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优秀7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1.齐读课题。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
陕州夏县人。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
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
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部编版公开课《司马光》教案

部编版公开课《司马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司马光》。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故事反映了司马光机智、勇敢、冷静的品质。
课文内容简练,语言朴实,富有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会课文的翻译,理解司马光的品质,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生字词的理解,课文的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朗读录音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讲述一个有关勇敢、智慧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揭示课题《司马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借助课下注释或向同桌请教。
3. 集中讲解讲解生字词,解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解释词语的意思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司马光的品质。
六、板书设计司马光机智勇敢冷静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熟读课文,下周进行背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讲解生字词和课文翻译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司马光的生平事迹,阅读其他有关司马光的故事,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13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13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指导学生能从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认识生词,带着感情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在危急时刻能冷静分析、动脑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情?2、指名(1-2人)说说文章内容过渡:刚才,学生们非常认真仔细地读课文。
昨晚,他们安排了一场预演。
现在老师应该检查你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你有信心吗?3.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认读。
(2)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引读第一自然段。
(2)看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展示课文的插图。
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自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他是谁?(2)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区别?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3)读这一段第二句话,把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读清楚。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司马光》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北宋名臣司马光的历史事迹。
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两宋文学的发展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帝王的权力和官员的分工;2.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是谁,以及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贡献;3.学生能够感受到平明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和传承。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如何通过阅读理解历史故事;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扬中国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重要性,传承文明。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本篇课文学生能够了解到古代的政治制度、文化传承以及两宋文学的发展。
2.让学生感受到平明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代诗词的发展和传承。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和历史长河的重要性。
2.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1.通过展示图片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
2.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文化传承的兴趣和热爱。
2.课堂教学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简牍等文物,让学生了解古人们是怎么记录历史和文化的。
第二步、阅读理解1.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抽象和概括总结,让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
2.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提倡互相学习,表达彼此对于文本内容的看法和理解。
第三步、文化点拨通过展示文物、诗句等,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传承,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热爱。
第四步、带着问题阅读针对文本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第五步、文本分析通过文本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传承对于维护民族尊严和自信的重要性。
第六步、总结回顾通过总结回顾,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司马光》。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学习生字词,掌握“群、戏、登、跌、没、持、弃、救”等字词的用法;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才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古文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懂得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冷静、机智地解决问题,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司马光的聪明才智,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2. 生字词卡片3. 课文朗读录音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解决办法,引出司马光的故事。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味;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理解课文: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 学习生字词:学生认读生字词,掌握字词用法;教师讲解生字词,指导书写。
5. 例题讲解:讲解“群儿戏于庭”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群、戏、庭”等字的用法。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司马光》2. 生字词:群、戏、登、跌、没、持、弃、救3. 司马光的聪明才智七、作业设计(1)司马光是如何救出掉进水缸的孩子的?(2)从司马光的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2. 答案:(1)司马光用石头砸破水缸,让水流出来,孩子得以获救。
(2)遇到困难时,要勇敢、冷静、机智地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对古文阅读技巧的掌握还有待提高,今后教学中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文故事,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开展“遇到困难怎么办”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第1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常见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正确断句。
3、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4、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感悟文章的内涵,体会文言学习的乐趣。
2、通过改写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古典气质。
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词语的意思,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译全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古典气质。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小时候,我们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宋朝,一个小孩与小朋友一起玩耍时,其中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这个小孩就急中生智,拿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小朋友,这个小孩就是司马光,这个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缸》。
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录在古代史书中。
由于古代书面语与我们现代的语言有一些不同,所以,我们看到的故事都是翻译成现代语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讲述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与我们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体会一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将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2、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给不认识的字词注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根据注音拼读,将读不通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4、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庭、众”可以采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司、持”可以与形近字进行对比识记;学习“庭、跌、众”可以用汉字加减法。
谜语示例: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南阳有雅士,斜帽站船上。
(庭)三人叠罗汉。
(众)形近字示例:司(司机)——同(相同)持(坚持)——诗(古诗)(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第【1】篇〗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基于此理念,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方法。
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表达特色;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及文言文大意;结合插图,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
2.收集司马光的人物资料。
3.准备好工具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人物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平时所学很不一样的课文,叫文言文。
2.简介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学好文言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史·司马光传》,去看看那年发生的关于司马光的故事。
(板书课题:司马光,并相机教学生字“司”。
)4.介绍资料。
(1)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司马光的资料,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老师补充介绍: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热爱学习,后来他成了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
司马光,姓司马,是复姓。
5.引导学生回顾一年级下册学习过的《姓氏歌》。
说说你认识或知道的复姓人。
6.结合之前听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谁能借助插图,猜猜本课讲的是什么内容。
利用已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设计意图: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陌生,但是同时也对文言文充满好奇。
因此,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的重要性及学好文言文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此外,课前让学生收集司马光的资料,课上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主人公,还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司”等5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司”等7个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通过跟读和了解句子意思,正确做到词句间的停顿,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句子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司马光的故事,了解完整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的要求。
4.通过和同学交流,初步了解文言文的语言与现代文的不同。
(以单音节词为主,有的词的意思与现在的不同)重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2、3。
难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教师:“司”等5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不注音),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司”等5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
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一)激趣导入,释题1.导语:通过对第八单元导读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人物美好品质的课文。
我们学习的课文《掌声》,谁能记得课文表现了同学们和英子什么样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
)对了。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尊重他人和英子微笑面对生活的美好品质。
那么,谁还记得这个单元的两个主要学习目标呢?(指名回答)是的,这两个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学习写一件简单的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课文,努力达成单元的主要目标。
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表现了谁的美好品质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24司马光(“司”注音)。
3.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4.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5.释题。
提问:通过课题,你知道课文要表现谁的美好品质呢?(指名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2.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齐读课题.
1 / 7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你讲一讲!
学生讲故事.
2.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等.主持编撰了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2.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3.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文章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 / 7
4.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2.出示5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
3.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
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
“⻊”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
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
静地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2.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
3 / 7
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了这篇文章后,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吗?(用原文回答)
预设: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儿得活.
五、咬文嚼字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课文只用了30个字就把故事讲明白了.我们一起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吧!
1.逐字逐句翻译,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
2.读一读课文,试着翻译成现代汉语.
预设:
一群儿童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耍),一失足就掉到了缸中,并没入水中.其他小孩(见出了事情)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水流出来,这个小孩子便得救了.
3.再读课文,说一说小组讨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预设:文言文精炼简短、概括力强.体会文言文的语序有所不同.例如:
4 / 7
“群儿戏于庭”这句话我们的翻译是:“一群儿童
在庭院里玩耍”.并不像课文中的语序一样直接翻译为“一群儿童玩耍在庭院里”.
六、走近人物
1.危急时刻其他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司马光是怎
么做的?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读这句话,说一说:大家是怎样做的,司马光是怎
样做的?了解作者用众人来衬托司马光的衬托手法.
2.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对朋友不离不弃,遇事临危不乱,机智勇敢.
七、能说会道
1.如果你在现场,可能会怎么做?
2.你觉得司马光的办法怎么样?这个办法好在哪
里?
学生自由交流.
3.如果你是被救出的小伙伴,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做人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
据说那个被救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此人在宋史上
5 / 7
没有记载,或许一生之中也没有什么重要的历史贡献.但他成年之后,对司马光当年的救命之恩却铭记于心,后来上官尚光移居到他地,特意在其住所之内,建造了一座庭院来感念司马光儿时的救命之恩,并且建立碑文来铭记这段史实.后来人们都叫这座亭子为“感恩亭”.
八、学写汉字
课文同学们学得真好,这么好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了下来,就是因为它被载入了史册,让我们认真写字,以后用自己优美的文字来表现故事吧!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认真写.
强调执笔姿势和书写规范:
执笔:三指执笔,指实掌虚,用笔灵活.
书写目标:规范、端正、整洁.
1.出示生字:跌、登、庭、司、持、弃、众.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习:“登”的上部的笔顺要注意.
4.学生临写生字,教师巡回指导.小组成员比一比,看谁的坐姿最正确,书法最漂亮,写得最快.
6 / 7
5.背诵课文,用生字填空.
群儿戏于____,一儿____瓮,足____没水中.____皆____去,光____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九、知识拓展
中国古代神童故事有很多,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预设:曹冲称象的故事、王戎识李的故事等.
十、巩固练习
1、打开“基础训练/阅读训练-《司马光》”,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习册.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