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和评课记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四、教学时数:1教时五、课型:朗读赏析课六、教法:边读边议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今天课前,老师为大家来了一首现代诗,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我的思念是圆的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我的思念是圆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思念亲人的人望着空中的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2、学生从这首诗中听出了中秋之时和相思之情。
3、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在团圆节里思念未能相聚的人们,这份情感可以说是亘古不变,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古人的诗,也是中秋思乡怀人之诗。
《十五夜望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关于对作者的了解,这些我们课下已经布置做过预习了。
二、读出古诗的韵律之美1、试读古诗,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2、提示需要注意的读音:你们注意到那个老师标注了读音的字吗。
你们是否感到疑惑,这个字为什么读作四声?3、补充资料:来看看老师带来的这份资料。
找同学来读一读。
古代,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思做名词基本都是si(四声)。
比如:“幽思”“旅思”“秋思”“心思”“忧思”“精思”“情思”“愁思”等等。
做动词基本都读si(一声)。
比如:“相思”“遥思”“思乡”“思人”“思索”“思古”、“深思”、“苦思”、“长思”等等。
所以你们知道为什么是四声了吗?再次齐读诗句,读准字音。
4、读好诗的节奏,出示平仄符合,指导平仄朗读的要求。
5、叶嘉莹先生曾经说声音中有诗歌一半的生命。
她说的声音就是这种赋予平仄变化的长短相交的声音。
教师示范朗读。
6、学生练习读诗,尝试着读准这首诗应有的格律和节奏。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吟咏中秋的诗歌,它委婉地表现了中秋月夜之下,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歌以写景起,以抒情结,而情又在景中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韵味。
二、教学目标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揣摩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亲人朋友们团聚在一起赏月聊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收集的关于月亮的名句真多,看来大家对月亮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十五夜望月。
齐读课题(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王建,字仲初,颍川(现在河南省许昌)人,唐代诗人。
大历十年(775)辞官从军,一生贫困潦倒,所写恋歌、百感、旅行、山川、仕途等题材的诗歌,或为只身漂泊的落拓文士一写哀愤愁苦的人生喟叹,或为愤世嫉俗的孤高独鹤一唱曲终人散的悲歌,带着较为浓厚的郁闷孤冷的灰色的社会氛围。
长于乐府歌行体,多写当时民间题材,部分篇章揭露了唐代的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中、晚唐之交产生的《宫词》,已具规模。
绝句成就突出,其写景细致逼真,富于山水画情调。
对仗工整而又流畅。
于是在讲究工整的近体诗中另开五七言绝句一体。
今存《王建诗集》十卷,《全唐诗》编为一卷。
(三)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1. 放课文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生字新词。
听完之后,同桌互查生字注音是否准确。
2. 自读诗句,弄清节奏。
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评价。
(课件出示全诗,指定一生朗读)3. 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4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个层次,分别写出了秋月、夜庭、清冷、桂花等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寂静、凄清、冷落的月夜景色图,给人一种孤寂、清冷、凄美感,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望月思人的真挚情怀。
诗的意境悠远、清静、缠绵而不顾明,在众多的唐代中秋咏月诗中别具一格。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的生字;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3.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难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小黑析或课件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古诗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王建所作。
他作有《宫词》《今朝行》等名篇传世,非常著名的《新嫁娘词》就是他的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的《十五夜望月》就是一首写中秋之夜的古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能否通过学习谁能把诗仙的思念带到云霄之外。
(使用激趣法可激发学生对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 自己读课文。
要求:读通顺,字音准。
2. 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
3. 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通过听读扫除字音障碍。
4. 自由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5. 指名读诗句并说出诗句的意思。
6. 齐读课文。
(通过自读、听读、自由读、指名读和齐读等朗读环节来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课文(理解、欣赏)1. 细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及意境。
(1)诗中哪些词用得好?你能在这些词中选一个或几个说一说自己对它理解的感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十五夜望月》教案

《十五夜望月》教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传统习俗中关于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2. 理解《十五夜望月》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情感;2. 通过赏析诗歌语言和意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 通过研读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诗意的欣赏和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诗歌《十五夜望月》的语言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1.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交流。
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十五夜望月》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了解十五夜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意义。
通过介绍和讲解,引起学生对这首诗的兴趣。
二、学习与讨论(15分钟)1. 听课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中的诗意和美感,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心境和意境。
2. 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互动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发表对诗歌的看法和情感。
三、赏析与体验(20分钟)1. 朗诵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诗歌品味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品味《十五夜望月》,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提高认识诗歌的审美价值。
【课堂延伸】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或分享,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造和鉴赏能力。
还可以邀请学生观赏十五夜的月亮或举办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板书设计】《十五夜望月》1. 诗歌背景和作者介绍2. 诗歌意境和情感表达3. 诗歌语言和意境品味4. 个人表达与总结讨论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注重学生的思想交流和表达能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咏中秋的诗,意境幽美,情意深长的。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静、淡雅的中秋月夜图,清新优美,意味无穷。
全诗以名词噔晚上庭院景色和诗人望月怀人的动作依次铺叙,意境明净悠远,语言形象鲜明。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理解诗句中的词语。
3. 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注释、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是哪四个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建写的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课件出示课题)2. 关于中秋节,你们知道哪些知识?(学生交流有关中秋节的知识。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首写中秋节的古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3. 解题。
(课件出示题目)(1)“十五夜”指的是什么时候的夜晚?中秋节的夜晚吗?从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2)“望月”是什么意思?谁在望月?望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望”字的意思)【设计意图:通过解题,理解题目意思。
】4. 简介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王建简介)王建,字仲初,颍川(现在河南省许昌)人,唐代诗人。
他的诗以五言见长,以写生活见长。
他的《宫词》,在唐代诗人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设计意图:简介诗人,为学生理解古诗做好准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课件出示古诗)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古诗,正音。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
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
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
“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
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
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
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栖、鸦”两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抓住重点诗句,想象画面,体会《十五夜望月》中游子的思亲之情,并能找出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借景抒情类诗歌的分析方法,体会游子望月怀人的思亲之情。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寒食》《迢迢牵牛星》
二、回顾古诗学习方法指导
(一)解题意,知诗人
(二)释字词,明诗意
(三)想画面,品诗情
(四)熟背诵,学方法
三、走近作者,。
1.王建,字仲初,许州人。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2.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言绝句。
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四、扫除障碍,初步了解古诗。
(一)字词
1.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2.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3.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4.栖:歇,休息。
5.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二)诗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五、品味古诗
1.体会“树栖鸦”三个字的特点。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状态,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可不能够把“落”改为“在”?为什么?
不能够。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3.本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是哪一句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这句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4.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5.诗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
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张籍《秋思》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
——王昌龄《秋思》6.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7.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凄清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抄写《十五夜望月》;
2.积累并背诵含思亲之情的诗句。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
想念好友
评课记录:
孙利霞:《十五夜望月》首先在导入环节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二个环节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学生先听古诗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去读。
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洒满庭院的月光、寂寞的乌鸦、被露水打湿了的桂树.....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
于是顺势引导,展开联想,从你学过的古诗中找一句和“地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吧。
很多人举手了“疑似地上霜”“桂树”会让你想到什么?有人说嫦娥,也在想家想念亲人。
学生能感受到那种清冷、寂静
的氛围,体会到诗人明月之夜不能与家人团圆的孤单。
自然后两句的理解就很轻松了。
最后品味古诗,积累思乡的古诗,背诵古诗。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诗歌、欣赏优美的诗歌打下基础。
冯静利:环节清晰,层层深入,过程完整。
准确的把握学情,从学情出发,然后课堂上重点来解决学生中存有的共性问题。
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大脑得到解放,个性得到张扬,思维插上了翅膀,发表独具个性的见解。
韩彩霞:重视一个字“实”,是新课标下的真实课堂,真正做到了在新理念新课标下“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落到了实处,既注重了双基的训练,又注重了学生水平的培养,特别是重视知识的拓展和积累,丰富教学内容。
范丽娟:教师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动者。
教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实行大胆想象和预测,再了解作者,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质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