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徽州风俗

合集下载

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

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

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俗节,不少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因素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方15岁"及笄定聘俗称"下定"、“定亲”。

选定吉日,男方备下“鸳鸯礼书”去“下定书”,送“头节礼”,女方下“批书”请期请期日子。

一般是农历四月送日子,腊月或正月举办婚礼。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须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搬行嫁”开面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给新娘开面,即用两跟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

迎亲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

拜堂歙县、黄山区等地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郎亲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

闹洞房俗称“吵新人”,目的在“吵”,寓有“吵发”之意。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门的,称“双回门”。

生育旧时徽州妇女生育,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和风俗习惯。

催生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帽和尚衣、包裙、口涎围、小鞋袜等,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称“催生’报喜孕妇临产接生时,须叱退杂人,同时打开所有的'房门、橱箱的锁、寓意“松关”三朝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叶给小孩洗澡,称‘洗三朝”,古称“汤饼之喜”取名孩子一般于“三朝”取名,也有不拘时日。

满月婴儿满月,要剃胎发。

剃毕,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据说是为了解除胎气。

移窝婴儿第一次走亲戚必须到外婆家,俗称“移窝”抓周孩子满周岁,要做“生日”,行“抓周”礼。

寿诞即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一般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寿礼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分送亲族友好,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戏院喜。

寿庆仪式庆寿之家发出请柬。

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挂“百寿图”,两边挂贺联。

徽州传统的端午习俗

徽州传统的端午习俗

徽州传统的端午习俗徽州俗语:“吃了端午粽,棉衣箱里送。

”说明真正进入热季了,各种害虫和疾病也多起来,人们便采取一些防疫措施。

从端午节民俗活动的实际功能看,这是一个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节日,有人称之为中国古代卫生节。

徽州有着独特的端午习俗,而且“十里不同俗”。

就说端午粽,绩溪和歙县东乡一些地方过端午节就不吃粽子,粽子是在二月二祭祀社公老爷和土地神时才吃。

黟县不少地方这一天也不吃粽子,过年时才吃。

而另一些地方却有吃粽子的习俗。

同样是吃粽子,各地的粽子也不一样。

歙县南乡是包白米粽,吃的时候沾上白糖。

而休宁和婺源一带则吃灰汁粽,用草木灰水浸糯米,外用箬叶裹成四角长形煮熟,这种粽子含碱质,解油腻,宜冷食,易贮藏。

以前徽州人端午习俗活动非常丰富。

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都要大扫除,门前窗口插上艾草、菖蒲,挂大蒜,这些东西都会散发出一种气味,可以驱除虫蝇。

有的人家堂前还挂上钟馗像。

端午节前,外婆要送给外孙或外孙女一套夏衣,配以虎头鞋,还有红布兜肚,以及用香末、蒜头等缝制成香囊等。

供小孩在端午节这天穿着佩戴。

晚辈则向长辈送上绿豆糕、茶食等礼品。

端午当天,正午时分,家里要烧香礼拜,祭祀祖宗。

然后全家聚餐。

午餐是正餐,要吃端午粽、发酵面饼、茶叶蛋、腌鸭蛋、绿豆糕、端午豆、熟蒜头(有些地方是鲜猪肉烧大蒜)等。

喝雄黄酒,就是把雄黄渗进酒中,大人拿来喝,小孩用指头沾一点,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以辟邪。

主妇们还要用艾草沾上酒,洒在墙脚、角落,同时在住宅内薰白芷、苍术,借此驱赶害虫。

早在端午节前,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就用丝线织成缨络,再用彩绸缝制成菱形或梯形的香袋,装饰上流苏,中间放入艾草,称为端午锦,据说挂在胸前可以避瘟病。

妻子把它送给丈夫,订婚的姑娘送给未婚夫,未婚的女孩也可以送给心仪的男孩。

对相对内敛的徽州女人来说,端午节还是一个难得的表达自己感情的节日。

除了上述以家庭为主的习俗活动外,一些村镇还在这天举行一些大型活动,主要有划龙舟和嬉钟馗,均在端午节下午举行。

徽州有哪些特色风俗?

徽州有哪些特色风俗?

徽州的宗族社会徽州宗族社会的真正形成,应该是从西汉末到北宋末的几次大战乱期间,中原望族大量迁入徽州之后。

宗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尝散处”;每族有祠堂,用以祭祀祖先和处理宗族大事;每族有族谱,“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每族有族规,作为宗族所有成员的行为规范;每族有列祖列宗的坟墓,“千年之冢,不动一抔”,以供子孙定时拜祭,特别是清明时节的全族祭墓;每族有族产,其收益用于祭祀祖先和宗族的公益事业,也用来资助族内贫穷而优秀的青少年读书。

宗族社会对于凝聚宗族的力量,缓和内部的矛盾,加强族人的教化,培育本族的人才,抵抗难测的灾难等,有其积极作用,但如不能与邻村他族和好相处,也会有因利害冲突而产生不和,甚至出现械斗。

徽州的土地制度徽州在住民日渐增多之后,土地的制度分为宗族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

个人所有的土地又有自耕、出租、出当共三种。

出租的土地是由土地所有者与租用者按三、七或四、六或对半分收谷物。

出租有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的叫永佃,永佃的田即使原主卖了田,佃户仍有权继续租用,形成了所谓“久佃成业主”的现象。

出当的土地是由当入的人根据行情和当的期限,付给当出的人一笔钱之后,即开始自种自收。

到满期时,当出的人付还同数量的一笔钱给当入的人,即可收回所当之田。

出租的田,由田主缴纳皇粮。

出当的土地,由当入的耕户缴纳皇粮。

徽州山多田少,占地30亩就被看作地主,大量土地主要是集中于各宗族的祠堂。

地主与自耕农因故出售土地,一般都卖给祠堂。

以求“倒户不倒族”,即一家败了,一族仍可兴旺。

徽州的土地制度是与徽州的宗族社会恰相适应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徽州宗族社会所派生的。

这种土地制度无疑有稳定与巩固徽州宗族社会的作用。

徽州村落先秦时期,徽州地区只有原住民──山越人的原始村落。

在中原士族多次向徽州大量移民之后,所建的移民村落,既具生活功能又具审美价值。

其中著名的村落半数以上是唐、宋时期北方移民始建的。

由于中原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追求,并有防卫盗贼侵犯的需要,又有风水观念的支配,更有相当经济实力。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吃在中国,感觉中国是一个吃货的国家,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各种特色美食,下面店铺推荐徽州潜口的饮食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徽州潜口“八碗八盘”饮食习俗潜口八碗八盆的菜谱,是徽州地区人们在各种喜庆宴请客人时公认的一种规格。

也是招待贵宾的必须菜肴。

徽州八碗八盆的溯源。

如要问这八碗八的启用时期,虽然未见历史记载,但有民间传说:古时候徽州商人,为了图吉利、创大业,他们首先创造八仙桌,用八仙桌来宴请八位仙人而定名。

八仙桌在祖国神州各地,尤其在徽州自唐朝一直到现在,无论大户小户,每家堂前都摆有一张八仙桌,富户人家讲究豪华美雅,要精制八个象鼻或十六个象鼻的八仙桌,就是最起码的农户,也要备一张筒单的八仙桌。

为此徽州各地,自古至今,凡是嫁女、结婚,寿诞和丧事宴请客人,都青一色用八仙桌,即八个人到齐后上菜开席。

古代神州相传中的八位仙人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徽商就利用这个民用的优势和信任,用八仙桌,以八碗八盆来款待八位仙人面得美名。

八碗八盘俗叫——“八碗八”,这是一种“席面’的规格,但其中还有不同的区别,这主要看东-家的条件和宴请贵宾的地位,正所谓徽州人说的一句古老话:‘请客由东家’。

八碗八有以下类别:粗八碗、细八碗、八碗八、八碗八二点心和海席等。

不管怎么划分,但是鸡、鱼、肉三鲜不能少,如果是海席,除三鲜外还要增加“三海”(即海菜),这俗叫“三鲜三海”。

粗八碗:这粗八碗的席面,过去都用在嫁女、娶媳喜庆宴请时中午的女客人,嫁女叫“抬姑”、娶媳叫“抬新人”。

这八碗的菜肴是:肉圆、鸡、红烧肉、鲜雾、甜枣汤、炒肉丝、笋干、鱼。

席上女客人全部喝黄酒(过去俗叫水酒)。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单独女客人席面已悄悄给取消,而采用男女客人同桌,宴请一次就算是结束了。

这里还要补充一句,宴请时全都用的是青一色葵花莲大碗和八仙桌。

细八碗:这细八碗的席面,是过去在喜庆中宴请的男客人,如嫁女时的“送亲宴”和娶媳妇时的“贺(和)房宴’。

徽州风俗

徽州风俗

徽州风俗一,祭祀文化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

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

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

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

徽州舞蹈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

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

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

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面具,我们可以窥视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

二,节令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安徽徽州,素有“黄山脚下江南第一州”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家乡风俗。

徽州古村落,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家乡风俗,传承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乡愁之地。

家乡的风俗是徽州人民的独特文化象征,它包括了徽州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方方面面。

在古徽州,每逢重阳节,家家户户都会去登高采菊,品尝重阳糕,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而在冬日里,家家都会煮一锅热腾腾的糖瓜瓤,邻里相邀,共同品尝,围炉而坐,温暖如春。

这些细小的风俗细节,凝聚着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徽州人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家乡风俗的亮点之一。

比如,每年的春节,徽州古村落内都会举办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将欢乐和祥和带给每一个村民。

而清明节时,人们在墓地上祭拜祖先,烧纸扫墓,以表达对祖辈的敬仰之情。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更将古老而美好的习俗传承下去。

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村落建筑和器物上。

徽派建筑以精美的徽派砖雕、木雕而闻名,其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

而徽州方言的使用也是徽州家乡风俗的一部分,村落里的老人们多以徽州话进行交流,这一传统方式的延续,为家乡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希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尊重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家乡风俗,让徽州文化在世代传承中永葆生机。

第五讲 徽州风俗概述

第五讲 徽州风俗概述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婚姻礼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 礼教,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 规和许多烦杂琐碎的风俗。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 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 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 闹洞房、回门。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 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开脸美容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 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 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 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 人。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 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 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 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 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 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 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 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 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 “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

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 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 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 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 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 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 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 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 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 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 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 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 如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 又称“嬉钟馗”,流行于 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 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 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 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 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 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 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 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 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 动,煞是热闹。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徽州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流派,始于唐朝,兴于明清时期,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为中心。

徽州文化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民俗、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建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徽州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严谨的结构体系、细致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技艺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徽州建筑徽州建筑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形成的,而至明、清两代时期达到极盛。

徽州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典雅高贵,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徽州建筑的特点是“四进四厅”,即前门、外厅、中厅、内厅。

四厅按大小递减排列,依次对着前面一厅的门,形成格局完整,结构严密的整体。

建筑中还有丰富多彩的细节装饰,如雕花、画门、琉璃瓦、马头墙等。

徽州建筑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石材,而石材则常常作为地基或基础构造使用。

徽州建筑的木构架结构通常使用无榫结构,檐口常采用飞檐式,以增强建筑形象的立体感和轻盈感。

徽州建筑装饰雕刻精美,常常采用天、地、人、鬼、神、兽等各种图案,体现了徽州人对生活的崇尚、富足和向往。

同时,徽州建筑的装饰还流露出整个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二、徽州绘画徽州绘画是徽州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其风格独特,流派丰富,其中门派最为有名的是“芜湖法”。

芜湖法以细画著称,细致入微、用笔清晰,表现出了徽州人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

徽州绘画的主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

其中山水画,尤其是徽派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派山水画强调画面的平衡美和空间感,注重用笔技巧来表现整个画面的气韵和品味。

徽派山水画的遗产轮廓清晰,色彩浓郁而又不失淡雅,线条含蓄而又不失灵动。

徽派山水画风格独特精湛,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贡献巨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

三、徽州音乐徽州音乐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唐朝以来,徽州人就对音乐有着很高的热情和追求。

徽州音乐以“丝竹合韵”的演奏方式或者即兴伴奏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徽州风俗的主要内容
1、徽州风俗的内容划分 2、细说徽州风俗
1、徽州风俗的内容划分
徽州风俗的划分种类有很多。有的人把徽州风俗分 成七大类: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礼仪风俗、岁时 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文学。
也有人将徽州风俗划分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礼仪 习俗、时节习俗、民俗游戏、民歌、民间传说、民 俗信仰、民间组织等九种类型。
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 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 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 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 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 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 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 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 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 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 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 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 如意。
说媒
旧社会的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 始关心其婚事。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 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 委托媒婆前往提亲。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 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 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若厨房三 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 利。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 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 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 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 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 乐,以示庆祝。
学艺:民国时期,学艺拜师必须经过中荐人 出面,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 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 般一年出师;木工学艺,则为三年,均无工 资,师傅只供给伙食。三年升为伙计,师傅 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营生。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 “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
饮食习俗:徽州人主食通常以大米、玉米、 小麦为主;常吃的菜肴主要分为蔬菜(羊角、 丝瓜、葫芦、青菜、茄子、辣椒、苋菜、韭 菜、芥菜、莴苣等)、野菜(蕨菜、竹笋、 香菇、木耳、金针菜、马兰头、荠菜)、荤 菜(鸡、鱼、肉、蛋与山溪特产鱼、虾、鳖、 石鸡、斑鸠等);徽州待客周到,礼仪颇讲 究。
综合起来,徽州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又是一 个文化交流与文化批判的过程山高岭密、陆 路上的封闭性,与溪多水急,水路上的开放 性,造就了徽州人内紧外松的处世风度,所 以,徽州这个高移民区域,一千多年来社会 风俗兼收并蓄却又古风犹存。直到唐宋以后, 徽州风俗与域外习俗的差异越来越小,开始 注意与统治中国文化思想的儒学教义相接轨, 逐渐形成了以朱子家礼为正统的具有徽州特 色的民风民俗。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 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 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崇山叛军得 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 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 (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 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发出清脆的响声。队 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 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 武雄壮,令人振奋。
第五讲 徽州风俗
一、徽州风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二、徽州风俗的主要内容 三、徽州风俗的文化意蕴
一、徽州风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1、徽州民风与徽州民俗 2、徽州民风的特点及其成因 3、徽州民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1、徽州民风与徽州民俗
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 和。徽州风俗则是指徽州地区历史沿革相沿积久而 成、有着当地地方特色的风尚和习俗的总和。
搬行嫁
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 搬嫁妆,称为"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 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 日常用品。富贵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 等,吃、穿、用品业一应俱全,可供一生享用。 (有的甚至连棺木都备齐!!)
开脸
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 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 “毛脸”。又称绞面、绞脸、拉面。开面意味着姑 娘时代已经结束。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 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
丧葬习俗:徽州民间对死人的礼节尤其认真。 有“送终”、“上路钱”、“拦路祭”、 “引路幡”、“买路钱”等风俗。还有烧七, 五七为女儿祭祀、百日、周年纪念等。
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 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 祭“五谷神”,砖工建房上门枋时, 要 “祭门神” 。木工供奉“鲁班师 傅”,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 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 发财等等。
徽州民俗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活化石中的极其珍贵 的部分,不仅浓缩了几千年社会发展演变的历程, 表现了徽州人民的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而且对于 现代旅游经济也有极为重要的开发价值。
其常规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头 发边缘处涂擦。之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 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 另一个头只好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 状。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 有合。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
开脸美容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 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 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 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 人。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婚姻礼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 礼教,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 规和许多烦杂琐碎的风俗。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 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 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 闹洞房、回门。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 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2、徽州民风的特点及其成因
山多田少,土地贫瘠,造就了徽州经商成风。 山阻湍急的环境,造就了徽州人勤俭尚义的
风尚。 四通八达的水系,养成了徽州人面向外界的
开放的社会心理。
可以说徽州民风是古典与现代、闭锁与 开放、内隐与外显的和谐统一。
3、徽州民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徽州民俗具有如下三大特点:聚族而居;崇 文重教;徽州风俗内容丰富多彩,难免鱼龙 混杂。
风俗细分起来可以划分为民风和民俗两类。由自然 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 而形成的习尚叫“俗”。
徽州民风和徽州民俗正是这样一种“对则小别,散 则义通”的特殊社会现象,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 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建立在自然 条件下的具有一种传承性的规范体系和生活方式。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 “开秧门”。
牛福会: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 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 为牛福会基金。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 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 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 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 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 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
民俗活动
重阳庙会: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 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 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 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 台唱戏,从日落到日出,通宵达旦,煞 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 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 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 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 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 会纪念,俗称“上九 会”。会期三天,初八 日开始,初十日结束。 现“上九会”已失去原 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 义,取消了游神活动, 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 流会。
目莲戏:徽州一古老剧种, 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 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 编撰而成,分上、中、下 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 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 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 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 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 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 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 邪避灾。
抬 阁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 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 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 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 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 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 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 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 的也是“炒发”。
三、徽州风俗的文化意蕴
经商成风不仅反映了徽州自然地理的客观要求,更 是古徽州人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的 结晶。
尚气好义是山越人古风的合理沿革,而山高岭密又 铸造了古徽州人的铮铮铁骨和特别能艰苦奋斗的 “徽骆驼”精神。
“聚族而居”的文化背景是徽州人共同征服自然到 共同征服社会的一个完整发展过程。
还有人将之划分为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居住民俗、行旅民俗、乡村与城镇民俗、人生礼仪、 婚姻民俗、丧葬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游艺信 仰民俗、民间文学的民俗事象等多种类型。
2、细说徽州风俗
建房风俗
讲求风水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 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 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 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 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 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 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 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 “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 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 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戏剧故事造型,安置 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 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 水花等彩灯,。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 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 宗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