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合集下载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一保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

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

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

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

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行为科学学派”理论--双因素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理论--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的不足
赫茨伯格调查取样的数量和对象缺乏代表性, 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其问卷调查的方法和题目有缺陷。 赫茨伯格认为,满意和生产率的提高有必然的
联系,的应用
双因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具有广阔的使 用空间,能有效的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的管理 效率;利用保健因素,如公平公正的工资和津 贴,改善工作环境,营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等将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但其激励 作用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强化员工内在激励, 即工作丰富化,给与员工成长机会,组织内部 竞争环境等,为员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及 发展空间。
保健因素可以归纳为十项:企业的政策与行政 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 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 工作条件;地位。
激励因素
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 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 不满。这类因素归纳起来有六种:工作上的成 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 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
研究结论
分析上述两类因素可以看到,激励因素是以工 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 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 心;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 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研究中还发现,当职工受到很大激励时,他对 外部环境的不利能产生很大的耐性;反之,就 不可能有这种耐性。
1959年,赫茨伯格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写作出 版了《工作与激励》一书,正式提出了激励的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意思是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 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同理,当保健因素低于 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 得到改善时,职员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 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 基本解释 产生过程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 基本解释 产生过程

双因素理论的名词解释根本解释产生过程双因素理论,又称“鼓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鼓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鼓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

只有鼓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鼓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鼓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鼓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企业政策、行政管理、劳动保护、领导水平、福利待遇、平安措施、人际关系等都是保健因素。

这些因素均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皆为维护职工心理健全和不受挫折的必要条件,故称为维持因素。

它不能直接起鼓励职工的作用,但却有预防性。

鼓励因素是指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鼓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鼓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鼓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Herzberg reasoned that because the factors causing satisfaction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the two feelings cannot simply be treated as opposites of one another.The opposite of satisfaction is not dissatisfaction, but rather, no satisfaction. Similarly, the opposite of dissatisfaction is no dissatisfaction."即“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名词解释双因素理论

名词解释双因素理论

名词解释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满意度和工作动机是由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两个因素是基本因素和激励因素。

基本因素包括了人们对工作环境的基本要求和满足感,这些要求是每个职场人士都需要满足的,不满足的话会导致不满意。

例如,工资、福利、工作条件、安全、个人关系等。

如果基本因素得不到满足,人们会感到不满意。

但即便这些基本因素得到满足,人们也可能并不满足,因为满意度的提升需要更多的因素,这就引出了激励因素。

激励因素是影响人们工作动机和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它与工作本身的性质和内容相关。

例如,成就感、责任感、职业发展、个人成长机会、认可与赞赏等。

激励因素的提供可以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性,增加工作满意度,使人们感到更加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赫茨伯格认为,基本因素和激励因素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基本因素得到满足,才能使人们的工作动机被激发,进而提高工作满意度。

由于人们对基本因素有较低的期望值,一旦这些因素得到满足,人们就很容易感到满意。

然而,基本因素的满足并不能使人们保持长久的满意,只有通过提供激励因素才能让人们保持长久的动机和满意度。

双因素理论对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启示。

在组织管理方面,管理者应该重视基本因素的提供,确保员工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

而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管理者则需要关注激励因素的提供,为员工创造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和良好的发展机会。

总之,双因素理论认为基本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决定人们满意度和工作动机的主要因素。

基本因素对于满足感的提升是必要的,但激励因素的提供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工作动机和满意度。

这一理论为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 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人 在《工作的激励因素》中提出了影响人的积极 力资源管理专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 励因素》中提出了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归结为激励 性的因素归结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 因素和保健因素两大类,故称“双因素理论”。 故称“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是:要善于区分保健 双因素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是:要善于区分保 因素和激励因素。现实生活中确有不能激励人的 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现实生活中确有不能激励 因素,但必须予以关注,如果管理者能满足保健 人的因素,但必须予以关注,如果管理者能满 性需要,也可能会保持员工一定的积极性,但要 足保健性需要,也可能会保持员工一定的积极 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应当抓住激励因素,进 性,但要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应当抓住激 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励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兼容并蓄 的,赫茨伯格的保健因素大致相当于马斯洛的前三个低层次 的需要,而激励因素则大致相当于后两个高层次的需要。
从两个理论提出的时间上看,可以说,双因素理论的研究 是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的,并加以有效的验证,补充和 完善,使之更是适用于工作环境的管理实践。
保健因素
是指多数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容易引起人们不满情绪的 因素。 诸如组织的政策与制度,管理监督,工作条件,工作安全感, 人际关系,薪金,福利待遇,职务地身相关的,能刺激人们满意情绪的因素。 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相关的,能刺激人们满意情绪的因素。
诸如工作上的成就感,工作挑战性(艰巨性或责任感),工 作的赏识(认可)和赞美,工作的发展前途,个人成才与晋 升的机会等因素。

[管理知识-综合篇]双因素理论(TwoFactorTheory)

[管理知识-综合篇]双因素理论(TwoFactorTheory)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又叫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也叫“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在工作丰富化方面,他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双因素激励理论的简介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

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

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

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

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

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什么是二因素理论,你对二因素理论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研究历程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具体含义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智力的构成因素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概述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1](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

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以后,无论再如何进行改善的努力往往也很难使员工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再由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能造成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

激励因素的改善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结果,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但激励因素即使管理层不给予其满意满足,往往也不会因此使员工感到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Herzberg reasoned that because the factors causing satisfaction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causing dissatisfaction, the two feelings cannot simplybe treated as opposites of one another.The opposite of satisfaction is notdissatisfaction,but rather, no satisfaction. Similarly,the opposite ofdissatisfaction is nodissatisfaction."即“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而是没有不满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因素理论名词解释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什么是二因素理论,你对二因素理论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

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研究历程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

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具体含义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

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智力的构成因素
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

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记忆力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

例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

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智力和智力理论
目前大家一致认可的智力定义是: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
力为核心。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首先提出了智力的二因素论。

他认为,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即G因素)和特殊因素(即S因素)。

G因素代表一个人普遍而概括化的能力,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

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S因素代表一个人的特殊能力,只在某些特殊方面(如绘画、唱歌等)表现出来。

S因素参与不同的智力活动,但每种智力活动中主要有一种特定的S因素存在。

人在从事任何一项智力活动时都需要有G和S因素的共同参与。

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只是普通能力(G因素)。

(二)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美国心理学吉尔福特提出了智力的三维结构论。

他认为,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是一个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

内容是指思维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种。

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反应方式,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五种。

成果是指智力活动的产物,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寓意六种。

每个维度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与其他两个维度中的一
项结合构成一种智力因素。

因此,形成的智力因素总共有150种(5×5×6),其中每一种智力因素都是一个特殊的能力。

该理论中,操作真正代表智力的高低。

个人针对引起思考的情境,在行为上表现出思考结果之前,所经过的内在操作历程,即代表个人的智力。

操作中的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两概念已引起了心理学家们广泛的注意。

(三)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不同的形态。

流体智力是一个人生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而晶体智力则是一个人通过其流体智力所学到的并得到完善的能力,是通过学习语言和其他经验而发展起来的。

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

一般人在20岁后,流体智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而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因知识经验的累积,晶
体智力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因此,在编制适用于不同文化的文化公平测验时,多以流体智力作为不同文化背景者智力比较的基础。

看过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的人还看了:
1.大脑什么影响智力
2.影响智力的五大因素
3.决定智力的因素---记忆力
4.孩子智力发育迟缓症状
5.智力下降怎么办
6.多元智力理论的创立者是谁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