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
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探究

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首先介绍了徽商这一特殊商人群体的兴起与徽州社会的关系,探讨了徽商对徽州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及徽州社会发展对徽商的影响。
通过分析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的关联,揭示了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章指出徽商的商业活动和资本积累对徽州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徽州社会的变革也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总结了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探讨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徽商群体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过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徽商、徽州、社会发展、变迁、互动关系、兴起、影响、特点、重要性、研究方向、关系解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徽商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集团,在徽州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徽州,作为安徽省的一个传统文化名区,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商业文化而闻名,徽商则是这一地区商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徽商的兴起与徽州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且相互影响。
徽商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促进了徽州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
通过商业活动,徽商在徽州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网路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徽商也受到徽州社会发展的影响,他们的兴盛与徽州社会的繁荣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从徽商的兴起到徽州社会的发展,再到二者互相影响的特点,深入分析这一重要课题的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一关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商业发展和地方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意义徽商与徽州社会发展变迁的互动关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商业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发展繁荣与徽州社会的发展变迁密不可分。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

徽商的兴盛与衰落徽州位于新安江畔,辖境为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和婺源(民国时期划归江西)。
徽州山路崎岖,陆行不便。
唯有新安江黄金水道可畅行无阻,由此至钱塘江再汇入大海。
外出经商已经成为徽州人代代传承的风习,以致“服农者十(分之)三,服贾者十(分之)七”。
他们走南闯北,即便是山陬海隅,孤村僻壤,亦不无徽州经商之人,如胡适所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是个村落。
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个小村落变成个小市镇了。
”萌芽成长三国时,吴国雄据江东,长江流域商业活动已呈繁荣趋势。
东晋建都建业(即南京),中原资财大半随之南迁,经济活动中心由北移南。
经济生产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刺激着江、浙、皖主要城市的商业活动。
早在隋代以前,宣城、毗陵(今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东阳等地就已成商贾集中之地。
这些地区环绕徽州,商贸活动带动徽州与毗邻地区的物资交流,东晋时的徽州商人就这样乘势而起,萌芽成长。
唐时,徽州土特产资源极为丰富,除竹、木、瓷土和漆外,茶的运销遍布国中,甚至漂洋过海,运抵国外。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这里的浮梁就包括祁门西南乡。
唐咸通三年(862)歙州司马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说,徽州“山多而田少”,山区“植茗,高下无遗土”山民“业于茶者七、八”“给衣食,供赋税,悉恃此。
”但凡茶叶上市,“贾客咸集,逾于诸方。
每岁二三月,赍银缗繒素求市,将货他乡者,摩肩接踵而至。
”清代徽商徽墨、歙砚,堪称徽州二绝。
徽墨首创于唐末奚超父子,南唐后主李煜盛赞徽墨,敕封奚超父子“墨务官”,并赐姓为李。
徽州每年须贡龙凤墨千斤。
歙砚取材于婺源龙尾山,故名龙尾砚。
歙砚苏轼有《龙尾砚歌》赞道:“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五代时,绩溪所产的龙须纸,质地洁白光滑,也可谓徽州名产。
南唐后主李煜将其收藏于澄心堂书殿,故名“澄心堂纸”。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共3篇

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共3篇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1徽州传统聚落空间影响因素研究——以明清西递为例徽州是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与文化景观。
其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独具特色,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适应了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方面的要素。
本文以徽州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聚落西递为例,尝试分析其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变迁,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西递的山水环境是其聚落空间形成的重要前提。
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地形道路自然,以山、水、林、石构成的四维空间,为西递营造了天然的居住和生产环境。
如西递全村126栋房屋虽然均匀分布在两侧的巨石峭壁上,但都得到了自然环境的很好保护。
其次,西递的聚落空间结构紧凑有序,建筑风格以"四合五落"的结构形态为主。
"四合"即指一个院落内设有四面房屋,一个院落与另一个院落之间,共享中轴线上的一个殿堂,称之为"五落"。
"四合五落"的建筑形态将建筑、地形、水系、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与山水相得益彰、适应了当地气候和人文环境的居住生活方式和空间布局。
再次,人们对西递聚落空间的价值观和制约因素也对其形成与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递聚落空间形成和发展既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具有强烈的准则性和集体性,保留了明清建筑艺术的精髓,也反映了徽州地区乡村社会生产关系、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的内在特征。
最后,从城市化和旅游业等方面对西递聚落空间的冲击也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旅游业的兴起,西递聚落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改造。
经济利益和观光需求的驱动,对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重建和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和变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从自然条件、人文历史背景、价值观、城市化和旅游业等方面来分析,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独特性和特色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保护西递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成与变迁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涉及多个因素的影响。
明清徽商外向流动对徽州本地的负面影响

、
人口外 向流动对徽商家庭的负面影响
骨肉疏 离 清代休宁进士汪由敦缅怀其父商 人汪清臣时说 : 当不孝等 幼时 , “ 府君 多客游 日, 比府君里居 , 不孝等又多远游。 J 徽商父子 总 ” 卷
是长期不能谋面 , 这成为强化亲情 、 家庭教育的制 约 因素 , 父子感情淡漠甚至出现隔阂也在所难免 。
收稿 日期 : 0 1 1 I 2 1 —1 一 I 基金项 目:安徽大学研究生 创新项 目“ 明清徽州人口流动 与阶层分化研究” 。 作者简介 :李磊 , , 灵璧人 , 女 安徽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 , 安徽大学历史系博士生。
・
1 6・ 0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F b 2 1 e .0 2
Vo13 . l NO. 1
明清徽 商外 向流动对徽州本地 的负面影 响
李 磊
(. 1安徽大学 历史系 , 安徽 合肥 203 ;. 309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 院, 安徽 合肥明清徽州在 文化 、 教育 、 医学、 建筑、 艺术 诸领域 取得 了巨大成就 , 这离 不开徽商 巨额 财富对徽 州本地的反
夫妇 离 别 明 以 前 , 之 人 “ 子 袒 跣 膝 徽 父 行” 1 田 , 事稼穑 ; 卷 中共 二 明代 弘治年 间 “ 妇人 纺
命案而诉诸官府之事 , 在所难免。兹仅选取明末 歙县知县傅岩对歙县之记载二例【 秽。 1
事例一 : 余万才子往 山东 , “ 遗媳在家 , 与姑 不合而缢 , 徽俗也 ” 徐立功 为妹索命” 却“ 。“ , 意 在分奁” “ ,败箧遗簪” “ ,尽归功所” 万才虽在 。“ 外, 然不能训其 妻 , 致御媳过严 , 稍儆 ” 。在这样 个并不富裕的徽商家庭 , 媳妇负气 自缢 , 娘家人
徽州文化与徽商兴衰的历史启迪

在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方面,“两浙”作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仅从文学与文化关联的意义上来说,“两浙”文化就为“两浙”作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审美视角。
以鲁迅为例,他开辟的“改造国民性”的主题思路,在整个新文化、新文学生成和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这不仅仅只是指他是浙江人的缘故,也不仅仅只是说他是一个特殊的个案(实质上,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文学而言,近现代的“两浙”区域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人士、文学家),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浙”文化对他的成长,对他的思想、性格、思维方式、文化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的痕迹。
“两浙”文化的孕育和影响,为“两浙”文化人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融入世界、认识世界的文化感知方式,使之获得了文化转基因的内在催化动力。
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特点上来看,“两浙”文化人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内源性的基因转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从“两浙”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联系上,我们发现,在明清之际,“两浙”区域作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已成定局,同时,“两浙”区域文化也因此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形成与北方区域中心文化双峰并峙的局面。
因此,到近代,在中国文化整体性地遭遇西方文化冲击,出现了空前的意义危机而不得不进入历史转型时期,由于中心文化积重难返,而边缘的区域文化则相对地获得了自身开放求变的空间;这样,一方面是大环境所驱使,另一方面则由于“两浙”文化固有特性的驱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原先一向以“柔美、“精细”而著称的“两浙”区域的江南文化,反而能够对整个文化格局的变动作出迅速的反应,并强有力地激活自身,一举走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特别是在文化观念上获得了与旧文化完全不同性质的转换,导致文化内部范式的更新,价值因子获得创造性转化,并促使新的文化理念与结构体系的生成和建构,为现代人的意义重构提供一种新的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价值观。
“两浙”文化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这种影响力,表明新文化生成与发展是有着其内在的理路(innerlogic)和质的规定性的;因为在这当中,区域文化的原型转基因功能发挥了特定的作用。
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

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王亚诺【摘要】传统聚落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通过传统聚落究其价值梳理,探寻古徽州传统村落价值,可以更好的延续传统聚落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传统聚落的功能,促进对其的保护.【期刊名称】《安徽建筑》【年(卷),期】2017(024)006【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古徽州;传统聚落;价值认知【作者】王亚诺【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在剧烈的城镇化冲击下,大量的传统聚落面临“人走屋塌”的困境,过度的商业化也破坏了原有风貌,传统聚落的原始性、文化性在逐渐消失,传统聚落遭受着巨大的冲击。
国内学者意识到传统聚落是无法再生的宝贵财富,对传统聚落的价值展开了研究,学者的研究得出传统聚落有着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景观价值、和保护价值等。
徽州传统聚落作为传统聚落的一部分,其独特的价值也值得研究,通过对比其他传统聚落具有的价值和对古徽州传统聚落研究,可以得出古徽州传统聚落有哪些价值。
传统聚落是指历史上形成仍然保存至今并相对完好的古镇、古城、古村落,其形成不仅受到了思想、伦理、宗教、习俗的影响,也受到了自然、经济、政治的影响,聚落保留下了历史文化和历史风貌特征,包括聚落布局、传统工艺、民居结构等。
传统聚落在不同的山水、地形、气候这些条件的影响下,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是每个地方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在人与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都是传统聚落的价值体现,部分传统聚落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作用,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体现。
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研究

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研究徽州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密不可分的徽商文化也成为近几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在多方面探讨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分析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一、徽商的兴起与发展徽商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商业集团之一,其兴起与明清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不可分。
徽商成员以徽州人居多,以经营茶叶、棉花、纸张等商品贸易为主,经商活动迅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和商业制度,同时也对当地经济、社会形态、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徽州古建筑的历史徽州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唐朝时期,其已经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商业城市,也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到了明清时期,徽州的发展更为迅速,同时也形成了徽州建筑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徽州古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砖瓦结构相连的建造方式,以石雕、木雕、画像为装饰,展现出了中国园林和建筑文化的特色。
三、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的风格徽州古建筑的风格和徽商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徽商文化在商业活动中崇尚“诚信守信”,“厚德载物”,这也影响了徽州古建筑的建筑风格。
徽州古建筑的外观讲究朴实、大方、厚重、华丽,内部布局合理、舒适,这与徽商文化倡导“陋室清源,俭以养德”的理念有所关联。
2、建筑材料的选择徽州古建筑的建筑材料多样,艺术性强,这也来源于实用性和建筑风格的要求。
徽州地区资源匮乏,因此需要精打细算,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充分体现了徽商文化的精髓。
3、建筑的工艺技术徽州古建筑的木结构建筑和砖雕、石雕的装饰技巧是徽州古建筑的特色之一,这也与徽商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徽州的木材资源丰富,同时也汇聚了大量的匠人,他们以技艺高超、精致的工艺,创造了徽州古建筑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
结语徽商文化对徽州古建筑的影响不仅是表现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上,同时也体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
浅谈徽商文化在皖南建筑的表现

浅谈徽商文化在徽派建筑的表现一幢幢粉墙黛瓦的百年老屋错落有致地镶嵌在这一片宁静优美的大地上,几百年历史的砖瓦楼阁风雅依然,散发着被时光浸润过的温暖和暗香,萦绕在窄窄的青石街巷中,盘旋在灰白的天际上。
如同时间深处飘出的一首似曾相识的诗歌,完整地让你忘记了过去和现在。
坐在时光的流水上凝望着它,仿佛一幅被时代凝固的历史画卷,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东方旧梦。
在皖南,有这样一个奇妙的地方:田间有村,村后有山,山上古树浓荫,村前有水,水倚田园,有着粉墙黛瓦的朴素、青山碧水的清纯、田园风光的恬然……这就是中国最美丽的小山村--西递!春之西递,一株株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很是壮观;夏之西递,带上一把雨伞,在雨中漫步西递的乡村青石板小巷,泡上一杯黄山的毛峰,看叶在杯里轮回般的重生;秋之西递,高大的红枫下是金黄的柴垛,白墙黑瓦的房子顶上晒起火红的辣椒,碧绿深潭里漂着零星的红黄叶片;冬之西递,繁华零落,清淡的建筑在冷色调的山水中,淳朴的古村,中国味道的年。
西递的春夏秋冬,俨然一幅幅闲适、清幽的淡墨素描,一幅幅天人合一的画卷……一、什么是徽派建筑皖南一带的,为古代徽州之地。
这里山川秀丽,丘陵起伏,物产富饶。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活跃,文化日趋繁盛,民间住宅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徽派民居,成为中国汉族民间住在宝库中的精美之作。
直到今天,在皖南赣东北地区,保存完好的明清民间住宅建筑仍相连成片,处处可见。
像,安徽黄山市呈坎村的大量古建筑中,就有明代住宅36处;安徽黔县西递村保存有明清民居124幢;江西婺源有30余处数十栋连成一片的明清民居建筑;而安徽屯溪市长达1200余米的老街,更是向世人展现了明清商业街的建筑风貌。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二、徽派建筑和徽商文化的历史渊源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周星宇(天津大学 300073)摘要:介绍了徽州、徽商和徽州传统聚落。
从徽商的经济实力、儒家修养及生活方式三方面简要分析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的影响。
指出了徽商对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发展及保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徽州,徽商,传统聚落徽商在徽州独特的自然社会条件下出现,并逐渐成为徽州人的生存方式。
徽州的传统聚落保存完整、真实,记录下了大量徽州各个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历史信息。
徽商,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儒家修养及特殊的生活方式对徽州传统聚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徽商的利润除了继续投资以外,多用于购买田地,修建祠堂、书院、私宅等以及公益事业。
从而由徽商汇集而来的大笔的资金转化成了徽州的祠堂、私宅、学堂、戏台……在这个过程中徽商的价值取向和具体需求也融入了徽州传统聚落文化之中。
1徽州,徽商与徽州传统聚落徽商作为中国明清时期的第一商帮,徽州传统聚落作为完整而珍贵的聚落,两者都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在明清时期达到繁荣的顶峰。
1.1徽州徽州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宣和三年,从地域上讲主要指现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结合部。
徽州最重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移民社会,另一个就是四面为山,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徽州原始居民为山越人,两晋、唐末及两宋之际的移民士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儒家文化与大量的闲置资本。
徽州独特的社会自然环境孕育了独特的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
徽人经商是徽州经济最重要的方面,徽文化是徽州极具典型意义的地方特色文化。
现存的徽州传统聚落不仅仅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还记录下了徽商曾经的辉煌。
1.2徽商徽商即徽州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结成的商帮集团,始于南宋,直至清道光年间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并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州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互通有无的传统习俗和移民社会特殊的环境背景是徽商诞生的主要原因。
从明嘉靖到清嘉庆的300年间,是徽商的兴盛时期。
期间,徽商活动范围广,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以经营盐、典、茶、木为主,资本特别雄厚。
1.3徽州的传统聚落现存的徽州聚落主要是明清时代建筑。
传统聚落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对生活的诉求。
徽州传统聚落保存完整、真实,风貌独特,承载了大量珍贵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信息。
徽州传统村落是徽州传统聚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徽州传统村落西递、宏村都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村落大多是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与发展的,主要根据农耕的需要来组织聚落空间,经济上自给自足。
而徽州的传统村落作为徽商反哺乡里的产物,经济上的依赖性比较大,空间布局上脱离了农业的束缚,更注重风水等文化层面的需求。
移民社会的背景又使其能在建设之初与发展过程中整体规划,从而形成了家族性的组团、整体的布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2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徽州传统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力支持明中叶商业繁荣,已出现拥有百万巨资的徽商。
在清代,如徽人汪交如、江春、鲍志道等大盐商,甚至拥有千万的资产。
徽商作为一个同荣共辱的商帮集团,这些典型的足以证明徽商当时经济实力之巨。
徽州传统聚落规模庞大、修建水平高,这主要得益于徽商的经济支持。
2.1徽商的经济支持是徽州传统村落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微州古村落是由徽商反馈乡里的寄生型村落。
徽商长期的资金投入影响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发展。
徽州人的富裕主要得益于徽商。
徽州较高的经济水平,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地少人多、聚落建筑密度较高的状况。
据记载,在徽州的一定时期,有大概70%的成年男子从事商业活动。
而经商成功的徽人大多回乡修葺住宅。
大量的徽商住宅是构成徽州传统聚落的重要部分。
荣归故里的徽商除了修建自宅,还在经济上支持祠堂、学堂、戏台、道路等公共建筑设施的建设。
2.2徽商的兴起直接促进了徽州集镇码头的发展作为商贾四出的徽州,必有因商业发展使之而来的便捷的交通和供商人休息落脚的集市城镇。
其中就有由新安江、横江、率水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的屯溪老街。
由于南宋迁都杭州,徽杭之间的水陆交流日渐频,商业繁胜,不少徽商在此落脚转运货物,屯溪老街依据其地理位置优越得到初步发展。
屯溪老街店铺模仿宋城的建筑风格,集店面、作坊、住宅于体,保留了古代商家“前店后坊”和“前铺后户”的经营格局和居住形式,多为几进,狭窄幽深,依靠内部天井采光。
3徽商特殊的生存方式影响着徽州传统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徽商特殊的生存方式一是与统治阶级相联系,另一个就是以宗族为纽带。
徽州作为人口不断涌入的移民社会,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导致大量的徽州人从商。
而这些从商的徽州人以宗族为纽带,通过科举入仕,依靠封建政权为其服务,达到对一些行业垄断经营的效果。
3.1徽州人大量从商的生活方式影响住宅的功能性由于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家中多为老弱妇孺,徽州住宅特别注重防盗的功能。
除建筑普遍外墙高耸极少开窗外,还现存一些独特的防盗措施。
在南溪南村的老屋厅就是一例。
老屋厅的房门略后退,与墙不在一个平面上,并在窗外设坚固的横档以增强防盗功能。
位于正楼北面的边门以厚铁皮为最外层,中层是较薄的青砖,内层为优质木材,从而达到了很好的防火、防盗的效果。
3.2强烈的宗族观念使徽商注重祠堂的修建徽州作为移民社会,自汉末起,外迁入的始祖逐渐繁衍形成的若干家庭聚于一村,形成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传统聚落。
族居的徽州人宗族观念特别强烈。
依靠宗族关系结成的商业群体有利于徽商的发展。
徽商主动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祠堂的修建,以强化宗族意识,提高自己在宗族里的地位,并炫耀经商的成功。
祠堂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重要精神场所,在徽州聚落中占有重要地位,一般位于村落的中心,并且是修建规模最大、最考究的建筑。
徽州现存的祠堂数量极多,修建精美,并有宗祠、家祠、支词之分,他们以群体的形式体现了强大的宗法观念。
3.3徽商重视书院的建设是其参与政治的必然选择读书不仅能提高徽商集体的文化素养,而且经由读书科举而进入仕途参与统治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徽商十分重视徽州书院的建设。
有了徽商的支持,徽州的书院与其他地方相比就有了更多公益公共的性质。
著名的歙县盐商鲍志道就捐银3000两用于古紫阳书院的修复,并在书院建成后有捐助8000两,以交商生息的形式作为书院的日常开销。
现今由还屹立如初的由曹文埴题字的“三元坊”就见证了那段历史。
4徽商良好的文化修养使徽州传统聚落独具魅力徽商注重商业道德,并且在文化上有着自己完整而先进的理论框架。
徽程朱理学对徽文化影响极大,徽商从此出发,形成了“贾儒相通”、“左贾右儒”的观念。
从更深层次上讲,儒行是儒家思想思想渗透与制约下的徽州商人的必然选择。
商业本身具有高风险性,但是回流到徽州社会的商业利润成就了商人的儒行,稳定了徽州社会。
将商人的“利”与儒家的“义”巧妙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徽商的发展。
崇尚儒行的价值取向,使得徽商独具文人情怀,徽州传统聚落含蓄、内敛而又雅致清高。
崇尚儒学的徽商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经济和文化水平如此之高的古村落里,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都是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儒家理念。
居住着徽商的徽州传统聚落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恢宏壮观。
徽商虽富甲一方,但受传统建筑形制制约,其建筑不可能与官邸的威严宏相大争,于是徽商独辟蹊径于内部的装饰雕刻上。
形成了淡雅简练、韵律感强的外观,和典雅华丽、巧夺天工的内部。
以表现徽人的生活情景为主的徽州“三雕”就是徽商建筑耗资最大的部分。
盼望经商荣归的情绪普遍存在于徽州每个商贾家庭里。
从而商旅题材成为徽州三雕的重点题材,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徽商民居中的大量楹联,以其文字简洁、思想深邃,形成了强烈的儒商文化氛围。
如:“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勿求珠玉富,但望子孙贤。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等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等等。
徽州民居古楹联不少出自名家之手,直到现在其朴素而精辟的语言依然熠熠生辉。
5小结文化的繁荣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徽商在践行儒行,反哺乡里的时候,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影响着徽文化的足迹。
徽州传统聚落作为徽文化的载体,记录下了徽州人以宗族为纽带,大量从商,亦儒亦商的生活状态。
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徽商对徽州传统建筑的影响之巨。
徽商凭借良好的经商素养和儒商结合的“徽骆驼、绩溪牛”的精神,辉煌百年。
徽商作为徽州人适应自然和社会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并不是偶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徽商的崛起是徽州形成特殊文化价值村落的原动力,也是徽州传统聚落发展兴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参考文献[1]吴晓勤. 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2]潘小平. 徽商正说明清中国第一商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胡召芹. 浅论在徽商影响下的徽文化发展[J]. 徽州社会科学,2007(6).[4]江世龙. 中国徽派建筑之旅[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5]《走遍中国》编辑部.走遍中国-安徽[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9.[6]胡中生. 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2009(4).[7]臧丽娜. 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J]. 民俗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