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
历史学派

历史学派古史辨派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
《古史辨》,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
顾颉刚他们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
自1923年顾颉刚发表《与钱玄同论古史书》,到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问世,标志着该派的正式形成。
以后,《古史辨》又持续出到七册,当时有不少知名学者参与了这项活动,在学术界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古史辨派在其研究中,推翻了传统所谓的“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食货学派《食货》半月刊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份研究社会经济史的专门刊物,是由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教授陶希圣主编的一份学术性半月刊。
食货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成员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他们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上已形成较为相似的学术观点;其治学风格以理论与史料并重见长。
陶希圣食货学派成员在中国经济社会史的诸多领域内颇有建树,尤精研于魏晋至唐宋社会经济史,他们在倡言搜集史料的基础上,强调理论的重要,在治史风格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范式的建立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进而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史学科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食货学派的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思想和治学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意义。
食货学派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禹贡学派禹贡学派的形成,要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鼻祖顾颉刚先生谈起。
由于在研究上古史和上古史文献特别是《尚书·禹贡》时,遇到很多古代地理问题,需要解决,同时也痛感当时历史学界对于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与需要,从而引发了顾颉刚研究古代地理的志趣。
当时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沿承古代的传统,是以疆域政区沿革为主,学科的名称也是沿用古代的“沿革地理”一词。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

史学概论试题库及相应标准答案:一、填空题:1、有关历史运动的历史观点有:、规律论等。
2、有关历史动力的历史观点有:、、地理环境论等。
3、有关史学功能的历史观点有:、、经世史观等。
4、历史文献学包含有、辨伪学等。
5、历史学以历史资料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训诂学、辨伪学等。
6、《当代史学的主要趋势》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史学家。
7、意大利史学家的代表作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
8、史的初意是9、孟子说“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里的“史”是的意思。
10、历史的基本属性是11、史学的代表人物是孔德。
12、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历史即哲学,他奠定了的基础。
13、历史学是的科学。
14、历史是的过程。
15、历史学的学科结构可分为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分支学科和的分支学科。
16、版本指、印本也兼及写本。
17、刻本按刊刻者又可分为殿本书、、、私家自刻。
18、我国古代的正统史观有、、圣人史观。
19、中国资产阶级史学的倡导是以写的《新史学》为标志的。
20、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补正21、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三个部分。
22、以历史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分支学科指的是和。
23、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刻本书是公元年中国唐朝刊刻的《》卷子。
24、陈垣的《古教四考》是、、和《摩尼教入中国考》。
25、陈垣在元史研究方面的著作有、和《元秘史意音用字考》。
26、顾颉刚在《》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
27、公元五世纪之后西方史学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他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史学之父”的殊荣。
28、西方古典的世俗的历史学特点是29、希腊最早的史迹,是靠《荷马史诗》流传下来的,它由和两部分组成。
30、古罗马最杰出的史学家是和,而的史学理论标志着古代欧洲史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水平。
31、中世纪的史观主要是32、神学家奥古斯丁的《》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
33、14-16世纪文艺复兴中产生了人文主义史学以与为主题。
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

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
李伯重
【期刊名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年(卷),期】1991()1
【摘要】傅衣凌先生是我国江南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
他脍炙人口的名作《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人资本》以及一系列专题论文,为我国的江南经济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的带动与影响下,经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江南经济史研究蓬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显学”。
作为傅先生的弟子,我有幸亲承教泽,蒙他老人家耳提面命,专攻明清江南经济史。
今值傅先生八秩诞辰将届之际,谨藉此文表达对先师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之情。
【总页数】7页(P100-105)
【关键词】明清江南;太湖水;江南地区;江南经济;浙西;三吴;浙东;钱塘江;三江;杭嘉湖
【作者】李伯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简论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 [J], 洛桑卓玛
2.简论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的界定 [J], 卢琪琪
3.简论法律信仰的科学界定 [J], 洛桑卓玛;
4.简论洞朗事件中印军行为界定的法律理据与外交因素 [J], 章成;;
5.简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纺织技术的分工及其影响 [J], 胡易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

《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傅衣凌著作集》共分六册:原已结集出版过的《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依旧各自成册;原《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二书合为一册;原《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二书合为一册;其余各种散见于报纸杂志上的论文合为一册,根据傅衣凌先生生前的意愿,称之为《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
《傅衣凌著作集》六册基本上保存了傅衣凌先生的绝大部分论著,虽然有某些早期的文章,已经很难寻觅,但是相信其数量相当有限。
傅先生还有一些译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日本学者的《新安商人研究》和《宋代牙行考》等,限于体例,此次整理编辑时一概没有收录。
《傅衣凌著作集》的整理出版,相信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前辈学者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艰难历程,继承和发扬前辈学者的治学精神,弘扬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学术风格,无疑将产生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傅衣凌先生早年在母校厦门大学和日本法政大学受过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双重学术训练,这对于他后来创立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注重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关系至深。
20世纪30年代,刚刚步入史坛的青年傅衣凌,在学术研究的探索道路上,正经历着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农村性质论战的洗礼。
傅衣凌先生有鉴于歪曲中国历史的种种谬说和一般论说流于空泛教条的弊端,立志写作中国农民论、中国农村经济史、中国商业资本史。
他吸收传统学术和日本社会史学、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的长处,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学方法。
1939年傅衣凌先生在永安福建银行经济研究室工作时,根据在黄历乡发现的民间契约文书,整理成三篇文章,编为《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一书,[2]在福建协和大学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引用民间契约文书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著作。
这本小册子,可说是傅衣凌先生开创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之作。
小谈“史无定法”与经济史研究

小谈“史无定法”与经济史研究——读《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有感09历史学陈远姗 200924143120“史无定法”是由吴承明先生提出的治史原则,意为治史可因对象、条件之不同,采用不同方法。
吴承明认为,“就方法论而言,有新、老学派之分,但很难说有高下、优劣之别”;“新方法有新的功能,以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就历史研究来说,我不认为有什么方法是太老了,必须放弃。
”;“我认为,在方法论上不应抱有倾向性,而是根据所论问题的需要和资料等条件的可能,做出选择。
”吴承明倡导,研究经济史不要仅仅用经济学方法、数量方法,还要关注制度和文化的作用。
在“史无定法”的原则下,他还提出经济发展由核心地区向边缘地区扩散,可考察移民、贸易、交通等及核心与边缘地区的关系及城市与市镇研究的观点。
在看完吴承明先生的《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后,我认为他主张的“史无定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一种“理论方法”。
实际上,无论是历史学还是其他学科,都不应该预先设定一种什么样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而是应当以更加宽容的学术态度来包涵不同流派的学术发展。
经济史作为一门兼具研究和描述功能的学科,在于将过去的经济实践清楚地描绘出来并展示给我们,因此可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或者说是一个社会科学化了的人文科学。
按照李丹的说法,经济史是“以证据为基础,经济史学家对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的经济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
这些特征包括:该经济所生产的工农业产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用以进行生产与分配的技术与制度,人口的规模及人口所享有的物质福利,等等”李丹还强调:各种经济表现是一定的自然环境与制度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的产物,但人类行为却不能死板地分割为“经济”、“文化”与“社会”行为,因为行为后果受到所有这些因素影响。
依我理解,就是经济史学所使用的主要方法,除了历史学的和经济学的两大基本方法外,经济史研究还应当从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借用方法,还包括《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所提及的文献学和考据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经济计量学方法、发展经济学方法、区域论和周期论、社会学方法和系统论方法等等。
我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

作者: 傅衣凌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
页码: 32-36页
主题词: 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经济史;再认;马克思主义;中心课题;国外学者;外国学者;封建制度
摘要:一、对于封建一词的争议近年来我国历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于中国封建社会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这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一个中心课题,也引起国外学者的注意。
所以在讨论中尽管意见十分分歧,但提出许多有益的看法,值得重视。
首先,外国学者对封建一词就有争议,他们认为封建制度不单纯是指经济的意义,而是包括有政治、法制上的含义在内,如政权分裂,武士传统,主从关系,复仇观念等等,因此,主张用传统社会来代替长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
傅衣凌先生对中国市场史的贡献

傅衣凌先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在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就他对中国市场史研究的贡献作一简短的分析。
我第一次知道他关于市场问题的看法,是在1959年的“拔白旗”政治运动中。
由“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批判所引发的政治风暴,甚至波及学术界,发生了今人无法想象的学术批判运动,当时叫做“拔白旗”。
“拔白旗”,是为了“插红旗”。
要“拔”的是“资产阶级学术观点”,要“插”的是“无产阶级观点”。
由于傅先生有《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这两本著名的书,他便成了“白旗”、“典型”,被确定为重点批判对象,我们这批高年级学生得以“荣幸”地参加了“洗礼”。
现在已记不清共批了傅先生几个观点,只记得重点批他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的观点。
傅先生的“国内市场”理论到底包含了哪些内容,当时并不清楚。
事过四十多年,想起来感慨万端。
以下拟从四个方面谈一些个人的浅见:一、立足商人个案研究,展现市场网络市场是商人的活动空间,商人是市场的主体之一。
无商人即无市场,无市场则商货不畅。
这些道理古今并无二致。
因此,从商人和商品流通人手研究市场便是多数经济史学者选择的方法。
傅先生也是如此,但是他.比其他人更集中地从商人的个案研究中,去发现市场和市场网络。
并且由于他善于利用方志、族谱、契约文书,因而对商人的研究,资料之丰富,几近车载斗量,问题的开掘一般也比他人深人。
他的这种治学风格,当时就令人瞩目。
在《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一书中,傅先生对明代徽州商人、江苏洞庭商人、福建海商、陕西商人、东南洋铜商、厦门洋行等商人进行分析,其中涉及他们的市场网络。
例如徽商,经营茶叶者行商四方;经营食盐者遍贾淮海江汉,涉及淮南(扬州)、浙江、汉口、河北(长芦)、四川等地;经营粮食者穿行江楚诸省,其中“江浙两省的粮食贸易,便被徽人所操纵,而足以影响整个市场”。
(第56页)经营木材者甚至“赴闽市木”;经营海上贸易者,除以浙江之双屿、列港,广州,漳、泉为基地与番商贸易外,还深人皮岛(黄海小岛),“独占朝鲜贸易”。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

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来源:路遙遙的日志历史学近百年来各个学科的大牛们(附任教学校)一.先秦史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梁思永,夏鼐(考古,北大),吕振羽(吉林大学)吕思勉,许倬云(台湾中央研究院),费孝通(考古,社科院),张光直(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尹达(考古,台湾中央研究院)苏秉琦(北大),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徐中舒(史前和三王,四川大学)翦伯赞(先秦和秦汉,北大)齐思和(先秦史、世界中古史和中国近代史,北大)马非百(中国历史博物馆),赵光贤(西周史和孔子研究,北师大),束世徵(华东师范大学),王玉哲(南开大学),唐兰(北大),李亚农(上海历史研究所),杨宽(复旦大学),童书业(山东大学),黄子通(北大)田昌五(山东大学),吴荣曾(北大),徐修鸿(复旦大学)赵锡元(吉林大学),杜水生(北师大),张广智(青海师范大学)李学勤(清华),詹子庆(东北师范大学)晁福林(北师大),刘泽华(南开大学)王震中(社科院),江林昌(烟台大学),朱凤瀚(南开大学),罗新慧(北师大),韩巍(北大),陈伟(先秦及秦汉考古,武汉大学)二.秦汉史钱穆(秦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北大)林剑鸣(西北大学),顾颉刚田余庆(秦汉及魏晋史,北大)邢义田(台湾中央研究院),余英时(汉史、中国古文化、儒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林甘泉(人大),田人隆(社科院),李祖德(社科院),朱绍侯(秦汉和魏晋史,河南大学),陈苏镇(秦汉和魏晋史,北大),王子今(秦汉和魏晋史,北师大),李开元(北大),刘庆柱(秦汉考古,社科院)三.魏晋南北朝史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北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武汉大学),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厦门大学),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史,山东大学),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日本史,北大),贺昌群(魏晋南北朝和汉唐史,社科院),尚钺(魏晋史、先秦史、中国古代通史,人大)何兹全(北师大),齐涛(山东大学),朱大渭(社科院),陈爽(社科院),阎步克(北大),罗新(魏晋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北大),赵克尧(魏晋史和汉唐史)四.隋唐五代史(不计前面重复的)胡如雷(河北大学),陶懋炳(五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吴宗国(北大),荣新江(北大),薄小莹(北大),王小甫(唐宋史,北大),郑学檬(唐史、古代经济史等,厦门大学),陈明光(汉唐史,厦门大学)五.宋辽夏金元史邓广铭(宋史,北大),漆侠(宋辽夏金史,河北大学),黄现蟠(宋元史及民族史,广西大学),韩儒林(西夏史和元史,北师大),吴天墀(西夏史,四川大学),陈述(辽史,社科院),张博泉(辽金史,吉林大学)舒焚(辽史,湖北大学),陈振(宋史,南京师范大学),周宝珠(宋史,华中师范大学),杨树森(辽宋金史,吉林大学),汝企和(宋史,北师大),邓小南(宋史、唐宋妇女史,北大),张希清(辽宋夏金史,北大),张帆(宋史,北大),刘浦江(辽金史,北大),李锡厚(辽金史,社科院)六.明清史吴晗(明史,清华),郑天挺(南开大学),谢国桢(南开大学),韦庆远(人大),邓之诚(北大),戴裔煊(明史、民族史、澳门史,中山大学),王毓铨(明史,社科院),梁方仲(明代社会经济史,中山大学),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厦门大学),赵俪生(明清思想史,兰州大学)南炳文(南开大学),王思治(清史,人大),戴逸(清史,人大),夏明方(清史,人大),张研(清史,人大),杨念群(清史,人大),赵世瑜(明清以来的民俗史,北师大),王天有(北大),杨国桢(明清史和社会史,厦门大学)七.其他1.通史大家:白寿彝(北师大)2.宗教、哲学、思想史:任继愈,侯外庐(北师大),汤用彤(北大),陈垣(北师大)熊铁基(华中师范大学),何兆武(清华),姜守诚(社科院),夏甄陶(社科院),祝瑞开(上海大学)3.经济史:吴大琨(人大),傅筑夫,曹大为(北师大),李伯重(清华),李文治(社科院)世界上古史研究国内当代部分知名学者:1. 史前史学:宋兆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毛昭晰(浙江大学)、吴新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林耀华(中央民族大学,已故)、杨堃(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詹天祥(浙江大学)、孔陈焱(浙江大学)2.古埃及学:刘文鹏(东北师范大学,已故)、令狐若明(吉林大学)、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金寿福(复旦大学)3. 古西亚学(含两河、亚述、波斯、赫悌、犹太、伊斯兰等文明):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李铁匠(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任教江西大学、南昌大学、常熟理工学院)、拱玉书(北京大学东语系)、李政(北京大学东语系)、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系)、黄民兴(西北大学)、哈全安(南开大学)4. 古印度学:季羡林(北京大学,已故)、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林承节(北京大学)崔连仲(辽宁大学)、李隆国(北京大学)、刘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郭良鋆(中国社科院亚太所)、葛维钧(中国社科院亚太所)、5古希腊罗马学:王敦书(南开大学)、李雅书(北京师范大学,已故)、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彭小瑜(北京大学)、朱孝远(北京大学,文艺复兴和古希腊)、王大庆(中国人民大学)廖学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胡庆钧(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郭小凌(北京师范大学)、郝际陶(东北师范大学)、张强(东北师范大学)、宫秀华(东北师范大学)、晏邵祥(首都师范大学)、黄洋(复旦大学)、周巩固(东北师范大学)、陈恒(上海师范大学)、黄春高(北京大学)、裔昭印(上海师范大学,古希腊史和世界文化史),周怡天(北京大学,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国内部分知名学者1. 西欧基督教文明:马克垚(北京大学,中西封建社会),戚国淦(首都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尤其是都铎史),陈曦文(首都师范大学, 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夏继果(首都师范大学, 西欧中世纪史、近代早期国际关系史、英国史和欧洲教育史的研究), 王乃耀(首都师范大学,英国都铎史),王勤榕(首都师范大学,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与经济),刘明翰(湖南师范大学,欧洲中世纪史),赵文洪(社科院,欧洲中世纪史、西欧中古晚期及近代早期财产权利问题、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研究),顾銮斋(山东大学, 英国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西方文化史),杨昌栋(已故,中世纪基督教),庞卓恒(天津师范大学,中西封建社会和史学理论),侯建新(天津师范大学, 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史学理论),郭守田(已故,东北师范大学,欧洲中古史),朱寰(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和西欧封建社会),陈仲丹(南京大学,欧洲古典文明和西方文化史),朱孝远(北京大学,西欧封建社会晚期和古希腊史),彭小瑜(北京大学,基督教会史),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英国中世纪教会史),蒋孟引(南京大学,已故,英国史),赵立行(复旦大学,世界文明史和欧洲中世纪史)郭方(社科院),黄春高(北京大学, 西欧封建社会),孟广林(人民大学, 西方封建政治史、文化史与中西历史的比较研究),王素色(中央民族大学,中外古代民族文化交流),王挺之(四川大学,西方城市史、文艺复兴研究),刘景华(武汉大学,西欧中世纪史和英国史),徐松岩(西南师范大学,西欧中世纪史),2. 拜占庭文明:张绪山(清华大学),陈志强(南开大学),徐家玲(东北师范大学)3. 俄罗斯文明:孙成木(社科院,俄国史、苏联史研究),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曹维安(陕西师范大学)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俄国史)4.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哈全安(南开大学),郭应德(北京大学),纳忠(已故,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5. 中古日本、朝鲜、印度:王金林(复旦大学,日本史)、刘琳琳(北京大学,日本史)、徐建新(社科院,日本古代史),沈仁安(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和日本史),吴廷謬(南开大学,日本史)、禹硕基(辽宁大学,日本史),张玉样(辽宁大学),赵德宇(南开大学)、叶渭渠(社科院,日本史)、王家骅(已故,南开大学,日本史)、刘子敏(延边大学,朝鲜史)、姜龙范(延边大学,朝鲜史),林承节(北京大学,印度史)、刘欣如(社科院,印度史)6. 古代非洲、美洲文明:郑家馨(北京大学,非洲史,南非史,殖民主义史),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史)7. 其他:钱乘旦(北京大学,英国近代史)高毅(北京大学,欧美近现代史,法国史),何顺果(北京大学,美国史),李道揆(社科院,美国史),阎照祥(南开大学,英国近代史),陈乐民(社科院,欧洲近现代史),沈坚(浙江大学,世界近现代史,法国史),陆庭恩(北京大学,非洲近现代史),艾周昌(华东师范大学,世界近代史、亚非史),彭坤元(社科院,非洲近现代史),齐世荣(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徐蓝(首都师范大学,世界近现代史)、彭树智(西北大学,中东史)、刘北成(清华大学,世界近代史),何芳川(北京大学,亚非拉近代史)、胡德坤(武汉大学,世界近现代史)雷海宗、林志纯、周谷城、周一良、吴于廑、齐世荣、齐思和等等老一辈史学大家,往往是中外历史各个领域皆有所成,而当代许多学者也是多领域贯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连 大 学 学 报
JOU RN AL OF DAL IAN U N IVERSIT Y
Vol. 29 No. 2 A pr. 2008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
陈支平
( 厦门大学 人 文学院 ,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
要: 傅衣凌教授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主要开创者。傅先生毕生的 学术贡献, 在于他对于中国社 会经济史的
! 傅衣凌 福 建佃 农经 济史 丛考 , 福州 协和 大学∀ 中国 文化 研究 会# 1944 年版。8大连 Nhomakorabea大
学
学
报
第 29 卷
合呢? 我愿意提供本文所搜集的资料, 让大家好好 地推敲一下, 看看他们 ∃ ∃ ∃ 主佃之间的关系, 到底是 怎样呢? 第三 , 本书的内容, 虽侧重于福建农村经济社区 的研究 , 然亦不放弃其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之总 的轮廊的说明, 尤其对于中国型封建主义的特点的 指明的责任。譬如中国封建社会史的分期和氏族制 残存物在中国封建社会史所发 生的作用这一 些问 题, 从来论者都还缺少具体的说明 , 故本书特搜集此 项有关资料颇多 , 惟为行文的便利说明 , 多附述于各 编的注文中。其中所论, 虽不敢说有什么创见 , 但为 提醒国人的研究 , 亦不无些微意义, 此点, 希读者注 意及之。 第四 , 谁都知道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 应注意于民 间记录的搜集。所以近史家对于素为人所不道的商 店帐簿、 民间契约等等都珍重的保存、 利用, 供为研 究的素材。在外国且有许多的专门学者, 埋首于此 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 完成其名贵的著作, 而在我国 则方正开始萌芽 , 本书对于此点也特加注意, 其所引 用的资料 , 大部分即从福建的地方志、 寺庙志以及作 者于民国二十八年夏间在永安黄历乡所发现的数百 纸民间文约类辑而成 , 皆为外间所不经见的东西, 这 一个史料搜集法 , 为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似 乎尚值提倡。 这本小册子, 可以说是傅衣凌教授开创中国社 会经济史学派的奠基工作。当时处于战争环境 , 交 通隔绝 , 此书在国内流 传不广, 但很快被介绍 到日 本, 成为战后日本史学界重建中国史学方法论的一 个来源; 而后又由日本学者的媒介, 传播到美国 , 成 为美国五六十年代中国研究方法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对于区域农村社会经济的探索, 更进一步引发 了傅衣凌教授的深层思索: 中国的封建社会虽然经 过农民军的猛烈冲击 , 封建地主势力却依然强大, 封 建土地所有制照样牢固存在着。这是什么原因? 对 此, 不能简单地从土地制度本身去寻求解答, 还必须 考察其他社会诸因素。这样, 傅先生又把研究面扩 大, 即从农村扩大到商业上面来。抗战胜利后 , 适读 明人谢肇氵 制 的 五杂俎 , 此书载明 代∀ 富室 之称雄 者, 江南则推新安, 江北则推山右 # ! 。又读 何乔远 的 阅书 , 其经商行贾, 亦以力于徽歙商人来作比 , ∀ 安平一镇尽海头 , 经商行 贾, 力于徽 歙, 入海 而贸 夷, 差强赀用。 # % 这鼓励了他搜集徽州商人史料的 决心 , 曾于 1946 年前后写成 明代徽商考 发表。在 徽商之外 , 又发现陕西商人、 苏州洞庭人、 福建海商 等等都是明代重要的商人, 他逐一对这些区域商人
! 谢肇氵 制 五杂俎 卷 4。 % 何乔远 闽书 卷 45, 风俗 。 & 傅衣凌 我是怎样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 芽的 , 中 华书局 文史 知识 1984 年第 3 期。后收入 傅衣凌治 史五十年 文编 , 厦门大 学出版社 1989 年 版, 第 45- 50 页。 ∋ 原载厦门 星光日报 历史双周刊 1946 年, 后 收入 明清社 会经济 史 论文集 ,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第 158- 171 页。 ( 傅衣凌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一书 ! , 在福建协和大学出版, 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 引用民间契约 文书研究中国中国社会 经济史的著 作。他在此书的正文之前写有一篇题记 , 指出了他 早年治史的四点思维和方法 : 第一, 我常想近十数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 究 , 至今尚未有使人满意的述作 , 其中的道理 , 有一 大部分当由于史料的贫困。这所谓史料的贫困, 不 是劝大家都走到牛角尖里弄材料 , 玩古董 ; 而是其所 见的材料 , 不够完全、 广博。因此 , 尽管大家在总的 轮廊方面 , 颇能建立一些新的体系 , 惟多以偏概全, 对于某特定范围内的问题 , 每不能掩蔽其许多的破 绽 , 终而影响到总的体系的建立。所以近来一般的 社会经济史家颇积极地提倡经济社区的局部研究, 以为总的体系的鲜明基础。本书即是站在历史学的 立场上, 考察福建农村的经济社区的一个尝试。这 一块园地, 目前虽尚在试作期间 , 不过我相信当不会 使大家感到完全失望的。 第二, 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论坛上, 对于秦汉以 后的中国社会经济 形态, 异说 颇多, 有 一派的研究 者 , 都否认其属于封建社会的范畴之内, 他们所提出 有力的证据, 说是秦汉以后的中国已看不见有农奴 制度的存在 , 所谓的佃客、 客户、 佃户等等都为国家 的自由佃农 , 其与地主所发生的关系 , 是契约的, 而 非身份的隶属, 这一个推论 , 和历史的事实是否相符
研究工作, 力图通过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 从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他建立了从研究新、 旧的两种因素的矛盾变化来把握社会经济的实质 和把社会经济构成 和阶级构成、 阶级斗争联 系起来考察的两个基本研究构架。而他的所有研究构架和研究结论, 无不都是从区域性微观分析和区域间的比较 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这种从局部到一般, 又从一般回到局部 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可以说是 傅衣凌先生 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 傅衣凌; 经济史学; 基本构架 中图分类号: K203 收稿日期: 2007- 10- 26 作者简介: 陈支平( 1952- ) , 男,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教 授, 历史学 博士, 博士 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明清史研 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395( 2008) 02- 0007- 05
傅衣凌教授是中国社会经 济史学的主要 开创 者, 杰出的明清史学家。傅先生毕生的学术贡献, 主 要就在于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工作, 力图 通过深化地域性的细部考察和比较研究, 从特殊的 社会经济生活现象中寻找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 早在上一世纪 30 年代, 刚刚步入史坛的青年傅 衣凌, 就经历了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农付性质论战的 洗礼 , 他有鉴于歪曲中国历史的种种谬说, 以及一般 论说流于空泛教条的弊端 , 立志写作中国农民论、 中 国农村经济史、 中国商业资本史。他以初步学习亚 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体会, 吸收传统学术和日本史 学、 西方社会学、 经济学、 民俗学的长处 , 提出具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学方法而崭露头角。这就是 : 在 搜集史料时, 除正史、 官书之外 , 应注重于民间记录 的搜集, 以民间文献证史 ; 广泛地利用其它人文社会 科学学科的理论、 知识和研究方法, 进行社会调查 , 把活料与死文字结合起来 , 以民俗乡例证史, 以实物 碑刻证史。在探讨经济史中, 特别注意区域性的局 部分析, 以小见大, 从微观到宏观 , 又从宏观审视微 观的研究理念。 1939 年傅衣凌在永安福建 银行经 济研究室工作时 , 曾编有 福建省农村经济参考资料 汇编 一书。那时为躲避日机的轰炸, 在距城十多里 的黄历乡的一间老屋, 无意中发现了一大箱民间契 约文书, 自明嘉靖年间以迄民间有数百张之多 , 其中 有田契、 租佃契约以及其他帐簿等等, 他即依据这些 契约整理成三篇文章, 编为 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
第2期
陈支平 : 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
9
江南农村里, 不仅有相当发展的地主经济, 而且还存 在着人数不少的富农阶层, 这一大批富民曾是促进 雇佣制劳动发达的 一个主要力量。这里有一 个问 题, 既然明代使用相当多的雇佣劳动, 那么它的经济 为什么不能够很顺利地沿着雇 工经营的道路 前进 呢? 这是因为, ∀ 资本主义经济不能一下子产生 , 劳 役经济不能一下子消灭# , 这就是说 , 从封建制度到 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 需要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 所以 , 对雇工经济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首先 , 明代经济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但尚未成熟 , 因而 新的力量是薄弱的。反之 , 那时绝大多数的农村, 仍 是采取封建奴役制的佃耕方式 , 向农民征收地租, 如 顾炎武所说的: ∀ 吴中之民 , 有田者什一 , 为人佃耕者 什九#。这就大大的阻碍限制了雇工制的发展。而 这旧有生产关系之内在的牢固的坚韧性, 也限制了 明代地主经济的扩大 , 不是那么顺利, 所以在明代的 农村生产关系里 , 虽表露有若干的裂痕 , 并出现了若 干新的因素, 但其进行总是那么迂回而缓慢, 在每一 阶段中都有些进步, 却始终未能突破旧的生产关系。 嗣后 , 他又结合 红楼梦 时代背景的讨论, 撰写其他 文章, 辑成为 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 一书 ! 。同 时, 他把解放前所从事的区域农村经济史和区域商 人研究的成果进行充实提高, 编成 明清时代商人及 商业资本 % 以及 明 清农村 社会经 济 & 相继 出 版, 具体地表明了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以及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估计。 20 世纪 80 年代, 傅衣凌教授对他的中 国社会 经济史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历程及其构想作 了一次总结, 提出了自己的三点总体看法: 第一, 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 的出现 , 究竟始于 何 时? 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 , 我的意见 , 大体认 为: 16、 17 世纪前后为中国资本义萌芽时期。 第二 , 我认为,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与欧洲国 家有所不同 , 而具有中国的历史特点。即是我曾经 说过的 , 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发展规 律是 : 从山区发展到平原 , 从经济作物发展到稻田生 产, 并且再据我的分析 , 它的地区性与不平衡性 , 又 是非常突出的, 在强大的封建势力的压迫下, 长期以 来, 经常处于夭折、 倒退或中断的境遇。如在农业经 营方式上, 我就发现有些地区反从经营地主向着租 佃地主的转化。其在手工业生产经营形态上亦有同 样的情况, 清代乾嘉时代川陕湖三省边区的手工业 生产形态已粗具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但到了道 光以后, 则因为政治、 社会诸种原因而趋于衰落、 中 断、 夭折的状态。可是生产力还是 曲折地前进着。 即使在鸦片战争后 , 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