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肌组织中Na+・K+-ATP酶、Ca“.M92+・ATP酶,降低总ATE'
酶活力;显著改善心肌病理损伤程度,降低其病理损伤评 分¨】。以上两种黄酮都可提高SOD活力,增强细胞抗氧化 能力,减少细胞损伤,对心血管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黄 酮类化合物还可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血糖水平。水飞蓟索 有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保护胰腺的作用,表现在降低胰 腺的MDA水平,升高血和胰腺的谷胱甘肽水平,阻止四氧嘧 啶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黄酮类化合物一方面通过清除自 由基,抑制LDoc氧化,增强还原性物质的表达,降低血糖 等作用对心血管产生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则通过直接扩张血 管等非抗氧化作用直接影响心血管功能。目前葛根黄酮等 已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4抗肿瘤作用 现已发现多种黄酮具有抗肿瘤作用。1987年,Akiyama 发现大豆异黄酮是一种选择性强、有效的酪氨酸蛋白激酶 (PTK)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分裂转导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增 殖。薯蔓黄酮对HL-60细胞株抑制作用较强,20斗g/ml浓 度时抑制率已达70.95%,但机制不明。葛根黄酮可通过上 调Fas抗原、b旺mRNA表达水平,下调bcl.2和上调Bax蛋 白表达,抑制HL-60细胞株增殖,诱导其凋亡【9】。珍珠菜总 黄酮苷对白血病HL-60、K562细胞株均有明显的增殖抑制 作用¨…。Flavopiridol通过抑制一氧化氮诱导酶(iNos)的表 达,减少抗凋亡分子NO生成,诱导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凋亡,并且iNOS下调呈easpase蛋白依赖性。Flavopifi. dol主要作用子细胞岗觏中S与G2期,可与细胞麓翅依犊型
duced mthfifis by gi.kgetin,・bml,vone
from西lIlc学o biloba leaves
[JJ,Phma Med,1999,65(5):465-467.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物质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由于其良好的药理活性而被广泛研究。
黄酮的药理活性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和抗癌等。
本文综述了黄酮的药理活性及其作用机制,为黄酮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酮;药理活性;作用机制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黄酮与黄酮苷共同组成了自然界最大的一类多酚类物质。
黄酮家族按其结构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花青素,黄烷-3-醇,黄烷,双苯吡酮,橙酮[1]。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各种药用植物中,是许多中华民族医药的有效成分。
例如,槲皮素和芦丁的抗炎活性在20世纪20年代就被证实,并广泛的应用于临床;二氢黄酮橙皮苷和新橙皮苷具有良好的抗过氧化物和抗DNA损坏的功能,而大多数的黄酮类物质均具有抗肿瘤作用[2]。
对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始于对各类黄酮的提取分离和活性机制研究,目前已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多,其活性主要包括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制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抗病毒,抗菌等[3]。
下面详细介绍黄酮类化合物的各种生物活性以及相关机制。
1.黄酮的抗心血管疾病活性人体内的氧自由基通过氧化LDL,损伤血管内壁细胞,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由于黄酮具有很好的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因此能防止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系统的维护也有很大的影响。
有学者报道,有规律的摄取含黄酮的食物,能有效的减少老年冠心病的死亡率[2]。
对正常的麻醉犬静脉注射葛根素,发现其血压短暂而明显地降低,也可降低清醒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可见葛根素对正常动物和高血压动物都有一定的降压作用[4]。
2.抗炎活性环氧合酶和脂肪氧化酶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抗炎机制可能是其抑制了这两种酶的活性,并且有效的清除炎症反应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花生四烯酸,前列腺素等。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深入,其潜在的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逐渐被揭示。
本文将综述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常用研究方法及未来展望,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天然产物,主要分为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几类。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抗氧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衰老过程。
研究还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抗炎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研究显示,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抗氧化等途径发挥抗炎作用。
抗肿瘤活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可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发挥抗肿瘤作用。
其他生物活性: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等生物活性,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然而,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多样,其生物学活性的发挥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物种、剂量、作用时间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前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尚不透彻,需要加强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以便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纯化过程较为复杂,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对人体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未来需要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推动相关药物的开发和临床试验研究。
基因克隆技术: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了解黄酮类化合物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活性的作用机制。
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次级代产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牧草和药用植物中[1]。
目前,已于5000多种植物中发现了8000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及黄酮醇类,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及异黄酮醇类,花色素类,黄烷醇类,查耳酮类,双黄酮类及其他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广泛,具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抗癌、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笔者就近年来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抗癌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促进抑癌基因表达、抗致癌因子、干预肿瘤细胞信号转导等途径来实现抗癌作用。
Billard等[2]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Flavopiridol可通过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降低NO生成,进而诱导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凋亡,其主要作用于S期与G2期,并能够与细胞周期依赖型抗肿瘤药物产生协同作用。
Haddad等[3]考察了26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LNCaP细胞及PC-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在低浓度下都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兰英等[4]研究表明,皮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可显著诱导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HepG2凋亡,这可能与该成分作用于肿瘤细胞增殖周期G2/M期,且能使G0/G1期细胞趋于同步化相关。
Handayani等[5]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可显著抑制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可通过下调白介素-8(IL-8表达,减少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 A表达,并将细胞周期阻断在G2/M期,从而抑制肿瘤的转移。
2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还原性,可清除各种自由基,发挥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贾东辉等[6]研究表明,从构树叶中提取的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
单等[7]研究表明,橙皮苷具有较强清除活性氧能力。
胡琴等[8]发现根黄酮在体外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能有效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抑制丙二醛的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被广泛用于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吲哚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等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主要是通过改变其苯环和吲哚环的取代基或者增减其环的数量,来获得更好的生物活性或药理活性。
在这方面,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有意义的发现。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在苯环或者吲哚环的特定位置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可以显著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也有研究发现通过改变不饱和度或者环的大小也可以影响其生物活性。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者还通过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立体化学修饰来获得更好的药理活性。
立体化学修饰通常包括手性中心或者手性诱导基的引入,这种修饰可以显著改变分子的立体结构,从而影响其在生物体内的活性。
一些手性黄酮类化合物被证明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药理效果。
除了结构修饰外,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发现新的生物活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来发挥作用。
也有研究表明,一些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和抗炎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调节炎症因子来发挥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为进一步开发新型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更好的黄酮类化合物问世,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1. 引言1.1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生物活性。
这类化合物的结构中含有芳香环和一个或多个酮基,其分子结构独特,具有很强的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炎症等。
其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也备受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害,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改善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有望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新的突破和进展。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和应用前景。
自古以来,人们就通过食物、中草药等方式摄入黄酮类化合物,从而获得其益处。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了更多新的生物活性及功能。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保健作用。
研究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对于发现新药物、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不仅对药物学领域有深远影响,也对食品、护肤品等行业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进一步探讨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将有助于深化对其在医药和其他领域的应用价值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
其分子结构包含两个苯环和一个含有酮基的杂环,常见的结构特点包括芳香性、酮基、双键等。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易文实【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各种药用植物中,是许多中草药的活性成分。
因其在抗炎、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抗肿瘤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好的活性,并且对细胞毒性低甚至无毒,所以,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简单概况近年来国内外对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Flavonoids existed widely in various medicinal plants, and were the active ingredient in many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because of their some good biological activity on antiinflammatory, antivirus, antioxidation, antiaging, antitumor, etc. and low toxicity and even nontoxic. Since 1920s, the scholars came from the world rasearched on the flavonoids indepth. The reasearch on the flavonoids in the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2(040)002【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活性;研究【作者】易文实【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41.8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自然界中存在较为广泛的一类物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间三碳环(C环)相互联结而成的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如图1。
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的位置(2位或3位)以及三碳链是否构成环等特点,可将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为以下几类:黄酮类、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二氢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二氢异黄酮类、查耳酮类、二氢查耳酮类、花色素、黄烷-3-醇、黄烷、双苯吡酮、橙酮。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黄酮类化合物常见于植物中,其结构包含苯并吡喃醇骨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如
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
为了改善这些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以及生物利用度,许
多研究进行了结构修饰。
一种常见的结构修饰是选择性取代。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丰富的官能团,如羟基、
甲氧基、羰基等,因此可以通过取代这些官能团来进一步改变这些化合物的活性。
例如,
通过在7-OH和4'-OH位置引入酰基、醇基或羟基,可以提高其抗氧化的活性。
而在3-位置引入氨基甲酸酯等取代基则可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
另一种常见的结构修饰是改变其环的大小和骨架结构。
黄酮类化合物的骨架有双环、
三环、四环等不同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其环的大小和不同的合成方法来合成新的化合物。
例如,通过环扩、环收缩等反应可以得到很多新颖的黄酮类化合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构建杂环环境等方法来进一步改变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提高其生
物利用度和药理活性。
例如,将异噁唑环等异构体引入黄酮类化合物中,可以提高其抗炎
和抗菌活性。
同时,引入含氮的杂环环境还可以增强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度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酮类化合物( flavonoids) 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结构中有 2 - 苯基色原酮( flavone) 的特殊化合物。
黄酮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多与糖结合成苷类后,存在于植物体中。
小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则以游离苷元的形式存在。
黄酮类化合物在大部分植物的体内都有发现,它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时期,和植物抵抗病虫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和黄酮醇; 黄烷酮和黄烷酮醇; 异黄酮; 异黄烷酮;查耳酮; 二氢查耳酮; 橙酮( 又称澳咔) ; 黄烷和黄烷醇; 黄烷二醇等。
黄酮类化合物中很多成分都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而有药用价值,近年来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心脏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刘启功等发现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对犬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的开放和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犬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常志文等发现葛根素能阻滞β - 肾
上腺素受体,可降低心脏张力指数和心室内压上升速率,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
王继光等研究发现,苦参总黄酮能预防室颤、缓解心律失常,对哇巴因诱发的心律失常亦有治疗作用。
徐继辉等观察到,广枣总黄酮对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可降低心脏停搏和心律失常发生率。
有学者发现,银杏黄酮、黄蜀葵花黄酮、杜鹃花总黄酮等对缺血、缺氧的心脏肌肉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大豆异黄酮能改善心肌舒张与收缩功能,对糖尿病心肌有治疗作用,沙棘总黄酮对心肌肥大有治疗作用。
潘苏华、方秀桐等发现异银杏双黄酮能降低大鼠体内外血栓的形成比例; 可扩张血管、抑制小动脉收缩、增加血流量; 银杏双黄酮能引起实验动物心脏血管的扩张,可扩张实验动物血管,增加血流量。
Horng - Huey Ko 等人的研究显示,桑树中的多种黄酮类成分如桑色烯( morusin ) 和桑素( kuwanon C) 等能够抑制家兔血小板的聚集,另外,环桑色烯( Cyclomorusin) 也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因子导致的血小板聚集。
有实验证明甘草根及甘草叶总黄酮能延长凝血时间,山茶花总黄酮、罗汉果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竭总黄酮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血流,山楂叶黄酮能使血脂降低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防治功能,大豆黄酮可以预防、治疗冠
心病。
2 抑制肿瘤作用
黎丹戎等的研究表明,黄芩中的黄酮类物质如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等,对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马明芳等报道,薄叶卷柏中的双黄酮类成分可强烈抑制Raji and Galu21 癌细胞。
Kim SY 等人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桑根酮AB C D O M( sanggenon A B C D O M) 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
有研究表明,东方人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的发病率低于西方人,是由于东方人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异黄酮,细胞水平的研究表明,染料木素、红三叶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木质异黄酮等均具有抗促癌和诱导癌细胞分化的作用。
Tashiro Miyuki 等研究发现槐黄烷酮B、槐黄烷酮G 可促进细胞毒活性。
章平等人研究发现沙棘黄酮在10 ~ 1 000 μg·mL - 1浓度范围内可以诱导人乳腺癌细胞Bcap -37 产生典型的凋亡形态学变化。
KO WG 等从苦参根中得到的4 种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肿瘤细胞。
De Naeyer A 等从苦参得到一种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乳腺癌细胞。
3 抗氧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中多种物质均具有抗氧化作用。
有研究表明槲皮素可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及过氧化
氢脂质体的形成,异槲皮素能对抗硫酸铜氧化作用导致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形成,并能清除自由基。
Takuya Katsube 等人证明芦丁为桑叶提取物中低密度脂蛋白抗氧化物质的主要成分。
张培刚等人的研究表明松针黄酮可以清除·OH,抑制·OH 所致丙二醛的产生,减少红细胞溶血,减轻肝线粒体膨胀程度,可以认为松针黄酮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李素婷等在研究中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能增加机体GSH- Px 的活性,降低氧化脂质的含量,使机体抗氧化能力提高从而对脑缺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曹群华等发现沙棘籽渣黄酮、沙棘果渣黄酮均能抑制大鼠心、肝、肾组织匀浆自发性丙二醛的生成或H2O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说明二者均能清除·OH 而抗脂质过氧化; 同时二者对NaNO2产生的NO 有直接的清除作用,说明其亦是NO 良好的清除剂。
句海松等发现沙棘黄酮对活性氧自由基清除作用明显强于维生素E。
Adaramoye发现双黄酮volaviron 具有抑制因CCl4中毒引起的大鼠血红细胞中脂类过氧物堆积作用。
徐智等发现,穗花杉双黄酮与垫状卷柏双黄酮均能清除二苯代苦味肼自由基,并降低乳酸脱氢酶活性。
还有研究报道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异银杏双黄酮、大豆异黄酮、葛根异黄酮、金雀异黄素和大豆黄素等黄酮
类化合物也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4 降血糖作用
黄酮类化合物可降低血糖浓度,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有研究称黄酮类化合物防治糖尿病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保护胰岛β 细胞免受损伤并促进β 细胞再生; 抑制α - 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 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黄酮类化合物中沙棘黄酮; 银合欢种子黄酮; 老鹰茶总黄酮; 桑叶总黄酮; 苦参总黄酮; 葛根素等多种物质均具有降血糖作用。
国外对黄酮类化合降血糖作用亦有报道,Cetto及Sezik分别对Cecropia obtusifolia 和Gentiana olivieri 两种植物进行了研究,从中分__离出了具有很强降糖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异荭草苷,其对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5 抗菌、抗病毒、杀虫作用
吕修梅等报道从Bombax ceiba 的叶子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一定抑菌活性的新碳苷黄酮醇( shsrnimin - 5,7,2’,4’,5’ - 六羟基黄酮醇- 6 - C- 葡萄糖苷) ,对李斯特菌、阴沟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弗氏志贺菌等格兰氏阳性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Basile 等从5 种苔藓中分离得到了7 种碳苷黄酮类化合物,发现
其中两种( Lucenin- 2 和Saponarine) 有很强的抑菌活性。
张益娜等研究发现沙棘叶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YinF 等研究表明黄芩黄酮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化合物对细菌脂多糖等引起的葡萄膜炎有抑制效果; 对百日咳杆菌引起的神经细胞损害可起到保护作用。
Królicki . Z发现双黄酮化合物amentoflavone 具有抗真菌活性。
桑叶中的黄酮类成分Chalcmoracin ,Albanin A - G,KuwanonC、G、I、L,muberrofuran G,albanol B 等都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苦参总黄酮主要的抗菌成分是异戊二烯黄烷酮衍生物,其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苦参中分离出的化合物中有8 种异戊二烯黄烷酮类化合物,均明显显示出抗菌作用。
Li 等从金莲花中分离得到两种黄酮类成分荭草苷和牡荆苷,两者增均有很强的抗副流感3 号病毒的作用。
近年来研究表明黄芩素是一种强的鼠折血病病毒( MLV) 和人免疫缺失病毒( HIV) 逆转录酶活性的抑制剂。
Lin Ynh meei等发现双黄酮化合物robustaflavone 和amentoflavone具有强抗流感病毒A、B 的活性。
有研究发现,银杏双黄酮具有很强的抗单纯性疱疹Ⅰ型病毒( HSV - 1) 作用; 双黄酮
volkensinavone、amentoflavone、morelloflavone、GB - la - 7″ - O -glycoside、GB - 1a、GB - 2a 具有HIV - 1 RT 作用。
Lobstein、Elliger、Guo 等人均发现黄酮化合物4″ - Hydroxymaysin 具有杀虫活性。
卢思奇发现苦参总黄酮具有杀灭贾第虫作用,郑永权等发现苦参提取物中具有杀虫抑菌活性的化合物主要是苦参酮和槐属二氢黄酮。
Youn H J等研究证明苦参根黄酮提取物对Neospora caninum及Toxoplasma gondii 的繁殖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6 其他作用及展望
黄酮类化合生理活性十分广泛,除上述作用以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抑制酶活性、促进毛发生长、止痒、抗整体动物耐缺氧作用、调节免疫系统、抗过敏、保肝护肝、抗疲劳等作用,黄酮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的了解逐步加深。
越来越多黄酮类化合物被发现、研究并最终制成各类药物应用于临床。
但关于黄酮的作用机理、吸收及代谢机制、药理活性选择性等方面的研究还稍显不足,这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未来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应集中在其构效关系上,并在构效关系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具有高针对性、高药效的新一代药物。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