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安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各种独特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这些民俗风情既反映了安徽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也代表了安徽人民的智慧和美好愿景。
本文将带您一起了解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一、婚俗习惯安徽的婚俗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比较著名的有“三朝五日”、“三顾茅庐”、“闹洞房”等。
“三朝五日”是指婚礼的时间安排。
新娘出嫁前,会先进行一次婚礼前的“出嫁告别仪式”,然后在丈夫家中进行正式婚礼,期间还有几次婚礼相关的仪式和聚会。
整个过程历时五天,热闹非凡。
“三顾茅庐”是指新娘三次拜访婆家。
新娘嫁到丈夫家中后,要拜访丈夫的父母和祖父母,以示尊重和感恩之意。
“闹洞房”是婚礼中最有趣的环节之一。
在安徽,新娘入洞房时,会被一群姐妹和朋友们“闹”得高高兴兴。
他们会蒙新郎的眼睛,玩一些搞笑的游戏和小把戏,希望新娘高高兴兴地过洞房夜。
二、祭祀仪式安徽是中国的传统农业区,人们对土地和自然的崇拜是非常深刻的。
因此,安徽有着丰富的祭祀仪式,其中最有名的是祭祀鬼门关和祭祀土地。
祭祀鬼门关是安徽农村地区的一项传统祭祀仪式。
根据传统习俗,安徽农民相信有一个传说中的“鬼门关”,是连接阴间和阳间的通道。
每年庚子年的午夜时刻,当地农民会为祭祀祖先和鬼神而举行盛大的仪式。
届时,人们会烧纸钱、祭拜祖先,还会举行舞狮和杂技表演。
祭祀土地是另一个重要的民俗活动。
在安徽农村,人们相信土地是他们的生计之源,每年天尺节(农历二月初二)会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人们会制作并供奉香烛、鲜花、水果和食品,以表达对土地之神的敬意和感谢。
三、特色节日安徽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节日,其中最著名的是黄梅戏节和灵璧花灯节。
黄梅戏节是安徽黄梅县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至六月初六,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戏曲演出和表演比赛。
节日期间,黄梅县里的戏台上人声鼎沸,锣鼓喧天,吸引着众多观众。
灵璧花灯节是安徽灵璧县的一项传统节日,源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安徽的习俗

安徽的习俗江淮赏月之俗一般是先祭月再赏月。
祭月又称拜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在庭院中,或设在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供桌上摆放的祭品有多有少,但一般都有月饼很水果,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所放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别。
除月饼和水果之外,有些地方还加有特殊的贡品,如休宁,歙县城乡摆上一个大南瓜;长丰放一个大馍;六安供茶水;蒙城供焦馍;天长供鸡头苞、毛豆荚,并有月宫嫦娥象等,祭祀时固执、五河是月出鸣炮敬祭;巢湖市是月出鸣炮染香拜月;休宁蒙城是然组焚香叩拜;屯溪是点上红烛,全家跪拜。
六安,铜陵、寿县、凤台、长丰等则为焚香拜月。
祭过月神,才真正开始赏月。
人们一边欣赏似镜的明月,一边品尝祭品,如涡阳,六安、铜陵、冬至、休宁、屯溪、巢湖、天长、合肥等皆如是。
屯溪人在全家赏月时往往围坐一处,一面吃月饼,水果等,一面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等到月过中天,才回屋就寝。
吃月饼、赏月安徽各地中秋皆喝月饼,且几乎都在晚上祭典过月神之后喝,唯独休宁人完全相同,通常在早上喝。
天长人在恭月之后,分食月饼,例如有人出外,即为领一份或寄给。
涡阳人在烧香祭典月之后,自害月饼和毛豆。
江淮赏月之谓之通常就是先祭典月再赏月。
祭典月又称仁月。
将香案供桌大多摆放庭院中,或设于院内篱笆旁、天井边。
可供桌上放置的祭品存有多存有太少,但通常都存有月饼跟水果,例如石榴、柿子、梨、苹果、鲜藕、板栗、枣子之类。
Scars水果的多少,因地理环境、生产条件的相同而存有差别。
徽州地区:舞草龙在徽州等地皆存有中秋玩草龙习俗。
草龙就是存有稻草叠成的龙。
黟县又称“舞草龙”即为用稻草叠成龙头,又以稻草茶条一束一束,连成龙身,再以一段由细至细稻草束作龙尾,每段之间用绳系则着,每人手擎一段,配上锣鼓,上下翻转,欢度中秋。
休宁又称“歌舞香龙”,其用稻草叠成,周身挂香,长短依舞龙的人数而的定,内要七八尺支木棍一根,龙身上摆满熄灭的篾香。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 宋元时期,安徽文化发展到了精致和成 熟阶段,新安理学是其标志。明清时期, 安徽文化进入了繁荣和鼎盛时期,涌现了 一大批大家,特别是桐城派和徽州文化的 全面繁荣。清末民初时期,产生了许多文 化名人和杰出大家,如胡适、陈独秀、陶 行知等。
胡适
陈独秀
二、安徽文化具有兼容性
安徽地处中国中部,地理上具有承接南 北、连接东西的作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得安徽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一直受到周边 文化、尤其是北方和南方两大文化系统的影 响,而在这种南北文化交流、冲突的过程中, 安徽文化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又注意兼收并 蓄,形成自己的特色。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方 式等。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 展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 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 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 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安徽省,淮北、江 淮、皖南才合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 由受地 理条件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受 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皖南地区主要受吴越文 化的影响和辐射,而沿江、江淮地区在同时受到 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辐射条件下,又长期 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中。
• 在组成安徽文化的三个区域文化之间,不仅在 生活习俗、艺术形式个语言方面各不相同,而且 在社会心理、民众性格和行为方式方面都表现出 很大的不同。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

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传统习俗——安徽省的民俗风情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
在全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有着独特的春节习俗和民俗风情。
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展示着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介绍安徽省春节的传统习俗和民俗风情。
一、年画扑灯年画扑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个传统习俗,主要流行于徽州地区。
在徽州的许多乡村里,人们会在除夕之夜点亮灯盏,挂上年画,以此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年画是特别设计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常常绘制着福禄寿喜等图案。
扑灯活动使得整个村庄充满了年味和喜庆氛围。
二、守岁贴「福」在安徽的很多地方,守岁贴「福」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除夕夜,家庭成员会聚集在一起守岁,贴上红色的「福」字。
这个习俗代表着对来年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寓意着祈求家庭平安和幸福。
贴「福」的红纸通常会被精心制作,上面还会加上一些剪纸装饰,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
三、舞龙灯舞龙灯是安徽省春节期间的一项独特的表演活动,尤其流行于合肥市。
在大街小巷里,你常常可以看到由一群人手持着华丽的彩龙,随着鼓乐和欢快的音乐,舞动起来的场景。
这项活动旨在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着新的一年将会充满好运和繁荣。
四、吃年夜饭在春节的除夕夜,吃年夜饭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安徽的年夜饭非常丰盛,有着诸多独特的菜肴,代表着好运和吉祥。
比如,“年糕”寓意着连年高升,“鲈鱼”象征着吉祥如意,“汤圆”则寓意着团圆和合家美满。
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这顿丰盛的年夜饭,象征着新年的开始和农历年的圆满。
五、放鞭炮放鞭炮是中国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传统习俗。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放鞭炮以驱走邪气和厄运,同时也是一种庆祝和欢乐的表达方式。
听着鞭炮声,看着五彩斑斓的烟花,人们迎接新的一年,为来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六、踩高跷踩高跷是安徽省乡村地区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常常在春节期间举行。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2篇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一)安徽位于中国华东地区,素有“徽州古城”的美誉。
这里有独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代代相传,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以下将为您介绍安徽的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一个民俗风情是“祭灶”。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安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灶”仪式。
这是农民祈求来年丰收的一种习俗,同时也是对家庭灶神的感恩和祈福。
在当天凌晨四点左右,家家户户都会在家中祭拜灶神,备下丰盛的祭品,如水果、香烛和酒水等。
许多地方还会准备“拜糊糊”,即以面粉糊捏成的小人,祈求家庭和睦、人员安康。
这一天,家庭成员集聚在一起,共同祈福,以增进家庭和睦,也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第二个民俗风情是“舞麒麟”。
安徽许多地方,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重要的场合,都会有舞麒麟的表演。
麒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吉祥、福气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安徽的民间活动中非常受欢迎。
舞麒麟的表演通常需要两个人扮演,一人扮演前腿,一人扮演后腿,两人合作配合,模仿麒麟的优雅动作。
他们身穿华丽的麒麟服,以舞蹈的方式展示出麒麟的神韵。
舞麒麟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祥和未来的向往。
安徽独特的民俗风情(二)接上文,继续为您介绍安徽的另外两个独特民俗风情。
第三个民俗风情是“抬花轿”。
在安徽的农村地区,每逢喜事,如婚礼或新儿出生,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抬花轿”仪式。
花轿是一种装饰华丽且寓意吉祥的交通工具,由几个人抬着在村中游行,以示喜庆。
主角通常是新娘或新生儿,他们被抬在花轿上,头上还插着鲜花或彩带。
整个村庄的居民都会随着花轿游行,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场面热闹异常。
这一独特的民俗活动不仅展示了安徽人民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也传承了他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
第四个民俗风情是“舞马灯”。
舞马灯是安徽元宵节的传统民俗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安徽各地的村庄和城市广场上都会举行盛大的舞马灯表演。
舞马灯是一种尺寸较大的灯笼,形状像一匹骏马,上面绘有各种绚丽的图案。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

安徽民俗饮食文化有哪些安徽饮食文化大体分为皖南、沿江、沿淮三类,总体上讲究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同时又各具特色。
下面就不妨跟着一起来看看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安徽民俗饮食文化常识皖中、皖南两个地区隔江相望,在地理环境上颇有相似之处:同有丘陵地带,可大面积种植水稻;同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同有河湖,多产水鲜。
因而两个地区人民的饮食习俗也大体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人民还要兼吃一部分杂粮。
徽州地区生产的稻花米,作饭香软,出饭率高,已推广到其他地区食用。
宣州等地区的血红糯米,被视为补品,已成为城市群众争购的粮食。
因糯米性粘,平时不用来作饭,只是留做节日酿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饮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镇居民多吃大米稀饭,辅之以各种早点,如大馍、油条、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糍糕、烧麦及烤山芋等。
农村群众早餐吃干饭。
中餐和晚餐城镇居民大都吃干饭,在农村农忙时期,一般都在早饭后带上干粮上工,还要顺便带些咸菜和一瓶开水。
中午就不回家吃饭。
农村晚餐有干有稀。
夏天晚上,多在农家的禾场上吃饭。
一张小桌,放上几样小菜,全家人围桌而坐。
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里燃着熊熊的炭人,火锅内煮着两三样菜蔬,叫“一锅熟”,火塘边烤着玉米粑或米粉粑。
全家围火塘而坐,边烤火,边吃晚餐。
城乡群众对晚餐都比较重视。
食品多种多样,除用纯米做饭外,还有山芋饭、菜饭(将萝卜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锅边蒸熟,放入油盐,和饭而食)、豆饭(将豇豆等和饭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饭,称为“金玉良缘”。
如有剩饭,可做水泡饭、炒饭(以鸡蛋炒饭为多)。
另外还有大米稀饭、菜稀饭、山芋稀饭、豆子稀饭、玉米稀饭、南瓜稀饭、糯米稀饭等。
皖西太湖县一带,善于加工锅巴。
干饭吃完之后,留下锅巴,将米汤倒入锅中煮之,叫“锅巴粥”。
还可将锅巴焙黄,装入瓷罐,用热肉汤泡食。
也可以把锅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点。
安庆一带的重油锅巴,尤为一方风味名食。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安徽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安徽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在古代,安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曾是汉代的山阳国、晋代的豫章国、唐代的日称国,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安徽历代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和文物,如黄山、庐山、岳西南宋化州城、徽州古城等。
2.丰富的徽文化:安徽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化中心之一,代表性的文化是徽文化。
徽文化以徽州文化为代表,是安徽省独有的文化形式,包括徽州牌、徽州民居、徽州建筑等。
徽州人注重礼仪和思想品质,重视廉洁、勤劳、警细、礼守、公正、矩义、饰品、慎言、修身、修家、齐治、修国。
徽州画派与中原和江南画派具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
3.丰富的民间文化:安徽各地还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阜阳的河埠民俗、宣城的维瓯剪纸、宣州的乌龙拳、芜湖的豫剧等等。
这些民间文化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了安徽独特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形态。
4.神秘的民间信仰:安徽地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也很丰富多样。
如徽州地区有许多古老的宗教庙宇,如三教合一的合肥古城庙、风水宝地黄山上的道教峰宫等。
此外,安徽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如拜山、踏青、赏花等传统民俗活动。
5.丰富的美食文化:安徽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的发源地。
徽菜以其独特口味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如蹄筋、桂鱼、干贝、腊肉等。
同时,安徽也以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而闻名,如徽州毛尖茶、黄山猴魁茶、霸州李果、巢湖大闸蟹等。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间文化、独特的徽文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安徽的文化底蕴,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徽商以“贾而好儒”的儒商形象雄踞商界300多年,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派建筑则 为中国建筑史上一绝。徽州文化除了学成派、商成帮外, 还出现了群星闪耀的文化景象,如在理学上就有朱熹、朱 升、郑玉等,徽州朴学上有江永、戴震,新安画派上渐江、 查士标、孙逸、黄宾虹,文学上则有方回、汪道昆,教育 方面则有朱熹、郑玉、汪克宽、陶行知等。
• 淮河文化圈的基本特点:
•
淮河文化作为融合中原文化、吴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一种区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如淮河流域
人们具有的尚义、淳朴、直爽的粗犷民风,以及重农轻商
的思想观念等,就是一定程度上受北方中原文化和齐鲁文
化的影响形成的。又如在饮食、戏曲、语言等方面也都表
现出兼容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饮食文化方面,习惯接近于
• 淮北地区有习武的传统习俗, • 饮食文化主要以面食为主; • 淮河以南受田“水”的影响非常 • 突出,风俗多与水有关; • “智者乐水”,重视教育。 • 皖南山区的徽州民居风格、 • 徽州饮食、风水观念、 • 宗教信仰与节日习俗都 •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 一、汉民族的民俗文化是主体,但也有 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支系存在。
红 顶 商 人 胡 雪 岩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安徽文化具有延续性 安徽文化历史悠久,自进入文明社会
以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过程中, 其间从未中断过。
安徽文化在夏商时期开始萌芽,形成于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继续发展,在学术 思想、文学成就尤为突出,涌现了一大批 杰出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哲学、教 育、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就有重大贡 献。
李 白 在 安 徽 泾 县 受 到 汪 伦 的 招 待
(3)戏剧、绘画、书法
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有池州的。戏、青阳腔、 徽剧、黄梅戏等。
书法方面有清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怀宁人邓石 如,他创立的碑派书法、皖派篆刻成为书法永久 的流派。
绘画发面,皖江地区有被称为宋画第一人的 李公麟。清代铁工汤鹏创作的芜湖铁画也很有名。
鲁、豫菜系。戏曲方面,中原地区戏曲艺术的代表—豫剧,
在淮北叫淮北梆子;沿淮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艺术,是独特
的淮河文化氛围孕育出的一株艺术奇葩,融歌、舞、戏于
一炉。
• 符离集烧鸡
淮北梆子戏剧团演出
沿淮一带流行的花鼓灯艺术
• 花鼓灯艺术吸收了 • 南北方艺术的精粹, • 既热烈高亢,又 • 温柔细腻,粗犷时 • 如电闪雷鸣,细腻 • 时如小桥流水, • 春风拂面。
•
民俗的重要性:它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是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的必要因素。东汉
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国家元气,全在风俗;
风俗之本,实系纲纪”,“为政之要”,在于
“辨风正俗”,在于“移风使之雅,易俗使之
正”。
安徽民俗的区域划分
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 不同俗”为特色。综观安徽全境,以自 然区域相辨别,大致可划分为皖北、皖 中和皖南三大民俗异同区,其间地理环 物产人文及时代更替各异,或多或少都 影响到文风貌和生活、生产习俗的变异, 分区与源流不同,但总体都以历史悠久, 民风朴实为典型特征。
李公麟,北宋著名画家,庐江郡舒州人, 邓石如(1743-1805),清代 擅长画人物、马。 篆刻家、书法家。
白居易、韩愈、苏轼、王安石、刘禹锡、陆 游、欧阳修等文学巨匠也曾多次旅皖,或呤咏皖 地的奇山秀水、名胜古迹。或与皖地文人相唱和 (4)宗教
佛教圣地九华山,自唐代新罗人金乔觉在此 建庙传播佛教以来,九华山作为佛教的重要传播 基地,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香火旺盛,现有寺 庙近百座,僧尼数百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之一。
• 有名的还有全椒人吴敬梓,他的讽刺小 说《儒林外史》家喻户晓。潜山人张恨水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通俗文学大家,有《金 粉世家》等长篇小说。
(2) 风光。优美的皖江 山水吸引了大批的人文墨客 流连忘返,他们在皖江地区 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如 李白就曾多次到访安徽的池 州、宣州等地,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句,并终老于 长江岸边的当涂县,葬于该 县青山,至今马鞍山市、当 涂县等地还存有太白墓、太 白楼、太白衣冠冢等遗迹。
饺子
五香蛋
安徽饮食
饮茶文化
三、继承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 民风民俗相对稳定,不易变革,但如果 这些民风民俗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条件 发生变化,民风民俗也会慢慢地改变。如 改革开放前后的民风民俗就有变化。现在 服饰的式样与风格、饮食的结构与习俗、 住房的结构与式样等等无不被融入现代化 的潮流之中。例如婚姻。
六安寿县安丰塘
• 古今淮河两岸人才辈出,群星闪耀,
• 他们在不同的方面为淮河文化的发展和繁 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杰出的思想家、 哲学家管子、老子、庄子、嵇康、桓谭; 著名的文学家曹操、曹丕、曹植以及悯农 诗人李绅;杰出的画家曹霸、戴逵,以及 音乐家桓伊、医学家华佗、明王朝的朱元 璋等。
华佗像与朱元璋像
• 五、安徽文化具有开拓创新性
• 一部安徽文化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如老、 庄创立了道家文化、曹操父子建立了建安文学等。
曹操 建安文学
第三节 安徽民俗的区域划分
•
民俗的含义: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
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民俗。
民俗也称风俗。
• 第一、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地区,紧邻 中原大地,历史上属于开发较早的地区。 安徽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汉民俗文化特征, 如相同的岁时节庆、人生礼仪等。
• 第二、安徽的人口结构以汉族为主体, 但是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省份。回族占安徽 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7%。
• 第三,由于汉民族的文化比较发达,因此它的 影响力和融化力都比较大。大凡到安徽的少数民 族都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影响。如汉族崇尚土葬、 厚葬,其他少数民族受到了影响。当然,汉族接 受少数民族的影响也是很多的。如汉族妇女学穿 满族妇女的旗袍,今天仍是一种显示妇女线条的 服饰。
• 康熙六年(1667年)建立安徽省,淮北、江 淮、皖南才合为一个统一的行政区划。 由于受地 理条件制约和历史的原因,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受 中原文化的影响和辐射,皖南地区主要受吴越文 化的影响和辐射,而沿江、江淮地区在同时受到 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辐射条件下,又长期 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中。
• 在组成安徽文化的三个区域文化之间,不仅在 生活习俗、艺术形式个语言方面各不相同,而且 在社会心理、民众性格和行为方式方面都表现出 很大的不同。
安徽民俗的区别和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第二节 安徽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区域划分。 第四节 安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
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 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和行为方 式等。 安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 展中,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的不同,在安徽大地上形成了 三个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即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 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安徽文化。
九华山金乔觉 地藏菩萨圣
金乔觉借地
3.皖江文化具有水文化 的特点
从地貌上看,淮河文 化呈平原文化,徽州文化 呈山水文化特征,皖江文 化则呈现出水文化的特点。 因为水文化的这些特性, 因此皖江地域人们具有较 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崇 尚人文精神,文风兴盛。
• 4.开放创新意识浓
• 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比较容易 接纳新生事物,常常能得风气之先。如佛 教在皖江地区的传播就是一个例子。新罗 人金乔觉远涉千山万水来到九华山时,这 里尚是一片荒芜之地,正是在当地人的支 持和帮助下,他才能潜心苦修,广泛地传 播佛教。皖江文化的开放性从 桐城文派也 可以看出。桐城文派的人不少是江苏、山东、河
一、淮河文化圈
1、淮河文化圈基本情况
淮河文化圈一般指 由淮河沿岸及淮北地 区构成的区域文化带。 淮河文化圈的形成得 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 的人文环境条件,有 其深厚的底蕴的丰富 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是淮河文化的一个繁荣 期,产生了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和集大成者庄子, 特别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长时期的在安徽涡 阳、蒙城以及豫皖边境活动,这些地方留 下了他们活动的足迹,他们创立的道家学 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给中国人以重要的深远的影响。
二、皖江文化圈
皖江文化圈大体接近于现在的皖江经济域, 即安庆、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巢湖、宣 城市(除绩溪县)和滁州东部。
特点: 1.源远流长的古文化 皖江地区在远古以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繁昌 县人字洞古人类遗址以及和县猿人、巢县智人的 考古发现证实,皖江地区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古文化遗址、古城墙、古窑址、古矿冶遗址遍布 皖江各地,很多历史传说也都与皖江地区有关。 如安庆张四墩遗址、含山凌家滩。
2.皖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异彩纷呈 (1)文学
东汉末年产生的、取材于 庐江郡小吏焦仲卿爱情故事 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 最长的一篇叙事诗,对后世 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唐代时期, 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皖江地区的文学也开始兴盛, 先后出现了张籍、杜荀鹤等著名诗人。 桐城文派的兴起,标志着皖江地区在 文学上进入了鼎盛的辉煌时期。
二、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既有共同性又 有差异性,形成了普适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如春节怎么过,安徽的具体礼俗却千差万别, 各有不同。春节早餐吃什么、怎么吃、何时吃都 有很大不同。淮北普遍吃饺子,大都是素食,意 为素素净净过年;沿江江南多吃面条、五香蛋, 意为长长久久、步步高升、招财进宝之类;江淮 之间比较复杂,既有吃饺子,也有吃面条的,在 皖南还有吃泡饭的。一些地方在饭前还要洗手焚 香、敬奉天地、灶神、祖先之后才可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