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改错》读后感

合集下载

医林改错阅读心得 - 图文版

医林改错阅读心得 - 图文版

• 小儿抽风,可保立舒汤
癫狂病的认识——最先进的认识之二
• • • • • • 《癫狂梦醒汤》: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 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 《韩非子〃解老》载:思虑过度则智识乱,……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 ……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 《灵枢〃癫狂》记载: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 ,善骂詈,日夜不休 《淮南子〃原道训》载: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难,而越沟渎之险者 《伤寒论》下焦蓄血证:其人如狂,其人发狂;热入血室证: 暮则谵语,如 见鬼状 王清任之前,均以心、心包、阴阳、痰火热风毒辨证, 《癫狂病因病机及证 治规律研究》
姚明龙等, 基于文献调研的中医临床研究主要病证分析.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4): 第1006-1009页.
理论的创新与突破
• • • • • • 古人脏腑图 半身不遂论 半身不遂辨 论小儿抽风不是风 胎儿脏腑先后发生 瘫痿论(风火痰湿) • • • • • • • • 亲见改正脏腑图 气府、血府 脑髓说 气血合脉说 心无血说 半身不遂本源 痹症有瘀血说 补阳还五汤等方剂。
“俗言肝气病” 肝主谋虑
肾内无孔窍,绝不能 藏精。大小便失常属 元气虚。肾主伎巧
心无血说、
心生血、心藏神
精气从贲门上输于脾 肺,宣播于诸脉,无 情无理
脾统血者,不可宗。 云脾动磨胃化食、脾 藏意
疾病特征的观察总结:血瘀证千姿百态
《2010年血瘀证诊断标准》中提出的血瘀证标准: 1. 舌质紫黯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 2. 面部、唇、齿龈及眼周紫黑者。 3. 肌肤甲错。 4. 固定性疼痛或刺痛、绞痛。 5. 出血后引起的瘀血、黑粪、皮下瘀斑,或空腔脏器的积血和积液。 6. 月经紊乱、痛经、色黑有块。 7. 肢体麻木或偏瘫。 8. 精神、神志异常。 9.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10. 腹部抵抗感或压痛等腹诊阳性者。 11. 脏器肿大、新生物、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 12. 影像学显示血管狭窄、闭塞或血流阻滞;抑或血小板聚集性或血液流变性等理化指标异常提示循环瘀滞。 • 凡具有上述依据2项以上(包括2项)者,可以诊断为血瘀证。 •

浅谈王清任《医林改错》

浅谈王清任《医林改错》
浅谈王清任《医林改 错》
清·王清任
字勋臣,又名全仁,清·直隶 ( 河北 ) 玉田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 卒于道光十一年( 公元1768 - 1831年 )。
生平简介

王清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 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 祖上行医,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誉满玉田。 30多岁时入京行医,开办“知一堂”药铺,以医技名噪京师。
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解毒活血汤 通经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急救回阳汤
方药特点
1.大量活血化瘀类方:《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中下瘀血汤、没竭散、开骨散为《医宗金 鉴》方,王清任加以增改后运用,其余 29方为王独创。其中活血化瘀类共22方,有黄芪者 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2.重视元气,重用黄芪:黄芪最多的用量,如止泻调中汤高达 240 g,最少用量助阳止痒 汤也有 3O g。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 120 g来补气,气行则血行,红花、桃仁、赤芍各 3 g,以达到血行而载气的目的。
医案例举




例1 胸不任物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
之,此方五付痊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分析
王氏治病重视气血,此患者年高体弱,夜卧胸不任物,延治日久,推知胸中必 有血瘀,证乃血瘀气滞,胸中窒闷所致,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血通气畅,故病 霍然而愈。
身痛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赤芍药、当归活血化瘀,加五灵脂、没药以活血止痛, 伍牛膝、秦艽、羌活、香附祛风胜湿,通痹止痛。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五 逐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医林改错》及补气活血化瘀药在肾病中的应用

《医林改错》及补气活血化瘀药在肾病中的应用

《医林改错》及补气活血化瘀药在肾病中的应用《医林改错》及补气活血化瘀药在肾病中的应用1 对《医林改错》的认识王清任在20 岁时已熟读古典医书而行医, 提倡业医治病当先明脏腑(脏腑辨证)。

他认为古籍医书中有关五脏六腑部位的记载及绘图自相矛盾之处甚多, 抱有很大的怀疑。

“本源一错, 万虑皆失” , 决心探察予以更正。

他敢于冲破封建社会迷信思想及不畏社会的谴责, 在嘉庆二年, 瘟疫流行, 病死儿童甚多,他每日清晨到义冢对病死的儿童及以后对死刑无人收尸的成人进行剖视其脏腑位置和形态, 始知古医书中所绘脏腑图与人的脏腑全不相符。

经42 年绘成脏腑图25 幅, 无可否认, 他大胆地叛经逆道, 纠正古典经书医书中的谬误, 对中医学来说确有很大的贡献。

当时虽遭到绝大多数名中医和儒家卫道士的谴责和蛮骂, 但他在北京行医并开设药铺“知一堂” , 名噪京师,终成一代名医。

当然, 他匆匆剖视, 所绘脏腑图及对其功能的解释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 因此, 近百年来有人认为《医林改错》是错中错, 越改越错。

全盘否定《医林改错》一书, 这是十分恶毒的污蔑, 他所改之错, 部分符合现代解剖生理学, 如“心主神明”他认为是错误的, 应是脑髓;“肾生精”他认为肾不会生精;肝不在腹内左侧, 而在右侧。

他还指出咽为食管之上口, 喉为气管的上口;他将肠分为小肠、阑门及大肠, 并论述了其功能。

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在书及自序中提到自己是粗剖脏腑, 错误之处请后人指正。

我们应当从历史时代的角度看问题, 他的确大胆地纠正了几千年来被人们奉为经典的《黄帝内经》和《难经》中脏腑及其理论的错误部分, 这是前无古人的。

但如果都按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待中医理论, 那也不是科学的态度, 因为中医学是几千年来应用中药治病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

王清任师古而不泥古, 大胆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是很值得后人学习。

2 气血理论及其补气活血化瘀方剂的创立在《医林改错》上卷第三篇为“气血合脉说”中, 所述仍以解剖生理为主, 讲了气管、动脉和静脉将气血循环周身。

读《医林》感想

读《医林》感想

读《医林改错》,2卷,清代王清任撰,对其卷中所拟三逐瘀汤颇感奇妙。

名为通窍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分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管血瘀之症、胸中血符血瘀之症及肚腹血瘀之症,三方所治之范围,囊括人之周身之瘀滞。

或问,今之人何瘀之有?其方何用之?
今之人,生活富裕,多食甘腻肥厚,贪美酒淫乐,嗜夏食冰冷为快,冬又少衣露脐唯美,又少于身体力行。

凡此种种必生为瘀滞。

何也?多食甘腻肥厚,久必生痰饮,痰饮为患就必瘀滞;吾常观下水之道,久过餐之涮水,日久粘滞不通,何况人之五脏六腑,必类也。

酒家多湿。

今之人嗜酒贪杯者多咦!饮酒之时佐以甘腻肥厚之品,更添雍滞。

六腑之何大?难容过食之物,久之,能不成瘀滞呼。

今之人,冬衣单薄,露脐唯美,非物不富足也。

趋美。

殊不知衣单薄而易中于寒,寒为邪,性凝滞,久滞何有不於呼。

少于劳作,不勤走动,视乎今之人之福气,实为今之人之大患。

假如肠腑不能蠕动,升清降浊何以达成,清不升,浊不降,久留为患必成瘀滞。

凡此种种,不再类举。

《内径》上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今之人生不和大道,身体瘀滞,身心麻木。

必逐瘀以通畅之,方能健体。

由此可见清代王清任撰三逐瘀汤对今之人意义非凡。

三逐瘀汤方:
通窍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和膈下逐瘀汤。

2017年5月28日。

最大胆的中医典籍——《医林改错》

最大胆的中医典籍——《医林改错》

最大胆的中医典籍——《医林改错》细数中医历代医药典籍,多是在先人的理论经验上发展学说,带有一定传承色彩。

然而,只是传承和发展,而不去细究其中谬误,有发扬之功,但也有传缪之嫌。

不过虽然遵循者众,却还是有一些“另类”存在。

他们不拘泥权威,学术研究讲究亲力亲为,是彻彻底底的唯物主义者。

药学上的“另类”,当属李时珍,因为他编撰了一部名为《本草纲目》的巨著。

而医学上的“另类”,则非王清任莫属,因为他用一本名为《医林改错》的医书质疑了中医流传数千年,且早已深入人心的脏腑学说。

这是一个倔强中医王清任(1768-1831年),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今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东村人。

王清任自幼性子便要强,早年又习武,是个武庠生,于是个性更是执拗。

王清任家境宽裕,家人曾用粟子为他捐过千总的官位,虽然只是个武略骑尉的名号,并没有实际的职权,却也足以表达家里人对他的希望。

然而,个性要强的王清任又怎能忍受家人为自己安排的人生,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清任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就是中医。

于是,20岁那年,王清任硬是顶着家人的压力转了行。

也许是受祖上行医的影响,也许是“医武同源”的原因,弃武从医之路王清任走得颇为顺畅,仅仅几年变成了玉田一带的名医。

如果就这样悬壶济世下去,虽然平淡但也自在,可是王清任那倔强的性格却让他卷入了一场是非。

当时王清任的家乡有条还乡河,上面只有一座官方出资搭建的桥,平民渡桥必须要掏一笔不小的“过路费”。

因此,当地人们对于“官桥官渡”还是“善桥善渡”的争议颇大,一来二去最后便争执到了县衙。

王清任主张“善桥善渡”,因此跟县官发生冲突。

加上平时王清任经常明里暗里抨击当地衙门,于是县官便联合一帮豪绅对王清任加以迫害。

无奈,不堪其扰的王清任不得不远走他乡。

一路辗转,30多岁时,王清任去了北京,开了家名为“知一堂”的医馆开始坐馆行医。

由于用药独到,很快的,王清任便在京城打响了名号,每天前来医病者络绎不绝。

医林改错读书笔记

医林改错读书笔记

医林改错读书笔记Reading notes ar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for students in the medical field. It helps them retain information and reinforce concepts they have learned in class. However, making mistakes in these notes can lead to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important concepts.读书笔记对于医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它有助于他们记住信息,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概念。

然而,在这些笔记中犯错误可能会导致对重要概念的混淆和误解。

One common mistake in reading notes is misinterpreting information and writing down incorrect facts. This can happen when students are trying to quickly jot down information without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material. It is important for students to take the time to comprehend the content they are reading and ensure they are accurately represent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ir notes.在读书笔记中常见的一个错误是错误解释信息并写下不正确的事实。

当学生们试图快速记录信息而没有完全理解材料时,这种情况可能发生。

读《医林改错》后杂议3则

读《医林改错》后杂议3则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1 0 0年 1 月 第 1 1 9卷 第 l 期 J T M. o. 00, o. 9 N . 1 1 E C N v
医 籍 研 习

读《 医林 改错 》 杂议 3则 后
吕永 慧
中 图分 类 号 : 2 9 文献 标 志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4 X(0 0 1 —19 0 R 4 A 10 7 5 2 1 ) 1 8 3— 2
瘀血 , 是指体 内血液停滞 , 括离经之血积存体 内, 包 或血行 不畅 , 阻滞 于经 脉及 脏腑 内的血液 血是人体生命 活动中的物质 基础 , 其统摄 、 生化 于脾 , 总统于心 , 藏受 于肝 , 宣布于肺 , 施泄于 肾, 与五脏 皆相关联 。 故脏腑功能失调 , 均可导致血行障碍 , 形成
【 关键词 】 医林 改错
血瘀
久泻
痛不移处 自汗盗汗
移 动 , 血 瘀 。 膈 下 逐 瘀 汤极 效 。” 出血 瘀 在 经 脉 之 中 , 血 是 用 指 致
《 医林 改 错 》 书 , 清代 颇具 创 新 思想 的著 名 医 家 王 清任 一 乃
所 著。读其 书, 给人一种拨 开迷雾 , 眼前一亮 , 焕然一新的感觉 ,
瘀 血 ; 者 由于 各 种 内外 原 因 ( 括 气 虚 、 滞 、 凝 、 寒 、 或 包 气 寒 血 血 热 、 志 等 以及 各 种 外 伤 )均 可使 气 血 功 能 运 行 失 常 “。 情 , j 就此病例分析 , 舌脉象看 , 质淡暗 , 厚微黄 , 滑, 从 舌 苔 脉 可
和及脏腑虚弱等 因素 , 导致脾 胃功能障碍。《 景岳全 书》 泄 泻 日“
之本 , 不 由 于 脾 胃” 说 明 了 泄 泻 与 脾 胃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胃 无 , 脾 乃后天之本 , 血生化之源 , 水谷之腐熟和运化 。 虚失运 , 气 主 脾 可 致 湿 盛 ,反 之 湿 盛 又 可 影 响 脾 胃运 化 ,相 互 影 响 ,形 成 恶 性 循

读医林改错心得体会范文

读医林改错心得体会范文

读医林改错心得体会范文
我觉得读医林改错的体会和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过程能够使人更深刻地理解医学知识的精髓。

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常见的错误和改正方法,这些错误和方法或许会对其他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医学时会过于注重细节和背诵,而忽视了理解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对于每个概念和原理,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是优先考虑的。

只有在根据基本概念进行思考和推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

其次,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够谨慎,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比如拼写错误、缺乏标点符号等等。

这些错误虽然看起来不太重要,但他们通常能够影响文章的表达清晰度,从而影响文章的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在写作时多加注意,使用拼写和语法检查器等工具来避免这类低级错误的出现。

最后,我发现在学习医学时思考和探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探索本质和原理比仅仅记忆事实更有意义。

其中一个重要的考核的能力就是从产生现象的角度来剖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逻辑和推理去进行探究。

总之,读医林每次改错都是一次机会,是一次更好地理解医学知识的机会。

只有深入理解医学概念,并通过思考,即总结知识,才能展示出自己真正的学术水平。

同时,一定要注意谨慎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林改错》读后感
《医林改错》读后感1500字
一直听老师上课时提到《医林改错》,寒假有空便阅读了一遍,在我看来,它确实是中医史上划时代的一本书!只可惜它本来是为中医开创了一条真正有现代科学精神的
道路,却因中医积重难返,并非王清任一人之力就可以做到的,所以这条路终没能延续下去。

《医林改错》分二卷,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十年(1830),是他访验脏腑四十二年呕心沥血之作,也是我国中医解剖学上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著作。

本书约有三分之一篇幅为解剖学内容,以其亲眼所见,辨认胸腹内脏器官,与古代解剖作比较,画出他自认为是正确的十三幅解剖图以改错。

从一般的解剖形态结构及毗邻关系的大体描述论,王清任所改是十分准确的。

他发现了颈总动脉、主动脉、腹腔静脉及全身血管之动静脉区分;描述了大网膜、小网膜、胰腺、胰管、胆总管、肝管、会厌及肝、胆、胃、肠、肾、膀胱等的形态和毗邻关系。

但是,他对不少器官的命名和功能解释从现代医学观点看仍是错误的。

例如将主要的动脉称为”气总管”、”气门”,并认为
动脉内无血而有气,将主要静脉称为”荣总管”,认为血液及营养等靠它供应全身等等。

第一位对祖国传统医学提出严厉纠正的中国医生就是清代医家王清任,并被清末西医德贞(Dudgeon)誉为:”近代中国解剖家”.然而中医自从王清任后,这种改错精神却未进一步得到促进与发扬。

“古人曰:既不能为良相,愿为良医。

以良医易而良相难。

余曰:不然。

治国良相,世代皆有;著书良医,无一全人。

其所以无全人者,因前人创着医书,脏腑错误;后人遵行立论,病本先失,病本既失,纵有绣虎雕龙之笔,裁云补月之能,病情与脏腑,绝不相符,此医道无全人之由来也。

”――《医林改错》,这段话体现了当时的从医状况。

古代知识分子重文而轻理,重经典而轻实践,他们作学问的方式多是反复咀嚼圣贤语经典录,吐出些所谓感想即成大师。

知识分子十年寒窗,一心却只为功名,一旦功名不就,没了饭碗,就想来混个良医,其实他们作学问的方法一开始就错了。

故所谓”儒医”,不过是只知读书注经的欺人的庸医。

医学是实践的科学!王清任之前更无一人对经典中的脏腑解剖知识有过一丝怀疑,更别说想到要去亲自解剖验证,所以就凭他敢于打破经典,亲自看剖尸验证这一点是值得我们赞扬与敬佩,也值得学习医学的我们去效仿的。

但是,王清任的解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就如上文所提及的,他只是看解剖。

尽管如此,他也发现了流行两千年的大量错误,解剖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是毋庸置疑的。

但也因为他只是看解剖,他的改错并不彻底,甚至也形成了新的错误。

但是,其”实证”的思想是中医史上绝无仅有的!”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医林改错》,这道理对于现代人都明白,但事实上几千年的中医就是在根本不了解脏腑,一味地靠着经典著作的状态中过来的!王清任为了清楚的去了解脏腑,花了数十年。

”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王清任相信自己的眼睛甚于经典,他指出素问难经等经典中所描述的脏腑”其言彷佛似真,其实脏腑未见,以无凭之谈,作欺人之事”. 王清任所指出的错误有很多,例如:”古人论脾胃,脾属土,土主静而不宜动;脾动则不安。

既云脾动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化食,脾不动则食不化?论脾之动静,其错误如是;其论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既云下无透窍,何得又云肺中有二十四孔,行列分布,以行诸脏之气?论肺之孔窍,其错误又如是。


王清任在解剖上的很多发现已是前无古人,接近现代解剖,但由于方法上太简单,错误仍所难免,如”心无血论”
等。

但这些丝毫无损于《医林改错》的伟大!《医林改错》的精髓在于实证的思想、改错的精神,后世中医从书中得到了”血府逐瘀汤”等三十一个方子。

但也如上文所提到的,虽然《医林改错》体现了中医学家创新改错的勇气,但其错失之处,也是由于时代局限,不能亲自动手解剖以致不能更细微的观察所致。

刘自述对王清任的评价是:”西医于骨肉脏腑逐层剖验,兴真体晰,中华向无此条,而千载而后,阐发余蕴,实王先生《改错》一书,为之嚆矢也。

”其实历史上对于王清任的评论一直是褒贬不一,各有所重。

我很赞赏王清任的改错精神、创新精神。

总体来看,这本书还是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学习实证的思想,改错的精神。

这是中医史上的一座不可磨灭的里程碑。

参考资料:
《医林改错》王清任
供稿:杨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