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
贫困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报告——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

Th n e tg to p r m i g f o m p v rs e l g e I v si a i n Re o tCo n r m I o e ih d Col e e
S u e t ’Ge e a efEf c c t d ns n r lS l- f a y i
L n IYa g
(r c a’ O c , o hC iaEet o e n e i ,B i g12 0 ,C ia P ni lS f e N a h l i Pw r i r t e i 02 6 hn ) i p i n cc U r sy j n
Ab ta t sr c :Ge e a efef a y i e a trt a a r a mp c n te p y h lgc lh at f n rls l-f c c sa k y fco h th s ge ti a to h s c oo ia e h o i l c l g t d ns. W i t d n te i o e s e t d ns i Not ia Elcrc o r Unv ri ol esu e t e t a su y o h mp v r h d su e t n h i rh Ch n e t P we iest i y tru h srt e a l g,t e p p r a ay e h rs n i ain o h e ea e - f ce c fte h o g tai d s mpi i f n h a e n lz st e p e e tst t ft e g n rls r ef in y o h u o f i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研究现状分析

97自从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校毕业大学生如雨后春笋般增长,据统计2015年达到749万、2016年达到765万、2017有望突破800万,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近些年高校毕业生深感就业压力沉重。
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很多就业指导专家、学者也进行相应的理论、实证研究,发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衡量毕业生就业压力一个重要影响变量。
本文将近二十年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为就业服务工作和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职业决策最初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的经济决策理论的生涯决策概念,他认为个体选择目标或职业时,会使用一种使个人获得最高报酬,而将损失降至最低所用的方法。
而我国《教育大辞典》将职业决策定义为,人们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做出合理的职业方向的抉择过程。
职业决策是个体在了解自身特点和职业环境基础上进行职业匹配的心理过程,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节。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心理学核心概念,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先提出该概念,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将其自身作为认知对象的一种思维模式,是个体在完成某一个任务之前的信念和判断。
自我效能感是属于个体的一种能力,而不是特质,它直接影响个体任务活动顺利完成,对个体行为起到调节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Hackett 和Betz 最早把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辅导研究相结合,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编制了第一个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我国学者龙立荣、彭永新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经验并结合我国特点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概念,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和信心。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美国心理学家Taylor 和Betz 在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基础上结合Crites 的职业成熟度理论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探索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包含:对自身完成自我评价(对自身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能力等自身属性评价)、收集信息(收集职业本身属性、环境等信息)、选择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选择恰当职业)、制定规划(根据职业目标制定通往目标的职业规划)、解决问题(解决职业决策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五个因素结构。
心理健康课互动中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分析

关键 词 :大 学 生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心理 健 康 课 ;互 动
中 图 分 类 号 :G 4 6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 8 2 2 1 ) 2 o 7 — 3 6 12 6 (0 10 一 o4 0
是 否 独 生 子 女
独 生子 女
非 独 生 子女
12 l
7 .% 67
研究 表 明 : 中文版 G E S S具 有 良好 的信 度 。首 先 , S S的 GE
本研 究 选取 广 西 师 范大 学 2 1 ~ 0 1 度 选 修 心 理 内部一 致 性 系 数 C o b co= . 重 测信 度 为 08 . 半 00 2 1 年 rn a ht08 7. .3 折
一
、
调 查 设 计
表 1 研 究对 象 的基 本 情 况
样 本 分 布 性 别 男 女 年 级 大 二
大 三
( ) 究 的 内容 一 研
调查 研 究大 学 生 心理 健 康课 互 动 过程 中的 自我 效 能 感现 状 , 包括 以下几 个方 面 内容 : 1不 同性 别 大学 生在 课 () 堂互 动 中的 自我 效能 感 的差 异 :2 ( )不 同专 业 大学 生在 课
收 稿 日期 :01 - 2 0 2 1 0 —1
( ) 究 方 法 四 研
以无记 名 的方式 在任课 教 师 的帮助 下 . 由研究 者 或任
基 金 项 目 :0 9年广 西 研 究 生 创 新 计 划 课 题 《 堂 互 动 与 大 学 生 自我 效 能 感 研 究 》 课 题 编 号 :0 9 0 0 0 0 M9 ) 20 课 ( 2 0 16 2 3 5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报告【摘要】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被广泛关注。
本文首先分析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并从其四个维度出发,编制了一套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用以调查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学习中对自身能力感、努力感、环境感、控制感这四个方面的感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
一、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与量表编制本研究依据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理论,构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并从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结构的四个维度出发,编制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一)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论,说明了人的行为与人的个体因素及其外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把人的认知、情感和生理因素在人的行为中所起的作用凸现出来,同时强调了个体、行为和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个体网络学习的一个主体因素"这一主体因素同样是三元交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会影响其他个体因素,会影响其对环境的感受和对行为的控制感。
本报告从该理论出发,构建出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包括个体本身的“能力感”、个体自身的“努力感”、个体对环境的“环境感”以及个体对行为的“控制感”四个维度。
(1)“能力感”是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维度。
它包括个体对自己天资的认识对网络学习结果的预期,对自己达成网络学习目标的认识。
(2)“努力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做到努力学习的认识。
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认为能够管好自己,能让自己做到努力学习,专注于网络学习任务。
(3)“环境感”是指个体对学习环境的感受,是个体对环境的把握感。
个体对网络学习环境的感受,能否积极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环境,能否在需要的时候求助于人等都是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控制感”是个体能否对网络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进行控制的感受。
它包括个体对网络学习实践的安排,能否控制自己不受外界干扰等内容。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调查与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性别、是否独生、父母离异与否、城乡学生、得到奖助学金与否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提供现实依据。
方法:若干名学生(n>200)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采用Schwarzer等人编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GSES)进行测试。
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得到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数据,并以此作为研究的依据得出结论。
结果:大学生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比女生的要高,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独生子与非独生子的自我效能感不存在差异,没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父母健全比父母离异的自我效能感要高,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明显,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得到奖助学金的自我效能感要比没得到奖助学金的要高,有实际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次对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和策略等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目录第一章前言 (4)第二章文献综述 (4)第三章理论基础 (5)3.1 自我效能感概念 (5)3.2 一般自我效能感测量 (6)3.3 自我概念和自我效能感 (6)第四章调查与分析 (6)4.1 调查意义 (6)4.2 调查对象 (6)4.3 问卷量表内容设计 (7)4.4 调查假设 (7)4.5 调查方法 (7)4.5.1 测评方法 (7)4.5.2 统计学方法 (7)4.5.3 文献资料法 (7)4.5.4 访谈法 (7)4.6 调查工具 (8)4.7 调查过程 (8)4.8 调查结果 (8)4.8.1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8)4.8.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的关系 (9)4.8.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父母是否离异的关系 (9)4.8.4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出生农村还是城镇的关系 (9)4.8.5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是否得到奖助学金的关系 (10)第五章讨论与对策 (10)5.1 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因 (10)5.2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 (11)5.2.1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1)5.2.2 影响学习目标的确立 (11)5.2.3 影响学习过程中对困难的态度 (11)5.2.4 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 (12)5.3 大学生在提高自我效能感存在的主要问题 (12)5.3.1 职业生涯规划缺乏 (12)5.3.2 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12)5.3.3 部分大学生归因方式与生源地差异有一定影响 (12)5.4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途径 (13)5.4.1增加成功的体验 (13)5.4.2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 (13)5.4.3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13)5.4.4创设公平、民主的教学环境,增强自我效能感 (13)5.4.5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强化 (14)5.4.6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 (14)5.4.7 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 (14)5.4.8 增强课堂教学的功能 (15)第六章结语 (15)6.1 本文的研究价值 (15)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15)6.3 今后的研究建议 (16)参考文献: (16)附录1 (17)第一章前言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对自我行为或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独立学院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调查分析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 o enB s es rd d s y dr ui s T aeI ut n n r
21 第 2 0 2年 O期
独立学院大学生一般 自我效能感调查分析
旭 红
( 昌工 学院 , 北 武汉 406) 武 湖 30 5
摘 要 : 自我 效 能 感 是 个 体 对 自己是 否 有 能 力 完 成 某 一 行 为 所 进 行 的推 测 与 判 断 。 因此 , 自我 效 能 感 对 于 个 体 是 否 会
些意见 和建议 。
关 键 词 : 立 学 院 ; 学 生 ; 般 自我 效 能 感 ; 查 ; 析 独 大 一 调 分 中图分类号 : G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3 9 ( 0 2 2— 1 50 1 7- 18 2 1 ) 00 3 —1
1 引 言
为 1 选 择 项 目。 目前 GS S 已被 翻 译 成 至 少 2 语 言 , O个 E 5种
主 动 性 的 从 事 某 项 活 动 有 关 键 作 用 。 对 某 独 立 学 院 5 0名 大 学 生 实施 调 查 , 用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量 表 调 查 并 分 析 独 立 学 0 采 院 大 学 生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的 水 平 , 以期 探 索影 响 独 立 学 院 大 学 生 一 般 自我 效 能 感 的 因素 , 为 独 立 学 院 高校 管 理 者 提 出一 并
E 自我 效 能 感 是 由 美 国 著 名 心 理 学 家 班 杜 拉 提 出 的 。 是 在 国 际 上 广 泛 使 用 。 中 文 版 的 GS S 最 早 是 由 张 建 新 和 S h re 于 19 c wazr 9 5年 在 香 港 的 一 年 级 大 学 生 中 使 用 的 。至 指 人们对 自己完 成 某 项 任 务 或 个 人 工 作 能力 的信 心或 信 E 念 。是 个 体 对 自 己 是 否 有 能 力 完 成 某 项 任 务 的 主 观 判 断 。 今 中 文 版 GS S已被 证 明 具 有 良好 的信 度 和 效 度 。
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题目: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北京大学案例分析摘要:本研究是以班杜拉自我效能感为理论依据,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研究了“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概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大学目前就读本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调查,以期了解目前北大本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的问卷包括前人编制的GSES量表、自我调节量表以及本研究自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北京大学在读的370名本科生做了问卷调查。
数据结果显示在北大的本科生中,性别、年龄、文理专业和个人成长地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影响,而年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对学业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的影响。
并对上述结果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北大学生第一章:序论一、研究背景:背景之一:目前高校中,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日常交往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会出现因挫折和失败而失望、沮丧、丧失信心的情况,但是学生自己往往又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于是会产生无可奈何,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学生的整个精神会比较消极、涣散,行为中则表现出回避、退缩、放弃等倾向,而精神上也会出现一定的抑郁反应。
这种状况被一些学者称为“无力感”或者“动力不足”.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无力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投入度很低等;其次表现在生活上,与人交往不多,与同学关系冷漠等;再者表现在个体的情感上,处于一种负面的情绪笼罩中,例如不自信、抑郁、对事物没有兴趣等;对于未来也没有信心,觉得没有成功的希望等。
无力感在学习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而其在生活和情感中的表现也会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都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认识、情感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关联,而非互不相干的.我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学习的知识是很多的,是否能很好地理解和领悟这些知识是一个问题,更严重的是,不时地会困惑自己是否能将这些知识运用自如,并能据此创造出新的东西或者解决实际中面临的新的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全民健身和全民体育的倡导,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已成为当今社会中的重要群体。
本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在心理上具备一定的素养,如自信、自律、自强等,以提高自身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和水平的评估和决定,是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规划学习行动和实现学习目标的必要条件。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一些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存在着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情况,这种情况既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也可能影响学习成绩和未来就业前景。
因此,本研究选取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效能提供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了解其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并探究影响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以为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
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资料、学习环境与教学质量评估。
3.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态度等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分析。
(二)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了解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题,制作问卷,结合现场调查和网络调查,对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探究影响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四、研究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1.了解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现状,探究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发现问题所在,为改善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调查作者:张莹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7年第13期研究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等问卷来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目的就是了解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为今后提高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问题提出建议。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一、前言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状况对个体整个人格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认识、动机、情感、品德和社会行为等均有重要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只有真正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的自觉的参与学习,实现成材目标,正确看待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已是我们现在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把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该研究载体,研究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状况并提出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从昆明学院中获得样本157份。
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答卷为454份,回收率达到96%。
2.工具(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中文版的GSES也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内在一致性系数为.87。
效度方面,GSES的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在.60和.77之间。
因素分析抽取一个因素,解释方差47.09%。
(2)《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参考Pintrich和De Groo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的Crobacha系数为0.7941,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为0.6162,总量表为0.8171。
(3)《归因方式问卷》: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努力归因因子α=0.65、运气归因因子α=0.76、任务难度归因因子α=0.82。
有很高的效度。
(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由肖水源1992年编制,该量表两个月重测总分一致性为0.92(P(5)《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各事件评分与总分间的相关系数从0.24~0.57,平均为0.45,总表系数为0.85;Spearman-Brown校正分半信度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两次测试各事件和总分经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各事件平均相关系数为0.50,总分两次测验间的相关系数为0.69。
(6)《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量表的重测相关系数为0.89,a系数为0.90;积极应对分量表的a系数为0.89;消极应对分量表的a系数为0.78。
该问卷由良好的效度。
3.数据处理数据用SPSS10.0进行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1.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特征差异检验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为度上,少数民族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的得分高于汉族学生,在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的维度上,汉族学生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学生;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没有差异。
由表2可以看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能力效能感得分上,大专和本科的同学还是存在显著差异,本科学生在这两个项目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专科的学生,说明本科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能力效能感都高于专科学生,但在学业行为效能感中两者没有明显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上专业差异不显著,说明各专业的学生对自我效能和学业自我效能的评价差异不大。
由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能力归因和努力归因呈显著正相关,与运气归因和任务难度归因呈显著负相关,说明越倾向使用稳定的内部归因方式,对自身效能感的评价就越高;与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说明越倾向使用积极的归因方式,对自身效能感的评价就越高;与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和社会支持利用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说明自己的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越高,自己对自身效能感的评价就越高;与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适应因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由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当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那么他对自己的学业能力的评价也就越高。
而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与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没有相关。
2.大学生归因方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多元回归为了进一步分析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归因方式、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程度,以学生应对方式、归因方式、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的各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为因变量,作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进入法,结果如下:表6多元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应对方式、归因方式、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等自变量在预测一般自我效能感时,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10个,多元相关系数为0.920,决定系数为0.846,即进入回归方程的10个自变量能联合预测自我效能感差异的84.6%。
对该回归方程有效性的F检验表明F=132.701,P回归系数为正数,说明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反之,负数就具有负性预测作用。
因此,运气归因,任务难度归因,学习压力等事件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是负向的,即当学生越把失败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时,一般自我效能感就越低,越多的学习压力等事件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也就越低;能力归因,努力归因,主观支持,社会支持利用度,人际关系事件、健康适应等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是正向的,即当学生越把失败归因于能力和自己的努力时,一般自我效能感就越高,越多的主观支持和越能利用社会支持,并且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适应等事件,越能预测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
同时依据回归系数的大小将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从重要到次重要的程度排列如下:健康适应,社会支持利用度,其他,能力归因,主观社会支持,人际关系事件,学习压力事件,运气归因,任务难度归因,努力归因。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1.本科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上的得分都高于专科学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科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和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水平都高于大专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我们发现本科学生更多的使用积极应对问题的方式,社会支持也高于大专学生。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而且社会支持越多,其自我效能感水平也越高。
同时,负性生活事件太多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第二,社会对专科学生的评价低于对本科学生的评价。
大专学生的低就业率和社会对大专学生的低需求量导致社会对大专学生的评价也低,从而影响了大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第三,学生对学校文化及环境的认同的差异也是一个原因。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入本科学习的学生,在平时成绩要优于一般大专学生,而在现今学校教育中,成绩仍是衡量一个学生最主要的指标,这一指标得到了家长,学校,社会甚至是学生自己的认同,因此,本科学生就被认为优于大专职生,为此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也就相对而言较高。
2.通过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归因方式的相关分析,说明越多地作努力和能力归因,对一般效能感评价水平越高;越多地作运气和任务难度归因,对一般效能感的评价水平越低。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归因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努力归因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运气归因和任务难度归因都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不稳定性原因——运气不好,或任务难以完成时,会导致学生不自信,对自己的评价降低;但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内部的稳定性原因——能力或努力不够时,不仅不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反而学生会更加努力,提高对自我的评价。
如果把失败归于不稳定的因素上,就会比归于稳定原因如努力和能力所带来的自我评价更低。
这一点被许多学者证实。
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提高的,因此它不是一个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它和努力一样是可以通过主观努意志来加以控制的。
因而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为能力和努力不够时,不会产生自卑。
相反,他们认为如果把失败归因为运气不好或任务太难,往往是一种逃避、找借口、不敢面对现实的态度,反而使他们永远退缩,不自信,从而产生了过低的自我评价。
3.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说明自我效能感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地应对方式呈负相关。
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的应对有显著的相关,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越有可能以乐观,求助和问题解决等积极的认知或行为上是应对各种生活事件。
4.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及生活事件的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联系,当个体在面临困难或威胁时,这种联系可以为个体提供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是心理社会压力与心理障碍之间的中介因素之一。
本研究再次证实了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由于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人将表现出更外倾的性格、少焦虑,渴望成功、不怕失败,在生活中更勇于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也使自己的信心能得到加大的提高,同时对自身的评价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自我效能感与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适应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即学生的健康适应事件越多,那么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
因为生活事件中的健康适应显示了个体能驾御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
个体具有了驾驭或掌握环境事件的能力就能更好的,有效的,成功的处理一些生活事件,那么个体的成功经验就得到了累积。
因此,学生的健康适应事件越多,那么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
五、结语自我效能感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水平,首先要考虑其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生活事件、社会支持通过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的影响),由此为基础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方案,即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进行干预,来达到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目的。
参考文献:[1]游洁.归因风格量表.华中师范大学,2002.[2]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3]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1).[4]Joseph S, Manafi E, Iakovaki AM,etal.Personality,smoking motivation,and self-efficacy to quit,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5]閆凤霞.大学生归因风格、成就动机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5.[6]李巧莲,陈婷婷.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学理论,2012.[7]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课题来源:昆明学院校级课题(XJW1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