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重点句翻译
苏教版史记选修重要句子翻译.

厚的礼物贿赂楚当权臣子靳尚, 并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骗 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 的话,又放跑了张仪。
• 8、翼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其存 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 焉。
•译文:希望国君能完全醒悟,社
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 君,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 会重走正道的愿望,在《离骚》 中作了多次表达。
• 1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 物之汶汶者乎?
•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用自己
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 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 竟为秦所灭。
•译文: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
得体,善于应对的一面,始终不能 (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 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后终 于被秦国消灭。
屈原列传
•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译文:(屈原)学识渊博,记忆 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 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 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 译文:上官大夫和屈原在朝廷上处 于同等位次,想得到怀王的宠信, 内心忌妒屈原的才能。怀王命屈原 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作完草稿, 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 后想要更改,但屈平不同意。
史记重要句子翻译
《李将军列传》
(1)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 万户侯岂足道哉!
译:可惜啊,你没有遇到好时机! 如果让你处在高祖的时代,封个万 户侯哪里值得一提啊?
(2)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译: 这个时候正值傍晚,匈奴军 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之重点字词句翻译

《史记·孔子世家》节选之重点字词句翻译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氏,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姓孔,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设礼容【礼制仪容】。
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死】/若【你】必师之/【当孔子还是一个孩子与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就爱把玩具当作祭器摆设起来,模仿大人祭祀的样子。
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孟釐子病重将死,告诫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现在孔丘从小就喜好礼仪,说不定他就是那个该出现的名人吧?我就要死了,你一定要拜他为师。
”】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滋生众多;繁殖增多:万物~】。
【等到孔子长大后,他先是给季孙氏家当管理仓库的小官,在掌握钱粮的出入方面准确公平;后来又做过管牲口的小官,牲畜也繁殖得很好。
】鲁乱,孔子适齐。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就离开鲁国到齐国去了。
他和齐国的太师谈论乐理,听到虞舜时的《韶》乐时,就入迷地学起来,一连三个月连肉味都吃不出来,齐国人因此赞赏他。
】其后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之。
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途”】不拾遗。
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jiàn离於正由大司寇行摄..道,鲁终不能用孔子。
【后来鲁定公叫孔子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周围各地的官员都来效法他。
他从大司寇被任命为代理宰相,参与鲁国政事仅仅三个月,全国上下形成了路不拾遗的良善风气。
然而鲁国从大夫以下都僭职越权,不守正道,鲁国终究还是没有任用孔子。
于是孔子只好离开了鲁国。
】棵大树砍了。
孔子就离开了宋国。
有弟子说:“我们应该走快点啊!”孔子说:“上天已经把品格赋予了我,桓魑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
【郭门意思为外城的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憔悴颓丧的样子】若丧家之狗。
史记翻译

史记翻译《荆轲》1、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
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
2、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鲁勾践发怒呵斥他,荆轲却默无声息地逃走了,于是不再见面。
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为什么您还因为被欺侮的怨恨,要去触犯秦王的逆鳞呢!4、是谓“委肉当饿虎之蹊”也,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之谋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这叫作“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小路上”啊,祸患一定没有办法挽救。
即使有管仲、晏婴,也不能替你出谋划策了。
希望太子赶快叫樊将军到匈奴去,来消除秦国侵略燕国的借口。
5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
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为了结交一个新知的朋友,便不顾国家的大祸患,这就是所说的“助长祸患的来临”了。
6、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太子迎上前去,倒退着走,引导田光到宫里,跪着为他拂拭座席7、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希望足下赶快去拜访太子,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我是不会说出去的。
8、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太残酷了,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和没入官府为奴婢。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10、微太子言,臣愿谒之。
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
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我)现在到秦国去,没有让秦王相信的东西,那么秦王就不可以接近。
1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燕王确实因大王的威严震慑得心惊胆颤,不敢出兵抗拒大王的军队,情愿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子,和其他诸侯行一样,进献贡物如同郡县,这样能够保全先王的宗庙。
1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希望大王稍微宽容一下他,使他能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13、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大臣们都惊慌失措,突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大家都失去了常态。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史记》选读重点句子翻译《太史公自序》(1)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译文: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恨他,卿大夫阻抑他。
(2)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译文:考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是丢掉了立国立身的根本(礼义)。
(3)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译文:礼是在坏事发生之前加以防范,法是在坏事发生之后予以惩处;法施行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难以察觉。
(4)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译文: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了的世系,补救偏颇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王道的精髓。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译文: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了愤懑,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因而追述往事,寄希望于后来人。
《夏本纪》(1)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译文:(舜)在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实在不像话,就把鲧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2)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对鲧的处置是正确的。
(要点:以、诛、是)(3)女其往视尔事矣。
译文:你还是赶快去办你的公事吧!(要点:女、其、尔事)(4)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译文:于是帝舜赐给伯禹一具玄圭,用它向天下宣告大功告成。
(5) 禹伤先人父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译文:禹为先父伯鲧因治水无功而受严惩深感痛心,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 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敢进入。
《鲁周公世家》(1)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您不会有灾祸的。
我刚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
(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译文: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3)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译文: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高祖本纪》1、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史记》中值得摘抄的名言警句与翻译

《史记》中值得摘抄的名言警句与翻译1、富贵不归乡里,如衣绣夜行,谁人知者?出自《项羽本纪》。
意思是得到富贵以后,如果不回家乡晒晒,就好像穿了一身锦绣绸缎,却在夜晚出行,谁能看到你的好?传统的农业社会,培养了中国人的家庭、宗族、乡邻地方等社团意识。
一个人发达了,要回到家乡显摆一下,就像现在的企业家要为家乡修路、建学校一样。
暴发户、土豪总免不了晒富的冲动,特别是见了过去的熟人是要迫不及待地宣讲一番的。
2、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出自《淮阴侯列传》,意思是做了人家的车子,心中就要考虑人家的患难;穿的衣服是人家给的,就要怀揣着人家的忧愁;吃的东西是人家给的,就要忠心为人家做事。
今天看来,这和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有点接近,选择了一份工作来作为谋生手段,就应该为企业、单位负责,尽职尽力。
3、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出自《平津侯主父列传》,意思是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追求富贵,只要能钟鸣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罚而死也无所谓,我好不容易获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宁愿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虽饱学却穷困,在齐地被众儒生排挤,不容于齐,借钱借不到,去北方燕、赵、中山等地,还是不遇,入关希望卫将军引荐给圣上,没有消息,手中没钱,诸宾客都讨厌他,最后豁出去伏阙上书,竟然获得重用。
后来众人纷纷向他行贿,有人劝他不要太过分了,他竟然表示:现在有了权势,为了荣华富贵,法场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愿!4、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後相倍之戾也!出自《张耳陈馀列传》中司马迁的评语,意思是当初两人互相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诚恳,最终却反目成仇,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这是为何?张耳和陈馀早年刎颈交,后来项羽分封天下,张耳为王,陈馀为侯,陈馀大大不服想用武力赶走张耳,使得张耳逃到刘邦那里。
刘邦与项羽争斗时,刘邦要求陈馀归到自己一方,陈馀提出的条件竟然是要刘邦杀了张耳才会答应。
刘邦杀了一个和张耳长得像的人,把人头送给陈馀。
《史记》名句翻译

《史记》翻译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骗;要是不给,就怕秦军攻打。
计策没有确定,想找一个能派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没能找到。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国请求以城换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秦国理亏。
衡量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国,使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我认为平民百姓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
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大国的威望来加深敬意。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被诛杀,我情愿下汤锅受烹煮之刑,希望大王和群臣仔细考虑这件事。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
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并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
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7、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8、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秦王的威势,而卧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到,强秦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两虎共斗,势必不能共存。
我这样忍让的原因,就是为了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9、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
史记常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原文及翻译
1. 原文:
昔者,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同姓而异宗,异宗而异氏,异氏而异族。
黄帝居轩辕之丘,颛顼居空桑之野,帝喾居陶唐之墟,尧居平阳之墟,舜居蒲坂之墟。
五帝之时,天下大治,百姓安乐。
翻译:
从前,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都是同姓而不同宗,不同宗而不同氏,不同氏而不同族。
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颛顼居住在空桑之野,帝喾居住在陶唐之墟,尧居住在平阳之墟,舜居住在蒲坂之墟。
在五帝时期,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2. 原文: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
汤放桀于南巢,武王伐纣,诛其罪恶,天下大定。
翻译:
商汤、周武王进行革命,顺应天意,迎合人心。
商汤将夏桀放逐到南巢,周武王讨伐商纣,诛灭其罪恶,天下大定。
3.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翻译:
孟子见到梁惠王,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好处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
二、总结
《史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其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加强对《史记》文言文的学习,掌握其基本句式、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关注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史记全册文言文翻译

《史记》者,司马迁之所撰,乃中国古代史书之巨著,亦称《太史公书》。
迁以天人合一之思想,以史为鉴,记叙了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余年的历史。
全书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共计一百三十篇。
以下为《史记》全册之部分文言文翻译,以飨读者。
【本纪】黄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生于姬水。
黄帝以土德王,故称黄帝。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败,后归附于黄帝。
黄帝既定天下,以德服人,天下大治。
【表】世家表世家者,诸侯王之世家也。
诸侯王世系,自周以来,代有更替。
此表记诸侯王世系,以示其源流。
【书】礼书礼者,天地之序,阴阳之行,人道之纪也。
礼书载古之礼制,以明其义。
【世家】鲁世家鲁者,周公之子伯禽所封之地。
鲁世家记鲁国之兴衰,以示其世系。
【列传】刺客列传刺客者,以刺杀暴君、复仇、报国等为目的之人。
此列传记刺客之事,以彰显其英勇。
黄帝本纪译文: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出生在姬水。
黄帝凭借土地的德性称王,因此被称为黄帝。
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作战,蚩尤战败,后来归附了黄帝。
黄帝统一天下之后,以德行治理国家,天下大治。
世家表译文:世家是指诸侯王的世家。
诸侯王的世系,从周朝以来,代代更替。
这个表记载了诸侯王的世系,以展示其源流。
礼书译文:礼,是天地秩序的体现,阴阳变化的规律,人道的行为准则。
礼书记载古代的礼制,以阐明其意义。
鲁世家译文:鲁国,是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的地方。
鲁世家记载了鲁国的兴衰,以展示其世系。
刺客列传译文:刺客,是以刺杀暴君、复仇、报国等为目的的人。
这个列传记载了刺客的事迹,以彰显他们的英勇。
《史记》全册文言文翻译,仅此数篇,实难尽其全貌。
然司马迁之笔,横扫千军,文辞华丽,意境深远,读之令人叹为观止。
翻译虽不能完全还原原文之美,然亦能令读者领略其中一二。
若欲深入了解《史记》之博大精深,尚需读者亲自研读原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重点句子翻译(一)《太史公自序》1.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
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
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
2.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3.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则学者至今则之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4.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
褒善怨恶,尊重贤能,贱视不肖,使灭亡的国家存在下去,断绝了的世系继续下去,补救衰敝之事,振兴废弛之业,这是最大的王道。
5.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春秋》相比,那就错了。
6.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理想主张不得实现,因而追述往事,使来者思考。
(二)《高祖本纪》1、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仁厚爱人,喜欢施舍,性情豁达。
他平时就有远大的抱负,不愿做一般老百姓所从事的谋生职业。
2、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进见的名帖上诈称“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
3、公始常欲奇此女,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他许配给个贵人。
沛县县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4、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这时候,沛公站起来,整理衣服,向他道歉,并把郦食其请到上座。
5、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因大破之。
沛公增加悬挂疑兵旗帜,命令全军,所过之处,不得掳掠,秦地的人都很高兴,秦军松懈,于是大破秦军。
6、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7、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退回驻扎在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后,共同制定一个规约。
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纳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现在如果他来了,您恐怕就不能拥有这个地方了。
您应当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
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 9、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恰巧项伯想救张良的命(使活), ( 于是项伯 ) 连夜来沛公军营见张良,就用不能攻杀刘邦的道理劝告项羽,项羽这才作罢。
10、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士卒皆歌思东归。
到南郑时,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在中途逃跑回去了,士兵们都唱着歌,,想东归回乡。
11、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而王独居南郑,是迁也。
项羽封有功的部将作王,却偏偏让您到南郑去,这分明是流放您。
12、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队伍中的军官、士兵大都是崤山以东的人,他们日夜踮起脚跟向东望去,盼着回归故乡。
如果趁着这种势头(士气高昂的时候)利用他们,可以凭借此建大功。
13、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认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战败而逃走,因此楚军全部溃败。
14、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既然你们一定认为这样做合适,那我也就从有利用国事上考虑吧。
1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大人常常认为我没有出息,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二哥刘仲勤快努力。
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那一个多?16、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我只是因为丰县人因为雍齿的缘故反叛我而帮助魏王才这样的。
17、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兄们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答应把丰邑的赋税徭役也免除掉,跟沛县一样。
18、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第二天沛公带了百余名随从(使跟从),驱马来到鸿门拜见项羽,向他道歉。
(三)《李将军列传》1.是必射雕者也。
这一定是匈奴中射雕的人。
2.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3.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4.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
5.惜乎 ,子不遇时 ! 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6.是时会暮 ,胡兵怪之 ,不敢击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
7.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当斩 ,赎为庶人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8.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校尉们没有罪,是我自己迷失道路,我现在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9.百姓闻之 ,知与不知 ,无老壮皆为垂涕,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 ,赎为庶人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的不认识的,也不论老的少的都为李广落泪。
右将军赵食其单独被交给执法官吏,应判为死罪,用财物赎罪,降为平民。
10.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
”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11.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
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四)《管仲列传》1、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被任用之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因为他的辅佐而称霸,多次召集诸候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这全靠管仲的谋划。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我曾经多次从政却总是被国君贬斥,他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3、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以小的过失而为羞,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为耻。
4、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人们家中财务充足了就会讲究礼仪道德,丰衣足食后就会关注荣辱的取舍,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就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5、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所以他的主张平易而容易实行,人们想做的,他就趁机提倡,人们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
6、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这样一来,统治者和百姓就能相亲相和,这话说的不就是管仲吗?(五)《屈原列传》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上官大夫和屈原在朝廷上处于同等位次,想得到怀王的宠信,内心忌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作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改变,但屈平不同意。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痛心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困时,没有不喊天的,生病痛苦,内心悲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用语含蓄精深,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正直,他描述的是平常事物,但他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是近事,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6、屈平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已经被免去官职,其后齐国想攻打楚国,齐国和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
7、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张仪到楚国后,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的当权臣子勒尚,并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骗人的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跑了张仪。
8、翼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希望国君能完全醒悟,社会现实能完全改变,他思念国君,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重走正道的愿望,在《离骚》中作了多次表达。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国君无论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哪个不想寻求忠臣推举贤能来辅佐自己。
10、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可是亡国破家总是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清平的国家却许多代也不出现了,这是因为国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的忠臣,所认为的贤臣也不是真正的贤臣。
1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楚国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割,失掉了六郡。
怀王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
1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和容貌都想干枯的树木一样。
1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那?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但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得体,善于应对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15、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读过《服鸟赋》,作者认为死与生是一回事,被放逐和被重用都不必看重,我又茫然自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