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元宵节习俗.doc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元宵节的九大传统习俗1.猜灯谜此活动起源于宋朝。
灯笼的所有者将谜面写在一张纸条上, 然后将纸条展示在灯笼上。
假如赏灯者猜出谜语, 就将纸条取出, 然后找灯笼所有者确认答案。
猜对的话, 就可以领取一份小礼品。
由于这种活动十分富有情趣与智慧, 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2.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 始于西汉, 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 历代灯火之风盛行, 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 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3.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为馅,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 可荤可素,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 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滚”元宵, 南方“包”汤圆, 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4.放烟火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而夜里除了灯会, 就数焰火看了。
当新年首个圆月升上夜空时, 人们都会因燃放的烟火和空中的明月而兴奋不已。
5.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 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6.耍龙灯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 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 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 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舞蹈。
7、走百病”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 散百病, 烤百病, 走桥等,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8、送花灯“送花灯”简称为“送灯”, 就是送孩儿灯。
因为“灯”与“丁”谐音, 在元宵节前, 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 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 以求添丁吉兆。
9、踩高跷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 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 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2.元宵节作文元宵节吃汤圆, 团团圆圆, 合家安康。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小正月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庆祝。
元宵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代代相传,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吃汤圆元宵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球状食品,寓意团团圆圆,象征着合家团圆、美满幸福。
吃汤圆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传统,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团聚在一起,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品尝着热腾腾的汤圆,共同感受着团圆的幸福和温馨。
二、观灯笼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习俗是观灯笼。
灯笼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物品,人们在这一天会挂起五彩缤纷的灯笼,各种形状的灯笼在夜幕降临后点亮,照亮着整个城市,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和祥和。
观灯笼也是元宵节的一大乐事,人们带着家人一起漫步在灯火阑珊的街道上,欣赏着各色灯笼的美丽,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和温馨。
三、猜灯谜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中,还有猜灯谜的活动。
猜灯谜是古老的传统,人们会在元宵节的夜晚聚集在一起,挂起灯笼,贴上灯谜,大家一起猜谜语。
猜灯谜不仅考验着人们的智商和才情,还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猜谜语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亲友之间的感情,还可以锻炼思维,增长知识,是一项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四、舞龙灯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表演舞龙灯的传统节目。
舞龙灯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民间艺术表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舞龙灯节目生动形象,寓意着祥瑞和繁荣,能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好兆头。
观赏舞龙灯不仅可以增添节日气氛,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们对节日更加热爱和珍惜。
五、放烟花元宵节的另一个欢乐习俗是放烟花。
烟花是元宵节独有的庆祝方式,人们在这一天会放烟花爆竹,照亮夜空,营造节日气氛。
放烟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十分热闹喜庆,也是人们沟通情感和排遣压力的一种方式。
璀璨夺目的烟花,绚丽多彩的火树银花,为节日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和快乐。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透露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韵味。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习俗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
它的名字来源于“元夕”,意思是农历正月十五,也叫做上元节、元夜节、元宵节、上元灯节、元夕灯节等。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每年都会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习俗有很多,主要有吃元宵、赏灯、猜灯谜、踩高跷等。
吃元宵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元宵是一种甜品,由糯米、红豆、栗子、花生、芝麻和白糖等材料制成,有的地方还会加入红枣、莲子、芦荟等,味道非常香甜。
吃元宵的习俗源自古代,它象征着吉祥、和谐、幸福和团圆。
赏灯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在元宵节,人们会在家里悬挂各种形状的灯笼,这些灯笼有圆形的、方形的、八角形的、六角形的,有的甚至是复杂的图案,有的还会用彩色灯泡装饰,非常美观。
赏灯的习俗源于古代,它象征着吉祥、和谐、幸福和团圆。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猜灯谜的习俗源于古代,当时人们会在灯笼上写下一些谜语,然后人们围绕着灯笼一起猜谜,猜对的人会得到一些小礼物。
猜灯谜的习俗不仅能增进人们的友谊,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智慧。
踩高跷是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踩高跷的习俗源自古代,当时人们会在家里搭起一个高跷,然后让孩子们踩上去,踩得越高,就会得到更多的礼物。
踩高跷的习俗不仅能增进家庭的团聚,而且还能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
此外,元宵节还有一些其他的习俗,比如赛龙舟、放风筝、玩烟花等,这些习俗也都能增进家庭的团聚,让人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总之,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众多的习俗,比如吃元宵、赏灯、猜灯谜、踩高跷等,这些习俗不仅能增进家庭的团聚,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智慧,让人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庆祝。
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习俗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舞龙舞狮、祭神拜祖、放天灯、逛庙会以及送孩儿灯等。
赏花灯是元宵节最为核心的活动之一。
人们会挂起各式各样的花灯,如动物形状、神话传说人物、吉祥图案等,点亮夜空,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赏花灯的同时,人们还会在灯下欣赏各种传统表演,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吃元宵也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
元宵是由糯米制成的圆形小吃,内馅多为甜味,如芝麻、豆沙等。
人们相信,吃元宵象征着家庭团圆和和睦。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智力游戏。
人们会在花灯下挂起写有谜语的纸条,其他人则需要猜出谜语的答案。
这种活动不仅富有娱乐性,还能增进人们的智力和文化交流。
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之一。
龙和狮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吉祥的象征,舞龙舞狮则寓意着驱除邪恶、祈求平安。
表演者们身穿华丽的服饰,模拟龙和狮子的动作,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享受。
祭神拜祖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仪式。
人们会前往寺庙或祖先墓地,焚香上供,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佑,希望家庭平安、事业顺利。
放天灯是元宵节的一项浪漫活动。
人们会在天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或祈福的话语,然后点燃天灯,让它升上天空。
这一习俗象征着放飞梦想和希望。
逛庙会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活动。
庙会上会有各种小吃、手工艺品、表演等,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节日的欢乐气氛。
送孩儿灯是元宵节特有的习俗之一。
家长们会为孩子们制作或购买漂亮的花灯,让他们提着灯笼游玩。
这一习俗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也寓意着希望他们健康成长、前程似锦。
元宵节的这些习俗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共享欢乐、祈求幸福,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时光。
安徽元宵节

安徽元宵节篇一:安徽风俗安徽风俗小记在我的家乡安徽,有很多独特的节日。
例如,农历正月十七日的媳妇节,农历二月十五日的“花朝”,农历三月十九日的“观音会”,春季二月底或三月初的“娘娘会”,农历三月三日的盲人节等等。
此外,一样的节日在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过法。
例如在安徽,春节前有蒸馒头的习俗,家家都会蒸很多,足够吃到二月二,而且蒸馒头时不许孩子数数;元宵节期间,很多人家会蒸面灯,既好玩又好吃;清明节要插柳和抬“城隍老爷”出巡;“上已节”要把玉米爆花,谓之“炸鬼眼”等等。
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安徽的祭龙节。
在安徽,人们把二月二称做“祭龙”。
在二月初一下午,家家户户都把室内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二月二、龙抬头”的好日子。
二月二这一天每家水缸挑得满满的,让龙净身,祈望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除此之外,还有些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1.围仓在我爷爷辈的时候,每年这天天未亮人们就起床,男人用灶内的草木灰,在门前、院内外,画“同心圆”数圈,名叫“灰仓”、“围仓”或“围仓龙”。
并在圆心扒一小洞,放入五谷杂粮、硬币,俗称“粮仓钱库”。
又用草木灰沿墙根洒一遍,说可防蛇、蝎、蚊、蝇等等,现在鲜少有人这么做。
2.敲门枕妇女起床梳洗后,手持木棍敲门枕,并大声念道:“二月二,敲门枕,金银财宝往家滚”。
又用木棍敲面瓢,并念道:“二月二,敲瓢砖,十个老鼠九个瞎,剩下一个不瞎的,拾掇拾掇搬了家”,以表达生财,守财的美好愿望。
3.炒虫、吃虫这里的”虫”并非昆虫,而是妇女做饭前先炒的“杂花子”,即五谷杂粮。
传说炒了后庄稼就不生害虫了。
炒的杂粮,有咸有甜,大人小孩都抓着吃,叫“抓虫吃”。
4.做“土地会”在农村,这天要做“土地会”,携带香纸果品到附近的土地庙烧香,祈求土地公、婆保佑年成好。
5.为小孩剃光头俗谚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小孩剃光头”。
有些孩子出生后,剃胎毛时要在脑后留一撮头发,这叫“看家毛”,这是祈求小孩不夭折。
当孩子长到10 岁时,就要在龙抬头的好日子剪去脑后的一撮头发。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

元宵节的十二种习俗元宵节,又称为灯节或小正月,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农历正月十五,也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元宵夜。
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通过各种传统习俗来庆祝这一喜庆的日子。
以下是元宵节的十二种传统习俗。
1. 看花灯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就是观赏花灯。
各种形式繁复的花灯在夜幕中亮相,宛如仙境一般美丽动人。
人们漫步街头巷尾,欣赏各式各样的花灯艺术,开心地迎接新的一年。
2. 猜灯谜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将灯谜贴在花灯上,其他人可以通过猜谜语的形式来猜测答案。
这项活动既能展示人们的智慧,又增进了亲友之间的交流。
3. 吃汤圆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它由糯米粉制成,外皮白嫩光滑,内心饱满甜香。
吃汤圆寓意团圆,象征着家庭和睦、友情深厚。
人们常常在元宵节这天,享受美味的汤圆。
4. 燃放烟花燃放烟花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元宵节也不例外。
在夜幕降临时,人们点燃烟花爆竹,炸响的声音和绚丽多彩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给人们带来喜悦和祝福。
5. 传统舞蹈表演元宵节还有许多传统的舞蹈表演。
灯王舞、龙舞和狮舞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祥和的气氛。
6. 舞狮表演舞狮是元宵节传统习俗中备受瞩目的一项。
一只腾跃的狮子,仿佛活灵活现般的表演,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舞狮的节奏和韵律,象征着福气与吉祥。
7. 打扰会儿门神在元宵节,一些家庭会“打扰会儿门神”。
这是一种民间习俗,人们会突然敲门或者敲锣打鼓来“打扰”家中的门神,以驱逐邪恶的力量,保佑家庭平安、幸福。
8. 行水灯行水灯是元宵节的另一项习俗。
人们将灯放在小船上,让它顺水漂流。
水灯上的火光在夜晚中闪烁,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和美好。
9. 点燃龙船点燃龙船也是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将精心制作的龙船放入河流或湖泊中,然后点燃船上的火焰。
龙船缓缓前行,如同波光粼粼的湖面上的一颗明珠,给人们带来吉祥和美好的祝愿。
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

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全国各地元宵节习俗1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1、四川省元宵节习俗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
某某县有「对骂」的习俗。
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2、福建省元宵节习俗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
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
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3、广东省元宵节习俗某某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
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
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4、云南省元宵节习俗某某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
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
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5、山西省元宵节习俗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会。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安徽各地元宵节的习俗

舞龙舞狮表演欣赏
舞龙表演
在合肥地区的元宵节庆典活动中,舞龙表演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见数条长龙 在舞龙者的手中翻腾跳跃,气势磅礴,寓意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舞狮表演
与舞龙相伴的往往是舞狮表演。狮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瑞兽,象征着吉 祥如意、勇猛刚强。在舞狮表演中,狮子随着锣鼓声的节奏做出各种动作,时 而威武勇猛,时而憨态可掬,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放鞭炮
在马鞍山地区,人们会在元宵节放鞭炮来庆祝节日,同时也是为 了驱邪避害,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地方戏曲演出欣赏
庐剧
01
庐剧是安徽地方戏曲之一,马鞍山地区的元宵节期间,会有庐
剧演出供人们欣赏。
黄梅戏
02
黄梅戏也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马鞍山地区的元宵节演
出中,黄梅戏也是必不可少的节目之一。
曲苑
03
事。
这些故事往往与元宵节有关,如 灯笼的起源、猜灯谜的习俗等, 让人们更加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
涵。
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淮南地区 的民间故事和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和发扬。
06
马鞍山地区元宵节习俗
祈求丰收和幸福仪式
舞龙舞狮
通过表演舞龙舞狮来驱邪避害,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烧香祈福
在元宵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希望神灵保佑家人平 安、健康、幸福。
2
家庭团聚与亲情
在安徽,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 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回家与亲人共度 佳节,吃元宵、赏花灯等,体现了家庭 亲情的重要性。
3
民间信仰与传说
安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中融入了许多民 间信仰和传说元素,如祭拜神灵、祈求 子嗣等,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民 间文化底蕴。
当代社会对传统节日态度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元宵节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在安徽,有什么不一样的习俗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安徽元宵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元宵节习俗
年味正浓是元宵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
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
淮河两岸,旧有"正月xx大似年"的说法。
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
元宵前的几天,白天,一些年轻人和老艺人们身着七彩异装,不停歇地参与各种表演;晚上,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城镇吃糯米汤圆和酵子茶;农村则将咸馍切成小块、长块充作晚饭,以示农业丰收在望。
元宵当天,各家各户男女老幼几乎倾巢而出,看表演、会亲友,到处都是喜气洋洋、欢笑阵阵。
晚饭后,儿童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人们争相燃放花炮或焰火。
村前屋后更是锣鼓喧天,扭花鼓灯、耍龙灯,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照例节目。
表演队由锣鼓乐队领先在街道和村里游动,如果有谁想请表演队表演,就先燃放一串鞭炮欢迎,然后鼓掌吆喝。
此时,艺人们拉开架势开始表演。
演出中,脚痒痒心痒痒的观众也可以加入其中,跳一段舞一场。
这种热闹场面,往往从黄昏持续到深夜。
与众不同的是,元宵夜的娱乐活动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还用木头做些假"三寸金莲"套在脚上,扭扭摆摆。
这些假女郎(称"腊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转,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观众欢迎,演至半夜时,人们会端出茶点、果品招待演员。
演出的内容,一般必以通俗易懂、音韵响亮而顺口的民间戏文、歌谣为主。
如今,沿淮一带的各种元宵民俗表演式样已推陈出新,演出娱乐的内容丰富而健康。
正月花市灯如昼
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
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
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灯会的节目多种多样,表现了阜阳各地不同的地域风情。
临泉肘阁、抬阁,属于民间舞蹈谱系,盛行于明代,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xx
年2月,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泉的肘阁、抬阁演出的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流传保留的肘阁节目有《刘全进瓜》、《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秦香连》、《困同台》、《吴凤岭》、《戏杜丹》。
抬阁节目有《回荆州》、《游西湖》、《怒打镇西关》、《哪叱闹海》、《二乔比美》等。
被誉为"东方芭蕾"、"中国的东方迪斯科"的颍上花鼓灯,20xx年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鼓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颍上是花鼓灯的诞生地和二十世纪花鼓灯艺术革新的发祥地。
颍上各地民间花鼓灯艺人分布十分广泛,男女老幼都喜爱花鼓灯艺术,锣鼓一响,花鼓灯上场。
"千班锣鼓万班灯"是颍上花鼓灯在淮河流域最盛行时的真实、生动写照。
颍上花鼓灯表演的角色分男角和女角,男角称"鼓架子",会翻筋斗,要有武技,动作粗犷有力;女角称"兰花",左手执手帕,右手拿扇子作舞。
主要以舞蹈、灯歌和锣鼓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把情节性的双人舞与情绪性的集体舞结合起来,表现生活、生产中生动的人物和人物复杂的情感,唱腔辽阔高亢,旋律欢快悠扬,节奏刚劲有力,情感炽烈奔放,具有强烈的民歌风、田园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阜阳灯会表达了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阜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
舞龙赏灯闹春来
春节渐行渐远,元宵转瞬即至,迎来送往之间,说不尽火树银花、春风得意的盛况。
踩高跷、玩狮子、吃汤圆......舞龙赏灯闹元宵,欢天
喜地迎春来,又是一番花香人醉的好景致。
要说皖东南元宵民俗,却也是五彩缤纷,既有宣城本地的圆灯会,又有郎溪、广德一带的花灯节,还有绩溪等地别具一格的"秋千抬阁"民俗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在宣城本地,有元宵圆灯之说。
原来,从腊月开始,这里的农村灯会就开始走村串户送灯、玩灯,包括布龙(滚龙)、板龙、旱船、虾子灯、河蚌灯及采茶戏等等,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就要圆灯,取圆圆满满之意,表示此后就要专心稼穑,准备春耕。
元宵节当日,还要举办为期一天的"灯坛"汇演,算是这一年灯会的"告别演出"。
在宣州区洪林镇万村,还存在一种延续百年的"龙灯会",从正月初八到元宵节,有连续三次的"龙神三巡"活动,龙灯巡游全村,名曰"龙神大拜年"、"回龙保平安"和"龙舞元宵庆丰年"。
在广德、郎溪等地,闹花灯也是遍及城乡。
如郎溪县城南的老龙灯,一些乡镇的小马灯等,各具特色。
玩灯时伴以火流星、烟花等,十分壮观。
同时还有踩高跷、旱船、玩狮子、挑花篮等活动,儿童提灯更是美不胜收,有三脚蛤蟆灯、鲤鱼灯、兔子灯、元宝灯、绣球灯等等,不可胜记,颇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感觉。
笔者所在的广德县农村,亦有走马灯、旱船和舞狮子等风俗,可惜随着时代演进,一些技艺已渐被遗忘,许多活动都终止了。
在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绩溪县,元宵民俗更是丰富多姿,令人流连。
盛行于该县东乡的民间灯会游艺活动源远流长,当地在元宵节当日要燃放一种叫孔明灯的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
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
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
除放灯之外,当地还举办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传统文艺活动,包括舞龙舞狮、蚌壳舞、划旱船、抬花轿等表演,相关民间艺人当日会齐聚现场,现场PK。
其中来自该县湖村的"秋千抬阁"表演令人叹为观止。
此种秋千系风车形,转轮于花船上缓缓转动,花船由人抬行,转轮悬活动转椅,四名幼女穿着古戏服扮作彩旦,缚坐在椅上,有乐师伴以吹奏。
抬阁为木棉方箱,四周镂花,俨然一小小舞台,由七八位壮士抬着走。
几个七八岁的孩子脸上化着五彩的妆,扮作生旦净末丑等各式戏剧人物,或凤冠霞帔,或金盔铁甲,根据剧情组成一个个精彩的造型,被高高地固定在抬阁的铁柱和支架上,有惊无险。
秋千抬阁与耍狮舞龙、彩船队相互交融,一路锣鼓喧天,人声鼎沸,一时间万人空巷,一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