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论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通用9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通用9篇)安徽民风民俗作文(通用9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徽民风民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篇1红蜡烛不许灭掉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
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凌晨四点就“完年”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
“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
”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笼蒸熟,凉了干了,就用水浸着,可以吃到春耕插秧。
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万字印,有喜字印,有寿字印,还有春字、福字等印。
孩子多的人家还雕桃子印。
在吃年饭的时间上,宿松大多数地方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但宿松湖区,靠东洪、下仓一带却有些特别:大年三十早上,天刚破晓,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过年”,一家人围桌吃起了“年早饭”。
性急的人家甚至四点多钟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过。
小年过得很随便,往往是在黄昏放一挂鞭炮就算过了小年。
而元宵节却很隆重。
过去有“吃了元宵肉,农夫脱赤足”,即意味着春耕生产又开始了。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篇2“元宝”放在门槛上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
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
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
安徽的传统节日风俗一种作文450字左右

安徽的传统节日风俗一种作文450字左右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安徽的传统节日风俗一种作文字左右篇1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爸爸。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
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
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人们既是享受满桌不同颜色、口味的菜,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
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
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很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何必呢?安徽的传统节日风俗一种作文字左右篇2春节即将来临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欢过春节。
因为大家可以贴春联、看春节联欢晚会、走亲访友……记得去年春节快来临时,我在家里学对联,我站在一旁看大人们对联,只见他们手拿一支毛笔,在墨水里蘸了蘸,然后就在红纸上了几个大字。
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
那一幅对联得非常工整,我见了就对伯父说:“能教我对联吗?”我清楚地记得伯父问:“你会用毛笔吗?你知道应该怎样对联吗?”我摇了摇头说:“不会。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论文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民间嬗变安徽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所以民间艺术在安徽的起源和发展较早,随着时间的演变,民间艺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首先,萌芽阶段。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安徽的传统民间艺术就已经有了萌芽,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技术与社会的发展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
其次,发展阶段。
从秦朝起始,直到唐代结束,这段时期安徽传统民间艺术有了较好的发展,在唐代时期,民间艺术的发展一度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再次,兴盛阶段。
在北宋时期,出现了利于商品交换的纸币,从而促进了商业发展的繁荣,而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达到兴盛阶段,许多安徽地区的人们,为谋生计会发挥自身的才能和技能,制作工艺品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和民间艺术的发展。
最后,压力时期。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无数次的融合与发展,传承至今,面临过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需要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以促使传统文化能够迅速提升,以新的精神面貌面临现阶段的挑战。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艺术再现传统民间艺术经过不同时期的考验和挑战,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其艺术的再现具有四点特征。
首先,具有历史传统性。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至今,虽然融入了一些现代色彩,但是仍然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其次,具有生活娱乐性。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民间艺术更彰显生活的特色。
此外,民间艺术的创作体现出创作艺人的情感。
再次,具有多样性。
安徽地区的各地各县的多种多样艺术门类都不断融合,使安徽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多样化。
最后,具有独特性。
随着安徽地区传统民间艺术的不断发展,徽式特征更加凸显。
随着传统艺术的不断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有地域特色的安徽传统民间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萌芽和发展时期,也经历了成熟和压力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并没有消退于历史舞台,而是以其特有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你在安徽生活了那么久,安徽的民风民俗你真的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1“元宝”放在门槛上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
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
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
年初一早上,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
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年饭是在中午吃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
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
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
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
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2红蜡烛不许灭掉在阜阳地区的乡村,人们过农历新年时有一个自古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俗,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厅)中点燃两支红蜡烛,红蜡烛的中间摆上一些贡品,像鸡、鱼、肉等。
在这段时间中红蜡烛绝对不许灭掉。
凌晨四点就“完年”在宿松,腊月中下旬,年味就渐渐浓了。
宿松有段民谣,孩子们很小就会唱。
“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又杀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
安徽风俗介绍作文

安徽风俗介绍作文篇一《安徽风俗之春节乐事》在安徽过春节那可是相当有讲究,而且趣味十足。
这不,一进腊月,就开始有过年的氛围了。
先说这腊八粥,那是一定得喝的。
我记得有一年,奶奶早早地就开始准备熬腊八粥的材料。
她从柜子里拿出各种杂粮,什么红豆、绿豆、薏仁、小米之类的,每样都要挑一挑,把那些坏掉的或者有杂质的挑出来。
我好奇地凑过去看,奶奶一边挑还一边念叨着:“这腊八粥呀,可得做得认真,每个豆子都有自己的作用呢。
”我看见那红豆,红得发亮,就像一颗颗小玛瑙。
各种食材准备好后就放进锅里小火慢炖,那锅里咕噜咕噜响着,飘出的香味馋得我直咽口水。
到了年三十,贴春联是全家总动员的事儿。
爸爸负责抹浆糊,我和弟弟就拿着春联在旁边等着递给他。
那浆糊黏糊糊的,爸爸一不小心抹多了,还把手粘住了,他一边笑着一边挣扎,像个小丑似的。
贴上春联后,家里一下子就有了喜庆的氛围。
对联上的字写得那叫一个漂亮,红红火火的好看着呢。
年夜饭就是一场美食大聚会了。
桌子上摆满了菜,像臭鳜鱼,闻着有点臭,吃起来那叫一个香。
咬一口鱼肉,嫩嫩的,咸淡正好。
还有肉圆子,代表着团圆圆满。
奶奶做的肉圆子那可是一绝,圆滚滚的泛着油光。
我拿筷子夹起来一个,刚咬一口,那肉汁就流出来了,差点烫到嘴。
一家人围坐在桌旁,一边吃一边唠家常,这就是安徽春节的温暖。
在安徽,春节充满了浓浓的传统味道,每一个小风俗里都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家庭的温馨。
篇二《安徽的黄梅戏与文化传承》咱安徽呀,有一种特别有名的戏曲叫黄梅戏。
我第一次真正接触黄梅戏还是在村里的庙会上。
那天庙会上可热闹了,各种小摊位,卖小吃的、卖小玩意儿的。
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搭起来的小舞台。
舞台上挂着红红的幕布,旁边有几个穿着戏服的演员正在准备上场。
我挤到前面去,眼睛死死地盯着舞台。
音乐声一起,演员就开始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了。
我发现唱黄梅戏的演员表情可丰富了。
就好比那个女演员,她眉毛一动好像就传达出了一种情绪。
她唱到伤心的地方,眼睛里真的像是有泪花在打转。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介绍作文
【宿州民俗文化之韵】
安徽宿州,位于华东腹地,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民俗文化。
这里既有平原的广袤无垠,又有丘陵山地的起伏多姿,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孕育了其独特而深厚的民俗风情。
每逢农历新年,宿州地区的村民们遵循古朴的传统习俗,大年三十晚上的堂屋里热闹非凡。
家家户户点亮红烛,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的新一年。
烛光摇曳中,供桌上摆满了精心准备的鸡鸭鱼肉等丰盛贡品,以此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
贴春联是迎新春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各家各户都会在门楣上张贴寓意吉祥、对仗工整的春联,用墨香和红色的喜庆表达对新年的热烈期盼和美好祝愿。
宿州民间艺术形式多样,埇桥区的唢呐制作技艺独树一帜,那激昂高亢的音色穿透岁月,在节日庆典和婚丧嫁娶中传扬着地方特色;砀山毛笔制作则是传承千年的手工艺瑰宝,每一支毛笔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文人的寄托。
此外,灵璧县的大鼓擂响的是力量与和谐的旋律,古庙会汇集了各地的商贾百姓,交流交易之余,更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大展示。
萧县剪纸和石刻艺术则以其细腻的线条与独特的造型,生动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淮北梆子戏”作为国家级名录项目,以激越的唱腔、动人的故事,将宿州的地方历史和人文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
符离集烧鸡更是名声在外,这一美食的制作技艺不仅体现了宿州人的烹饪匠心,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
总之,安徽宿州的民俗文化犹如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既有传统的农耕文明印记,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交织。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民族记忆。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徽民风民俗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篇1我的家乡——安徽的小县城,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
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
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
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
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
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安徽民风民俗作文篇2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
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
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
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
横批是:吉星高照。
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
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
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
安徽民俗论文

安徽大学安徽民俗之马鞍山民俗年级: 2011级学号: Z01114175 姓名: 朱邵成专业: 自动化授课老师: 刘目斌二零壹叁年五月内容提要:安徽民俗作为中国民俗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民俗节日,饮食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着她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
而今天我想说的就是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的我的家乡马鞍山的民俗文化。
、关键字:安徽马鞍山民俗节日饮食文化民俗特产一.安徽省马鞍山市简介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是新兴的钢铁工业城市,具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的独特城市风光。
既是“皖江城市带”门户城市,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
主要语言有吴语(博望区)、江淮官话洪巢片和普通话。
马鞍山市的市名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
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
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表达了对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无限感慨。
在马鞍山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
旧有神祠,赤乌二年所建。
同时马鞍山是一个移民城市,文化特征开放包容。
二.马鞍山主要民俗节日接下来主要介绍几个典型的重要的民俗节日。
1)春节:马鞍山年俗比较杂,这和马鞍山是一座移民城市有很大的关系,较本地过年的气氛主要体现在当涂传统年俗上,尤其当涂农村。
所以就介绍几个不一样的吧,首先是送春,新春头几天或立春之日,当涂乡村人家都会迎来“送春”者。
这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俗称唱“见样歌”。
送春人一般系家传亲授、曲调独特,以一人单独成行居多。
送春时,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锣等民族乐器,一边说唱一边伴奏。
说唱内容开头主要是以辞旧迎新,新春吉祥等唱词作铺垫,后面的内容则灵活多变,见到老人唱长寿,见到孩童唱聪慧;见到堂前双喜唱百年好合,见到黄、绿(孝)春联唱孝子、思亲;见到新屋唱华堂,见到牲畜唱兴旺……唱得家主满意一般都会赏喜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贵池傩戏面具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
郑强稳
(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学号:P3*******)
摘要:傩戏面具是贵池傩戏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贵池傩戏文化的精髓所在。
所以贵池傩戏面具在贵池傩文化中占有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位置,贵池傩文化如果失去了傩面具,那么贵池傩戏将不复存在。
这正如鱼和水的关系,鱼要是离开了水,那么鱼将无法继续生存,它最终的命运只有死亡,而水要是没有了鱼类的存在,那么它也将会失去往日的生机,变得死气沉沉。
因此,我说傩戏面具在傩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同时傩戏面具本身也有着非常有特色的内涵。
而这内涵就是傩戏面具它本身所包含的那一种文化内涵。
关键词:贵池傩戏面具;面具制作;内涵;面具的色彩
傩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古文化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我们国内,它还存在于世界其他国家。
傩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驱鬼逐病,酬神纳吉,它当中包含了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灵的尊重。
同时傩戏的文化深度和研究价值都很高,它被誉为“研究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那么,傩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通过查阅资料,我得知傩这一传统色彩极重的活动起源于民间,主要是与祭祀祖先,祈求上天保佑,庆祝丰收等事务有关。
而贵池傩戏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傩戏的面具,如果没有傩戏面具,那么贵池傩戏将不可能独具特色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属于它自己的一席之地。
并且傩戏面具在整个傩戏活动中既起到道具的作用,也起到凸显傩戏活动特色的作用。
一.傩戏面具的相关制作
傩戏面具在贵池地区有很多别称,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它在当地也被称作“脸子”、“傩神”、“菩老”。
在贵池傩戏中傩戏面具的样式是固定的,这一特点就相当于在京剧中所有的面具形象都已被固定了下来。
据相关的数据记载,目前在贵池地区尚存的旧面具共30多个。
这些傩戏面具都是由木头做成的,其中雕刻面具的木料是用枫树或白杨树。
据了解,对于一个傩戏面具的制作通常是取一个大的树干,将其从中部剖开,便得到了两个面具的大概模型。
之后再经过一些细致的加工将其雕刻成傩戏中特定的人物角色形象。
之后要对做好的面具进行上色,而在上色中是有很多讲究的。
你可能会觉得对于一个傩戏面具的制作,到这里就算已经结束了,其实并没有结束。
前面的具体制作加工过程只是整个傩戏面具制作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傩戏面具的制作还包括宗教仪式的参与。
在整个傩戏面具的制作中相关的宗教仪式的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正是因为傩戏面具的制作包含了宗教的仪式内容,所以最终完成的成品傩戏面具才具有着人们所说的灵性,它才能够成为人们所尊重和敬仰的傩戏面具。
如果一个傩戏面具的制作没有包括传统宗教仪式的制作过程,那么它只能算作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面具,而称不上是傩戏面具。
而有关傩戏面具制作的具体的宗教仪式过程是:1.选择制作木料
时要选择良辰吉日2.要举行开光仪式,而这一举动很类似于佛教上的开光仪式。
但同时傩戏面具的开光仪式是比较繁琐的,它主要包括:“起猖”、“驾猖”、“跑五方”、“收猖”、“埋罐”、“点光”等程序。
一个面具在经历了最后的传统宗教仪式过程后,它就变成了赋有“生命”的傩戏面具了,它就会获得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它就可以在傩戏表演中发挥它的魅力和展现它的实力。
二.贵池傩戏面具中所包含的内涵
贵池傩戏面具中的人物形象是多样化的,而这一现象与中国的民间文化和民间信仰是密切相关。
从古老的中国到现在的新兴的中国,在这5000年的中华文明史的跨度中,出现了很多有关神灵和鬼怪的传说,以及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关的中国历代的相关名人的传奇故事。
出于对神灵的尊敬与畏惧和对历史名人丰功伟绩的赞美,贵池傩戏的面具形象可以被分成三大类,分别为:善良正直的神的形象、威武凶猛的神的形象、以及历史名人的形象。
傩戏面具的形象的固定也导致了傩戏唱本的内容主题的固定,方便了我们通过面具形象来进一步了解傩戏的文化内涵。
1.在傩戏面具的形象中,善良正直的神包括土地神、财神、关公等。
在雕刻这一种形象的面具时,面具上雕刻的线条十分的平滑流畅,一气呵成,并且整体的面具形象显的十分慈眉善目,显得十分的富态慈祥,平易近人。
而这在无形之中使得这一面具的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使得普通的老百姓更能够去接受它,更能够去领会这一面具形象所表达的内涵和所代表的角色类型。
因此,它也能够随着历史的潮流的发展而继续存在于整个傩戏文化之中。
2.在傩戏面具的形象中,威武凶猛的神则包括狂妄自大和凶狠的神或者是一些有名的武将。
由于威武凶猛的神所担负的主要的责任就是镇妖逐鬼,驱病驱邪,确保神灵和凡间的和谐稳定,维护公平正义。
所以外表的凶狠和表情的凝重就是必须的,而为了达到这一面具形象所要体现出的效果就必须利用某种雕刻手段和技巧来达到所需要的形象特点。
所以实际成形的相关威武凶猛的神的形象的一类面具在外表上看来我们会发现它的表面有很多的不同于去他种类面具形象的线条。
其中,直线、凹凸线、断裂线的运用是十分复杂和繁多的。
而这却达到了更好地表现威武凶猛的神的形象特点的作用。
3.世俗人物又可以分为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
这两类面具在造型上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区别,正面人物面具的造型和善良正直的神面具相似,只是更注重事,基本上没有用夸张的手法来进行修饰,所以它代表的形象就是普通人,同时表现得更为世俗化,大多是五官端正、眉目清秀的造型,所以也表现出了忠厚淳朴的性格。
而丑角的面具特点与其差不多,但是丑角人物与正面人物的区别是通过表演来表现出来的,同时其中的人物都是非坏即奸的违背儒家道德观的世俗恶人。
三.贵池傩戏面具的色彩所包含的内涵
当你一看到傩戏面具你就会被面具表面的鲜艳的色彩所吸引,从整体来看面具的颜料的色彩的选择是大胆的,是十分醒目的,但却没有那种浓妆不清晰的感觉,相反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一种厚重的感觉。
据相关资料记载,传统的涂抹在傩戏面具上的颜料都是来自于有色的自然植物之中,所以整体的色彩基调是以自然色为主。
可是傩戏面具表面所添加的色彩是随意添加的无任何意义,还是富含了某种创作者的特殊的情感或是某种特殊的意蕴?如果后者是正确的话,那么在傩戏面具的色彩的使用中它又包含了创作者什么样的特殊情感或是某种什么样的
特殊的意蕴。
首先我们要知道傩戏面具上所附着的色彩是对傩戏面具文化的一种
最直接的表现,所以对于色彩的选择就直接反映了傩戏面具雕刻艺人的情感表现
和人生哲学。
通过观察和比较从网上搜到的各种贵池傩戏表演的傩戏面具的色彩
使用,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傩戏面具在色彩上的内涵都是以自然色为基础,并在
这些自然色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加工,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使得傩戏
面具的色彩运用才显得更加的恰当,才使得傩戏面具看起来即显得十分的醒目,
又显得十分的庄严和具有一种威严的感觉。
因为每个傩戏面具所代表的身份是不
同的,所以为了表明不同的傩戏面具所代表的不同的身份就需要借助色彩的不同
来凸显这种不同了。
因此,运用在傩戏面具上的每一种色彩都是有着只属于它自
身的内涵的,每一种色彩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寓意。
例如,用在傩戏面具上的红
色色彩它就象征着权利,表示的是手握国家权力的人物形象;运用在傩戏面具上
的黄色色彩表示的是具有一身正气的,忠肝义胆的人物形象;而运用在傩戏面具
上的蓝色色彩表示的是具有桀骜不驯的性格的人物形象;而运用在傩戏面具上的
黑色色彩则表示具有率真、刚正的性格的人物形象。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代表着某
一种人物形象的傩戏面具上的色彩是单一的。
相反,在一个傩戏面具上所使用的
色彩往往不止一种,而是多种色彩互相搭配使用,通过这一种色彩的搭配来显示
所表示的人物角色的复杂的性格,同时使得傩戏面具的色彩对比强烈,色彩的表
现感强,使得所表示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正是由于傩戏面具的鲜明的色彩
的使用,才将一个个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深刻的表现了出来,同时也表现了
人间的喜怒哀乐。
而这就是傩戏面具的色彩所蕴藏的内涵。
贵池的傩戏面具是中国傩戏面具艺术的瑰宝,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
特别的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的祖先的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体现了祖先们对生活的
那种特殊的感悟,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这一文化传统,保护这一文化传统。
使得傩
文化能够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汪胜水石雁. 池州傩戏面具艺术的美学内涵解读.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 2006.12.20
[2]何根海安徽贵池:中国傩戏之乡池州师范专科学校 2010.6
[3]谈家胜. 王兆乾先生傩戏傩文化研究述评. 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8.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