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江西南丰傩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江西南丰傩舞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三、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创新
1、强化教育传承: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南丰傩 舞,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形成从儿童到成人的完整教育传 承体系。
2、创新传承方式:运用数字化技术,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 使傩舞的传承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传身授,而是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体验。
现状分析
1、文化形态丰富: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民间体育、传统武术、民 俗体育等多种文化形态,如赛龙舟、舞龙舞狮、太极拳等。这些文化形态具有 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2、传承方式多样: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家族传承、 师徒传承、社区传承等。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承 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3、传承与推广:在教育系统中,应将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纳入课程体系, 让年轻一代了解并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此外,通过举办民俗体育活动、创建 民俗体育旅游线路等方式,将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推向更广泛的群众中, 使其在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承与推广。
4、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与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民族体育文化进行交流和分享。举办国际民俗体育赛事、研讨会等活动,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同时,应积极引进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 高素质人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领 域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保护与传承水平。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其中,我 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具有深远 的意义。本次演示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 育文化的保护。

江西民俗体育万载傩舞文化内涵研究

江西民俗体育万载傩舞文化内涵研究

2019年12月第4卷第12期武术研究江西民俗体育万载傩舞文化内涵研究刘娜1刘冯艳琼21.江西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江西南昌3300002.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玉溪653100摘要: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包括人类自诞生以来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炫丽多姿的中华文化。

作为民俗体育之一的傩舞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所创造并传承,源远流长、独居特色的地域文化。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江西民俗体育中的万载傩舞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万载傩舞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傩面具是万载傩舞的物质基础;傩事属于万载傩舞的文化实践。

关键词:民俗体育万载傩舞文化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1839(2019)12—0096—05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先人数千年的劳作生活,形成和创造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俗体育。

民俗体育是人们用以健身健体、祭祀祝福、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运用不同的身体动作、仪式程序、言语器乐、表现形态等鲜明地反映着地方大众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信仰和审美追求。

江西地处长江以南,自古人杰地灵,文化鼎盛。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被唐代著名才子王勃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而闻名天下。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使得江西这片地理位置复杂、文化资源丰富的土地上,诞生了众多反映赣地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

特别是在流传历程中又受到楚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等的影响,傩舞就是江西民俗体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傩舞,是古代祭祀活动中的舞蹈部分,其历史悠久,成型于周朝宫廷大傩之礼。

E《周礼》中明确记载,原始的傩舞中,舞者需佩戴面具,一手持戈,_手拿盾,手舞足蹈地奔跳向不同的角落,同时发出“傩、傩、傩”地呼喊。

当时的人们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因此经常用这种方式进行驱鬼祛疫,祈福平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傩舞逐渐的成为了地方大众祭祀和娱乐的民俗体育之一。

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张家林吕冬生(九江学院体育学院,江西九江332000)文化艺术睛耍]区域的建设不但要求经济的发展,也不可忽栩鼻青神文明的齐头弗如为策应环嘟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本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访谈、调查。

从最基础的民俗体育文化入手,挖掘、弘扬环鄱阳湖地区文化,以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拱键翮鄱阳湖;区域;民俗体育一、问题的提出十七大报告中要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i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在建设经济区的同时,不可忽视区域文化建设,文化绝不能游离于经济关系之外或只作为经济关系的派生物,行政区域可以利用行政命令建成,而文化区域不行,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同时,如何挖掘、弘扬鄱阳湖文化,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结果与分析环鄱阳湖地区是以鄱阳湖为中心,周边以南昌、九江、鹰潭、景德镇、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九个市为主要区域范围,水系发达,陆路交通方便,人口流动、贸易互通和文化交流频繁。

各地民俗体育项目相互渗透,结合本地民俗习惯而各具特色。

㈠与“龙?’是关的民俗体育活动龙为”四灵”之首,龙文化在我国历刘蜜久。

在古代,。

龙”不仅代表王朝,还是国家民族精神的化身,近代则代表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共同意象。

作为对“龙”图腾的崇拜,在当代中国,“龙。

代表中华民族待神,体现中华儿女的精神信仰和,己、理归属。

在环鄱阳湖地区,与。

龙。

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主要以“赛龙舟”和“舞龙”为主。

由于水系发达,江西70%以上的地区流行赛龙舟,以九江为最。

如九江县,内有赛城湖、赤湖、七里湖、蛟滩湖,每至端午节,本地居民都要举行龙舟赛,称“会龙舟“,这是当地最盛大的集会,又称。

江西民俗体育课程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江西民俗体育课程开发的作用与意义
代 的作用。 2 民俗体 育课 程开发 , 以提高我省体 育教师的素质 可 教育改革给中国学校体育带来了前所 未有 的大好局面。特 别是近几年 ,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和体育课程改革 的深入 , 中小 学体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 。 0 5 月 , 省教研室发出“ 20 年5 江西 关于 征集江西省体育学科义务 教育课改实验成果的通知 ”通知指出 , 这 是为广大教师创造 出一 条“ 边学 习、 边实验 、 边研究 、 总结 、 边 边 推广” 的新路子 , 力搞 好我省体育学科 的新课程实验 工作 。 努 通 知一发 出, 便得到 全省体育教师的响应 , 并以不同的形式参加
主要有教学活动、 班团队活动 、 课外活动和校 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的的特 色体育活动 。随着 民俗体育课程不断 引进中小学 ,会使更多 的学生 了解民俗体 育文化 、喜欢民俗体
育,可见民俗体育课程开发对传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有不可替
体育课 程的教改活动 。从20 年申报 的江西教育科学体育教改 05
课题就可以看出 。 申报的课题有“ 如 江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 征研究 ” “ 、 江西 省大 学生 体质健 康状 况 的动态分 析 与对策 研
课程开发与利用方面 ,特别 是将 民俗体育引进 中小学课堂的研 究更是少见 。 针对这一现象 , 我们有必要对 民俗体育课程开发 的
究”“ 、新课标 下体 育教 学方法的创新”“ 乐体 育与幼儿健康 ” 、快
等。 民族民俗体育课 程开发方面也有“ 在 建立 I 西省中小学 民族
作用与意义进行阐述, 以推动我省体育课改的发展。
1 民俗体育课程开发。 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 义
传统体 育风格教育系统 的研究 ”“ 舞改造成傩操 、 、把傩 傩棍 、 傩

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特征

赣南客家节庆民俗体育及其文化特征

俗 体育 是赣 南客 家 民间节庆 文化 生活 中 的一种 富含 文化 内涵 的体育 现象 , 附于 民俗 活动 , 依 与节 日、 会 、 庙 宗 教 祭祀 礼仪 等事项 同时 出现 , 了其本 身 的强身 健体 、 除 团结 乡邻 的作 用 之外 , 担负 着 传 承传 统 文化 的重 要 还 功能 , 具有历 史沿 袭 、 集体传 承 、 地域性 等特 点 , 是在赣 南这 一特 定 的时空 内发 生的节 庆 民俗体育 文化 现象 的

佰 千

鱼灯 、 壳灯 、 跷 、 故事 、 大神 、 鹅婆神 、 蚌 高 装 扛 送 道教 舞 蹈 ( 灯 图 ) 踩
布龙 、 条 龙 、 火 龙 、 鱼 龙 、 凳 龙 、 龙 、 莲 湘 、 跷 、 堂 花 鼓 、 公 灯 、 狮 、 狮 、 三 香 鲤 板 黄 打 高 大 虾 席 犁 走  ̄, 、 船 、 灯 、 灯 、 壳 灯 、 鱼 灯 、 凳 狮 L 花 r 花 龙 蚌 鲤 板
2 = 01 钲 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a o ma n v r i o r a f Ga n n N r lU i e s y t
N 6 o. De 2 1 e. 01
第六 期

体 育科 学 与 技 术 ・
赣南 客家节 庆 民俗 体育 及 其 文 化 特 征
黄 龙 、 火 龙 、 鱼龙 、 香 鲤 板凳 龙 、 马灯 、 沙河 尚引狮 、 香狮 、 纸钱 花 、 龙灯 、 太平 车迎 亲 、 教 花 、 道 茶篮 灯 布 龙 、 黄 龙 、 火 龙 、 火 狮 、 鸯 武 狮 、 马 灯 、 子 灯 、 鱼 灯 、 蚤 灯 、 船 、 故 事 、 花 小 香 香 鸳 车 马 鲤 跳 彩 扮 卖 钱 、 加 官 跳

“和而不同”思想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和而不同”思想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可 见 ,和 而 不 同思 想 在 中 国 很 早 就 出现 了 ,并且 从现在 的中 国大文 化 中可看
出很 多 文 化 中都 秉 承和 沿 袭 着这 种 思 想 ,
中 国体 育文 化 也不例 外 , 民俗 体 育文化 就
多彩 ,各 有不 同,其 中 以江 西 舞龙颇 具 特
色 ,分为 板凳 龙 、稻草 龙 、竹龙 、纸 龙 和
10 5
钐 21年1月总第3 期 01 2 1
大 众 体 育
“ 和而 不 同"思想 与江 西民俗体育 文化 的发展研 究
杨 伟 华
( 东交通 大学 ,江 西 华 南昌 30 1 ) 303

要 : 和 而不 同 ”思 想是 中 国传 统文化 中 内涵 丰 富 的遗 产 ,蕴 涵 于经 济 、政 治和 文化 等社 会 各个 层面 ,在 重视 “
种 数量 和分 布 ,是我们 文 化发 展 的基础
火土 , 水和火 代表 着水 灾 、 灾和吉 祥等 。 旱 回族 ) 、跳 火 绳 ( 彝族 ) 中 国象 棋 、花 另外 ,江 西 的赛 龙舟 也各 具特色 ,大小 不 、 想 理念 将 是江 西 民俗 体 育未来 发 展的 主要 ( 式跳 绳 ( 回族 ) 、投 绣 球 ( 族 ) 壮 、武 术 、 思想。 舟首 除 了有龙 头型 的 , 出现过 虎头 、 还 射箭 ( 古族 ) 蒙 、抢 花 炮 ( 族 ) 壮 、气 功 、 鸭头 、鸟 头等 各种 类 型的舟 首 ; 民俗 体 育
“ 而 不 同 ”的 思 想 理 念 融 合 了全 球 化 , 和
子 主张 ,任 何事 物之 间都 有 同异 ,保持 自
育项 目也 各有 差 别 , 有舞 龙 灯 、放 风 筝 、

江西高校开展民俗民间体育的现状剖析及发展策略

江西高校开展民俗民间体育的现状剖析及发展策略

套路刀 、 、 、 , 枪 棍 剑 受教 学 时数和 学生 素质 的影 响部 分学 校
器械也都 只学一个长器械和一个短 器械 , 从某种 程度上 也降 低 了毕业生 的质量 。 3 民俗类项 目在选修课中 内容倒是 比较丰 富, ) 比较集 中 的如 : 风筝 、 歌 、 秧 空竹 、 舞龙 舞狮 、 球 、 毽 龙舟 等 。近 年 由于
a d c l v t n o ain l p rt o s e gh n c l r l d n i fa h i he e w r n s f t v l e n u t ai fn t a s i t n t e ut a e t y o eg tn d a a e e so s a u . i o o i t r u i t i Ke r s ol g sa d u i e s is ok s o s r s n i ai n a ay i ;d v lp n tae y y wo d :c l e n n v ri e ;fl p r ;p e e ts u t n l s e t t t o s e eo me tsrt g
1 22 问卷 调 查 法 ..
试, 学生没有一 点武术 基础 , 因而 武术 专修 的学 生基 础也 越
来越差 , 所学 的东西也不 多 , 主要是 国际长拳 、 太极 拳和 国际
对江西省 没有体 育专业 的高 校体 育部 民族传 统体 育专
业 的教师进行 了问卷调查 。
1 2 3 访 谈 法 ..
对江西省 高校体 育专业 民族 传统 方 向教 师 和教学 院 长 以及 相关人 员进行 电话访谈和面谈 。
12 4 数 理 统 计 法 ..
健 身气功 的推广 , 在高 校也 有较 广 的开 展 , 而且 作 为公共 选 修课 比较受广大学生 的支持 , 同时武术类 内容设 置也逐 渐趋 向单项 内容 系列化 , 某些传统武术项 目也列为单 独一 门选项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06•【字号】赣府字[2006]53号•【施行日期】2006.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赣府字〔2006〕53号2006年6月6日)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省文化厅确定的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2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公布。

希望各地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切实做好本地区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并逐步建立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弘扬江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附件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2项)一、民间文学(共计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 Ⅰ-1 麻姑仙女传说《苍海桑田》抚州市南城县2 Ⅰ-2 毛衣女下凡神话传说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二、民间音乐(共计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Ⅱ-1 ★兴国山歌赣州市兴国县4 Ⅱ-2 于都唢呐《公婆吹》赣州市于都县5 Ⅱ-3 万载得胜鼓宜春市万载县三、民间舞蹈(共计8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6 Ⅲ-1★南丰跳傩抚州市南丰县7 Ⅲ-2★婺源傩舞上饶市婺源县8 Ⅲ-3★乐安傩舞抚州市乐安县9 Ⅲ-4★永新盾牌舞吉安市永新县10 Ⅲ-5吉安灯彩吉安市11 Ⅲ-6德安潘公戏(布帐傩)九江市德安县12 Ⅲ-7崇仁跳八仙抚州市崇仁县13 Ⅲ-8万载开口傩宜春市万载县四、传统戏剧(共计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4 Ⅳ-1★弋阳腔上饶市弋阳县15 Ⅳ-2★青阳腔九江市湖口县16 Ⅳ-3★广昌孟戏抚州市广昌县17 Ⅳ-4★婺源徽剧上饶市婺源县18 Ⅳ-5★宜黄戏抚州市宜黄县19 Ⅳ-6★赣南采茶戏赣州市20 Ⅳ-7宁都中村傩戏赣州市宁都县五、曲艺(共计6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 Ⅴ-1武宁打鼓歌(锄山鼓)九江市武宁县22 Ⅴ-2新干摇钱树(莲花落)吉安市新干县23 Ⅴ-3于都古文赣州市于都县24 Ⅴ-4萍乡春锣萍乡市25 Ⅴ-5宜春评话宜春市袁州区26 Ⅴ-6永新小鼓吉安市永新县六、杂技与竞技(共计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7 Ⅵ-1 丰城岳家狮宜春市丰城市七、民间美术(共计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8 Ⅶ-1 ★婺源三雕上饶市婺源县29Ⅶ-2 ★萍乡湘东傩面具萍乡市湘东区30Ⅶ-3 南昌瓷板画南昌市31Ⅶ-4 瑞昌剪纸九江市瑞昌市八、传统手工技艺(共计1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Ⅷ-1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市33Ⅷ-2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江西省文物保护中心34Ⅷ-3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上饶市铅山县35Ⅷ-4 ★歙砚制作技艺上饶市婺源县36Ⅷ-5 ★金星砚制作技艺九江市星子县37Ⅷ-6 乐平古戏台建筑工艺景景德镇市乐平市38Ⅷ-7 瑞昌竹编技艺九江市瑞昌市39Ⅷ-8 会昌滕器制作技艺赣州市会昌县40Ⅷ-9 上栗传统烟花制作技艺萍乡市上栗县41Ⅷ-10 鄱阳脱胎漆器制作工艺上饶市鄱阳县42Ⅷ-11 万载花炮制作技艺宜春市万载县43Ⅷ-12 宜春袁州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宜春市袁州区44Ⅷ-13 湖口草龙制作技艺九江市湖口县45Ⅷ-14 万载夏布制作技艺宜春市万载县46Ⅷ-15 进贤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南昌市进贤县47Ⅷ-16 南丰蜜桔栽培技艺抚州市南丰县48Ⅷ-17 李渡烧酒酿造技艺南昌市进贤县49Ⅷ-18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萍乡市安源区50Ⅷ-19 安义黄洲宗山米粉制作技艺南昌市安义县九、传统医药(空缺)十、民俗(共计1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1 Ⅸ-1 ★全丰花灯九江市修水县52 Ⅸ-2 景德镇瓷业习俗景德镇市53 Ⅸ-3 樟树药俗宜春市樟树市54 Ⅸ-4 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上饶市鄱阳县55 Ⅸ-5 万年稻米习俗及贡米生产技术上饶市万年县56 Ⅸ-6 赣南客家民俗赣州市57 Ⅸ-7 赣南客家围屋习俗赣州市龙南县58 Ⅸ-8 上犹客家门匾习俗赣州市上犹县59 Ⅸ-9 婺源茶艺上饶市婺源县60 Ⅸ-10 石城灯会赣州市石城县61 Ⅸ-11 东林寺净土宗九江市庐山区62 Ⅸ-12 婺源乡村文化上饶市婺源县注:加★者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19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编号:1268SS08086项目负责人:王俊奇单位:南昌航空大学2009年10月26日本书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哲学、宗教、教育学角度研究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就地域民俗体育文化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与开拓。

这部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了一个轮廓性的勾勒。

既有全景式扫描,又有重点部位的特写;既有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力求提出应用开发的对策;既重视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又注重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成果共分八章,三十二节,23万余字,展开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系统研究。

一、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历史、宗教、地理的关系1、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从中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的形成主要与农耕文化、赣文化关系密切,表现出世代相袭的传承性特征,并在历史进程中糅和了多元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为了深入研究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主要查阅了江西四十余部县志、府志,结合民俗体育的相关史料,运用体育史学、社会学,对江西民俗体育形成的宗教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江西民俗体育中的舞龙、赛龙舟和傩舞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中秋迎龙神求雨,秋醮演地戏踩高跷,重阳登高与道教又有丝连关系。

3、无论哪个民族的民俗体育,在其形成过程中都无一不受地理环境的直接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形成的历史原因,本书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

研究认为:江西封闭、边缘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自我意识、缺少开放性;另一方面,江西历史上与三苗、荆楚、吴越有紧密关系,则又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表现出固守正统的向心性和主流性,并朝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

二、江西舞龙与龙舟文化1、江西境内舞龙源于宋代,明清走向成熟与兴盛,历经数百年经久不衰。

江西舞龙种类主要有板龙、草龙、竹龙、纸龙和布龙,其中以草龙、板龙起源最早。

从江西舞龙的文化特征看,表现的是:农耕文化;儒家“中和”思想;以及追求娱乐、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

2、江西龙舟文化既传承了吴越、荆楚的传统文化,又表现了赣文化的特色。

从史料记载来看,江西端午节竞龙舟约出现于晚唐时期,到明清两朝,江西竞龙舟十分盛行,花样百出,并开始趋于向娱人性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龙舟文化表现了健康向上、节日庆典和竞技项目的文化特点。

三、赣皖交界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及其比较1、从社会文化学角度探讨赣皖边界村落“舞龙”文化的渊源,主要内容及其文化特点。

研究认为:赣皖边界村落有春社、秋社两次舞龙的形式,并构成了赣皖边界地区那种动作殊形、刚柔相济,突出祈禳、驱祟、富有农耕文化特质的舞龙。

2、由于皖西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极其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

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走访调查等方法,对皖西南村落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皖西南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发展战略与思考。

为皖西南民俗体育真正走向市场打开销路,真正让徽州古老的民俗体育文化在皖西南旅游事业中发挥出作用。

四、江西东北部民俗体育文化研究1、赣东北地处江西的东北部,北与安徽接壤,东与浙江相邻,东南与福建毗连。

自古属周、吴、越之地。

赣东北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有绝秀的地理地貌,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也必然形成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赣东北民俗体育主要体现了节庆娱乐性、时代性和传承性特点。

伴随着赣东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赣东北民俗体育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极其广泛的发展前景,必将面向旅游业、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面向科学化发展。

2、地域文化无不表现出每个单元的特色。

但在形成上都有内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赣皖边区龙舟文化也具有地理文化单元的研究价值,同样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对赣皖边区(徽州、上饶、景德镇)今存的十余部县志、府志进行认真研读后,认为:由于赣皖边区与吴越、荆楚关系密切,因此赣皖边界地区龙舟文化起源相对较早;其次,因地处长江中游和鄱阳湖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赣皖边区龙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3、研究分析了江西东北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民俗体育旅游文化资源的战略与对策:1)首先在观念上更新,从创新的高度认识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2)借鉴国内民族体育文化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3)重视民俗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开发民俗体育旅游人力资源;4)注意深入挖掘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涵;5)应将民俗体育旅游文化与地方民俗、节庆、建筑、传统艺术、体育会议、赛事紧密结合,使其文化多元的兼容性充分体现出来。

五、江西客家体育文化1、首先,要给江西客家体育文化和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下一个定义是有困难的。

一方面是因为“客家”和“客家文化”这两个概念就存在问题,至今纷争不已;二是客家与土著长期混居,文化杂交、相浸,民俗相袭,已经很难分清你我了。

于是本研究提出“客家体育文化”是以现代主要在客家居民中开展的民俗体育习俗为主的。

2、江西客家主要聚居于赣、闽、粤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区,该地区“地大山深”,具有多样地理环境和复杂的族姓、宗教等社会因素,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文化。

其中与风俗有关的物质和精神成分构成了江西客家民俗体育文化。

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既传承了中原汉族传统文化,又由于客家人到处迁徙,吸收了各地的民风民俗,因此多元共生,便形成了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

其中赣南原居民(土著)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六、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1、近年,在江西快速崛起中,江西东部大部分城镇经济保持飞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应也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随着小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俗体育活动(如武术、太极拳、舞龙、赛龙舟、放风筝、傩舞、扭秧歌、打腰鼓、太极扇……)等成为小城镇居民文化活动和健身活动的一种需求,并有蓬勃发展的势头。

通过对江西东部城镇有过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居民的人口学、行为决策特征进行重点分析,认为虽然影响居民开展民俗体育行为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开展民俗体育行为还是比较集中的,与全国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行为大多类似,但也构成江西东部城镇居民开展民俗体育行为的特点。

2、调查了江西部分城乡居民开展武术活动的目的、时间、年龄特征和对项目的选择。

其特点是:1)江西城市爱好武术的居民参加武术活动以追求健康和娱乐为主要目的,活动时间以平时晨练为多,在项目选择上偏向简单易行的拳、剑、太极拳等。

2)多数人有练武术的愿望,但没有时间。

3)青年人热情高,但大多是为娱乐和自卫防身而参加武术活动。

在项目选择上盲目,偏向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

4)江西中年人爱好武术者少,他们以武术强身的欲求不高。

5)江西爱好武术活动的居民选择武术强身的项目单一。

七、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当代课程开发1、从当代教育和传统民俗学角度,对江西民俗类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价值进行了研究,主要对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和作为课程文化资源的本质特征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整合江西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提出了发展对策。

2、采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体育教育和民俗文化的角度探讨江西民俗体育课程开发的作用和意义。

关于民俗体育课程开发,其意义:一是传承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二是有益于我省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三是突出江西体育课程改革的特色;四是对江西中小学体育教改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3、根据当前江西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对开发适应江西中小学实际的体育教材和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教材的建设目标中,认为江西民俗体育教材开发具有优势,如地域优势。

内容丰富多彩,能适应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关于民俗体育教材开发的基本技术、策略,提出了“制订方案、明确目标”、“选择内容、突出地域特色”等策略。

八、现当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江西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带动了民俗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和内涵的变化,由过去驱鬼、娱神、祈求无病无灾的民俗体育逐渐向娱人、追求乐趣、享受生活型民俗体育方向转化。

近年来,更可以看到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江西城乡居民,节庆消遣,度假休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不仅如此,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又与旅游事业相结合,在江西不少旅游景区,景点,有各式各样的民俗体育内容的表演,还有那些伴着赣腔方言的龙舟号子、有二千余年历史的傩舞,数百上千米的板凳龙,都让国内外游客啧啧叫绝,流连忘返,为江西旅游创汇作出较大的贡献。

但是,对于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研究是很不够的,大多数民俗体育文化还散在民间,甚至由于缺乏保护而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如何对这些散在民间,散在古籍中和正在面临失传危险的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与抢救,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集体攻关,另一方面也是每个有志于民俗体育文化研究的学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2、传统体育走向现代,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民间体育融入现代社会,如何发挥传统体育原发力量。

面对这样一种新时代、新时期,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也不可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要使江西民俗体育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努力做到:第一,与时俱进,加强文化整合;第二,保护文化根性,赣文化特色不能丢,走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

3、在当今电子化、信息化社会,古老的江西民俗体育受到现代化的强烈冲击,所以必须使之变古为今,并且做到古为今用。

要在发展旅游类民俗体育上做文章,要结合各种途径,发展江西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

应注意发挥民俗体育强身健体的本身功能,开发那些具有奇、趣吸引力的项目。

总之,江西民俗体育发展要抓住这个社会改革发展的契机,一方面加强民俗体育文化的内部改造,对古老民俗体育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主动汲取各种文化的营养,使民族体育快速朝现代化、科技化发展,为江西体育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