, 是世界著名大河,流域总面积185.5万km2,流经三 江平原段长406km,属中游段。江道主槽宽1000~ 2500m,年径流总量2785亿m3。在本区江段有青 龙莲花河、浓江鸭绿河等。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江,是 黑龙江右岸大支流之一,源于俄罗斯境内锡霍赫 特岭山脉和兴凯湖出口松阿察河,界江干流段全长
万 方数据
二九一农场松花江河道滩地退耕还草还湿的重要性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振东, 刘茂祥, 张子民 王振东(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水务局,黑龙江,友谊,155811), 刘茂祥(黑龙江农垦 勘测设计研究院), 张子民(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 现代化农业 MODERNIZING AGRICULTURE 2007(7)
2
项目建设目的及必要性
根据《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
规,河道滩地还湿还草规划的目的是保护现有河滩 地的自然植被和生物物种,逐渐恢复原始环境和生 态功能,保证河道行洪安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 草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保持生 态平衡的重要屏障,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草原是野生动植物重要的 生存地,保护并合理利用草原可以改善许多珍稀濒 危动物及鸟类的生存环境,对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 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保证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实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湿地在净化环境、解决污染,控制水土流失、补 充地下水、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具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是《湿地公约》和《生物多 样性公约》的缔约国,有义务和责任加强湿地保护。
3保护措施
a.堤岸内的所有树木,未经批准,不得随意砍 伐。禁止向滩地内倾倒固体废弃物,排放污染废水。 b.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得擅自修建建筑物。 除营造护堤林外,不得从事任何造成壅水、冲刷、淤 积等不利影响的生产活动。禁止在堤防迎水面50m 以内、堤防险工段采沙,不得在可能因采沙而导致流 势变化影响其它部门正常生产活动的区域内采沙。 C.对河道管理范围内进行的主要保护措施是退 耕还湿还草。退耕还草主要靠自然恢复或人工种植 两种方法。人工方法即对退耕还湿还草区域内的耕 地进行恢复草地植被,草种尽可能选择适合当地生 存物种及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大、小叶章、芦苇、 羊草、苔草等,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撒种方法。 d。实施草原划区管理和基本保护制。将草原划 分为采草区、放牧区、治理区。对退耕还草的草地及 原有自然草地的放牧区实行分区轮牧禁牧制,同时 根据草原面积和产量,确定适宜的放牧量,防止过度 放牧。对采草区要根据情况确定适宜的采草期和种 子采收期。对有沙化、退化现象的草地,建立治理 区,治理区实行封区育草和禁牧制度。
收稿日期:2007—04—16
发展灌溉和保护湿地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三江平原地下水年可开采总量38.03亿m3,目
2.1
前年开采量已达31.62亿ITl3,虽然地下水在总体上 不超采,但一些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开采量已大于 其可开采资源量,处于严重超采状态,部分地区的地 下水位已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农 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传统农业逐渐向质量效益型 农业转变,实现“优质、高效、高产”的现代农业生产, 建立生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迫切要求解决水资源供 需矛盾问题,而三江平原位于三大江汇流地带,过境
收稿日期:2007一Ol一04
4资金情况及效益分析
a.资金情况退耕总面积为2708hm2。计划从 2007年开始,每年退耕种草541.6hm2,利用5年时 间全部退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现价估算,投资 为2080元/hm2,共需资金563.3万元,项目所需资 金全部由农场自筹。 b.生态效益 该农场段松花江干流滩地项目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dhny200707005.aspx
20
现代化农业
2007年第7期(总第336期)
二九一农场松花江河道滩地退耕还草还湿的重要性
王振东1,刘茂祥2,张子民3
(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红兴隆分局水务局,黑龙江友谊155811;2.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3.黑龙江省二九一农场)
二九一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东125km 松花江南岸,在集贤县、富锦市、桦川县交界处。东 依别拉音山与富锦市锦山乡、西安乡毗连,西与集贤 县腰屯乡、联明乡及桦川县东方红乡接壤,南以二道 河子为界,与友谊县为邻,北靠松花江与普阳农场隔 江相望。松花江河道流经二九一农场境内总长15.5 km。松花江干流堤防二九一农场段位于松花江下
的实施,具有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维持生物多 样性,丰富物种资源的生态效益。因为人工草地与 自然湿地同样具有拦蓄雨洪、防治洪涝,保持水土, 改良土壤,净化水质、空气,防止污染,减轻地球温室 效应,美化环境等功能。
万 方数据
现代化农业
2007年第7期(总第336期)
21
三江平原发展灌溉和保护湿地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经济效益
区内拟还草总面积为2708hm2。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退耕还湿还草不但可降解污染物,还 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区域生态平衡方面将起 到积极的作用,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对二 九一农场段松花江河道滩地进行退耕还湿还草是非 常必要的。
(017)
种草效益按每年每公顷600元计算,依据各年度实 施计划,到2010年度效益可达162.48万元。 d.社会效益退耕还湿还草建设,可实现自然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统 一,对该地区野生动物物种进行有效地保护,构建人
王立峰
(黑龙江省洪河农场,黑龙江同江156332)
1
三江平原基本情况及湿地现状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包括黑龙江、松
492km,流域面积18.7万km2,于哈巴罗夫斯克(伯 力)汇入黑龙江。江道主河槽宽300~1000m,年径 流总量624亿m3,我方主要支流有松阿察河、穆棱 河、七虎林河、阿布沁河、挠力河、别拉洪河等。松花 江是黑龙江右岸的一大支流,流域面积为54.6万 km2,占黑龙江流域面积的29.4%,嫩江与第二松花 江在三岔河汇合以后称松花江。 根据黑龙江省904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提交给 省国土资源厅的调查报告显示,三江平原由数万年 的地质气候和沼生植物、湿生植物的生死演替,形成 的约340万hm2的沼泽湿地,随着近几十年来大规 模开发北大荒,使湿地全部镶嵌在大型现代化农场 群的耕地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稻治 涝、大规模发展水田、强排强灌水利设施的盲目上 马,截至1995年天然湿地面积仅剩197.7万hm2, 减少了近42%。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目前三江平原 湿地面积已骤减到44.9万hm2,致使生态环境恶 化,87亿rn3地表水也随之消失。
游南岸。堤防西起桦川县老河宫退水闸,东至富锦
市西安渔场村,长18.507km。地理位置:北纬47。
10 754”~47。12 757”,东经131。23 756”~131。38 757”。 1
河滩地现状存在的问题
松花江干流二九一农场段河道滩地控制面积为
5549hm2,现已开垦耕地2708hm2。由于种植农作 物,破坏了滩地内的自然植被,造成部分地段的水土 流失,使江水的泥沙含量增大。同时耕地上的农作 物也大大影响了河道的汛期行洪能力。农作物生产 过程所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严重污染了松花江,对下 游城市供水的水质影响较大。湿地减少也影响了一 些生物的迁徙和繁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