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延滨《听雨》
《听雨》叶延滨(2014年高考全国卷)

(有删改)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在山区待Hale Waihona Puke 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
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
③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
第一问:
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
《听雨》叶延滨(2014年高考全国卷)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关于雨天的作品

关于雨天的作品
1. 张爱玲《秋天的雨》: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2. 季薇(台湾)《雨的抒情》: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
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3. 汪国真《雨的随想》: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4. 叶延滨《听雨》: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5. 林清玄《忧伤的雨》:但愿世间的泪,不会像天上的雨那样滂沱。
但愿天上的雨,不会如人间的泪如此污浊。
但愿人人都能有阳光的伞来抵挡生命的风雨。
6. 季羡林《听雨》: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
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7. 郁达夫《雨》:他的诗境如何,我不晓得,但“赏雨茅屋”这四个字,真是多么的有趣!尤其是到了冬初秋晚,正当“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的时节。
8.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五单元 话题:情节 以情节为主线的小说》优质课教案_1

小说的情节教学设计第一节小说情节3大考点第二节形象考查2大考点考点一鉴赏人物形象2题型题型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概括与分析题型二人物形象的局部概括与分析考点二分析形象作用3题型题型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8注意3考虑)题型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4作用)题型三分析物象的作用(5方面)第三节环境描写2大考点考点一概括环境特点一概括社会环境特点的途径二概括分析自然环境应注意的问题考点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从哪些方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3、社会环境作用分析角度(人物方面主体方面)二具体场景描写有哪些方面的功能第四节艺术手法——技巧运用与语言艺术考点一赏析表达方式2题型题型一赏析小说的描写手法(3步骤2注意)题型二赏析小说的细节描写考点二赏析表现手法(3注意)考点三品味语言艺术2角度角度一赏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3角度)角度二赏析作者语言风格第五节探究题的5大考点考点一意蕴启示类考点二形象解读类(人物形象解读5角度)考点三情节构思类(情节类探究2步骤)考点四艺术特色类(艺术特色探究解题3步骤)考点五标题效果类(4角度4注意)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锄》李锐(2016年全国1卷)2、《战争》迈尔尼(2016年全国2卷)3、《玻璃》贾平凹(2016年全国3卷)4、《马兰花》李德霞(2015年全国1卷)5、《塾师老汪》(2015年全国2卷)6、《古渡头》叶紫(2014年大纲全国卷)7、《鞋》刘庆邦(2014年全国2)8、《听雨》叶延滨(2014年大纲全国)9、《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阿根廷]莱巴尔莱塔(2013年全国1卷)10、《峡谷》阿城(2013年全国2卷)。
2014年高考全国卷试卷解析+试题精讲

2014年高考全国卷试卷分析总评:自2012年起,使用大纲卷的省区已经在逐渐减少,到了2013年,仍然使用大纲卷的仅剩广西一省,而2014年,同样只有广西一个省在使用。
本套题,从题型设置来看,在文言阅读,诗歌鉴赏,默写和语言运用上都有了一定改变,改变方向和新课标卷一致,从难度来看,与近三年来的大纲卷难度保持一致。
逐题解析:一、基础题(12分4题基础题板块历年来都是稳定的风格,该板块题型从09年期题型没有任何变化,都是考察:字音字形、成语、病句以及语序连贯题。
基础版块既然考察学生基础知识。
本套试卷基础题设题常规,结构稳定,难度不大。
第一题是考察字音字形,A选项“系鞋带”的“系”应为“jì”,该词是日常熟语,发现其错误难度不大;C 项,“按捺不住”的“捺”应为“nà”,这是考生最容易混淆的一项,“捺”字平时就常被误读,这里要注意和正确选项B的对比;D项,“纵横捭阖”的“捭”应为“bǎi”,改成语备考时会被提及,也在《六国论》中出现,因此难度不大。
第二题考察成语使用,这题分表考察了盖棺论定、敝帚自珍、叹为观止、风声鹤唳四个成语,其中学生会觉得陌生,易错的只有“敝帚自珍”一词,不过成语题使用排除法,一个陌生词不影响答题。
本题中A选项,“盖棺论定”的意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
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B选项,“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C选项,“风声鹤唳”意为“唳:鹤鸣声。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D选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第三题考察的是病句判断,本题设题常规,难度不大。
A选项“发生”与“案情”是明显的搭配不当,学生容易判断;B选项“火车每当”语序不当,错误也很明显,因此不易出错;C选项成分残缺,缺少谓语,在“正”的后面加上“经历”。
本题设置的语病类型是常考类型,难度不大。
第四题考察连贯题,本题可以通过先观察选项,在对比语句,并用排除法破题。
高考散文阅读叶延滨听雨ppt课件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 分析:解读这类问题,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获 得提示信息,明确语境,整体理解句子,明白语 句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 明确其中的含义。第⑴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第⑵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两道题都要透 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 层含义。要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要结合文本 说出自己的观点。
7
叶延滨(1948—),哈尔滨人,
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委员会委员。《诗刊》主编。 著有诗集《不悔》、《二重奏》、 《心的沉吟》、《囚徒与白鸽》 等;文集《生活启示录》、《秋 天的伤感》、《听风数雁》、 《白日画梦》等。散文《灯火的 温情》曾入选2007年山东高考语 文试卷考题。
8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 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考点:段落关键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分析: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句子, 关键点首先是“开头”二字,然后才是“古典” 二字。接下去结合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 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解答时需要结合全文内 容,和自己的理解综合解答。 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 雨的闲情逸致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
4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 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 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 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 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 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 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 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 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 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 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 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 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初中现代文】《听雨》阅读答案

【初中现代文】《听雨》阅读答案【导语】听,雨点淅沥沥...听雨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心情,《听雨》的文章,与同学们一同分享这听雨的心情与感受,同时《听雨》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和参考哦~听雨听到雨就是一种享用----心灵上无与伦比的、惬意的、豁达的、自然美的享用。
有雨的日子,我就听雨。
听到春雨的_________,听到夏雨的_______,听到秋雨的_______,听到冬雨的___________,听到雨的低语,听到雨的轻诉,听到雨的叹息,听到雨的微笑,听到雨的呤演唱,听到雨的欢呼,听到雨的尖叫。
“天街小雨润如酥。
”那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甘润如酥,“润物细无声”的初春细雨。
那又是怎样的一种雨啊!一种无声似有声,有声似无声地在心中奏成一曲优美的歌是具有春之魅力的温柔雨声?仿佛是听那遥远的星星甜美的呢语,又似绿叶吻着花瓣的柔情。
(1)春雨就是温柔,夏雨就是洒脱而不拘一格。
(2)它有时心平气和,温情脉脉;它有时怒气冲冲,喊叫连天。
于是便有晴天小雨,于是又有了“黄梅时节家家雨”,于是还有了倾盆大雨,于是更有了铺天盖地暴雨。
这就是夏雨。
----一种淋漓尽致无所畏惧的雨!(3)听到着夏雨,才恍然发觉生命就是如此多姿多彩而又雄伟光辉!(4)秋雨,原该是一种婉约的风韵,但在那已飘过的秋雨中,却染透了无穷的哀愁、孤寂与挥之不去的满笔愁绪。
(5)“哪米济细雨崭新秋夜,一点残灯相伴夜长。
”秋夜残灯攻灭,细雨爱恋,该是一份何等婉转的哀怒和忧寂啊!夜雨敲打窗着急,玉人伤心泣,这又就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伤感啊!淅淅沥沥的秋雨却是一份深深的伤感!(6)秋雨依旧,年代却已不再,我们心中一份秋雨声又是怎样的呢?(7)“质本洁去还洁回去”。
伴雪而去,随风而去,无人知晓就是妩媚,还是深邃。
哦,这就是冬雨么?或许就是一年的思量俱在寒冬沉积,于是冬雨也无语而思索。
听到冬雨之声,就是听到远方一声低语,一种思念,一句祝福,一份宽慰,一缕温馨,在这蒙蒙的寒冬,为我易冻的心燃一堆圣火,于是便看到春天向我出来。
shen 讲评版14全国大纲卷《听雨》

听雨叶延滨2014年全国大纲卷【扣住标题梳理思路】(1)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
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
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
第三是有雨。
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
【听雨需有三个条件】人,抒发自己的情怀。
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
“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
……”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听雨极具个体色彩】(3)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
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六月久旱京城听雨】(4)……(5)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
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
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
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
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
(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童年老城窗内听雨】(6)……(7)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
《听雨》诗歌全面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这种快乐进城 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 了。) 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 温馨的记忆。
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 只是各人 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 (有 删改)
作者听雨的感悟
叶延滨(1948—),哈尔滨人,
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 全国委员会委员。《诗刊》主编。 著有诗集《不悔》、《二重奏》、 《心的沉吟》、《囚徒与白鸽》 等;文集《生活启示录》、《秋 天的伤感》、《听风数雁》、 《白日画梦》等。散文《灯火的 温情》曾入选2007年山东高考语 文试卷考题。
①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 日子;②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 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 (每点1分, 共2分,意思对即可)
表层指自然气候,深层指政治气候,心情表征。
16.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 作了标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注意这一道题目并非考查标点符号的 语法知识考查的是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达效 果。因此,考生必须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 两方面来分析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表达效 果。按照内容上写了什么,结构上有什么 作用的模式来答题。
17.“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 进行分析。(8分)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和作者观点,以及分析文章 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围绕“雨”展开,叙述了生活中的不同 经历。南方老城的雨、川滇边界山区的雨、陕北 高原的雨,都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回忆,这使得文 章内容也更加的充实。答题时,注意划分一下全 文的层次结构,然后再归纳要点。注意答题时, 千万不要天马行空,尽情发挥想象力就是画蛇添 足了,因为题目已经明确指出“根据全文”。
高考散文阅读训练
叶延滨《听雨》 全国大纲卷高考题
听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 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 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才 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 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 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 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 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 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 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 其喜怒哀乐,无不是的话语说了 什么内容。括号本身具有的作用就是一种 插入,内容总是在回忆是对现在的情况的 一种插入和区别:这也是一种转接,不需 要文字过渡,节省了笔墨;同时说到回忆 和现在的情形进行对比,这也是对文章思 想的一种补充。
答案:①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 来;②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③ 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六月的第一场透雨的情景
……
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 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 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 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那是一个旧公馆,房子 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转抹上白灰。我们 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 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 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 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 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的雨 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
听雨的三个条件
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 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雨声已经伴千 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 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他只是 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 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古城涤尘 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①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 情怀的伴奏者;②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 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 (每点1分,共2分)
雨声是伴奏,那主唱的人是谁呢?人!人借雨声入 诗文以寄托情怀。
•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 晴朗的天。
14.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 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考点:段落关键语句的含意及作用。 分析: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题目给出的句子, 关键点首先是“开头”二字,然后才是“古典” 二字。提问的是第一段的中心句,要结合文章从 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作为第一段的中心句,首先就是呼应题目, 引出话题。从第一段说一想到的首先是古人的诗 句,听雨需要的放下喧嚣烦恼的诗意,在结合中 心主旨进行分析,提到了现代人的忙碌和喧嚣, 可以说是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雨的闲情逸致 了。 答案:①从文章结构上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②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难得有听 雨的闲情逸致了。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 对即可。)
它们让我们只能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 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
听雨的诗句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心曲
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 下起第一场透雨,雷声沉沉地滚过, 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 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 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 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 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
“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 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
……
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 味的记忆。
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 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 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 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块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 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 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有了笑语,听苞谷拔 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 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 (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 分析:解读这类问题,答题时首先要审准题干,获 得提示信息,明确语境,整体理解句子,明白语 句的表达方式。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 明确其中的含义。第⑴题考查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第⑵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两道题都要透 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 层含义。要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要结合文本 说出自己的观点。
•
通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借着雨回 忆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以及点出了一些时 代的发展和变化,过去和现在的穿插形成 了一些对比。因此我们能从作者的个人角 度和时代的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
第一问:①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 神秘的童年记忆;②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 他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③陕北高原 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 忆。 (每答出一点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 可。) 第二问: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 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 (2分,意思答对即可。)
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
……
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 年记忆。
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 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 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 “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 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的时候,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 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 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 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 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 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 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 征: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 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