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教学导案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教学导案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教学导案

新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快乐农场----运算律教案

————————————————————————————————作者:————————————————————————————————日期:

单元备课第三单元课时共13课时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本单元素材的选取真实新颖,有现实意义。教材以快乐农场为素材,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探索和理解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

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重视简算

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

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自主练习有关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

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

法。单纯训练简算的式子题少之又少。这样编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学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并能应用加法、

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在具体运算中,了解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3、在探索学习运算律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重点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理解乘法运算律。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课时安排加法结合律………………………… 3课时乘法结合律………………………… 2课时乘法分配律……………………………2课时我学会了吗……………………………2课时检测讲评………………………………4课时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窗1课型新授第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

用字母表示。

过程与方法

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等数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

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

用字母表示。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概括、总结加法的意义及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正确的理解并会运用运算规律进行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谈话:校园绿化,要购进一批树苗和花苗。要购进冬青56棵,柳树72棵,

杨树28棵,月季80棵,牡丹88棵,茶花112棵。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生1:一共购进多少棵树

苗?生2: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

(3)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二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课:

1.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

① 应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回答,板书:(56+72)+28=128+28=156(棵)

②还可以写成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72+28)=56+100=156(棵)

2.第二个问题怎样计算?指名回答,板书:(80+88)+112=168+112=280(棵)

80+(88+112)=80+200=280(棵)

3.比较一下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三个加数都一样,一个先算前两个数相加,一个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是一样。

4.这两道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把两道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56+72)+28=56+(72+28)(80+88)+112=80+(88+112)

5.练习: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23 ○ 45+(25+23)

(36+18)+22 ○ 36+(18+22)

6.观察这两个等式,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等式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7. 呈现运算律

(1)你能从第一个运算律中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试一试。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a + b )+ c = a +( b + c)

(2)三个数相加,先算前两个数相加或是先算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8. 练习

书19页自主练习1,按要求填空,然后集体订正,说说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三. 探索加法交换律

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4+2 ○ 2+14 26+15 ○ 15+26

38+29 ○ 29+38 100+200 ○ 200+100

1.认真观察上面的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

哪位同学上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两组算式交换了加数的位置,和没有变。

生2:两组算式列式不一样,但得数一样。

2.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可以把两个算式用等于号连接起来吗?

板书:26+15=15+26

3.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试试看。

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 a + b )+ c = a +( b + c)

教后

反思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加法运算律课型新授第 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猜测、归纳、比较的教学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学习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1、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运用加法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和同桌

一起想一想,交流一下。

老师指出: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2.学习了加法交换律还有什么用途呢?你能试着举例吗?指名说。

3、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讨论,想办法进行简便计算。

4、观察下面的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出示:282+63+37

5、小结:连加算式,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凑成整百数,再计算简便。

6、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六个数相加?

7、高斯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 1+2+3+4+5…+100=?”。

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高斯却在几秒钟内给出了答案。同学们都非常纳闷。

你知道高斯是怎样算的吗?

二、自主练习

1、书19页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并说明每个步骤所运用的运算律。

2、第4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解题步骤?怎样计算简便?

3.青岛梦幻方特王国,来游玩的男生有176人,女生有95人,教师有24人。你

能得出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还能

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总结收获: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课后探究:加法有运算律,减法有没有运算律呢?

作业:1.练习册。2.改错。

教后

反思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减法的性质课型新授第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巩固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16页第6题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巩固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两数之和”这一

减法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进行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中减去两数之和”这一

减法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一性质进行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回顾复习:(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口算。

54+67 38+75 76-48 94-56

指名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2、看谁算得对又快。

273+356+327 456+284+116

谁能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都运用了什么方法?

谁能说说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内容?

这是我们上节课探索发现的加法中的运算律,那么减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中的运算律。(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加法的运算定律,激发学生探究减法简便方法的欲望】

二、情境激趣,探究规律: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春季运动会又要开始举行了,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一班不参加活动的男生有多少人?二班不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你们会列算式吗?

(1)先让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然后再计算填空:50-20-10 ○ 50-(20+10) 60-24-16 ○60-(24+16)填完后可以先把你的想法跟你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学生探究情况。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可以填等于号?

(2)再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那么,这会不会是个规律?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学生同位合作举例验证可能出现的规律。

你是怎样验证的?(学生自由列举验证的实例,让全体学生评价)

通过验证,看来,这是个规律。你能用语言概括一下吗?

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a –

b –

c = a - ( b + c )

同位结合字母算式再互相说说发现的规律。

【设计意图:。】

(3)试一试:你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下面的题目吗?

478-234-166 548-321-79 768-432-157 867-405

谁愿意说说自己解答的方法和理由。

第三小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减去两个数的和,计算并不简单)

最后一道867-405,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如果减去的是398呢?(867-398)可以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先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汇报:把398看作400,先从867中减去400得467,再给467加上2得469。为什么要加上2而不是减去2呢?

同学们,在我们平时的计算中,存在着很多有规律的知识,只要你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探索并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试一试。

三、巩固应用。

1、想一想,填一填

172-17-83=172-( + ) 748-()-246=()-(354+246)

564-209=564-()-() 825-()=()-500-7 2、仔细观察,○里应该填﹤、﹥、﹦,为什么?

73-56+12 ○ 73-(56+12) 704-350-50 ○ 704-(350+50)

395-(72+95)○ 395-72-95 144-98-56 ○ 144-(98-56)

3、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对又快?

282+47+153+18 895-103 398-(76+98) 134-87+66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呢?

板书设计:

减法种的简便方法

a –

b –

c = a - ( b + c )

教后

反思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信息窗 2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课型新授第 4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

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探索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信息表)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1、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2、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肥?

二、合作探索,研究问题

1、乘法结合律

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一共购进多少千克花土?

”这个问题好吗?(出示课件)

你能列式计算出来吗?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种算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发言,

归纳得出:两个算式中的三个数都相同,计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等。

师:这有没有可能是一个规律?(学生猜想)

我们能不能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

小组合作,举例验证猜想。全班交流。

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了: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个规律跟以前我们所学

的哪条定律相似?你能给这条新定律起个名字吗?

学生发言。师总结板书:乘法结合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出示课件)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让交流的学生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2、乘法交换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不能大胆地猜测一下,乘法中还可能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言:可能乘法也有交换律。

师:让我们小组合作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合作验证,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学生思考用字母表示出这个定律。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出示课件)做练习

四、评价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教后

反思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课型新授第 5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运算中,让学生了解感受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在实际中进行

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猜想、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乘号宝宝”想知道大家学得

怎样,请看大屏幕,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⑴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

⑵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乘法的两个运算律吗?

⑶抢答:

136×947=947×□ 358×1002=1002×□

(15×4)×10=15×(□×□) (125×8)×5=□×(□×□)

二、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掌握得真不错!想一想:这两个运算律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当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出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时,教师导入新课学习: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三、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观察下面算式125×7×8,想一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3名学生板演

125×7×8 125×7×8 125×7×8

=875×8 =125×8×7 =7×(125×8)

=7000 =1000×7 =7×1000

=7000 =7000 =7000

(2)小组交流,对比感悟:小组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比评价一下与别人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

(3)全班交流。着重让学生体会:125×8×7和7×(125×8)是运用了哪种运算律得来的?为什么要把125和8乘起来?

(4)教师小结:显然第2和第3种方法比较简便。不管哪一种都是利用125和8相乘整千,再和7相乘就可以直接口算了。

2、观察25×16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

(2)全班交流:重点提出为什么要把16分解成4×4的形式?

3、讨论小结:(1)讨论:观察以上两道题,小组讨论:在乘法运算中怎样进行简便计算?

(2)班交流后教师总结⑶在乘法算式中应根据因数的特点来选择简便算法,有5去找2,有25去找4,有125去找8,从而使两个数在相乘后积成为整十、整百、整千数。

四、巩固联系运用新知

1、自主练习第3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2、自主练习第4题解决实际问题

3、自主练习第5题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堂总结:评价一下自己在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教后

反思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乘法分配律课型新授第 6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

习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探索归纳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创设情境、出示信息窗

1、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

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

B、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多少平方米?

(2)分组讨论

我们先来解决“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3)汇报交流

A、可以先求芍药和牡丹分别多少棵,然后把芍药和牡丹的棵数合在一起。

B、也可以先求芍药和牡丹每行的棵数,然后再求9行一共的棵数。

(4)利用信息图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5)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师板书。

12×9+8×9 (12+8)×9

=108+72 =20×9

=180(棵) =180(棵)

3、总结规律

(1)学生观察比较

刚才我们求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算式不同,结果相同)。

(2)引发猜想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这可能又是一个规律)。

(3)验证猜想,发现规律

刚才同学们猜了很多,是不是象同学们猜想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好吗?

A、小组合作,举例验证

B、学生汇报交流

C、进一步完善发现的规律。

(4)师总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我们叫它乘法的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生答师板书:(a+b)?c=a?c+b?c

三、应用规律,巩固新知

1、找朋友

(15+6)×7 325×(99+1)

325×99+325 34×17+34×13

34×(17+13) 15×7+6×7

23×24+23×16 23×(24+16)

2、火眼金睛辨对错

(1)13×(4+8)=13×4+13×8 ()

(2)(a+b)?c=a+(b?c) ()

(3)12×4×4×13=4×(12+13)()

(4)78×101=78×100+78 ()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80+70)×5=80×□+70×□

(a+b)×9=a×□+□×□

236×3+236×7=□×(□+□)

m×153+m×47=□×(□+□)

四、感悟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

反思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乘法分配律课型新授第 7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105千米的速度行驶在京沪高速公路上,经过12小时这

辆车从上海到达了北京,上海到北京全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生口头列式 105×12)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计算

怎样计算105×1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算法,比比看谁的

方法最简便。

2、汇报交流

105×12=1260 12×105

(笔算略) =12×(100+5)

=12×100+12×5

=1200+60

=1260

3、优化算法

这两种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5、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这

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板书)。

6、巩固练习

同学们刚才学的不错,让我们再来看下一个问题(出示135×6+65×6)。

想一想,怎样计算会更简便呢?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简便方法。

135×6+65×6

=(135+65)×6

=200×6

=1200

三、应用知识自主练习

1、第5题是一道巩固乘法分配律的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订正时,让学生交流算法。

2、第6、7、9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

后全班交流算法,优化算法,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

四、拓展乘法分配律

1、出示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思考讨论:通过计算以上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揭示规律。

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即(a-b)?c=a?c-b? c

五、综合练习

1、自主练习第9题是通过解决购物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的练习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问题,明确乘法

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2、第12题也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有了第10题的铺垫,放手让学

生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结果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正确的,也有不准确或错误的,所以通过交流,让学生能相互学习,互相激发,从而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完善。

六、总结反思

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有哪些收获?

教后

反思

兴旺小学备课课时计划

课题我学会了吗?课型新授第 8-9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进一步熟悉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定律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异思维,逐步养成简算习惯。

内容教学重点能综合运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分析

教学难点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定律。教法

学法

谈话讲授练习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教材处理

二次备课

年月日

一、自主整理

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什么运算定律?

2、请把我们学习的内容整理在练习本上

二、小组整理

2、出示《我学会了吗》题目,自学质疑,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先进行组员

交流,并把小组存在的共同问题或者是典型的问题统计好。

说一说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三、交流提升

1、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2、教师点拨提升。

师:同学猜如果在计算中运用乘法分配律,是否会让计算简便呢?那就让我们来

试一试好吗?

提问第二个题目,算式:476×3+524﹡3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476+524)×3

师:你是怎样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简算的呢?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一一交流,比较。确定简便方法。

师:通过这两道题的计算,你获得了有关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什么经验?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

第三单元 第2教时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_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第2教时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经历对比、估计等针对性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70-20×346-28+4 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创设情境 1、谈话:出示情境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二)新授 1、提问(1)买1枝钢笔和1个订书机,一共应付多少元? 学生独立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2)你怎样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划出先算部分,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过程,书写格式 表述算式 2、提问(1)1盒水彩笔比1枝钢笔贵多少元? 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2)你是怎样列式的?表示什么意思? (3)解答时先算什么? 划出先算部分,独立计算 交流计算过程,书写格式 表述算式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四)练习巩固 1、出示。 同桌交流,尝试表述 指名交流 独立计算,3生板演,全班评改。 2、出示第33页想想做作第2题 同桌交流,尝试表述 指名交流 3、出示第33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交流,突出对比“同级运算”与“不同级运算” 4、出示第33页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判断,提问:你是怎样估计的? 突出:运算顺序 5、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 独立计算,2生板演 6、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 独立解答第(1)(2)题,指名板演;交流评改 指名提问,全班列式 (五)布置作业 第33页第2题。 课前思考: 1:教学例题时,先要让学生说说场景图中有那些商品,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2:“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 3: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 4;第6题图中提供的信息较多,要指导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

【精品】2020-2021学年度第三单元第4课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同步讲练测)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四课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开心回顾 1.足球场的宽是60米,宽是长的3 5 ,足球场的长是多少米? 【答案】100 【解析】 试题分析:宽是长的3 5 ,就是一个数的 3 5 是60,求这个数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解:60 3 5 ÷=100(米) 答:足球场的长是100米。 2. 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5小时,返回时用了4小时,返回的速度相当于去时几分之几? 【答案】 1 1 4 【解析】 试题分析:把甲地到乙地的总路程看做“1”,根据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和返回时所用的时间,先求出去时和返回时的速度,进一步求得返回的速度相当于去时的几分之几,据此进行解答。 解:去时的速度:1÷5=1 5 返回时的速度:1÷4=1 4 返回的速度相当于去时的:111 =1 454÷ 答:返回的速度相当于去时的 1 1 4 。 3. 李明计划用7天看完一本140页的故事书,那么他5天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答案】5 7 【解析】 试题分析:7天看完一本140页,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他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1 7 ,则5天 看这本书的5 7。 解:5天看这本书的: 5 57= 7÷

答:5天看这本书的5 7 。 4. 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段,每段长多少米?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 【答案】1 2 ; 1 10 【解析】 试题分析:把5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就是每段的长度,根据分数的意义,即将这 根绳子全长当作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则每份是全长的 1 10 。 解: 1 510= 2 ÷(米) 1 110= 10÷ 答:每段长1 2 米,每段占全长的 1 10 。 5.君君4 5 小时走了1.6千米,红红 5 6 小时走了1.5千米。谁走得快些? 【答案】君君走得快些 【解析】 试题解析:要想知道谁走得快些,应通过求出两人的速度,(速度=路程÷时间)然后比较即可。 解: 4 1.6=2 5 5 =1.8 6 ÷ ÷ (千米) 1.5(千米) 2>1.8 答:君君走得快些。 课前导学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2.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3.营造一种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 知识讲解 【例题1】 8510 (1) 9183 459 (2)() 27365 +÷ +?

(完整版)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知识点和练习题

下册 第三讲 运算定律 知识点一、加法的简便运算 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记为a+b=b+a 。 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 变。记为:(a+b)+c=a+(b+c) 备注:加法的结合律可以和加法的交换律一起使用 例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 (1)今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0+56 □ 56+40 (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千米,第二天骑了104千米,第三天骑了96千米,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 课上练习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300+600=( )+( ) ( )+65=65+35 89+( )=23+( ) a+12=12+( ) 2根据加法结合律填空 (25+68)+32=25+( ) 130+(70+4)=( )+4 能力提升 用简便方法计算 36+158+64 74+(68+26) 149+57+51 知识点二、减法的简便运算 减法性质①: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后面两个减数的位置可以互换。 字母表示:b c a c b a --=-- 减法性质②:如果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那么相当于从这个数当中减去后面两 个数的和。字母表示:)(c b a c b a +-=-- 例2、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课上练习 1 、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 868-52-48=868□(52+ ) 1500-28-272= -(28 □272)

415-74-26= □(□) 2、计算下面各题,怎么简便就怎么计算 528-53-47 545-167-145 487-187-139-61 456-(27+156)-73 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拆分成整,1006=1000+6,… 当一个数比整百、整千稍微小一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写成一个 然后利用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 计算。例如:97=100-3,998=1000-2,… 注意:拆分凑整法在加、减法中的简便不是很明显,但和乘除法的运算定律结合 起来就具有很大的简便了。 4996+3993+2992+1991+98 11+13+15+17+19+21+23+25+27+29 20-19+18-17+……4-3+2-1 2735-(735+29+486)71-514 知识点三、乘法简便运算 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字母表示:a ? = a? b b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字母表示:) ? a? ? ? b = ) ( c (c b a 备注:乘法结合律的应用基于要熟练掌握一些相乘后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字母表示:c?(b+a)=c?b+c?a,或者是c?b+c?a=c?(b+a) 备注:简便计算中乘法分配律及其逆运算是运用最广泛的一个,一个要掌握它和 它的逆运算。 例如:25×4=100, 250×4=1000 125×8=1000,125×80=10000 例3、简便计算:(1)25×9×4 (2)25×12 (3)125×56 (4)24×25×125 (5)48×125×63 (6)25×15×16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复习资料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计算器知识点 1、拿到计算器,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课本第3页)。 2、记住计算器计算的步骤。(课本第3页) 3、会用计算器计算一些有规律的算式并找出规律。 第二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知识点 1、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2、a×a简写成(a2),a+a可写成(2a),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求路程s=vt 求时间t=s÷v 求速度v=s÷t 4、正方形面积:s=a.a或a2 周长:c=4a 长方形面积:s=ab 周长:c=2(a+b) 5、用c表示总价,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计算总价可以写成:c=ax 第三单元运算律知识点 1、加法运算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规律叫加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 3、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种规律叫加法结合律。字母公式: (a+b) +c=a+(b+c) 4、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这种规律叫减法的运算性质。字母公式:a-b-c=a-(b+c)或a-(b+c) = a-b-c 5、乘法运算定律有(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6、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种规律叫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 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种规律叫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c=a·(b·c) 8、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乘积。这种规律叫除法的运算性质。字母公式:a÷b÷c=a÷(b×c)。 9、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 两个数的差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减。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的拓展。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 1)常见乘法计算: 25×4=100 125×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40+60) =100+98 =488+100 =198 =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 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25×56×4 99×125×8 =25×4×56 =99×(125×8) =100×56 =99×1000 =5600 =99000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一课一练(全册)

第1课时计算器

答案提示: 1.开关;清除屏;清除;清除 2. (1).ON/C;(2).1;7;8;(3).×;(4).6;9;(5).= 第2课时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先用计算器计算出每组前三道算式的结果,再按照规律写出后两道算式的结果。 1. 9×9= 99×99= 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9= 2. 19+9×9= 118+98×9=

1117+987×9= 11116+9876×9= 111115+98765×9= 答案提示: 1. (1).81(2).9801(3).998001(4).99980001(5).9999800001 2. (1).100(2).1000(3).10000(4).100000(5).1000000 第1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1.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到欢乐谷玩。车上有男同学m人,女同学15人,共( )人。看到路边红花有50盆,黄花有n盆,红花比黄花多( )盆。欢乐谷的成人票价为w元,儿童票价为成人的一半,儿童票价为( )元 2.已知2,4,6,8,10,…第(n+1)个数是()。 3.小小有n元,淘淘的钱比小小的3倍还多4元,淘淘有 ()元。 4.小明今年m岁,小刚今年(m+4)岁,五年后,他们相差()岁。

答案提示: 1. (m+15);(50-n);w÷2 2.2n+2 3. 3n+4 4.4 第2课时用字母表示等量关系

1.今年妈妈a岁,小明b岁,妈妈和小明相差岁。 A.ab B.(a+b)C.(a-b) 2. 小红家本月的用电量是70千瓦时,交电费c元,那么电费每千瓦时是元。 A.c÷70 B.(c+70)C.70 c 3. 汽车每小时行x千米,8小时行千米。 A.(8-x)B.(8+x)C.8x 4.每袋有a条鱼,3袋有条鱼。 A.3a B.(a+3)C.(a-3) 5.汉口到上海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6千米的速度从汉口开往上海。开出t小时后,当t=12时,离开汉口有()千米。 答案提示: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教案学习专用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过乘加、乘减。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内容包括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相当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为这些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是更好地使用计算工具的前提,也是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载体。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都只有两步计算。教材按算式中含有的运算,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分成三段进行:先教学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再教学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最后教学算式中有小括号的。 1? 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应该遵循的规则。为什么在有乘(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法?为什么要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教材让学生结合现实的素 材体会这些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这就是把运算顺序的教学和

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运算顺序时,教材在三段内容里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1)第30页例题的教学方法是先唤醒已有经验,再扩大外延,在同一类型的多种具体现象中抽取共同的特征,发现的规律就是教学的运算顺序。 例题先从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53+20,这个算式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乘加,他们已经有先算乘法的经验,教材及时指导学生用递等式表示计算的步骤。然后,例题从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列出算式50-182,让学生结合这个实际问题要先算2盒水彩笔的钱理解这个算式要先算乘法。最后,教材在上面两个实际问题和两个综合算式里归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 在这段内容里,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突出了运算顺序;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是教学的难点,教材在例题里画出蓝线引导学生把各步计算的结果写在它的上面,从而知道第一步计算的得数应该写在什么位置。 想想做做围绕按照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和写出计算步骤这两个主要内容而设计,第1、2题说一说每一题应先算什么以及改错练习,都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第4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数学中,研究数的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之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通常称为“运算定律”。也就是说,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可作为推理的依据。如根据运算定律来证明运算的其他性质,根据运算定律和性质来证明运算法则的正确性,等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难点: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教学情景图课件 教学课时:1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率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率 教具准备:教学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1.生在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2.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3.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板书:a+b=b+a 4.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

(完整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练习题 一、判断题。 1、27+33+67=27+100 () 2、125×16=125×8×2 () 3、134-75+25=134-(75+25)() 4、1250÷(25×5)=1250÷25×5 () 5、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是乘法结合律。()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56+72+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乘法结合律 D、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25×(8+4)=() A、25×8×25×4 B、25×8+25×4 C、25×4×8 D、25×8+4 3、3×8×4×5=(3×4)×(8×5)运用了()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 D、100×125×1×125 5、用2,4,6三个数字可以组成( )个不同的三位数。(每个数中,每个数字只出现一次) A.3 B.6 C.9 6、265×95+265×5=265×(95+5)在计算时用了( )。 A.加法结合律B.乘法结合律C.乘法分配律D.减法性质 7、计算(125+16)×8下面哪种简便方法正确?( ) A.原式=125×8+6 B.原式=125×16×8 C.原式=125×8×16×8 D.原式=125×8+16×8 8、一只蜗牛用4分钟爬行了24米,煦这样的速度,要爬行72米须用几分钟?列式是( )。 A.24×(72÷4) B.24÷(72÷4) C.72×(24÷4) D.72÷(24÷4) 三、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35分)。 355+260+140+245 102×99 2×125 645-180-245 125×32 25×46 101×56 99×26382×101-382 4×60×50×8 35×8+35×6-4×35 1022-478-422 987-(287+135) 478-256-144 672-36+64 36+64-36+64 500-257-34-143 2000-368-132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测试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测 试题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青岛版四年级下册观察物体单元测试 一、认真审题,准确填空。(每空2分,共20分) 1、数一数下面的物体各有几个正方体组成。 ( )个 ( )个 ( )个 ( )个 2、摆一摆,填一填。 ① ② ③ 观察上面的三个物体可以知道:第①个物体从上面看到( )个正方形,第②个物体从正面看到( )个正方形,第③个物体从侧面看到( )个正方形。 2、从( )面和( )面看到三个物体的形状完全相同;从( )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二、请说出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 12分) ( ) 面 ( ) 面 ( ) 面 ( ) 面 三、 观察连线。(6分)

从正面看从右面看从左面看 四、反复比较,慎重选择(把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18分) 1、如右图,数数它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 ① 9 ② 10 ③ 11 ④ 12 2、 左图是四个小正方体堆成的,从侧面看到的是() ①②③④ 3、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右边的物体,下面的图 形是从( )看到的。 4、下列图形,从上面和侧面看,形状完全相同的是()。 ①②③ 5 的是()。 ①②③ 6 )。 ①②③ 五、仔细看图,填图号。(8分) ①②③ ④ ⑤⑥⑦⑧ (1)从正面看到的是C的有( (2)从侧面看到的是B的有( (3)从上面看到的是A的有() ①正面②侧面③上面 B C

六、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 在方格纸上画出来。(18分) 七、创新提高。(18分) 1、用4个同样的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从上面看到的是,共有多少种摆法试一试,自己摆出来。 2、下图是从正面看到的图形,若是由3个正方体摆放,该如何摆若是由4个正方体该如何摆试一试,自己摆出来。 3、用3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如果从前面、侧面 是看到的形状都是,从上面看到的形状是,你能搭出这个立体吗试一试。 ( (

10-23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 一、在○里填上“﹥”、“﹤”、“﹦”。 90÷9+1○90÷(9+1) 770-(530-230)○770-(530+230) 540÷6÷15○540÷(6×15) 30×8+12○30×(8+12) 18+90÷18○(18+90)÷18 二、在下面每组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1、67-25=42 2、58-37=21 3、83×2=166 42÷14=390-21=69200-166=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算式的括号,有的去掉后并不改变计算结果,在这样的算式后面的“□”中打“” 1、(60+40)+1□ 2、(36-20)÷2□ 3、28×(10÷5)□ 4、80÷(4×5)□ 5、70-(50-15)□ 6、(210÷70)×3 □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20-20÷2=30×14-4=60÷4×5= 7+18-8=560÷70÷2=80-(40-19)= 50+50×3=100÷20+5=(29+61)÷15= 61-45+5=90-47-13=20×(36-6)= 2、用递等式计算,看谁都能算对。 254-120÷15199-69+31(55-26)×17 615÷(24+17)22×(71-58)203-(43-29)

五、列综合算式解答下面各题。 1、玉米糖、花生糖、水果糖和奶糖组成的什锦糖有152粒。已知奶糖有32粒,其余三种糖果的粒数 相同,那么这些什锦糖中有花生糖多少粒? 2、阅览室新购进300本图书,现在只有3个空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能放24本书。这300本 书能全部上架吗? 3、学校组织“六一”游园活动。在猜谜游戏中发出奖品80份,其余12个娱乐项目平均每项发出奖 品35份,奖品正好全部发完。学校共准备了多少份奖品? 4、6个羽毛球装一袋,每4袋装一盒。600个羽毛球要装多少盒?(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5、马虎在计算“800-□÷5”时,先算减法,后算除法,得到结果是40。你能帮他算出这道题的正 确的得数吗?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 一、小小知识窗;显我本领强。(20分) 1、0.85的计数单位是( );它有()这样的个计数单位;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是1。 2、图中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是( );用小数表示是( )。 3、3分米=()米4角=()元 2.5千克=()克 4、已知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字是7;十分位上的数字是8;其余数位上的数字是0;这个数是()。 5、若a×10=b÷0.1(a、b都不等于0);则a()b。(填上“>”、“<”或“=”) 6、0.30是( )位小数;读作();它与0.3的大小()。 7、2.7×2.8的积;小数部分有()位。 8、0.25扩大它的100倍是();再扩大它100倍是()。 9、把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也就是把原来的数()倍。 10、把6.068去掉小数点;原数就( )。 1 / 38

二、小小审判员(对的打上“√”;错的打上“ד。)(10分) 1、一个小数要扩大3倍;小数点要向右移动3位。() 2、近似数是5.38的三位小数不止一个。() 3、5.29在自然数5和6之间;它近似于5。() 4、四位小数一定比三位小数大。() 5、在小数的末尾填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我来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6分) 1、比较大小:3.105 ( ) 3.15 A、> B、< C、= 2、大于2.109而小于2.209的数( )。 A、只有一个 B、只有两个 C、有无数个 3、把84.6缩小到原来的()分之一是0.846 2 / 38

A、10 B、100 C、1000 4、30个0.01和3个0.1相比较( ) A、30个0.01大 B、3个0.1大 C、它们大小相等 5、≈( )亿(保留整数) A、75 B、76 C、75.54 6、把0.5改写成大小不变;以百分之一为单位的小数是( )。 A、0.05 B、0.50 C、0.500 7、5.384中的“8”在 A、十位上 B、百位上 C、百分位上 8、在一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数的大小() A、不变 B、发生变化 C、可能变;也可能不变 四、把下列各数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 / 38

(完整word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2017)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计算器(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 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和简便运算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备课时间:2013、3、8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 P29/例2(加法结合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法、归纳法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学课本P27~29 例1、2 1、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加法运算定律?它们分别是什么? 2、你能举例证明加法运算定律的成立吗?(举例) 3、你有什么困惑? 4、尝试练习: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75+() 36+()=64+() 56+44=()+() A+()=12+()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 (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 30+(A+50)=(30+A)+50 B+900=900+B (3)雄城商场1—4季度分别售出冰箱269台、67台、331台和233台。雄城商场全年共售出冰箱多少台? (4)第三小组六个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28厘米、136厘米、140厘米、132厘米、124厘米、127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二、课中反馈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5+()=75+() 36+()=64+()

56+44=()+() A+()=12+() (2)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哪些符合加法结合律? 390+280=280+390 A+40+60=40+60+A (10+30)+50=10+(30+50) 20+50+30=20+50+30 30+(A+50)=(30+A)+50 B+900=900+B 三、新课探究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教师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四、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 五、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最新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备课计划 教材分析: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第二段教学使用计算器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要求。教材为了突出使用计算器在学生数学学习方面的价值,在“万以上数的认识”单元后专门安排了“使用计算器”这一单元。这样安排,(1)可以集中进行一些大数目的计算以及探索数学规律,(2)便于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使用计算器,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2、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并通过计算探索与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体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优点,进一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计算器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使用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计算器键盘上各种常用键的功能。 难点:掌握计算器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小组合作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计算器(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容:教学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和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体验学有价值的数学。 3、在师生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学准备: 1、师、生自备计算器。 2、教师准备一些有关计算器知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课前小研究

(完整版)青岛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所有单元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背诵或默写知识点 知识点一:用字母表示数第1点能理解,第2点要会背得分: 1、用字母表示数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 可以省略不写。省略时,通常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字母按顺序写。如:a×b=ab、5×a=5a、1×a=a、a×a= a2 注意: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结果时要注意格式:首先写出字母等于几,再写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脱式计算的形式,将字母换成数再计算即可。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如:s=vt;计算公式,如: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a或s= a2 ; 3、正方形的周长:C=4a 长方形的面积:S=ab ;长方形的周长:C=2.(a+b)=2(a+b) 注意:2 a与a2学习时注意区分,不能混淆。2 a表示两个a相加,a2两个a相乘。当a等于0或2时,2 a=a2 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1)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那么,s=v×t ;v=s÷t ;t=s÷v (2)用a表示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 表示求总价的公式是:(c=a×b ); 表示求单价的公式是:(a=c÷b ); 表示求数量的公式是:(b=c÷a )。 (3)用a表示工作效率,t表示工作时间,c表示工作总量。 表示求工作总量的公式是:(c=a×t ) 表示求工作时间的公式是:(t=c÷a ) 表示求工作效率的公式是:(a=c÷t ) 3、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公式: (1)长方形: 周长=(长+宽)×2 C 长 =(a+b)×2 面积=长×宽 S 长 =a ×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C 正 =a×4=4a 面积=边长×边长 S 正=a×a 或S 正 = a 2

三年级数学上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测试题

第三单元混合运算测试卷姓名: 一、填空。(14分) 1、在计算(23+12)×5时,应该先算( ),后算( )法。 2、如果把算式72×5+240的运算顺序改成先算加法,再算乘法,那么算式应改成( )。 3、二年级有女生13人,男生17人,共有学生( )。如果每5个人一组做实验,可以分( )组。列一个综合算式是 ( ) 4、幼儿园买了1个足球和5个小皮球,一共花了30元,一个足球10元,一个小皮球多少钱? 不计算,列式()。 5、在○里填上“>”、“<”或“=”。 90÷6÷3 ○90÷(6÷3) 80÷4×2 ○80÷(4×2) 60×2+30 ○60×(2+3) 60-40÷5 ○(60-40)÷5 6、乘车。(把下面的算式与它相应的运算顺序用线连起来)。(3分) (213+268)×7 39+72-28 789÷(38-35)92+44÷4 985-25×3 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先乘除,后加减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当好小判官,对的画“√”,错的画“×”。(10分) 1、12-6×2和(12-6)×2计算结果相同。( ) 2、900+60×4读作“900加上60乘4的积,和是多少?”( ) 3、100-100÷4和(100-100)÷4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一样。( ) 4、计算192÷4×2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芳芳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所以这道题应先4×2 的积,再算194÷积的商”。( ) 5、100与72的差除以4是多少?列式是100-72÷4。( ) 三、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12分) 23×40= 630÷9= 50÷10+8= 80-40×2= 130+58= 200-14= 450÷9= 45×(20-12)= 71-22= 135÷3= 179×0= (100+10)×10= 2、脱式计算。(18分) 165 - ( 42 + 58 ) 73 × 12 ÷ 6 45 × ( 63 ÷ 9 ) (115 – 87 ) × 25 714 ÷ (103 – 96 ) 384 – 312 ÷ 3 3、列式计算:(6分) ①60加上96除以16的商,和是多少?②100乘245与199的差是多少?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一、知识点归纳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__________的位置,____不变,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____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____两个数相加,____不变。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 3.加法交换律是改变加数的______,加法结合律是改变加数的________。 4.连减的简便计算用字母表示为_________。 5.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________的位置,_____不变。用字母表示_________。 6.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____两个数,或者先乘____两个数,____不变,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 7.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______,再______。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 8.连除的简便计算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 二、重点题型和易错题 (一)填空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4+42+76+58=(24+76)+(42+58)___________ 36×(4×6)=36×6×4__________ 117×a+a×83=(117+83)×a___________ 35×44=35×40+35×4____________ 25×124×4=124×(25×4)____________ 28×25=7×(4×25)___________ 2.小马虎把40×(□+4错算乘40×□+4),得到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______。 3.如果◇-☆=125,那么8×◇-8×☆=()。 (二)简便计算 1+2+3+4+…+98+99+100 2+4+6+…+16+18+20 20-19+18-17+…+4-3+2-1 638-(483-162)-217 125×32×25 36×111+888×8 (三)解决问题。 1.商场节日大酬宾,彩电降355元,样品再降245元,样品现价2255元,这台彩电原价多少钱?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黄河掠影 ——————用字母表示数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以及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1、用字母表示数 2、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3、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 4、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5、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运算性质,并能用字母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算式的变换,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代数思想。 5、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语言表达的

简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五、课时安排:8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情景图) 师:观察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 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2——3千米。 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新授: 师: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