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方 式等。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 展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 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 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 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如春节怎么过,安徽的具体礼俗却千差万别, 各有不同。春节早餐吃什么、怎么吃、何时吃都 有很大不同。淮北普遍吃饺子,大都是素食,意 为素素净净过年;沿江江南多吃面条、五香蛋, 意为长长久久、步步高升、招财进宝之类;江淮 之间比较复杂,既有吃饺子,也有吃面条的,在 皖南还有吃泡饭的。一些地方在饭前还要洗手焚 香、敬奉天地、灶神、祖先之后才可进食。
• 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安徽省,淮北、江 淮、皖南才合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 由于受地 理条件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受 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皖南地区主要受吴越文 化的影响和辐射,而沿江、江淮地区在同时受到 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辐射条件下,又长期 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中。
• 在组成安徽文化的三个区域文化之间,不仅在 生活习俗、艺术形式个语言方面各不相同,而且 在社会心理、民众性格和行为方式方面都表现出 很大的不同。
三、安徽文化具有多 样性
安徽文化形成了三个 较为成熟的、具有丰富内 涵和个性特征的区域文化, 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 徽州文化三个区域文化圈。
皖西庐剧
四、安徽文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主要表现为: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区域表现出不平 衡性。如在隋唐五代的近400年间,与周边地区相比较为 冷清;但在明代中叶以后迎来了黄金期,产生了桐城派以 及徽州文化的全面繁荣。安徽文化进入鼎盛时期。2、区 域发展不平衡,并在时间和区域上由淮河流域向皖南倾斜、 发展。
(2)徽州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儒学文化
徽州自南宋以来就被成为“程朱厥里”、“东南邹 鲁”,足见受儒学影响之大,可以说徽州文化的各个层面 都受到了儒学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安理学奉朱熹为开山 祖。
朱熹
徽商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贾而好儒”,他们 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 徽州对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十户之村,无废 诵读”。
如徽商以“贾而好儒”的儒商形象雄踞商界300多年,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派建筑则 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绝。徽州文化除了学成派、商成帮外, 还出现了群星闪耀的文化景象,如在理学上就有朱熹、朱 升、郑玉等,徽州朴学上有江永、戴震,新安画派上渐江、 查士标、孙逸、黄宾虹,文学上则有方回、汪道昆,教育 方面则有朱熹、郑玉、汪克宽、陶行知等。
二、皖江文化圈
皖江文化圈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域, 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 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东部。
特点: 1.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皖江地区在远古以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繁昌 县人字洞古人类遗址以及和县猿人、巢县智人的 考古发现证实,皖江地区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古文化遗址、古城墙、古窑址、古矿冶遗址遍布 皖江各地,很多历史传说也都与皖江地区有关。 如安庆张四墩遗址、含山凌家滩。
一、淮河文化圈
1、淮河文化圈基本情况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 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 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 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 的人文环境条件,有 其深厚的底蕴的丰富 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是淮河文化的一个繁荣 期,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和集大成者庄子, 特别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长时期的在安徽涡 阳、蒙城以及豫皖边境活动,这些地方留 下了他们活动的足迹,他们创立的道家学 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给中国人以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 有名的还有全椒人吴敬梓,他的讽刺小 说《儒林外史》家喻户晓。潜山人张恨水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有《金 粉世家》等长篇小说。
(2) 风光。优美的皖江 山水吸引了大批的人文墨客 流连忘返,他们在皖江地区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如 李白就曾多次到访安徽的池 州、宣州等地,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句,并终老于 长江岸边的当涂县,葬于该 县青山,至今马鞍山市、当 涂县等地还存有太白墓、太 白楼、太白衣冠冢等遗迹。
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1)文学
东汉末年产生的、取材于 庐江郡小吏焦仲卿爱情故事 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 最长的一篇叙事诗,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唐代时期, 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皖江地区的文学也开始兴盛, 先后出现了张籍、杜荀鹤等著名诗人。 桐城文派的兴起,标志着皖江地区在 文学上进入了鼎盛的辉煌时期。
饺子
五香蛋
安徽饮食
饮茶文化
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 民风民俗相对稳定,不易变革,但如果 这些民风民俗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条件 发生变化,民风民俗也会慢慢地改变。如 改革开放前后的民风民俗就有变化。现在 服饰的式样与风格、饮食的结构与习俗、 住房的结构与式样等等无不被融入现代化 的潮流之中。例如婚姻。
• 第一、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紧邻 中原大地,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 安徽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俗文化特征, 如相同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等。
• 第二、安徽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体, 但是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省份。回族占安徽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7%。
• 第三,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 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到安徽的少பைடு நூலகம்民 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如汉族崇尚土葬、 厚葬,其他少数民族受到了影响。当然,汉族接 受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是很多的。如汉族妇女学穿 满族妇女的旗袍,今天仍是一种显示妇女线条的 服饰。
六安寿县安丰塘
• 古今淮河两岸人才辈出,群星闪耀,
• 他们在不同的方面为淮河文化的发展和繁 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杰出的思想家、 哲学家管子、老子、庄子、嵇康、桓谭; 著名的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以及悯农 诗人李绅;杰出的画家曹霸、戴逵,以及 音乐家桓伊、医学家华佗、明王朝的朱元 璋等。
华佗像与朱元璋像
红 顶 商 人 胡 雪 岩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
以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 其间从未中断过。
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继续发展,在学术 思想、文学成就尤为突出,涌现了一大批 杰出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哲学、教 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就有重大贡 献。
• 淮北地区有习武的传统习俗, • 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 • 淮河以南受田“水”的影响非常 • 突出,风俗多与水有关; • “智者乐水”,重视教育。 • 皖南山区的徽州民居风格、 • 徽州饮食、风水观念、 • 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 •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 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南、湖北、湖南等地的。
三、徽州文化圈
1.徽州文化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徽州文化是指原徽州属下的歙县、黟县、休 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于江西省)等六县 所出现的既有独特性又有典型性的各种文化现象。 徽州文化是安徽区域文化中最成熟、最具有代表 性、最典型的地域文化。 2.徽州文化的主要特点 (1)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丰富性、辉煌性、 典型性
• 淮河文化圈的基本特点: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如淮河流域
人们具有的尚义、淳朴、直爽的粗犷民风,以及重农轻商
的思想观念等,就是一定程度上受北方中原文化和齐鲁文
化的影响形成的。又如在饮食、戏曲、语言等方面也都表
现出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饮食文化方面,习惯接近于
• 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
• 一部安徽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如老、 庄创立了道家文化、曹操父子建立了建安文学等。
曹操 建安文学
第三节 安徽民俗的区域划分

民俗的含义: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
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民俗。
民俗也称风俗。
李 白 在 安 徽 泾 县 受 到 汪 伦 的 招 待
(3)戏剧、绘画、书法
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有池州的。戏、青阳腔、 徽剧、黄梅戏等。
书法方面有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怀宁人邓石 如,他创立的碑派书法、皖派篆刻成为书法永久 的流派。
绘画发面,皖江地区有被称为宋画第一人的 李公麟。清代铁工汤鹏创作的芜湖铁画也很有名。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庐江郡舒州人, 邓石如(1743-1805),清代 擅长画人物、马。 篆刻家、书法家。
白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刘禹锡、陆 游、欧阳修等文学巨匠也曾多次旅皖,或呤咏皖 地的奇山秀水、名胜古迹。或与皖地文人相唱和 (4)宗教
佛教圣地九华山,自唐代新罗人金乔觉在此 建庙传播佛教以来,九华山作为佛教的重要传播 基地,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香火旺盛,现有寺 庙近百座,僧尼数百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之一。

民俗的重要性:它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是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的必要因素。东汉
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国家元气,全在风俗;
风俗之本,实系纲纪”,“为政之要”,在于
“辨风正俗”,在于“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
正”。
安徽民俗的区域划分
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 不同俗”为特色。综观安徽全境,以自 然区域相辨别,大致可划分为皖北、皖 中和皖南三大民俗异同区,其间地理环 物产人文及时代更替各异,或多或少都 影响到文风貌和生活、生产习俗的变异, 分区与源流不同,但总体都以历史悠久, 民风朴实为典型特征。
老子
庄子
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后 期建都于楚相孙叔敖主持兴建 的、先于四川都江堰的大型水 利工程芍陂(现称安丰塘), 都显现了楚文化的影响和繁荣。 在汉代,淮河区域文化更是繁 荣。淮南王刘安编纂的《淮南 子》是对道家学说的重要总结。 东汉末年,以亳州曹操父子为 代表的建安文学,更是为淮河
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
鲁、豫菜系。戏曲方面,中原地区戏曲艺术的代表—豫剧,
在淮北叫淮北梆子;沿淮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艺术,是独特
的淮河文化氛围孕育出的一株艺术奇葩,融歌、舞、戏于
一炉。
• 符离集烧鸡
淮北梆子戏剧团演出
沿淮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艺术
• 花鼓灯艺术吸收了 • 南北方艺术的精粹, • 既热烈高亢,又 • 温柔细腻,粗犷时 • 如电闪雷鸣,细腻 • 时如小桥流水, • 春风拂面。
九华山金乔觉 地藏菩萨圣
金乔觉借地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 的特点
从地貌上看,淮河文 化呈平原文化,徽州文化 呈山水文化特征,皖江文 化则呈现出水文化的特点。 因为水文化的这些特性, 因此皖江地域人们具有较 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崇 尚人文精神,文风兴盛。
• 4.开放创新意识浓
• 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比较容易 接纳新生事物,常常能得风气之先。如佛 教在皖江地区的传播就是一个例子。新罗 人金乔觉远涉千山万水来到九华山时,这 里尚是一片荒芜之地,正是在当地人的支 持和帮助下,他才能潜心苦修,广泛地传 播佛教。皖江文化的开放性从 桐城文派也 可以看出。桐城文派的人不少是江苏、山东、河
• 宋元时期,安徽文化发展到了精致和成 熟阶段,新安理学是其标志。明清时期, 安徽文化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涌现了 一大批大家,特别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的 全面繁荣。清末民初时期,产生了许多文 化名人和杰出大家,如胡适、陈独秀、陶 行知等。
胡适
陈独秀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地理上具有承接南 北、连接东西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得安徽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受到周边 文化、尤其是北方和南方两大文化系统的影 响,而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冲突的过程中, 安徽文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又注意兼收并 蓄,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