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症状篇发热
《诊断学》中的常见症状

《诊断学》中的常见症状
在《诊断学》中,许多疾病都有一些常见的症状,这对于医生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症状,并简要描述与这些
症状相关的一些常见疾病。
1. 发热:发热是身体抵抗感染和疾病的一种自然反应。
常见的
引起发热的疾病包括感冒、流感、细菌感染等。
2. 咳嗽:咳嗽是呼吸道感染和其他肺部疾病的常见症状。
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都会引起咳嗽。
3. 呕吐和腹泻:呕吐和腹泻是胃肠道感染和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
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食物中毒等都可能导致这些症状。
4. 头痛:头痛是很多疾病的常见伴随症状,包括偏头痛、颅内
感染、高血压等。
5. 胸痛:胸痛可能是心脏病、肺炎、胃溃疡等疾病的症状。
对
于胸痛患者来说,需要尽快就医以确定病因。
6. 脱发:脱发可以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压力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对于持续性脱发的患者,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7. 骨折和关节疼痛:骨折和关节疼痛常常是骨骼系统疾病的症状。
骨折、骨质疏松、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都可能导致这些症状。
以上仅为《诊断学》中创作的一些常见症状,每个症状都可能有多种疾病作为潜在原因。
因此,在实际诊断时,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相关的医学检验,以确定最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诊断学常见症状总结

一、发热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C左右。
在24h内下午比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也略高,一般不超过1C。
2.病因与分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不管急慢性,局部或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变态反响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甲状腺炎,痛风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通常称为吸收热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等为中枢性发热。
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发热为产热过多。
皮肤病变: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引起发热物理及化学性质损害: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大面积烧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产热大于散热,而发热,多为低热。
属功能性发热:原发性低热,感染治愈后,夏季低热,生理性。
3.临床表现:〔1〕.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临床过程及特点: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
分为骤升型和缓升型。
高热期:皮肤发红,灼热感,呼吸快而深,开始出汗并增多。
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分为骤降型和渐降型。
4.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
〔3〕.间歇热:体温骤升发顶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又升高,如此反复。
诊断学简体诊断(常见症状)(已打印)

【症状】: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症状七要素】:部位、性质、程度、时间(频率、持续时间)、症状发生的情景、加重/缓解的因素、伴随表现。
【体征】: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第一节发热☆【发热】:指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异(1)正常体温:36℃~37℃;①舌下温度:36.3℃~37.2℃②肛表温度:36.5℃~37.7℃③腋下:36℃~37℃;(2)生理变异:24h内下午体温>早晨;运动、进餐后可略有升高,但波动范围≤1℃。
二、发热发生机制:(1)致热源性发热:1)外源性致热源:①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②炎性渗出物及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特征:大分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故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这些细胞可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源。
2)内源性致热源(白细胞致热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①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发出冲动通过内分泌、运动增加产热②通过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最终使体温升高。
(2)非致热源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外伤)、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癫痫)、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三、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最多见):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引起的感染;(2)非感染性发热:1)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周期性发热);2)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病、溶血;4)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重度脱水;5)颅内疾病:脑出血、脑挫伤、癫痫;6)皮肤病;7)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四、临床表现五、热型与临床意义六、伴随症状(了解)第三节水肿【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第一篇症状诊断第一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等症状2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3.体温下降期。
热型:1)稽留热:体温延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动摇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
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瓜代呈现,体温动摇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延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产生发火。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延续数日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延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瓜代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XXX菌病。
第二节疼痛1、头痛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1性头痛等。
检体诊断学发热

检体诊断学— 常见症状:发热一:学习目标● 掌握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 了解发热常见热型的临床意义● 了解发热伴随症状与体征的临床意义二:病历分析:患者,刘XX ,男,55岁,主诉‘发热1周’入院;1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39.8℃,伴畏寒、寒颤;无咳嗽、咳痰,无皮疹、无皮肤黏膜出血,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无明显头痛及关节痛,无光过敏,无频发口腔溃疡;至当地诊所就诊予退烧药(具体不详)治疗,体温可下降但均高于37℃,停药后体温仍上升,在39.1℃~39.8℃之间。
患者自发病以来,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无明显异常,近期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2周前曾行背部“疖痈”手术切除术;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密切接触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无外地及疫区久居史,无吸烟史,少量饮酒; 25岁结婚,育有1子1女,配偶及子女均体健;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体格检查:T 39.5℃ P 118次/分 R 23次/分Bp116/69mmHg 。
中年男性,神志清,精神差,急性病容;背部皮肤可见长约5cm手术刀口,有少量渗血及渗液,局部红肿,余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紫绀,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心率108次/分,律规整;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8.6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7%,血红蛋白: 135 g/L,血小板计数: 380×109/L;CRP 112mg/L,PCT 3.2ng/ml;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问题:该患者发热的诊断是什么?是哪种类型的发热?目前的诊断依据是什么?三:发热的概念: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动态平衡,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36℃-37℃)。
2023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发热全文

2023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发热(全文)一、定义正常人的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维持人体的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之内。
口腔温度(舌下测温):36.3~37.2o C直肠内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
C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C在生理状态下,不同的个体、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其体温会有所不同:1 .不同个体:儿童由于代谢率高,体温可比成年人高;老年人代谢率低,体温比成年人低;个别人的基础体温可比正常范围略高或略低0.5℃左右。
2 .同一个体不同的时间: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在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妇女在排卵期和妊娠期体温较高,月经期较低。
3.不同的环境:运动、进餐、情绪激动和高温环境下工作时体温较高,低温环境下体温较低。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增多和/或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发热。
一般来说,口腔温度在37.3。
C以上或直肠温度在37.6。
C 以上,可认为发热。
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1 .低热(37.3~38°C)2 .中等度热(38.1~39°C)3 .高热(39.1~41°C)4 .超高热(41。
C以上)二、病因学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很多,按有无病原体侵入人体,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感染性发热引起感染性发热的病原体有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
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或炎性渗出物等夕卜源性致热原,在体内作用于致热原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使其产生并释放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及炎症蛋白-1等而引起发热。
感染性疾病占发热病因的50%~60%°(二)非感染性发热由病原体以外的其他病因引起的发热称为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原因:1 .吸收热:由于组织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和坏死组织吸收引起的发热称为吸收热。
2020年人卫九版诊断学发热(最新课件)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一、发 生 机 制
1.致热原性发热 (1)外源性致热原 (2)内源性致热原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 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出正常范围。
2.非致热原性发热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1)体温上升期
➢ 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
➢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见于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
(2)高热期
(3)体温下降期
➢ 骤降:体温在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等。
➢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 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 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 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如图)。
No Image
稽留热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四、热型及临床意义
2.弛张热 指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 范围超过2℃(如图),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3.间歇热 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 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No Image
诊断学(第9版)
No
Image
五、伴 随 症 状
5.肝脾肿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 布氏杆菌病等。
6.出血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 7.关节肿痛 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等。 8.皮疹 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 病、药物热等。 9.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
2诊断学常见症状教案

02 症状诊断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病例分 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和诊断 水平。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诊断 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症状诊断学需 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 医学发展的需要。
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 ,常伴有呼气期哮鸣音。主要是由于 肺泡弹性减弱和(或)小支气管狭窄 阻塞(如炎症或痉挛所致)所致,常 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弥漫性泛细 支气管炎等。
混合性呼吸困难
吸气与呼气均感费力,呼吸频率增快 ,幅度变浅,可伴有呼吸音异常(如 哮鸣音等)或病理性呼吸音。主要是 由于肺或胸膜腔病变使肺换气面积减 少导致换气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重 症肺炎、重症肺结核、大面积肺栓塞 (梗死)、弥漫性肺间质疾病、大量 胸腔积液、气胸、广泛性胸膜增厚等 。
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
诊断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呼吸困难发生的诱因、伴随症状、既往病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注意 呼吸系统的检查;根据初步诊断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线胸片、CT等。
治疗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症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 感染治疗、抗过敏治疗等;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03
常见症状二:咳嗽
咳嗽定义及原因
01
咳嗽定义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 呼吸道分泌物及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02
咳嗽原因
咳嗽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呼吸道感染、过敏 、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Company Logo
6、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 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30 Company Logo
四、临 床 表 现
必 须 了解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变成 不规则热
甲亢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过热
Company Logo
过热( 过热(hyperthermia)
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 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 由于体温调节障碍 体温调节障碍, 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 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 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等,体温调 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 点相适应的水平上, 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 温升高。 温升高。
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升高 运动、进餐、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正常体温: 正常体温: 腋窝 36.2—37.2 36.2 37.2 舌下 36.5—37.5 36.5 37.5 直肠 36.9—37.9 36.9 37.9
发热定义
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不能相应 或散热 或散热↓↓ 产热过程 ,散热过程不能相应↑↑或散热 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或体温波动超过1.2 ℃ 或体温波动超过
非 感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染 性
体 瘤
发 热
性发热
血、 血、 等
、 血
、组织
、
风
感染、mpany Logo
鉴别发热总体上应把握的两个要点
1.即使是疑难病人,常见病仍较罕见病常见。 即使是疑难病人,常见病仍较罕见病常见。 即使是疑难病人 注意把握一些常见病的特征表现
例如:心内膜炎——心脏杂音;肝脓肿 心脏杂音; 肝区肿痛、 例如:心内膜炎 心脏杂音 肝脓肿——肝区肿痛、叩痛; 肝区肿痛 叩痛; 胆道感染——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结素试验等 黄疸、墨菲征;粟粒性结核 胆道感染 黄疸 结素试验等
五、伴随症状
寒战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出血 关节肿痛 皮疹 昏迷
Company Logo
寒战
绝大多数发生在体温上升期 大叶性肺炎、疟疾、 大叶性肺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流脑、 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流脑、急性 溶血、 溶血、输血反应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影响热型。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如老年人肺炎时可仅有低热 或无发热。 或无发热。
Company Logo
四、临 床 表 现
应注意: 应注意:
四、临 床 表 现
40
Ⅱ Ⅰ
Ⅲ
Set-point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Temperature
39
38
37
hours
Time course of typical fever
Company Logo
四、临 床 表 现 3、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 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 形状)称为热型。 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 和鉴别诊断。
5 Company Logo
与发热相关概念 “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Fever of Unk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 1.发热持续2 周以上; 发热持续 2.体温数次超过38.5℃; 2.体温数次超过38.5℃; 体温数次超过38.5℃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 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 室检查不能确诊( 周内)。 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Company Logo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发热是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是临床许多类疾病的共同表现。
Company Logo
与发热相关概念
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 指自然热程在2周以内者 指自然热程在 周以内者 病因学 •绝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 绝大多数为感染性发热 •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病毒是主要病原体 •非感染者仅占少数 非感染者仅占少数
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 ★ 大多数病例发热的高低、热型和间歇时间与诊断无关 •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动态观察热型的变化可能对诊断更有帮助 •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体温单和医嘱记录单中往往隐藏着重要的诊断线索 •勿滥用退热药 勿滥用退热药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1、稽留热:T维持在39-40℃以上高水平达数 稽留热: 维持在39-40℃以上高水平达数 39 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小时波动不超过1℃ 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常见于大 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持续期。 叶性肺炎、伤寒高热持续期。
25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四、临 床 表 现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 如炎。 如炎。
Company Logo
2.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对可疑诊断作初步分类 注意发现“定位”线索,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 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 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Company Logo
警言
许多病人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 一种抗菌素, 一种抗菌素,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 抗菌素 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 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要的诊断线索。
症状篇 第一节发热
发热
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异常 定义 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 二、发病机制 三、病因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分度 、 2、临床过程及特点 、 3、热型 、 五、伴随症状 六、问诊要点 七、治疗要点
Company Logo
与发热相关的概念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37℃ 左右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 昼夜〉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1℃昼夜〉
26 Company Logo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1天至数天, 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1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 性肾盂肾炎等。 性肾盂肾炎等。
无致热原
Company Logo
二、发 生 机 制
外源性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 )
内源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
机体 产热>散热
发
热
Company Logo
二、发 生 机 制
1、致热源性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Company Logo
体温升高 → 发热? 发热?
40 ℃
36 ℃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月经前期 心理性应激 食物热
Company Logo
小结
月经前期 生理性 剧烈运动 心理性应激 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
有致热原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Company Logo
原因不明发热( 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F U O 病 因
感 染 肿瘤性疾病 结缔组织病 最终诊断不明者 5~10% ~ > 80%
7 Company Logo
与发热相关概念之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发热? 体温升高 发热? 发热 中暑 鱼鳞病
Company Logo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总体分类
发热性质 病 因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 血液病 疾 病
感染性 发热
急性、 急性、慢性全身或局灶感染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炎、 Still病等 炎、 病等 、 病、 热 病、 、 、 、 物 、 及 等 等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T在39℃以上,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39℃以上, 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超过2℃,体温最低时仍在正 波动幅度大24小时超过2℃, 24小时超过2℃ 常以上。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 常以上。常见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 化脓性炎症等。 化脓性炎症等。
三、病因与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