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50字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50字
自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纪念这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日子。
开国大典作为新中国的“出生证”,背后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开国大典的筹备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筹备委员会开始着手准备开国大典。
此次大典不仅是向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更是向全国人民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筹备委员会对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策划,以确保大典的圆满成功。
二、开国大典的仪式流程
开国大典的仪式流程分为四个部分:鸣礼炮、升国旗、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鸣礼炮象征着中国人民从此告别旧时代,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升国旗标志着新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兵式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群众游行展现了全国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向往。
三、开国大典背后的感人故事
1.毛泽东亲自挑选国旗图案:在开国大典前,毛泽东亲自参与了国旗图案的挑选,最终选定了现在的五星红旗。
2.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开国大典前夕,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以此缅怀为新中国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3.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开国大典吸引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热情参与,他们纷纷献上自己的祝福,共同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四、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开启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此次大典彰显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豪情壮志,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总之,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每一个故事都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开国大典课文背景资料

开国大典课文背景资料《开国大典》背后的那些事儿嘿,小伙伴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背后超级有趣又超级伟大的故事呢!你们能想象吗?在很久很久以前,咱们中国可不像现在这样繁荣昌盛。
那时候,到处都是战争,人们的生活可苦啦。
就像在黑暗的大森林里迷了路,找不到方向,到处都是危险。
以前,有好多好多国家来欺负咱们中国。
那些侵略者就像一群恶狼,冲进我们的家园,抢我们的东西,伤害我们的老百姓。
老百姓们呢,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的,吃不饱饭,穿不暖衣。
我听爷爷说,他小时候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了,时不时就会听到枪炮声。
可是,咱们中国人是不会被打倒的呀!就有那么一群勇敢的人站了出来。
他们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呢。
这些人就是咱们的革命先辈。
毛主席就是他们当中最最了不起的人。
毛主席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船长,带着大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要驶向一个光明的地方。
在毛主席的带领下,经过了好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打败了那些侵略者。
然后呢,又经过了好多的努力,国内的情况也稳定下来了。
这时候呀,就准备开国大典啦。
为了这个开国大典,全国上下都忙得热火朝天的。
大家都特别高兴,那种高兴就像过年的时候得到了最想要的礼物一样。
人们都在想,咱们终于要有自己的新中国啦。
那时候的北京城,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人们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看的衣服。
工人们精心地布置天安门广场,就像在打扮自己最心爱的宝贝一样。
再看看那些参加开国大典的人们,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战士们呢,站得笔直笔直的,像一棵棵挺拔的松树。
他们可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的,就为了在开国大典上展现咱们新中国的军威。
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广场上那叫一个人山人海啊。
大家都早早地来到了这里,就盼着那个伟大的时刻到来。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气势,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
当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整个广场都沸腾了。
人们欢呼着,跳跃着,大喊着:“新中国成立了!新中国成立了!”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打雷一样。
开国大典不为人知的故事

2021·10人大史话SHIHUA回顾共和国的辉煌历程,有许多精彩瞬间需要我们永远铭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国庆之际,我们盘点那些不为读者所知的历史细节,一起回顾开国大典的前前后后。
阅兵要求:空军的飞机带弹受阅1949年8月17日,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由华北军区的几位领导将两套阅兵方案送到周恩来的办公室。
此时,离开国大典,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阅兵报告在周恩来案头放了17天。
此时,夜已深,但周恩来还是再次打开了华北军区送来的阅兵方案报告。
两套方案是两个不同的地点:一个是在天安门广场,另一个是在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天安门地处市中心,但当时的长安街还不够宽阔,而西苑机场有成功经验,却缺少检阅台,并且几十万群众往返郊区也不方便。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
时间到时再定。
检阅指挥之由聂(荣臻)担任。
阅兵司令之请朱总司令担任。
最终,中央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刚刚解放的北平社会治安情况相当复杂。
国民党留下了2万多特务分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加之宪兵第19团也分散潜伏下来,各种破坏活动层出不穷。
更严重的威胁来自空中。
当时西南、华南还有不少地方为国民党军队占领,制空权完全掌控在国民党空军手中。
逃亡广州的国民党政府不甘心失败,多次派飞机轰炸北平、上海等地。
“阅兵也像打仗,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
”这是毛泽东对搞好开国大典阅兵的鼓励,也是对搞好开国大典阅兵的要求。
开国大典受阅的部队队列训练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无“依据”。
当时人民解放军还没有一本规范队列动作的条文,临时编写已来不及,只好找了一本苏联军队的队列条令和一本国民党军队《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操典》的小册子作参考。
枪支也不统一,解放军的枪支有蒋介石造的,有从日军手中夺来的,有美国人“送”来的,五花八门。
开国大典的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的背后的故事嘿,咱今儿个就来讲讲开国大典背后那些超有意思的故事!开国大典啊,那可是咱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想想,那场面得有多壮观。
当时全国人民都沸腾了,就跟过年似的,那叫一个高兴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成立啦!那声音,掷地有声,仿佛能穿透云霄。
这就好比是咱家里盖了新房子,家长站在门口高兴地喊着:“咱新家盖好啦!”筹备开国大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就说那场地布置,得有多精细。
工作人员们就像小蜜蜂似的,忙前忙后,只为了让大典能完美举行。
这就好像咱要准备一顿丰盛的大餐,从买菜、洗菜到做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还有那阅兵式,军人们走得那叫一个整齐,那步伐,就跟一个人似的。
他们为了这一天,不知道训练了多久,流了多少汗水。
这多像咱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天天埋头苦读啊!当时的老百姓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家都想为开国大典出一份力。
这感觉就像是一家人一起准备过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忙得不亦乐乎,但心里都特别开心。
你说,要是没有这些背后的故事,开国大典能这么精彩吗?咱新中国能有这么好的开始吗?肯定不能啊!这开国大典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回想起来,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希望。
这就跟咱现在一样,只要咱齐心协力,啥困难都能克服,咱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开国大典背后的这些故事,不就是咱新中国成长的见证吗?不就是咱中国人团结奋斗的象征吗?咱得好好记住这些故事,记住咱们的根,记住咱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以后啊,咱也得像当年的先辈们一样,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拼搏!这就是咱中国人的精神,永远都不会变!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开国大典背后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背后的小故事
开国大典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庄严仪式,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背后,有一些小故事。
1. 持续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开始于1948年,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在这段期间,大批志愿者参与了广场的修复和装饰工作,以确保庆典的顺利进行。
2. 天安门广场的“维多利亚瀑布”:为了在大典上创造一个雄壮的场面,广场中央的金水河上建造了一座长达520米的临时瀑布。
这个“维多利亚瀑布”使用了70吨的机械装置将水泵送至喷泉顶端,喷涌而下,给整个场面增添了壮观的效果。
3. 广场的特殊铺装:广场上的道路铺设了特殊的青石和胶结水泥,以确保整个场面的平整和安全。
这种特殊的铺装材料在当时是非常昂贵和珍稀的,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输而来。
4. 精心设计的舞台:广场上搭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以容纳领导人和嘉宾。
舞台上设有各种宴会的布置、演讲的设备和相应的席位,以确保整个仪式的顺利进行。
5. 惊艳的焰火表演:在开国大典的最后,一场庞大的焰火表演将整个庆典推向高潮。
成千上万的焰火在天安门广场和周围地区绽放,形成了美丽绚烂的画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小故事展示了在开国大典背后的细节和努力,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庆典创造了一个难忘的场面。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6、开国大典照片背后的故事
祖国母亲 生日快乐
候 波 摄 影
谢谢 大家
THANKS!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开国大时间为何选在下午?
原因:南方一些地区还未解放,国民党的空军经常 袭扰北方,并图谋破坏开国大典。国民党空军夜航 能力不行,在大陆轰炸完后,必须在天黑前返回, 如果上午举行大典,国民党飞机飞到北京还能赶在 天黑前回去,如果下午举行,就来不及返航。于是 开国大典决定在下午举行。
祖国母亲 生日快乐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全体代 表通过决议,选定了由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旗。决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 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祖国母亲 生日快乐
在这次座谈会上,马叙伦提议:“我们政府就要成立, 而国歌根据目前情况一下子是制作不出来的,是否我们可 暂时用《义勇军进行曲》暂代国歌。”许多委员表示赞成, 一部分委员提出需要修改歌词。周恩来表示,就用原来的 歌词,他说:“这样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 会有那种情感。”最后,毛泽东主席拍板,歌词不改,与 会者一致赞同。两天以后(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 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5、哪些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典礼“资格”的新中国领导人、政协代表和候 补代表共622人。共分为五类: 一是党派代表142人。其中中共、民革、民盟代表分别为16人,民建、 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各12人、10人、8人至5人不等;二是区域代表l02人。 其中:西北、华北、华东、东北、华中等解放区代表各15人;华南解 放区代表8人;内蒙古自治区代表6人;北平、天津两直属市代表6人; 解放区民主人士7人;三是军队代表60人。四是团体代表206人;五是 特别邀请代表,共75人。其中:特邀首席代表宋庆龄;戊戌变法领导 人之一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前清翰林张元济。
关于开国大典的小故事

关于开国大典的小故事
嘿,你知道吗,开国大典背后有个超有趣的小故事呢!
当年,负责开国大典筹备工作的同志们那可是忙得热火朝天呀!就像小蜜蜂一样团团转。
其中有个负责布置天安门广场的老张,他可真是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把广场布置得既庄严又喜庆。
有一天,老张正对着广场的设计图发愁呢,突然他的同事小李跑过来喊:“老张,你看这样行不行?”老张瞪大眼睛问:“咋啦?”小李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在广场周围多摆些鲜花呀,那多漂亮呀,就像给天安门穿上了花衣服!”老张一拍大腿,说:“哎呀,你这个主意太棒啦!”于是他们赶紧行动起来,四处找鲜花。
到了开国大典那天,天安门广场真的变得美极啦!那些鲜花就像是在微笑着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看着这一切,老张和小李心里那叫一个美呀,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不就跟咱精心准备一件大事儿,最后圆满成功一样让人高兴嘛!开国大典,那可是我们国家的大日子呀,能参与其中的人,得多自豪呀!。
开国大典国旗升起背后的故事

的位置。
制作国旗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为使整个图案更突出全源自人民 事,缝制必须加紧。第一面五星红旗
紧密团结在伟大的党周围这一特征, 一定要制作精良。根据国旗杆高度,
他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 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 成一线,把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
国旗尺寸定为长5米、宽3.3米。关 于此事台前幕后,存有3种说辞,3 样故事。
国旗设计者匠心独运一举夺魁
开国大典后不久,“复字三十二号”国旗图 案的设计者、在上海从事经济宣传工作的曾联 松,收到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来信: 曾联松先生:
你所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业已釆 用,兹赠送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人民币500 万元(旧币,约相当于今500元),作为酬谢 你对国家的贡献....
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仰望群星闪烁的 天空陷入沉思。突然,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 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党不正是中国人民 的大救星吗?[闪亮创意产生了:以一颗大星 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 大五角星象征着伟大的党,小星象征着广大人 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周围,团结战斗,从 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角星设计成黄色,这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文|孟红
开国大典国旗升起 青后的故事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与国家尊严紧连一起。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诞生后确定的国旗 ——五星红旗,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自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起,70年来首都天安 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便伴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年复一年地每天跟随太阳朝升暮降,耀 目东方。
鉴于这一工作任务的历史意义 和光荣职责,一定要选政治上可靠、 技术上一流的人来承担。政协筹备委 员会第六小组的同志认真考虑后,认 为北京美术供应社最合适。北京美术 供应社职工的技术可以说是北京最 好的。这里的工人觉悟很高,过去就 拥护共产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共和国60年,有太多需要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有太多值得铭记的人物和故事。
很多事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在尽人皆知的重大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细节,曲折生动、真实鲜活,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开国大典令世人瞩目,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但是,关于开国大典的筹备,关于新中国国名的确定,关于天安门广场的整修和国旗自动升降杆修建的一波三折,以及盛大阅兵式各项准备工作等等细节,却很少为人所知。
在举国喜迎共和国60华诞之际,回首开国大典的前前后后,我们再次感受着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和激动,更为新中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编者讨论确定新中国国名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30万军民在天安门前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伴随着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奋进的旋律,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接着,毛泽东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声音传遍天涯海角,震撼神州大地。
从此,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为了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这个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的诞生,中共中央拟于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中共中央对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十分重视。
1949年7月1日纪念党的第28个生日后,就成立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彭真、林伯渠、聂荣臻、李维汉任副主任。
经过充分讨论研究,拟定开国大典由三大议程组成: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人民群众游行。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会议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充满民主而和谐的气氛。
从《共同纲领》、政府组成,到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无不经过反复讨论,按会议程序表决通过。
新政协筹备会组织条例中原本提出的是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直到最后一天讨论,清华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张奚若提出质疑。
他说,他和几位老先生都觉得这名字太长,不如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好。
有了“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何况,“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文,原义与“人民”相同。
于是,经过层层讨论和表决,终于采纳了这个提议,确定新中国的国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不能简称“中华民国”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因为政协筹备会第三小组在起草《共同纲领》时,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民国)”的表述。
周恩来对此作过解释,说主要是考虑到“中华民国”已经叫了38年,一下子不叫,怕有人不能接受。
对“中华民国”这一简称的使用,大家有不同看法。
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敏感性,周恩来和林伯渠极为慎重,联名设午宴邀请30位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前辈征求意见。
这些都是追随过孙中山先生的老人。
反复交换意见以后,大家终于取得了一致的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中华民国只能代表旧民主主义,二者不能混淆,因此不能用其作简称。
这样,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所有大会文件中,统统去掉了“(简称中华民国)”几个字。
群众义务劳动整修天安门广场在开国大典筹委会确定的三项议程中,无论哪一项,首要的问题都是选定场地。
最初选择场地时,曾考虑到天安门广场和西苑机场两处。
经过周密对比研究,最后选定了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原本是皇家专用的一块禁地,是不许老百姓通过的。
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广场,就是中华北门及其东西两道南北走向的红墙之间,直到金水桥前凹形的空场,其南北长百余米、东西宽七八十米,远没有现在这么宽大。
1949年3月下旬,北平市人民政府曾组成清运委员会,动员党政军民学商各界对全市积存多年的垃圾进行大清除。
从3月下旬到6月底,90多天里,经过清户、清巷和清理大街及重点地区两个阶段,从市区清除垃圾几十吨,天安门广场也得到初步清理。
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举行第一届市民代表会议,会上又作出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
遵照这个决议,北平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制定了天安门广场整修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项:一,整修广场场地供群众集会用;二,修补东西长安街道路供游行的群众队伍和阅兵式军队通过用;三,粉刷天安门城楼;四,在天安门广场最适合的位置设计并修建与天安门城楼顶一样高的旗杆,供大典时升国旗用。
四项任务中的第四项为重中之重。
全部整修工程必须在9月份完成。
整修天安门广场场地,主要是靠北平市各界群众义务劳动实现的。
共青团北平市委筹委会和北平市学联,要求各校在9月10日星期六下午组织4300名学生到天安门广场义务劳动。
消息在报上和各学校一公布,两天时间内,就有18000人报名。
各校只好采取抽签办法决定谁能参加。
9月10日下午3点,劳动开始。
《人民日报》发表《新的开始——记北平学生参加修筑天安门广场》一文,对此作了生动的描述。
文中写道: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北平青年建设队”、“星期六义务劳动队”、“劳动服务队”、“建设人民首都”的旗帜迎风矗立,几千只手愉快地举起锄头、锹、镐,挖松了泥土,拉起了石头,拔除了青草。
尘土在飞扬,歌声在飘荡,抬土的人用赛跑的速度在飞奔。
一个个土坑迅速填平,几千只脚把土踏实。
不到3小时,方才两片面积占了19980平方米,高出马路半米的满是青草乱石、七高八低的荒地,已变成了几乎和马路一样平、略微向两旁倾斜的一片光滑眉眼舒展的广场了。
自动升降旗杆修建一波三折修建旗杆是整修广场工程四项任务中的重点,完全由专业人员承担。
市建设局相关技术人员主持这项工程。
当时提出要求:国旗自动升降,升旗时间要同国歌演奏时间相协调,国歌奏完,旗升到顶,并自动停止。
原来中央要求旗杆与天安门城楼顶等高,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时间紧迫,只能根据实际情况作些变更。
技术人员到自来水公司选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用钢管,套起来焊接到一起,只能做到22.5米高,报经上级批准后,按此高度修建。
施工人员日夜加班,靠搭脚手架,把22.5米高的旗杆竖起来,在底座上固定牢,同时安好了自动升降装置。
在装上旗杆前,对这套装置进行了仔细认真的调试,基本做到了正常运行,时间上也符合要求。
为了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开关,他们又在修补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道路时,预埋了一根横穿马路的钢管,导线通过钢管横穿马路,沿金水桥越过金水河,从城楼东南角引到城楼中央,在那里接一开关按钮。
经过多次试验,确认自动装置运行正常了,施工人员才撤除了旗杆四周的脚手架。
9月30日,在正式启用前,技术人员做最后一次试验。
没想到的是,旗子升到顶了,马达却还在转动,结果把旗子绞到杆顶的滑轮里撕破了,而且卡在里面退不下来。
这时,脚手架已经拆除,无法修理了。
这下可急坏了大家,马上向建设局领导报告。
很快,调来了组建不久的消防队。
可消防队架起的云梯比旗杆顶还低好几米,根本够不着。
这时,有人急中生智,提议找来两位善攀高、在当地颇有些名气的搭彩棚的高手。
哥俩到现场一看,二话没说,冒着危险从云梯爬过去,再攀到杆顶,把旗子从滑轮里取了下来。
技术人员又连夜进行多次试验,直到10月1日凌晨,终于有把握保证升降装置正常运行了。
但他们还是怕“万一”再有意外。
经报请大典指挥部批准,又准备了一套保障措施,即开会时让一人守在旗杆下,万一再发生旗子升到顶自动装置不停的情况,便立即手动切断电源使升降装置停下来;另一人守在天安门城楼安装开关电钮的三角架边上,从技术上保障升旗顺利完成。
那天,直到五星红旗冉冉升到旗杆顶端,升降装置自动停下,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下来。
开国大典阅兵式的各项准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将是这支走过22年光辉战斗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打败了国内外反动派的人民子弟兵,在新中国第一次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全军将士的共同荣耀。
朱德总司令担任阅兵司令员,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担任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副司令员杨成武、华北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唐延杰、华北军区司令部作训处处长唐永键、中共北平市委第二书记刘仁、北平市总工会主席萧明、共青团北平市委秘书长萧松6位同志任副总指挥。
正副总指挥下设阅兵指挥所,从华北军区和平津卫戍区以及有关军兵种抽调人员到指挥所工作。
正规的阅兵式由检阅式和分列式两部分组成。
开国大典将要举行的就是这样正规的阅兵式,这是人民解放军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对全军上下都是一个新课题和新考验。
阅兵指挥所的同志们大量翻阅书籍,向我军中有过这方面阅历的高级将领请教。
比如,杨成武就找到刘伯承,他当年在苏联留学时看过莫斯科红场阅兵。
刘伯承回忆了他所见的阅兵式的许多细节,最后概括指出:阅兵无非是展示一种特定内容的仪礼,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
秉性豪放的陈毅说得更精彩。
他说:“没有什么了不起。
多少大仗都打胜了,还愁搞不好一次阅兵?不就是队列嘛!通过队列,把我们的军威显示出来,让中国的老百姓看看,这就是自己的军队,这就是新中国的军队!”在首长们的指示和鼓励下,指挥所的同志们很快拿出了《阅兵典礼方案》,获得中央军委审批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毛泽东在批示中强调:“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按阅兵方案要求,开国大典的受阅部队官兵总数为1.64万人,序列是:一,海军代表部队,由海军学校和东海舰队各一个排编成;二,陆军代表部队,编队由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各一个组成,其中战车师包括摩托化兵团、装甲车团、坦克车团各一个组成;三,空军,飞机17架。
受阅的陆军大部分是二十兵团和平津卫戍部队派出的,海空军组建时间短,是由有关部队的首长指定的。
7月底,艰苦的阅兵训练正式在北平郊区几个地方同时展开。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多次对阅兵部队讲:我们是一支有光荣传统和英雄气概的部队,在这次阅兵中,一定要把这种精神面貌展示出来。
他对阅兵式各个环节和当天可能遇到的情况,都考虑得十分周到,并做出应对措施。
在谈到阅兵式上的防空问题时,他下了一道严格的命令:万一在阅兵进行时遇到敌人空袭,全体受阅部队原地不动,保持阵容和队形!就连分列式进行中,如发生车辆熄火,骡马失蹄或拉屎拉尿,采取什么应对措施,他都一一问到。
海陆空三军部队,经过一段时间各军种单独训练后,再集中到一起进行合练。
在训练后期,阅兵指挥所组织受阅的三军部队,夜间在天安门广场进行过两次合练,也就是正式阅兵前的实地“彩排”。
9月30日午夜,受阅部队开始入城集结。
阅兵指挥所设在天安门东侧的城墙根,用有线电话与各分所联系。
震撼世界的时刻到来了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伟大的中国革命的胜利,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为举世所瞩目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这一盛典,各项准备工作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
训练参加阅兵仪式的各兵种部队,准备好要放的礼炮、礼花,城楼和广场的会场布置,保证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顺利升起,以及组织30万群众参加庆祝而有条不紊,所有这些都自上而下层层有专人负责,而且不断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