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清任《医林改错》
浅谈王清任《医林改错》

清·王清任
字勋臣,又名全仁,清·直隶 ( 河北 ) 玉田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 卒于道光十一年( 公元1768 - 1831年 )。
生平简介
•
王清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人。 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 祖上行医,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誉满玉田。 30多岁时入京行医,开办“知一堂”药铺,以医技名噪京师。
血府逐瘀汤 膈下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解毒活血汤 通经逐瘀汤 会厌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
身痛逐瘀汤 通窍活血汤
急救回阳汤
方药特点
1.大量活血化瘀类方:《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中下瘀血汤、没竭散、开骨散为《医宗金 鉴》方,王清任加以增改后运用,其余 29方为王独创。其中活血化瘀类共22方,有黄芪者 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2.重视元气,重用黄芪:黄芪最多的用量,如止泻调中汤高达 240 g,最少用量助阳止痒 汤也有 3O g。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 120 g来补气,气行则血行,红花、桃仁、赤芍各 3 g,以达到血行而载气的目的。
医案例举
各
家
学
说
例1 胸不任物
江西巡抚阿霖公,年七十四,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
之,此方五付痊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分析
王氏治病重视气血,此患者年高体弱,夜卧胸不任物,延治日久,推知胸中必 有血瘀,证乃血瘀气滞,胸中窒闷所致,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血通气畅,故病 霍然而愈。
身痛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赤芍药、当归活血化瘀,加五灵脂、没药以活血止痛, 伍牛膝、秦艽、羌活、香附祛风胜湿,通痹止痛。
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
五 逐
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瘀血证治

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瘀血证治王清任的瘀血证治(转)王清任,字勋臣,又名全仁,清·直隶(河北)玉田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768-1831年)。
少年时喜好拳勇,曾为武生。
20多岁时开始行医生涯,曾游历滦州(今唐山)、奉天(今沈阳)为医。
后久居北京行医,开办知一堂药铺,以医技名噪京师。
著有《医林改错》2卷,阐述其独到的学术见解。
王氏治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特别注重实践。
他曾说:“必亲治其证,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若一证不明,留与后人再补,断不可徒取虚名,恃才立论,病未经见,揣度立方。
”所以,他所创制的活血化瘀诸方都是经过临床反复验证而后著之于书的。
其在治学上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迷信古人,具有创新精神。
其在《医林改错,脏腑汜叙》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古人脏腑论及所绘脏腑图,立言处处自相矛盾”,王氏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于是,他多次亲赴义冢、刑场等地寻找观察尸体脏腑,历经42年的寻访探求,始觉明了,遂把观察所得绘制成脏腑图,附以文字说明,载人《医林改错·卷上》,对古代脏腑图说中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作了澄清和纠正。
虽然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王氏观察所绘制的脏腑图还显得幼稚和粗糙,而且在纠立了古人谬误的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差错,但王氏的这种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
《医林改错·卷下》记载了王氏临床辨证论治的心得。
主要包括以活血化瘀法治疗多种疑难杂证和以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独到经验。
其所载诸方皆其临床所得,历经验证,疗效卓著,至今为临床所常用。
该书自1832-1950年再版近40次,平均3年1次,为古代任何一家之言的医学著作所不及。
一、瘀血证治经验王氏认为:“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
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又说:“只要能使周身之气通而不滞。
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最大胆的中医典籍——《医林改错》

最大胆的中医典籍——《医林改错》细数中医历代医药典籍,多是在先人的理论经验上发展学说,带有一定传承色彩。
然而,只是传承和发展,而不去细究其中谬误,有发扬之功,但也有传缪之嫌。
不过虽然遵循者众,却还是有一些“另类”存在。
他们不拘泥权威,学术研究讲究亲力亲为,是彻彻底底的唯物主义者。
药学上的“另类”,当属李时珍,因为他编撰了一部名为《本草纲目》的巨著。
而医学上的“另类”,则非王清任莫属,因为他用一本名为《医林改错》的医书质疑了中医流传数千年,且早已深入人心的脏腑学说。
这是一个倔强中医王清任(1768-1831年),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省)玉田县(今唐山市玉田县)鸦鸿桥镇河东村人。
王清任自幼性子便要强,早年又习武,是个武庠生,于是个性更是执拗。
王清任家境宽裕,家人曾用粟子为他捐过千总的官位,虽然只是个武略骑尉的名号,并没有实际的职权,却也足以表达家里人对他的希望。
然而,个性要强的王清任又怎能忍受家人为自己安排的人生,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清任逐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就是中医。
于是,20岁那年,王清任硬是顶着家人的压力转了行。
也许是受祖上行医的影响,也许是“医武同源”的原因,弃武从医之路王清任走得颇为顺畅,仅仅几年变成了玉田一带的名医。
如果就这样悬壶济世下去,虽然平淡但也自在,可是王清任那倔强的性格却让他卷入了一场是非。
当时王清任的家乡有条还乡河,上面只有一座官方出资搭建的桥,平民渡桥必须要掏一笔不小的“过路费”。
因此,当地人们对于“官桥官渡”还是“善桥善渡”的争议颇大,一来二去最后便争执到了县衙。
王清任主张“善桥善渡”,因此跟县官发生冲突。
加上平时王清任经常明里暗里抨击当地衙门,于是县官便联合一帮豪绅对王清任加以迫害。
无奈,不堪其扰的王清任不得不远走他乡。
一路辗转,30多岁时,王清任去了北京,开了家名为“知一堂”的医馆开始坐馆行医。
由于用药独到,很快的,王清任便在京城打响了名号,每天前来医病者络绎不绝。
清代名医王清任及其著作《医林改错》2

清代名医王清任及其著作《医林改错》2王清任(1768-1831年)是河北省玉田县鸦洪桥河东村人,亦名全任,字勋臣。
从他的字可以看出他的父母寄望于他能够从政,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王清任是清代的武庠生(亦即武秀才),后来还捐资得了个千总(武略骑卫)的官衔。
他的先祖王凝机是当地的一位名医,王清任小时候一边学武,一边学医,所以长大后颇有胆略,见识过人,且性格光明磊落。
王清任早期在自己家乡行医,后来到北京行医,因为疗效卓著,颇有医名,与皇亲国戚四额驸交好,在四额驸家中住了几十年。
因为这些原因,王清任经常被一些高官延请到家中治病。
他在当时的地位,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为中央高干治病的医学专家的级别。
王清任之过人之处在于他极有胆略和求实精神,中国过去两千多年有过不少的中医,但是在这两方面能超越王清任的人恐怕还没有。
不但过去没有,现在也很少见到王清任这样的勇于求实与创新者。
他到死人堆中去扒拉开人的内脏,以此来研究人体结构,发现了《黄帝内经》和《难经》这些著作中关于人体器官的描述大多不正确。
他也敢于冒天下之不韪,在他的著作中,他批评被人过度吹捧的医界圣人和经典。
因为他的批评有理有据,所以他的著作一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王清任的自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嘉庆二年丁巳,余年三十,四月初旬,游于滦州之稻地镇,其时彼处小儿正染瘟疹痢症,十死八九。
无力之家,多半用代席裹埋。
代席者代棺之席也。
彼处乡风,更不深埋,意在犬食,利于下胎不死。
故各义冢中,破腹露肚之儿,日有百余。
余每日压马过其地,初未尝不掩鼻,后因念及古人所以错论脏腑,皆由未尝亲见,遂不避污秽,每日清晨,赴其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犬食之余,大约有肠胃者多,有心肝者少,互相参考,十人之内,看全不过三人,连视十日,大约看全不下三十余人。
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即件数多寡亦不相符,惟胸中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关紧要。
及余看时,皆已破坏,未能验明在心上心下,是斜是正,最为遗憾。
医林改错临证解读

医林改错临证解读一、脏腑解剖认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脏腑的解剖认识有独到的见解,他通过对人体进行实地观察和解剖,对脏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脏腑的解剖结构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只有了解脏腑的真正构造,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指导临床实践。
二、气血理论详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详细阐述了气血理论,他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物质,它们在人体内的运行和变化对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气滞血瘀”的理论,认为气滞和血瘀是导致许多疾病的原因,治疗时应注重调理气血。
三、瘀血证治探讨瘀血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证候,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瘀血证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瘀血的产生与气血的运行密切相关,治疗瘀血证应从调理气血入手,同时根据瘀血的不同表现和成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脉学研究心得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对脉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运行状况和脏腑的功能状态,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诊断疾病的原因和病机,从而指导治疗。
五、方剂配伍原则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方剂配伍的原则,他认为方剂的配伍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状况进行个性化定制,同时应该注重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主张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量,以减轻患者的负担。
六、针灸治疗经验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介绍了自己的针灸治疗经验,他认为针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法。
同时他也提醒医生应该注意针灸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七、临床辨症要领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了临床辨症的要领,他认为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征,辨明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位,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要注重患者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症施治。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详细阐述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和原则。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

《医林改错》五祛瘀活血方之临床应用《医林改错》是清代富有革新思想的著名医家王清任的代表著作,该书以特有的瘀血学说而闻名遐迩。
其中一部分主要内容就是关于瘀血症的证治。
王清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
气有虚实……血有亏瘀”,在这一思想主导下,结合古人的理论和其自己的实践经验,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突出地表现在丰富和发展了补气活血和祛瘀活血等治疗法则,把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在古方的基础上,创制了三十多首方剂,为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全书列方33首,其中除2首外用方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方剂有22首,至今仍被临床广泛使用。
《医林改错》所述祛瘀活血法中,立“通窍活血汤”治头面四肢、周身血瘀之症,立“血府逐瘀汤”治血府血瘀之症,立“膈下逐瘀汤”治肚腹血瘀之症,还有“少腹逐瘀汤”和“身痛逐瘀汤”等,各方都用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它们均具有较强的活血逐瘀、止痛作用。
此五方至今仍临床应用甚广,而在组方和功效、主治上又有所侧重和不同。
1 通窍活血汤方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组成。
方中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除瘀滞,是一切血瘀症通用的基本药物,也是王清任在各活血化瘀方中的必用药;赤芍能通顺血脉,行血中之瘀滞,与桃仁、红花配伍用于瘀滞重者最为相宜,但方中用量仅只一钱,说明王清任用之重在辅佐活血,使血活而瘀自破除,且赤芍味苦微寒,借以缓和方中其他药物的辛温之性;川芎辛温香窜,功能行气活血,乃血中之气药,与桃仁、红花、赤芍配伍使用,加强行血散瘀的作用,与麝香合用,可以增强通窍之力,所以朱丹溪认为它有“通阴阳气血”之功;方中麝香性味辛温馨香,能开诸窍,通经络,兼以活血散瘀,尤其与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等相配,更能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所以王清任强调指出“此方麝香最要紧”;葱姜辛散,能通达上下、表里之血脉,故为通旭活血之品;姜枣配合,可以补脾益胃,缓和方中其他辛香过烈之性;大枣甘缓,能益血止血;酒乃辛散之品,善通血脉,如汪昂所说:“用为响导,可行一身之表,行药至极高之分。
《医林改错》的学术价值

《医林改错》的学术价值马培锋【摘要】《医林改错》为清代医家王清任基于对死尸解剖结构的认识,发现古典医籍对人体脏腑结构描述多有错误,为纠正古书对脏腑描述的错误而作的一部医书.通过对尸体的观察认识到瘀血在人体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并依据瘀血所在部位的不同,创立诸多有效活血化瘀方剂,在治疗中风病方面,由于对气血关系的深刻认识,肯定了气的主导作用,创立了以补气为主,兼顾活血化瘀的补阳还五汤,由于其多年行医,临床经验丰富,观察到诸多临床有效方剂,并记录下来,为后世提供了简验之方.【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07【总页数】3页(P65-66,82)【关键词】王清任;医林改错;补气活血化瘀;补阳还五汤;逐瘀汤【作者】马培锋【作者单位】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河北沧州 061001【正文语种】中文王清任[1],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玉田县鸦鸿桥河东村人。
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殁于道光十一年(1831),《医林改错》成书于道光庚寅年(1830)[2],是在其去世前一年完成,然其一生手笔不止此一书,由殁后“由妻子扶灵棺回乡,著述散失殆尽”[1]可知,但确为其仅留的一本著作。
王清任武痒出身(相当于武秀才)[1],出钱买了一千总官衔。
后来投身医林,于北京开一中药铺,名“知一堂”,寓意于《庄子》“知一万毕”的精神。
后因“自恨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遂出入于义冢,“就群儿之露脏者细视之,……,连视十日,大约看全不下三十人。
始知医书中所绘脏腑形图,与人之脏腑全不相合,即件数多寡亦不相符,惟胸中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关紧要。
”通过对死尸脏腑位置仔细地研究、观察,终于“余于脏腑一事,访验四十二年,方得的确,绘成全图”。
1 在错误的认知理论基础之上得出有效正确的活血化瘀诸方正如作者在自叙中所言“余著医林改错一书,非治病全书,乃治脏腑之书也。
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在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方面的创新

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在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方面的创新王清任是清朝一位名医,《医林改错》一书,是他继承发展祖国医学一生中的代表著作。
用了更多的篇幅论述他对气血学说的发挥,特别是气虚血瘀症的诊治经验,《医林改错》这本书实质属于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的专著。
他对半身不遂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的创新,始遵《素问》、《灵枢》仲景之论,大胆对古代医学家半身不遂属“风””痰”,“火” 等说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 '气虚血瘀,活血化瘀"论的创新观点。
一.气虚血瘀论:王清任特别重视中医的气血学说,认为气是人体生命之源,人行坐转动、全杖元气,并曰"经络所藏者,无非气血",“气通血活",人则在并健康无恙。
在病理学上他认为“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 。
在辩证学上他强调“ 审气血之荣枯,辨气血之通滞” 。
在治疗上他提出“治病之药诀,在明白气血”,都体现了他对气血学说的重视,因此他在临床上对血瘀症辨证论治的高度重视.、矢心钻研几十年总结出50余种血瘀证的辨治经验,形成治瘀的学术思想。
王清任在毕生的医疗实践中,集中精力研究了气虚证和血瘀证,特别是对血瘀证的病因病机做了全面的阐发,如气滞而血瘀、阳哀而瘀及气虚血瘀。
其中气虚血瘀论是王氏发挥气血学说的一大创见,他根据中医学气血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足则血自活” 若“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如《医林改错、论抽风不是风》,阐明了因元气虚,无力推动血之运行,血行不畅而致血瘀的病因病机,首创“气虚血瘀论”,从而为其创立著名的补气活血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指导后世医疗实践。
二.活血化瘀法王清印在总结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根据血瘀的部位的不同,以及寒热虚实不同的病因,创立了活血化瘀14法,形成了较完善的治瘀理论体系。
这里我重点谈气虚血瘀和活血化瘀的治法。
1. 补气活血法王清任对气虚血瘀证,讲补气药和活血药有机的配合,创立补气活血法,使气足而血活,补气以活血,且化瘀而不伤正,补气而不留邪,达到“周身之气通而不滞,血活而不留瘀,活血何患疾病不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
瘀血证治
术
重
点
中风论治
气虚致中
瘀血证治
瘀血证治
1. 瘀 血 之 因
虚:
元气既虚,必不能运于血管,血管 无气,必停留而瘀
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实: 邪气所致
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
血府逐瘀汤 (1) 行气活血化瘀方:
膈下逐瘀汤
2. (2) 补气活血化瘀方: 补阳还五汤
治
解毒活血汤
瘀 之
(3) 解毒活血化瘀方: 通经逐瘀汤
活血化瘀基础用药
王清任自创活血化瘀方剂中,直接以“活血”、 “逐瘀”命名的就有8首,与著名的补阳还五 汤构成了活血化瘀法的基础方剂。
活血化瘀法基本组方: 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
活血化瘀基础用药
桃仁:
走肝经,破蓄血,逐月水及遍身疼痛,四肢木痹,兼疏肤腠之瘀
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入肝经而破瘀血,活血润燥。入肺经……消肿止痛。
主要著作
历42载著成《医林改错》二 卷,附图25幅。 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 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 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 下卷以“气血理论”为核 心,提出了“活血化瘀”的 治疗方法及在中风、瘫痪、 痹症、痘疹方面的治疗经验。
主要贡献
改正了传统医籍中对脏腑,血管等解剖 位置、形态等描写的错误。 创立了活血化瘀新理论。 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新说。
(二)灵机记性在脑论
否定了“心主思”的说法 。
认为脑为髓海,髓海的充盈决定了记忆力的强弱。“灵 机记忆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 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
“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两目系如线,长于 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 脑……”这些看法都与现代解剖学及生理学看法相近。
学术思想
(三)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
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 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 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 “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 的著名的“瘀血说”。
王氏从气血相关理论出发,认为“能使周身之气通 而不滞,血活而不瘀,气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故临床用药的最大宗旨是活血化瘀,这也合《内 经》:“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之旨。
川芎:
为少阳引经,入手、足厥阴气分,乃血中气药。 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搜风散瘀,止痛调经。
赤芍:
泻肝火,散恶血,治腹痛坚积,血痹疝瘕,经闭肠风,痈肿目赤。
当归:
其味甘而重,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 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
名方解析
益气活血—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认为,“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
“ 非欲后人知我, 亦不避后人罪我 ”
--------《医林改错》
治学态度
治学态度十分严谨。主张医家著书立 说应建立在亲治其症万无一失的基础上。
医“家尝著阅书古立人说脏“腑必论须及亲所治绘其之症图,屡立验言方处法处,
万自反无相对一矛失盾因,”循方。守可在旧传临,于床勇后实于人践实。中践若,革一感新症到。不中明医,解
又改正了古图中肺有六叶两耳二十四管的错误,“肺有 左、右两大叶,肺外皮实无透窍,亦无行气的24孔。”
认为肝有四叶,胆附于肝右第二叶,纠正了古图肝为七 叶的错误。
关于胰腺、胆管、幽门括约肌、肠系膜等的描绘更符合 实际。
对心脏左、右颈总动脉的分布,由于系在尸体所见,没 有血液,误认为动脉为行气的管道。
学术思想
提出了“脑气”的概念。对脑的结构与功能都作了阐述。
学术思想
(三)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
发展了内经中的气血理论 《素问·调经论》云: “人之所有者,血 与气耳”,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王曰“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 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 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 非气血。”
法
会厌逐瘀汤
(4) 温经活血化瘀方: 少腹逐瘀汤
(5) 除痹活血化瘀方: 身痛逐瘀汤 (6) 通窍活血化瘀方: 通窍活血汤 (7)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
方药特点
1.大量活血化瘀类方:《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中下瘀 血汤、没竭散、开骨散为《医宗金鉴》方,王清任加以 增改后运用,其余 29方为王独创。其中活血化瘀类共22 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2.重视元气,重用黄芪:黄芪最多的用量,如止泻调中 汤高达 240 g,最少用量助阳止痒汤也有 3O g。补阳还 五汤,重用黄芪 120 g来补气,气行则血行,红花、桃 仁、赤芍各 3 g,以达到血行而载气的目的。
留《剖与学医后知林人识改再不错补足》,中断提改不出正可“脏徒夫腑取业图虚医25名诊幅,病,恃,那才当是立先他 论亲明,身脏病去腑未墓”经地的见观论,察点揣被。度狗认立咬为方破“。肚著的书”贫不否家明则孩脏就子腑会尸,
“体岂注以不重及是治去痴人尸刑人之体场说心解观梦,剖看;遗及被治作动处病杀物决不人实的明之验犯脏事。人腑”所,。总何结异出于
王清任《医林改错》 瘀血证治
张勤华
清·王清任
字勋臣,又名全仁,清·直隶 ( 河北 ) 玉田 县人,生于乾隆三十二年,卒于道光十一年 ( 公元1768 - 1831年 )。
生平简介
•
王清任,字勋臣。清代直隶省(今河北 省)玉田县人。 自幼习武,曾为武庠生,捐过千总衔。 祖上行医,20岁便弃武习医,几年间誉 满玉田。 30多岁时入京行医,开办“知一堂” 药铺,以医技名噪京师。
学术思想
(四)创立血府逐瘀汤等著名方剂
他创立和修改古方33个,总结出了气虚症 状60种,血瘀症状50种。
创制的药方治疗范围十分广泛,“补阳还 五汤”“血府逐瘀汤”等有效名方沿用至 今,影响极大。我国医学界至今仍沿用王 清任的某些方剂,对治疗脑膜炎后遗症、 小儿伤寒瘟疫、吐泻等症有良好效果。
分部论治瘀证
来盲子的夜。行也。曾”多从次此做,过王“冲以破畜封较建之礼,教遂束喂缚遂, 杀进”行的近动30物年解的剖解实剖验学。研究活动。
学术思想
(一)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 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学术思想
他首先记载了人体腔由膈膜分为胸、腹两腔,而非古书 图中所给两个隔膜,三个体腔——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