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地方传统特色民俗活动的调查研究

合集下载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安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各种独特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这些民俗风情既反映了安徽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也代表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景。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婚俗习惯安徽的婚俗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比较著名的有“三朝五日”、“三顾茅庐”、“闹洞房”等。

“三朝五日”是指婚礼的时间安排。

新娘出嫁前,会先进行一次婚礼前的“出嫁告别仪式”,然后在丈夫家中进行正式婚礼,期间还有几次婚礼相关的仪式和聚会。

整个过程历时五天,热闹非凡。

“三顾茅庐”是指新娘三次拜访婆家。

新娘嫁到丈夫家中后,要拜访丈夫的父母和祖父母,以示尊重和感恩之意。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有趣的环节之一。

在安徽,新娘入洞房时,会被一群姐妹和朋友们“闹”得高高兴兴。

他们会蒙新郎的眼睛,玩一些搞笑的游戏和小把戏,希望新娘高高兴兴地过洞房夜。

二、祭祀仪式安徽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区,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拜是非常深刻的。

因此,安徽有着丰富的祭祀仪式,其中最有名的是祭祀鬼门关和祭祀土地。

祭祀鬼门关是安徽农村地区的一项传统祭祀仪式。

根据传统习俗,安徽农民相信有一个传说中的“鬼门关”,是连接阴间和阳间的通道。

每年庚子年的午夜时刻,当地农民会为祭祀祖先和鬼神而举行盛大的仪式。

届时,人们会烧纸钱、祭拜祖先,还会举行舞狮和杂技表演。

祭祀土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安徽农村,人们相信土地是他们的生计之源,每年天尺节(农历二月初二)会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人们会制作并供奉香烛、鲜花、水果和食品,以表达对土地之神的敬意和感谢。

三、特色节日安徽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梅戏节和灵璧花灯节。

黄梅戏节是安徽黄梅县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六月初六,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戏曲演出和表演比赛。

节日期间,黄梅县里的戏台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吸引着众多观众。

灵璧花灯节是安徽灵璧县的一项传统节日,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安徽春节传统舞龙

安徽春节传统舞龙

安徽春节传统舞龙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习俗在全国各地展开。

其中,舞龙作为安徽省淮南市特色的传统表演,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目光。

本文将深入探讨安徽春节传统舞龙的历史、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的重要性。

一、舞龙的历史渊源据传,春节舞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朝时期。

当时的人们为了驱避疫病和灾难,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开始了舞龙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逐渐成为一种代表吉祥和幸福的庆祝方式,传承至今。

二、舞龙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安徽春节传统舞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舞龙队伍通常由数十人组成,扮演不同角色,如龙头、龙身和龙尾。

整个队伍由队长带领,手持长竹竿舞动,掌控龙头的起伏和动作。

龙头通常采用彩绘的造型,栩栩如生。

整个舞龙过程中,队员们以齐步行进,旋转跳跃,展示出独特的节奏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舞龙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安徽春节传统舞龙不仅是一种庆祝活动,同时也是当地居民对自己地域文化的自豪和传承。

舞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当地民俗元素,如特色舞蹈、音乐和服饰等,展示了地方文化的魅力。

此外,舞龙也成为了加强社区凝聚力的纽带,通过舞龙活动,居民们可以更加亲近彼此,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

四、舞龙的现代发展与未来展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安徽春节传统舞龙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如今,舞龙队伍中加入了更多新颖的元素,如花灯、舞狮等。

这些改变不仅丰富了表演形式和内容,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参与和欣赏。

展望未来,安徽春节传统舞龙将继续传承和发展,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把安徽的传统文化推向全国 ja乃至国际舞台。

结语安徽春节传统舞龙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庆祝方式,成为了当地人民自豪的文化瑰宝。

通过舞龙活动,人们弘扬了传统文化,传递了美好祝愿,同时也加深了社区之间的联系。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安徽春节传统舞龙会继续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项民间艺术。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

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和民俗风情。

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展示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安徽省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

一、年画扑灯年画扑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

在徽州的许多乡村里,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亮灯盏,挂上年画,以此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年画是特别设计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常常绘制着福禄寿喜等图案。

扑灯活动使得整个村庄充满了年味和喜庆氛围。

二、守岁贴「福」在安徽的很多地方,守岁贴「福」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除夕夜,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守岁,贴上红色的「福」字。

这个习俗代表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寓意着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贴「福」的红纸通常会被精心制作,上面还会加上一些剪纸装饰,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龙灯舞龙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项独特的表演活动,尤其流行于合肥市。

在大街小巷里,你常常可以看到由一群人手持着华丽的彩龙,随着鼓乐和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的场景。

这项活动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好运和繁荣。

四、吃年夜饭在春节的除夕夜,吃年夜饭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安徽的年夜饭非常丰盛,有着诸多独特的菜肴,代表着好运和吉祥。

比如,“年糕”寓意着连年高升,“鲈鱼”象征着吉祥如意,“汤圆”则寓意着团圆和合家美满。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农历年的圆满。

五、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气和厄运,同时也是一种庆祝和欢乐的表达方式。

听着鞭炮声,看着五彩斑斓的烟花,人们迎接新的一年,为来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六、踩高跷踩高跷是安徽省乡村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常常在春节期间举行。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

论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安徽花鼓灯,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活动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形式,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鼓灯表演不仅吸引了许多游客,也成为了当地民众喜爱的表演艺术。

本文旨在探讨安徽花鼓灯的风格与表演,深入了解其独特之处。

一、安徽花鼓灯的起源与历史安徽花鼓灯起源于古老的安徽省,据传起源于三国时期。

花鼓灯表演最早见于明朝,是当地民间艺人利用各种灯笼、花鼓、高跷、民间舞蹈等元素所创作出的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长河中,花鼓灯表演已经成为当地民众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安徽花鼓灯的历史悠久,几经变迁,传承至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花鼓灯表演的形式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在现代,花鼓灯表演都一直是安徽省地方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和记忆。

安徽花鼓灯的表演风格独特而精彩,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其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花鼓灯表演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激昂欢快的节奏,也有柔美动人的旋律。

表演者们常常在表演时携带着花鼓,随着音乐的节奏敲击花鼓,给表演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2. 舞蹈是花鼓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形式多样,有的舞蹈动作轻盈飘逸,有的舞蹈动作刚健有力。

舞蹈与音乐结合,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

3. 戏剧元素在花鼓灯表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表演者们通过语言、动作、肢体表现,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到当地的民俗风情。

三、花鼓灯表演的特点安徽花鼓灯表演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精彩的表演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地方民俗特色,表演者们常常以当地的传统故事和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表演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给观众,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2. 花鼓灯表演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观赏性,表演者们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了丰富的表演技巧,能够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

安徽阜阳的家乡风俗家乡风俗是一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一方人民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

阜阳,作为安徽的一个城市,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家乡风俗。

以下将就阜阳的家乡风俗进行介绍。

一、民俗活动阜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阜阳便会举行盛大的元宵节活动。

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彩灯、放烟花,还有猜灯谜、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

在阜阳,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叫做“鼓楼会”。

这是一个古老的庙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饮食文化阜阳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徽菜为主要代表。

徽菜以独特的烹调技巧和口味鲜美而闻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徽州烧鸡”、“徽州板栗糕”等。

此外,阜阳还有一道独特的传统小吃叫做“铜钱饼”,它是由绿豆面、红豆馅和白豆馅制成,形状像铜钱一样,非常有趣。

三、传统习俗在阜阳,有一些传统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踏青节”。

这一天,人们会结伴踏青,欣赏春天的美景。

另外,婚礼也是阜阳人生活中重要的仪式。

婚礼上,新郎要穿着传统的“松石青褂”,新娘要戴着“镶绿旗帽”,这些都是阜阳地区独有的传统习俗。

四、民间艺术阜阳地区还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阜阳皮影戏。

阜阳皮影戏起源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以精美的皮影和生动的剧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此外,阜阳还有传统的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都是阜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宗教信仰阜阳地区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是阜阳人民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阜阳的佛教寺庙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大批信众前来参拜。

此外,阜阳还有一些寺庙和道观,是信众们日常祈福的场所。

阜阳的家乡风俗丰富多样,在传统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传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是阜阳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阜阳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展示了阜阳的历史和民俗风情。

希望大家有机会能够亲自去阜阳感受这里的家乡风俗,领略这座城市的魅力。

安徽春节传统花灯与舞狮的喜庆之夜

安徽春节传统花灯与舞狮的喜庆之夜

安徽春节传统花灯与舞狮的喜庆之夜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誉为“中国年”。

安徽作为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庆祝活动。

其中,传统花灯和舞狮表演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

这一夜,安徽各地的花灯会和舞狮队深夜聚集于庙宇广场或村落的街道上,为节日增添了喜庆与热闹的氛围。

一、传统花灯:展示技艺与寓意的结合传统花灯艺术在安徽流传已久,经过几代人的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安徽的传统花灯以它的精美工艺和寓意深厚而闻名。

花灯可以是各种形状和大小,例如花鼓灯、莲花灯、舞狮灯等。

在一个喜庆之夜,花灯会点亮整个城市或农村,带来无尽的欢乐和祥和。

它们不仅展示了制作者的技艺,还融入了丰富的寓意。

比如,舞狮灯象征着好运和勇气,莲花灯代表富贵和康乐,这些寓意都是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期待、祝福以及对财富、平安和幸福的向往。

二、舞狮:祈福和辟邪的舞蹈表演舞狮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在安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舞狮在古代被认为是可以驱邪辟暴、保家卫国的象征。

而在春节期间,舞狮则被视为一种吉祥的表演形式,用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舞狮队通常由一对舞狮者组成,他们身穿狮子服饰,以舞蹈的形式表演狮子的动作。

舞狮的动作灵活多变,有时威武雄壮,有时活泼欢快。

舞狮者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达到熟练地控制狮子的动作和表情。

舞狮表演还有一个有趣的环节,就是在舞蹈的过程中,舞狮会“咬”下挂在门口的“年糕”。

这象征着将财运和好运“咬”到家里,带来吉祥和富饶。

同时,这也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和惊喜。

三、春节民俗活动:互动和欢庆的场景安徽春节传统花灯与舞狮表演是一项互动性很强的活动。

在花灯会和舞狮队表演期间,观众们可以积极参与其中,与演员们互动,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除了花灯和舞狮表演,春节期间还有其他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

比如,人们可以在庙宇中拜神祈福,参与传统的民间游戏,品尝地道的美食等。

这些活动使得春节期间的安徽成为了一个灿烂多彩的节日盛宴。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安徽农村丧葬风俗
摘要: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正文:
【一、安徽农村丧葬风俗概述】
安徽农村的丧葬风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民俗内容。

从死者去世到葬礼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环节都充满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

【二、丧葬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仪式】
1.布置灵堂:死者家中会布置灵堂,挂上挽联,摆放逝者生前的照片和香炉、鲜花等。

2.更衣:将逝者的遗体穿上整洁的寿衣,寓意逝者走向新的旅程。

3.入殓:逝者家属会请来道士念经祈祷,举行入殓仪式,将逝者遗体放入棺木。

4.吊唁:亲朋好友会前来吊唁,送上挽联、花圈等礼物,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5.出殡:出殡日是逝者家属和亲友们共同悲伤的日子,出殡队伍会抬着棺木送往墓地或火化场。

6.下葬或火化:举行下葬或火化仪式,标志着逝者正式与世长辞。

【三、丧葬习俗的变迁与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丧葬习俗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者的慰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铺张浪费、迷信活动等。

【四、丧葬改革的探讨与建议】
1.倡导简约丧葬:提倡丧事从简,减少铺张浪费,让丧葬更加环保、经济。

2.深化殡葬改革:加强殡葬改革宣传,提高群众对新型丧葬方式的接受度,如生态葬、骨灰海葬等。

3.完善殡葬服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丧葬需求,提供专业、人性化的殡葬服务。

4.倡导文明祭祀:推广文明祭祀方式,如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等,摒弃迷信活动,树立新时代丧葬观念。

宣城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宣城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宣城民风民俗调研报告宣城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反映出当地人民的风貌和生活方式。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宣城的民风民俗,以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在宣城,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

在传统的大年初一,人们会举行“拜年”活动,亲朋好友互相拜访,祝福家庭幸福安康。

在此期间,人们还会包饺子、吃年糕等传统食物,寓意团圆和吉祥。

此外,每到春节,还有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庆祝活动,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不仅热闹喜庆,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喜悦和美好祝愿。

宣城还有许多丰富的民间文艺活动,其中著名的有说唱艺术“宣州曲艺”。

宣州曲艺是一种流传在宣城地区的地方戏曲形式,它以优美的曲调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唱词为特点。

每到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还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并在此时欣赏到宣州曲艺的表演。

这些传统艺术活动既弘扬了地方文化,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宣城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习惯,如丰收祭祀。

每年丰收季节,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感谢大自然的恩赐。

此外,宣城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宣城剪纸、宣城刺绣等,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宣城的民风民俗不仅体现了宣城人民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宣城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民风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传承了宣城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进程,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消失,受到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宣城的民风民俗,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组织相关的传统文化活动、加强相关的教育和宣传等,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这些传统文化中来。

总之,宣城的民风民俗承载着宣城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宣城的民风民俗至关重要,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让这些传统文化在今后的日子里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风皖韵今犹在,风俗民情味不同
——皖江地区乡情调查报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的家乡马鞍山隶属皖江地区,位于长江下游沿岸,横跨长江,接壤南京、芜湖,这座钢铁城市因为李白的多次游历而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也被誉为“诗城”。

这座“刚柔并济”的城市以“海乃百川,一马当先”的城市精神孕育着、激励着城市儿女们。

本文以家乡马鞍山为中心,辐射其周边地区,通过查阅馆藏文献资料,利用亲友口述并结合亲身经历体会,重点介绍家乡及周边地区富有特色的风土民情。

该报告由于个人能力不足、条件有限,并不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完整地呈现。

研究的区域范围
风俗民情篇:
“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由于地形、地势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安徽民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生产商贸到岁时节日,从人生仪礼到民间信仰,形成了南北相异、多元的民俗风情,也形成了一些安徽地区特有的民俗事象。

送春
送春是一项分布于南陵、芜湖、当涂、宣城等地的特有的生产性节日民俗。

送春,最初意为将春天尽快送到人间,使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庄稼生长,百姓安居乐业。

发展到后来,多指“迎接春天,祝福新年,预祝五谷丰登、一年好运”之意。

送春习俗相传始于明代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登基的那一年。

传说,这年六月,天降大雪,冰封长江,天寒地冻,眼见有误农时,朱棣皇帝决定发动文武官员连同自己36人,分别往各地去送春。

希望通过“天子送春”这一不同凡举,能将春天赶快送到人间,使大地回春、庄稼生长,让百姓安居乐业。

人们得到皇帝的赐福,便给天子使者——送春者赏钱以表感谢。

由于立春多在农历年前后,后来逐渐演变为在新年前后送春,还增加了拜年、娱乐的祥和气氛。

“送春”这一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送春表演形式为1至4人,多时也有5人,其一敲锣打鼓,挨门挨户演唱送春歌,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明白易懂,多为歌唱春耕生产,预祝主人家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四季平安,六畜兴旺。

一般要求上门见啥唱啥,随机应变,上古下今,涉及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即所谓“见风挂牌”,“见之唱之”。

要求新学者须死记硬背一些常见常唱的基本春歌。

春歌代表作品有《送春歌》、《九天出门歌》、《采茶歌》等等。

为了增添娱乐性,有的人家还有意出题考送春者。

当两队送春者同到一户时,还要进行对歌。

有了满腹春歌,加上机应变能力,上门才能应对自如。

春歌歌词一般7字一句,句末押韵。

锣手起腔领唱,鼓手及其他人和唱。

演唱时,曲调固定,可作任意反复。

多用当地方言腔切韵,腔调委婉悠扬,听起来很有韵味。

器具有锣、鼓、钹、镲。

大小锣敲用薄木板做成,喷上红漆;锣敲、鼓鞭、镲均系上红绸,以示喜庆热闹。

送春形式上看起来同门歌类似,实质上从它起源、唱腔、唱词内容、流行区域等方面看,与江北以乞讨为目的的门歌锣鼓有根本不同。

过十岁
和大多数地区一样,皖江地区也一直继承着举办人生仪礼的传统,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在家乡,孩子成年之前的仪礼都是由外婆家主持、操办。

其中,诞生礼以满月酒和过周岁为主。

成年礼有过十岁和过20岁。

值得一提的是,过十岁的重要性和隆重程度堪比婚礼。

男孩在9周岁,女孩在8周岁时就要在春节期间挑选吉日过十岁。

在过十岁的前几天,外婆家就要准备好所有过十岁的“物资”:蛋糕(约7~8层),毛毯(舅舅在上面要用100元面值的人民币贴成“望子成龙”或“XX 十
岁生日快乐”的字样),礼炮、空调、彩电等。

这些“物资”堪比聘礼,都是由母亲的娘家人诸如舅舅、姨妈、小姨等出资购买的。

到了生日那天,如果是男孩生日,就要找个年龄相仿的女伴,女孩生日要找男伴,上午二人梳妆打扮后,要率领大批人马绕着整个村子走一圈回到外婆家。

其中“寿星”要手捧鲜花。

后面的人马有敲锣打鼓的,有挑着毛毯、蛋糕等物资的,热闹非凡。

大概中午时分到达外婆家,唱生日歌,分蛋糕。

除了到场的亲朋好友外,村子里的每户人家都要送一盒蛋糕。

几乎每年春节回老家都要参加这项仪礼,场面一个赛一个“奢华”。

无论是家境一般还是富有的,只要过十岁都会倾尽财力。

地方风味篇
无论是岁时节日还是人生仪礼,在举办重大宴席时必不可少的就是美味佳肴了。

徽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沿江徽菜
沿江徽菜是安徽菜肴的主要代表之一,以芜湖、安庆为代表,善烹活鲜、家禽,讲究刀工,注意形色,尤以烟熏技术见长。

徽菜大多就地取材,而沿江和巢湖一带,是我国淡水鱼重要产区,万顷碧波为徽菜尤其是沿江徽菜提供了丰富的水产资源,其中名贵的长江(鱼时)鱼、巢湖银鱼、三河螃蟹等,都是久负盛名的席上珍品。

徽菜名菜单
采石茶干
家乡马鞍山市盛产采石茶干,因著名风景区采石矶而得名。

最初跟福建同学提起采石茶干,大家以为是把茶晒干后的一种食物。

其实不然。

茶干古名“(艹叔)乳干”,因其近似茶色,又是茗茶配食的佳品,故取名茶干。

可以把它看成是豆腐干的一个细分品类。

它以豆干为主料,配以鸡汁、茴香、甘草、桂皮、味精。

方言俗语
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安徽方言以及大量的俗语、民谚,作为表达安徽民众思想情感和社会习俗的最主要媒介,也是安徽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庆被戏称为“方言重灾区”,其实在历史相对悠久的城市和相对闭塞的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大量的方言。

马鞍山话又叫“马普”,因为它跟普通话基本相似,在音调上与普通话不同。

如“今天”,“马普”发音为“jin tian”。

我们也创造和使用着广为流传的俗语,如“”。

结语:关于乡情的思考
乡情,既是家乡的风土人情,也是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和地域风情,展示的是家乡的欣欣向荣之貌,透露的是家乡人对家乡的款款缱绻之情。

地方民俗需要传承,传承本身毋庸置疑,但是,在我们的民俗传承过程中,我们对民俗的改造、认知是否需要重新思考?对我们有激励意义、能促进家乡发展的乡土民情我们要完好地保留、传承下来。

反之,不利于我们成长、阻碍家乡发展的民俗我们就要大胆、果断地改造甚至摒弃。

比如家乡的“过十岁”。

我至今不明白用这种方式过十岁的意义,如果说把它当成成年礼的过渡,但是这样的奢侈、浪费行为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形成攀比心理,并不能起到激励作用。

我翻阅各种资料并没有找到过十岁的历史渊源,如果说这是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让他意识到自己长大向成年过渡了,可是这种过渡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只有奢华的排场,很容易误导孩子,他觉得他以后给他的孩子也要这么过,于是一代传一代,这也是我对这种奢侈的过十岁方式得以流传至今的一种猜测。

前几天母亲发来朋友圈的一个分享,标题是“如何证明自己是和县人”,后来又陆续在网上看到“如
何证明自己是XX地人”的相关调侃。

可见我们还是有着很重的乡土情结。

传承民俗的确必要,但是我们不能以地方特色为借口而排斥接纳新事物。

中学时班上有位老乡,满口的和县方言,就连上课回答问题也是用方言。

老师让她好好学学普通话,她俏皮地用方言回了一句“人不能忘本”。

于是她就一直保持着她的方言口音。

我们是不能忘本,落叶还归根呢,可是纳新和传承并不矛盾,对于像普通话这样的“外来物”如果你不接受它,那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于个人和整个城市来说都是一种倒退,最终会导致落后。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今天我们看到的安徽民俗的原真性正在逐渐淡化 ,其生存的基础也在发生着变化, 依附节日传承的民俗活动在节日里逐渐退隐. 在安徽大部分地方只有端午节和元宵节才开展民俗活动 ,其他节日里的民俗活动日渐衰弱.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和时间的推移 ,及其掌握这些文化遗产的老人的逝去 ,许多项目已经出现既无文字记载 ,又无传承人的局面,徽州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 . 因此,对地方民俗进行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