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非遗文化的介绍

徽州非遗文化的介绍
徽州,位于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一带,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非遗文化传承地。
徽州非遗文化源远流长,涵盖了
丰富多彩的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徽州非遗文化包括徽派建筑、徽剧、徽州绣、徽州木雕、徽州
石雕、徽州石拱桥等众多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
其中,徽派建筑以
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的瑰宝。
徽剧是徽州地区的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表演风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绣是徽州地区的传统刺绣工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
风格而著称。
徽州木雕和石雕则展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作品精美细腻,栩栩如生。
此外,徽州石拱桥也是徽州非遗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石拱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艺术品,
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建筑智慧。
徽州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徽州非遗
文化正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只有通过加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才能让徽州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徽州有哪些特色风俗?

徽州的宗族社会徽州宗族社会的真正形成,应该是从西汉末到北宋末的几次大战乱期间,中原望族大量迁入徽州之后。
宗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尝散处”;每族有祠堂,用以祭祀祖先和处理宗族大事;每族有族谱,“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每族有族规,作为宗族所有成员的行为规范;每族有列祖列宗的坟墓,“千年之冢,不动一抔”,以供子孙定时拜祭,特别是清明时节的全族祭墓;每族有族产,其收益用于祭祀祖先和宗族的公益事业,也用来资助族内贫穷而优秀的青少年读书。
宗族社会对于凝聚宗族的力量,缓和内部的矛盾,加强族人的教化,培育本族的人才,抵抗难测的灾难等,有其积极作用,但如不能与邻村他族和好相处,也会有因利害冲突而产生不和,甚至出现械斗。
徽州的土地制度徽州在住民日渐增多之后,土地的制度分为宗族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
个人所有的土地又有自耕、出租、出当共三种。
出租的土地是由土地所有者与租用者按三、七或四、六或对半分收谷物。
出租有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的叫永佃,永佃的田即使原主卖了田,佃户仍有权继续租用,形成了所谓“久佃成业主”的现象。
出当的土地是由当入的人根据行情和当的期限,付给当出的人一笔钱之后,即开始自种自收。
到满期时,当出的人付还同数量的一笔钱给当入的人,即可收回所当之田。
出租的田,由田主缴纳皇粮。
出当的土地,由当入的耕户缴纳皇粮。
徽州山多田少,占地30亩就被看作地主,大量土地主要是集中于各宗族的祠堂。
地主与自耕农因故出售土地,一般都卖给祠堂。
以求“倒户不倒族”,即一家败了,一族仍可兴旺。
徽州的土地制度是与徽州的宗族社会恰相适应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徽州宗族社会所派生的。
这种土地制度无疑有稳定与巩固徽州宗族社会的作用。
徽州村落先秦时期,徽州地区只有原住民──山越人的原始村落。
在中原士族多次向徽州大量移民之后,所建的移民村落,既具生活功能又具审美价值。
其中著名的村落半数以上是唐、宋时期北方移民始建的。
由于中原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追求,并有防卫盗贼侵犯的需要,又有风水观念的支配,更有相当经济实力。
徽州的民俗民风作文

徽州的民俗民风作文
徽州的民俗民风,说起来可有意思了!
一大早,你还没睡醒呢,徽州的老人家就已经开始忙活了。
他们烧水沏茶,那黄山毛峰,喝一口,哎呀,整个人都精神了!
午后太阳正烈,村里的妇女们就找个凉快地儿,围在一起纳鞋底。
聊天声、笑声,混在一起,比啥音乐都好听。
节日的时候,那可就热闹了!舞龙舞狮的,锣鼓震天响,大家都跑去看热闹。
孩子们更是开心,在人群里窜来窜去,玩得不亦乐乎。
说到吃的,徽州的特色菜可不少。
比如那臭鳜鱼,听着名字可能有点怪,但吃起来,哎呀,那叫一个香啊!还有毛豆腐,外酥里嫩,口感超棒。
走在徽州的小路上,经常能看到农夫挑着担子,哼着小曲儿。
他们脸上挂着笑,一看就知道,这日子啊,过得挺滋润的!
总之,徽州的民俗民风,就像这里的山水一样,独特又迷人。
你要是来了,肯定得好好体验一把!。
徽州风俗

徽州风俗一,祭祀文化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
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
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
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
徽州舞蹈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
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
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
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面具,我们可以窥视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
二,节令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安徽徽州,素有“黄山脚下江南第一州”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家乡风俗。
徽州古村落,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家乡风俗,传承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乡愁之地。
家乡的风俗是徽州人民的独特文化象征,它包括了徽州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方方面面。
在古徽州,每逢重阳节,家家户户都会去登高采菊,品尝重阳糕,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而在冬日里,家家都会煮一锅热腾腾的糖瓜瓤,邻里相邀,共同品尝,围炉而坐,温暖如春。
这些细小的风俗细节,凝聚着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徽州人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家乡风俗的亮点之一。
比如,每年的春节,徽州古村落内都会举办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将欢乐和祥和带给每一个村民。
而清明节时,人们在墓地上祭拜祖先,烧纸扫墓,以表达对祖辈的敬仰之情。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更将古老而美好的习俗传承下去。
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村落建筑和器物上。
徽派建筑以精美的徽派砖雕、木雕而闻名,其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
而徽州方言的使用也是徽州家乡风俗的一部分,村落里的老人们多以徽州话进行交流,这一传统方式的延续,为家乡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希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尊重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家乡风俗,让徽州文化在世代传承中永葆生机。
黄山有什么民风民俗

黄山有什么民风民俗民风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是人民群众最贴心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让对于民风民俗有深入的了解,下面整理了黄山的民风民俗,欢迎大家的阅读!黄山的民风民俗大全黄山的民风民俗: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者一般为年长女性,称“媒婆”。
行聘俗称“送担”,女方接礼后当天回礼,婚事即定。
定亲后,由男方选定结婚日期通知女方,称“请期”。
请期后搬行嫁。
迎亲当天,由姑妈或舅妈用两根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谓之“开脸”,亦称“拉面”。
接着便是迎亲、拜堂、闹洞房。
婚后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拜父母,谓之“回门”。
此为“明媒正娶”。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20世纪50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
80年代后,有采取旅游结婚和集体婚礼形式的。
黄山的民风民俗:重阳庙会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为正日。
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
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黄山的民风民俗: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
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
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黄山的民风民俗: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
该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的。
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内容

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内容徽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中,交际礼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传统礼仪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修养的体现。
在徽州,人们非常重视面子和礼貌。
在交际场合,他们注重细节,遵循一系列的礼仪规范,以展示他们的教养和品德。
以下是一些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的内容:1.见面礼:徽州人注重礼节,见面时通常会行礼,表达彼此的尊重。
男士通常会施以一揖,右手捧拳,微微低头,表示问候和尊敬。
女士则会施以一揖一拜,右手捧拳,左手托拳,微微低头,表示问候和崇敬。
2.问候礼仪:在徽州,人们非常注重问候的礼仪。
当你见到长辈或上级时,会用恭敬的语气称呼他们的名字,并行礼以示敬意。
在与朋友或平辈的交往中,可以用亲切而尊重的语气称呼他们,如“大哥”、“小姐”等。
3.宴会礼仪:在徽州的宴会上,人们注重座次和饮食礼仪。
宴会的主人通常会安排座次,地位高的人坐在主位,其他人根据地位和年龄来安排。
在吃饭时,徽州人会用筷子尊重地夹菜,而不是直接用手。
并且,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
4.礼品馈赠:在徽州,礼品馈赠是交际中的重要环节。
当你受到他人的款待时,应当回赠一个礼物以示感谢。
一般来说,礼物应当精心挑选,符合对方的口味和身份地位。
同时,送礼时应当使用双手递上,并表示谢意。
5.言谈举止:在徽州,人们注重言谈举止的文雅和得体。
在交谈时,应当注意控制音量,避免大声喧哗。
同时,要遵守礼仪,尊重对方,不轻易打断他人的发言。
在交流中,应当使用文雅的语言,避免使用粗俗或冒犯性的词汇。
以上是古徽州传统交际礼仪的一些内容。
这些礼仪规范是古徽州人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对自己修养的体现。
如今,虽然社会变迁,但徽州人对传统交际礼仪的重视仍然保持着。
这些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的延续。
它们让徽州人与人交往更加和谐,也为徽州的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第五讲 徽州风俗概述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婚姻礼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 礼教,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 规和许多烦杂琐碎的风俗。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 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 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 闹洞房、回门。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 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开脸美容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 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 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 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 人。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 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 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 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 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 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 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 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 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 “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
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 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 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 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 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 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 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 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 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 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 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 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 如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 又称“嬉钟馗”,流行于 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 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 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 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 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 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 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 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 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 动,煞是热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的民风民俗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安苗节】传统节令。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
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
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
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
又称"靖阳节"。
屯溪黎阳旧俗。
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
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
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
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
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
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
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
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
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
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
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
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
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
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
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
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
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
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阵、鼓乐队。
九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
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
建国后,庙会改变了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会。
【春节】传统节日。
俗称 "过年"。
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
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
除夕,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
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时,鸣放爆竹迎接新年。
正月初一为春节,清, 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
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
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
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
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
1949以后,拜祖敬神和拜谒宗等习俗逐步消失,兴趣开展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活动。
【打老虎】节令习俗。
农历二月初二日,黟县每家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
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上不打天,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
打后放一串鞭炮,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人吃"老虎馃"避邪。
【灯彩】民间游艺。
徽州灯彩分为花灯、布龙灯、板龙灯、马灯、狮子灯数种。
花灯用篾扎成,糊以彩纸。
主灯有桃花灯、花船灯、鹬蚌灯,伴之走马灯、宝莲灯、宫灯及扎成花篮、动物、蔬菜、瓜果等各种式样的提灯。
桃花灯由男子青年扮演丑旦两个角色,旦扶桃花灯,丑持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
花船灯又叫荡花船,由男女扮夫妻两人,妻坐船,夫掌舵,表演划船、摇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捕蚌动作。
各种花灯,均有乐队伴奏。
布龙灯用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或十二节连成,罩之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
游灯时燃烛其中,随龙珠引导起舞。
板龙灯以竹骨彩纸制成龙头龙尾,龙头长达 2.3米,高2.66 米左右,前额高耸,眼似铜铃,嘴巴突出,口含龙珠;龙尾约2米长0.3米宽,按各地习俗制成鱼尾、虎尾和龙尾三种。
龙身由几十节或百余节1.6米长0.3 米宽的长方形木架子活楔相连,每节木架上装一对花篮灯或灯笼,每节由一人扛着走舞动。
龙灯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伴奏。
游灯时鞭炮齐放,烟火缤纷,锣鼓震天,一片欢腾。
马灯用篾扎成马形的前、后身两段,再糊以色纸。
游灯时以一人操作,前段缚于人身前,后段缚于人身后,在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唱。
狮子灯为用篾扎成狮头狮尾,以布罩之成狮形,藏两人于其中舞动,另一人持彩球引导,逗其做抢球、扑球、含球、抓痒、打滚、跳跃等动作。
舞狮时配有锣鼓助兴和音乐伴奏。
【地方会】传统庙会。
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日在黟县城中举行。
九月初一日,黟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上街游行,继之南门头的"地方王"夜间出巡。
逢三、四、八、十日的白天,四乡"地方"全部集中城区出会,旧称"出地方"。
整个会期,举行踩高跷、抬阁、演地戏,扮"总甲"、"解差"、罗汉等文艺表演,四乡的健壮青年还进行"掷叉"等武术表演。
【东源港庙会】传统庙会。
农历正月初六在淳安县东北东源举行。
传由纪念东汉方储诞辰而成。
会期10天。
日夜演戏,商贩云集。
【冬至节】传统节日。
系阴节,旧时多于这天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
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郎读祭文,祭祀秩序肃然。
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
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端午节】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
从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艾蒿、大蒜、绿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
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
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
各县举行跳钟馗以驱恶,沿河城镇均举行划龙舟比赛,还有以竹或木制神船旱游以禳灾的习俗。
农村有吃裹粽的习惯。
【段莘十八】节令盛会。
是婺源县段莘村汪姓新春祈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的祭祖大典。
庆典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共 10天。
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戏搭配,且规定两天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杀人戏;保佑婴孩出痘出麻顺利日,不演花脸戏。
期间的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堂"观灯"。
十八日起,连续三天在汪氏宗祠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
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汪华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汪华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
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500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
祭猪饲养在上年中秋由抓阄确定的四户家中,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
每年段莘村做十八,四乡亲朋云集,隆重热闹。
【二月二】传统节令。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生日,古徽州称"龙抬头日"。
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
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即将开始,进入繁忙的劳作。
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
绩溪县风俗,要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煮熟,供奉土地。
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和,祭祀土地神。
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
【方储忌辰庙会】传统庙会。
三月三日为东汉著名学者方储忌辰。
每年此时,淳安县茶园镇、东源进贤渡举行纪念活动,有列队出巡、高跷、十番锣鼓、昆曲演唱等表演活动。
届时,乡民会集,热闹非凡。
【放水灯】节令习俗。
每年阴历"七月半"举行,以驱除落水鬼和祭祀祠牵头,水灯用纸篾扎成,形似喇叭。
是夜,从村子河流上游放灯于水面,喇叭朝上,内插一点燃的蜡烛。
水灯满河,缓缓漂移,烛光点点,若水天星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