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毛中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949~1956手段途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对象目标:私有制一公有制)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1、(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评价:○1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2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3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社会主义萌芽阶段)○4社会主义的因素(公有制)已经居于领导地位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3、○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4、中国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1工人阶级(国营)○2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个体)○3民族资产阶级(私人)5、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6、(多)1952.12标志着:○1土地改革完成○2国民经济恢复○3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7、毛泽东等领导同志对原来的设想有了新的认识的原因:○1国民经济得以恢复○2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已经完成8、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1最大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3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经验9、(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10、(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遵循○1自愿互利○2典型示范○3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1、(多)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针:坚持○1积极领导○2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12、(多)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内容:初级社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实行集体劳动、产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13、社会主义萌芽性质:手工业供销小组半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社会主义性质: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4、(多)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和平赎买其性质:国家有偿的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15、(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必要性:○1有利于发挥私营工商业在国计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2有利于争取和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民主人士,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3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中大多数人的知识、才能、技术专长和管理经验16、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和平赎买的原因:○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坏)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好)1919~1949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软弱性):◇1革命性◇2动摇性○2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的关系○3我国已经有了强大的国家政权和国营经济,这就造成了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对社会主义的依赖○4当时国家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统购销售○5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人群众对资本家的监督等因素17、(多)国家资本主义的评价:○1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2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经济联系若,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3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5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1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8、(多)形式:(四马分肥)◇1委托加工◇2计划订购◇3统购包销◇4经销代销○2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四马分肥)◇2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0、(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井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21、1956.1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1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4为当代中国ー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5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6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1949.10的伟大飞跃:专制一民主。

13政治理论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3政治理论  第3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目录】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考纲】一、考核知识点(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二、考核要求1.识记(1)过渡时期的概念及其社会性质。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

(4)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5)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6)“四马分肥”。

2.理解(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4)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3.应用(1)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意义。

【考点】1、识记考点一. 过渡时期的概念及其社会性质P.5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P.56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3.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讲述介绍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 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 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 何时过渡?怎么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 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 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 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 时并举,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逐 步过渡。
• •
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 是恰当的,有效的。这种逐步过渡的 渐进方式,是和平改造能够实现的重 要保证,不论是在农业、手工业还是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正是因为采取了 这种渐进的改造方式,避免了在短时 间内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动,不 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 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第三,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 期仍然具有两面性,既在剥削工人取得利 润的同时,又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 改造;民族资本主义在经济上也表现出两 面性,既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作 为剥削制生产方式有害国计民生的一面。 因此,必须“利用”它有利于国计民生的 一面, “限制”它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改造”民族资本家为能够自食其力的劳 动者。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949 年到1956年,农民总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均在85% 以上。如何将占全国总人口85%以上的几亿农民的个 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 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 题。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敢创新,提出并实 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 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_2023年学习资料

2.基本特征:->经济形态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 级的联-合专政。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思想文化形态上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本着“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以必要的工作安排。-·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2一一1956年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量1955年比1954年增长8.9%,-1956年比1955 增长4.4%。-工业总产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了141%,-平均每年增长19.20-农业和家庭副业总 值1957年比1952年增长-25%-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57年比1952年增长-42.8o全国农民收入1 57年比1952年增长了-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与基本阶级力量-国营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工人阶级-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个 经济-农民阶级-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国家资本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两个阶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舞-中国 0年代为-中国社会向-什么选择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转变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 件-√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
1.提出的历史背景-政治上: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必经济上:-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迅速发展的社会主 国营经济-2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3新中国成立初期 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营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 资本主义形式-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1、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性质:1)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毛泽东的创造2)新民主主义社会特点:P75 政治上……;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文化上:新民主主义文化……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新中国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具有两面性:……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最终引向社会主义5、怎么过渡,最初的设想:先建设,将来过渡。

1952年改变先建设,将来过渡的战略设想,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张马上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总路线完整表述:P77……。

简称“一化三改造”2、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或者说两个要点:1)“一化”。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奋斗目标。

2)“三大改造”。

实现所有制的改造,把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

两翼,是手段。

当时的战略设想,通过三改造,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来解决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达到一化。

所以,总路线又被誉为是一条革命与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3、过渡时期总路线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P75,书上讲了四点,可以看书,我这里讲三点。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历史的呼唤、人民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但怎么尽快实现中国的工业化,两条道路的选择①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太慢了、太残酷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太弱小了,毛泽东否定了这条道路。

②走社会主义道路。

优点,苏联榜样的力量;社会主义确实有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能够承担起中国经济快速起飞的跑道重任。

2)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历史的必然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历史的必然第二节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谓对农业是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个体私有制的农业改造成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农业主要的改造方针政策和方式。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习要点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一化三改”是其简要概括,当时把这“一化三改”分别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这就是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主体”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两翼”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单项选择题: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A.到1956年底在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就已经达到了B.是在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进入小康社会的时候达到的C.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D.要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才能同时达到(对农业、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逐步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其中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又经历了从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即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实际支付定息5%/年×(7+3)年;而在此前,企业利润实行的是“四马分肥”,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其中资方红利大体占1/4。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3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949年--1956年) ,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 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21
2、在改造过程中采取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 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毛泽东指出: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在 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国 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 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 它不是 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 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是一 种对工人和社会主义国家有利的新型 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
1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坚持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按劳付酬 ,取消土地分红,具有完全的社会 主义性质。 3.高级社 2.初级社 1.互助组
17 农民们成群结队报名入社的场面

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者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 促进
12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3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三大改造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表明(或标志)生产资料 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 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 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 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创造制度条件; (2)使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3)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 史性胜利; (4)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原因:
•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 的; •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属于世界无产 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 克思主义; •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 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必然性
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和中国实现工业化任务要 靠国营经济来承担; • 国营经济主要来源于没收官僚资本,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是控制国家财政、稳定经济局势、保障人民和社会利益 的主要经济力量。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 经验说明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途径已经形成; • 面对工业经济落后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 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的方面为扶持其生 存和发展,国家创造了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和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把其纳入国家计划经济的轨道。
2、实践意义: (1)它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目录
前页
后页
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 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 了48.5%。可见,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有了一定的 经济基础。
目录
前页
后页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 总路线 三大改造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 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 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 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 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 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 的问题。
目录
前页
后页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 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 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 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 为一种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 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 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 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 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后页
1949年 10月3日至 1951年5月 21日,中 国同各国 建交情况。
目录
前页
后页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 为斯大林70岁祝寿时合影。
目录 前页 后页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 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上 签字。
目录 前页 后页
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
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 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 历史发展的趋势。
目录
前页
后页
(1)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第一,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第三,有利于发挥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才能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目录
前页
后页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 第一,无产阶级在力量上占绝对优势。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 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第三,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 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 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 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 义过渡。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目录
前页
后页


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 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三)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改造 采取互助合作,改造农业和手工业,把个体 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开辟了中国 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 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 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 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 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 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目录
前页
后页
到1956年底,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5 亿多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合作化,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
96.3% 70%
全国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6.3% 比例图
目录
前页
后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从1952年开始,全国农业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 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又转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 过渡形式。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 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工商 界人 士和 广大 群众 一同 欢呼 社会 主义 改造 的伟 大胜 利。
目录
前页
后页
首都各界庆祝北京市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目录
前页
后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历史经验
目录
前页
后页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赎买采取了“四马分肥” 的利润分配形式,即把企业利润按所得税、企 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 行分配;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采取了定 息的形式。 把企业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量才使用, 适当照顾”。
目录 前页 后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偏差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速度方面,急于求 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初级社 没有巩固就办高级社,拔苗助长。 第二,在管理体制上集中过多;限制了商 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将高度集中统 一的经济体制扩大到整个社会,并使之固定化 模式化影响了经济发展。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目录
前页
后页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造”,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 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 “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目录 前页 后页
手工业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方法步骤上,从 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 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 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即手工业供销小 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合作社 正在生产杭州伞。
目录
前页
后页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发展变化的过程。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 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目录
前页
后页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 年时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10-15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 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 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 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 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目录
前页
后页
到1956年,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已占其总数的 91.7%,产值占全国手工业总产值的93%,全国基 本上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
入社手工业产值93%
70%
93%
目录
前页
后页
2.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造资本 主义工商业,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
1952
1949 Text
145%
48.5%
工业
农业
目录 前页 后页
在此经济基础上形成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农民阶级和 其他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 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 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 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 主义革命来解决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目录
前页
后页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朝鲜战争爆发后, 1950年6月,毛泽东在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 次会议上号召 “全国和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 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 衅”。
目录
前页
后页
1950年2月22日, 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 科签订《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
目录
前页
目录
前页
后页
(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国营经济主导,同时包括个体、合作社、私 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