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主题思想
古代诗歌四首的课堂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的课堂笔记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东汉末年权臣,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体裁:古体诗诗文内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艺术风格: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是曹操诗歌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体裁:五言律诗诗文内容: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艺术风格: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是山水诗中的佳作。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
被誉为“中国元代散曲第一大家”。
体裁:小令内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思想: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艺术风格: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自然,是元曲中的代表作。
《泊秦淮》作者杜牧,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人称“小杜”,以区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泊秦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学会朗读与鉴赏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鉴赏诗歌,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教师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引出《泊秦淮》。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意象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探讨诗歌主题思想a.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泊秦淮》的鉴赏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a. 诗歌背景:唐代、杜牧、咏史怀古。
b. 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c. 意境:苍凉、感慨。
d.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描绘了一幅冷寂、苍凉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泊船秦淮,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泊秦淮原文_翻译与赏析

泊淮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篇。
《泊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淮》。
整体《泊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师大学文学院教授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淮河穿过城中流入,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
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淮)。
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这句诗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
由于夜泊淮才近酒家。
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
《泊秦淮》中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中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杜牧(803-约852年),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物,表达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习题及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泊秦淮》一诗中,诗人借“商女”而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一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杜牧的《泊秦淮》中描写秦淮河特有的夜间景致的句子是:烟笼寒水夜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二、选择题: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D)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错,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

七至九年级古诗词主题思想及名句赏析一、主题思想1.《渔家傲》通过对边塞秋季萧条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北宋王朝的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
2.《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追忆了他当年在起义军中的火热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
4.《雁门太守行》描绘的是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5.《观刈麦》描绘了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辛劳作的情景,流露出诗人的同情之感、怜悯之情。
6.《夜雨寄北》通过在巴山夜雨时思念朋友并想像重逢时的情景,抒发了自已期待与朋友尽早相见的心情和愿望。
7.《泊秦淮》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从而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之情8.《浣溪沙》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寄情于明月,托月以相送,形影不离地送老朋友于贬谪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同情,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10.《春望》写诗人目睹都城败象的感叹,对亲人想念的愁苦,充满了忧国思家之情。
11.《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12.《观沧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14.《无题》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15.《登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1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写的是早春之景,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热爱和欣喜之情。
南园十三首赏析

南园十三首赏析“南园十三首赏析”南园十三首是古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
下面将逐首对这十三首诗进行简要赏析。
首先是《山行》。
这首诗以描绘山峦的壮丽景色为主题,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接下来是《定风波》。
这首诗写了一场狂风暴雨中的景象,以风暴来喻示政治乱象,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反思。
第三首是《登飞来峰》。
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追求和挑战的渴望。
《泊船瓜洲》是第四首。
这首诗写了作者在瓜洲泊船的情景,以船为载体,展示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喜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第五首是《登岳阳楼》。
这首诗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登岳阳楼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国荣辱的关切,以及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展望。
接下来是《赤壁怀古》。
这首诗描写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以古代英雄为典型,表达了作者对英勇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追忆和怀念。
第七首是《登飞来山》。
这首诗以登山为主题,通过对山峦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登临望湖楼》是第八首。
这首诗以登高望远为主题,通过对湖泊和山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悟。
第九首是《泊秦淮》。
这首诗以泊船秦淮河为背景,描绘了秦淮河上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文化的推崇和对历史的思考。
接下来是《泊秦淮》。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第十一首是《夜泊牛渚怀古》。
这首诗以夜晚泊船牛渚的情景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对古代文人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第十二首。
这首诗以秋夜的凉爽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最后是《送家子》。
这首诗以送别家乡的情景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
总而言之,“南园十三首”这组诗歌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场景和人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社会和家乡的关怀和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

《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泊秦淮》全诗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原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文解释】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注释①选自《樊川诗集注》。
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②笼:笼罩。
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③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
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
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夫金陵,陈之国都也。
《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
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
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
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
二说皆可通。
4、《后庭花》:就是乐曲《玉树后庭花》,以此曲填歌词者,今存数种,而以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最为有名。
因陈后主是亡国之君,所以后人又把他所喜爱的《玉树后庭花》曲、词当作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泊秦淮 阅读练习题

《泊秦淮》阅读练习题一《泊秦淮》阅读练习及答案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2、“烟笼寒水月笼沙”这3、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答:3、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4如何理解“隔江”二字?答:5、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答:6、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7、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8、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答案:1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
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3 两个“笼”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4 “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的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
5 后两句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6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7全诗表达诗人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 D二《泊秦淮》阅读练习及答案杜牧《泊秦淮》鉴赏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这首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4.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杜牧《泊秦淮》鉴赏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秦淮》赏析
【原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作者】
杜牧(803-约852年),晚唐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
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
他喜读兵书,为人刚直不阿,后来,由于卷入党派纷争的政治旋涡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张未得施展。
诗文中多讽喻时政之作。
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之为“小杜”,与李商隐合称为“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背景】
当时,唐王朝已经衰败,内部有军阀割据,外部有敌人侵扰,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政治上已经出现严重危机。
但是统治集团还在尽情享乐,过着极端腐化的生活。
杜牧这首诗就是借历史事实,讽喻当世,既以愤怒的心情对统治者的荒淫进行揭露,又以沉痛的语调向他所属的阶级发出警告。
【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古讽今,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物,表达了作者对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