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泊秦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泊秦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泊秦淮唐·杜牧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赏析:《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
《泊秦淮》原文及翻译

《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泊秦淮》原文及翻译《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泊秦淮》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泊秦淮》原文: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翻译: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小船夜泊秦淮,靠近岸边酒家。
卖唱为生的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泊秦淮》赏析: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泊秦淮》原文注释及简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词释义】
秦淮,河名,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商女:一说即歌女在酒楼与船坊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泊:停泊。
【古诗今译】
迷蒙的烟雾笼罩着寒江,银色的月光笼罩着小舟白沙,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临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正在唱歌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依然在对岸吟唱《玉树后庭花》。
【名句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
然洒脱;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含蓄深沉;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尸,鞭笞权贵的荒淫,深刻犀利。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杜牧《泊秦淮》全诗译文及鉴赏

杜牧《泊秦淮》全诗译文及鉴赏《泊秦淮》是由唐代诗人杜牧所创作,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译文及注释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泊秦淮》译文及注释二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泊秦淮》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泊秦淮》赏析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
杜牧《泊秦淮》译文《泊秦淮》鉴赏及赏析

杜牧《泊秦淮》译文《泊秦淮》鉴赏及赏析《泊秦淮》是由杜牧所创作的,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泊秦淮》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泊秦淮》注释选自冯集梧《樊川文集》卷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泊秦淮》译文及注释二《泊秦淮》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泊秦淮》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泊秦淮》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泊秦淮》赏析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杜牧《泊秦淮》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牧《泊秦淮》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以祖居长安南樊川,世称“杜樊川”。
文宗大(太)和二年(828)进士,又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旋应沈传师之辟,为江西、宣州幕吏。
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掌书记,世称“杜书记”。
入朝为监察御史、左补阙,复出为黄、池、睦三州刺史。
再入为司勋员外郎,因称“杜司勋”。
出为湖州刺史。
官终中书舍人,故世称“杜舍人”。
因中书舍人尝称紫微舍人,故又称“杜紫微”。
两《唐书》有传。
杜牧是晚唐杰出诗人,诗学杜甫,时称“小杜”。
其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古体诗风格跌宕豪雄,近体诗更富独创性,特别是绝句,能于拗折峭健之中,兼寓风华掩映之美,充溢着一种俊爽清丽而又明快自然的情韵。
与李商隐齐名,而风格各有特色。
为别于李白、杜甫,时号“小李杜”。
明人杨慎曰:“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升庵诗话》卷五)现存诗五百余首,有《樊川文集》行世。
【原文】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1]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2] ,隔江犹唱《后庭花》 [3] 。
【注释】[1]笼:笼罩。
[2]商女:歌女,或指商人妇。
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明月天。
”白居易《盐商妇》:“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属乐府吴声歌曲,为陈后主所作。
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天子龙沉景阳井,谁歌《玉树后庭花》。
”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亦云:“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解读】秦淮,即秦淮河,流经今南京市区西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时所凿,向为游览胜地。
陈寅恪说:“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即今南京)与扬州二地而言。
唐代杜牧《泊秦淮》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杜牧《泊秦淮》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原文:
泊秦淮
唐代-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翻译: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
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秦淮,即秦淮河,长江下游支流,相传是秦时为疏通淮水开凿。
秦淮河流经的南京夫子庙一带,在六朝时十分繁华。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
〔商女〕歌女。
〔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
《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

《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文解释】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注释①选自《樊川诗集注》。
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
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③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
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
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夫金陵,陈之国都也。
《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
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
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
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
二说皆可通。
4、《后庭花》: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
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杜牧是_唐___(朝代)诗人,与__李商隐_____并称“小李杜”。
为了别于杜甫,世称“小杜”。
2.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____。
3.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
答: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
5.“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这首诗首句描写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展现了一幅凄冷、迷蒙的画面。
(1分)
9.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①请欣赏首句中“笼”字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绘成了一幅“秦淮月色图”;为后文商女的出现制造了浓郁的氛围。
②次句点明了:
答:时间:夜里;地点:秦淮酒家。
使景物具有了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泊秦淮。
③如果首句是写景,那么三、四句是:触景生情。
请简要谈一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答:商女是侍侯达官贵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都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决定的;所以诗人明写的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实际上真正要鞭挞的是那些“不知亡国恨”的达官贵人们。
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杜牧的《泊秦淮》中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后庭花”指的是南朝陈叔宝的《玉树后庭花》,此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4)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描写了轻轻的暮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意可感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借用典故;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1、这首诗构思细密而精巧。
首句描绘的画面迷蒙中透出冷寂,描绘的画面具有——朦胧迷茫冷寂的特点,作用是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第二句点明悲凉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后两句以形象而婉曲的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的不满。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的本意是斥责歌女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诗人表面上指责商女,其实是应用的一种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婉曲而形象地议论,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家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4、本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讽刺那些王公大臣、官僚贵族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寻欢作乐,毫无亡国之忧。
5、《泊秦淮》作者杜牧,本诗从听觉的角度,运用“曲笔”的手法,写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慨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6、赏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夜泊秦淮”四字不但为上一句的景色揭示时间、地点,而且照应了诗题。
“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张本。
译文
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我们停船在秦淮河岸边。
卖唱的女子竟不知道亡国的悲痛,隔着江水还在唱着亡国的曲子《玉树后庭花》。
赏析一、二句
诗的首句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
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或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
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
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映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
第二句叙事,“夜泊秦淮”四个字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赏析三、四句
三四句感怀,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末尾两句:全诗主旨所在。
“后庭花”作为亡国之音历代是忌讳唱的,但秦淮河美好的月色里,“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偏偏唱这个不详之音。
诗人用此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观贵人吗?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危机四伏,达观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为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了。
“烟笼”:写出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夜泊”:点明“夜泊”,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人在此用曲笔写法,歌女所唱,正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
“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本诗主题:作者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抒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泊秦淮》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借古讽今)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5.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诗中用一个“笼近酒家”字写出迷蒙冷清的特点,以“”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2分)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
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冷清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唐诗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D.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译文: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白沙,(船只)夜晚停泊在靠近秦淮河边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玉树后庭花》。
2、第一句诗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特点:夜色浓厚,清冷寂静或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作用:渲染了迷蒙冷寂的气氛,表达了诗的伤感情怀。
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两个“笼”字写景有怎样的妙处?
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4、“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意味深长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一是形象的表现了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形,二是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5、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说出其中理由。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6、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明说商女不知所唱为亡国之音,实际讽喻听歌之人,批评那些不顾国家艰难,只顾自己享乐的上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