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或图片。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

2.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然后激情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山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学习《望天门山》,总结学法活动1初读古诗1.过渡:我们今天先要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课件出示插图)2.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相机进行补充。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学生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5.指名按节奏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活动2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教师出示天门山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天门山:今安徽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

2.过渡:“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学生试画)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的声音,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

江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1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名师授课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基于识字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3)基于习作。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31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洞庭》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望洞庭》,并能正确默写。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中美景,想象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郊,岳阳市附近,有著名的岳阳楼,
是我国的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朝晖夕映,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古诗《望洞庭》。

2.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刘禹锡吗?(指名回答,师适当补充。

)。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3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3课时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教案《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优质课获奖教案_0
2、导: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预设:轻松、愉快)谁能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再读一遍。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3、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
1、师小结
2、发挥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老师评价。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一、默写《望洞庭》
1、这首诗中作者把洞庭湖比作(),把君山比作(),是为说明洞庭湖秋天月夜的景色很美。
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望天门山》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因此,学习《望洞庭》这首诗,主要通过学生诵读及感受诗中描写的画面来感受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词典,用自己的话说说《望洞庭》的意思。
3、能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的意境,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的画面。
师:你们的词汇积累得真丰富。
③师小结:水波映月、月光如水,这份和谐的宁静,都是因为什么?(潭面无风)
4、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预设: 遥望:远远地看;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同学们,八百里洞庭如此开阔,壮观,在诗人刘禹锡的笔下成了小巧玲珑的银盘青螺。说明诗人站的远。
17、《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作。全诗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洞庭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作者别具匠心的把洞庭美景惟妙惟肖的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书中注释及向同学
请教的方法理解古

部编版三年级(上)望天门山优质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望天门山优质教案

出示第三四句中的两个动词“出”“来”,分析妙用。

(体现了作者豪迈奔放、自由洒脱的特点)(6)课件出示动画朗读。

(7)酌情指导:“天门中断楚江开”,这个“开”字,让人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也可以看出来。

回,江水到这里就,河道收窄了,撞到前面的山石,就形成了“回”的景象。

“回”,是指转了个弯。

“两岸青山相对出”也可以看出,两山雄伟险峻,隔江对峙,也很有气势。

古诗大意: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因天门山的阻隔不得不在这里转向北流。

小船在汹涌的江水中急速向前,两岸的青山接连不断地出现在眼前。

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急速驶来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你说说下图所表现的是古诗《望天门山》里的哪一句。

(分析:组织学生观察图片中有哪些景物,对照古诗内容,找出与图画相匹配的诗句。

图中有对峙的高山,一叶小舟迎着太阳,因此对应的古诗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小结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你们快去找来读读吧!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这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

教学准备:制作有关西湖的风光课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一、启发激兴引入新诗1. 激兴引新。

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岛湖。

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

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2. 板书课题。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7古诗三首【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儿。

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

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儿。

关注想象: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在字词教学方面,本课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强调、精讲点拨的策略;在文本阅读方面,采用自读、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方式;运用实践策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融会贯通,并记录所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背景、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之前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呢?预设:《静夜思》《古朗月行》《夜宿山寺》。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教师过渡:刚刚老师领略了大家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开始闯关,有信心吗?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完后老师要检查,看谁读得好。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优质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名师授课教案】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够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插图和通过理解古诗大意,通过想象和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①认识5个字。

会写13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谁来背背他写的诗?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①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

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④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①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2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

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空蒙淡妆浓抹相宜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①朗读交流。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

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小游戏,老师说诗的上半句,看谁能最快说出诗的下半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看来大家一个个都是小诗人,那有没有同学发现小游戏中这些诗句有哪些特点呢?(生:山水诗)2.揭题释题诗人游历了名山、名水之后,诗兴大发,歌颂祖国壮美的景色,于是写下了这些诗句,这就是山水诗,今天我们就跟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另一处山水之美吧。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呢?(洞庭湖)有没有同学知道洞庭湖在哪呢?(湖南省)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洞庭湖的美景吧!(PPT展示洞庭湖图片,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的景色如此之美,诗人站在远处遥望洞庭湖,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他又由此联想到了什么了?你想知道吗?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诗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

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⑴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得他的字音读准了吗?⑵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3.读出节奏⑴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下面请看黑板,请大家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画小斜线吧。

指生读。

⑵有一个人,她很厉害,很会读诗,同学们想去见识一下她的本领吗?请大家仔细倾听。

同学们有信心比她读得好吗?先自由地练习一下吧!指生读,评价。

齐读。

三、理解诗意1.交流方法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自读自悟师:同学们说得可真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一下这首诗吧,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可以自言自语的说一说;另外,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问号。

看来大家都胸有成竹,下面以四个人为一组,把你理解的诗句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且和小组成员可以讨论一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真激烈,肯定有不少收获,那么谁来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请同学们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4.齐读古诗师:刚才几位同学描述得可真美,来,我们一起将这美丽的景色吟诵出来。

三、感悟诗境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美景,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那么刘禹锡在《望洞庭》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1.湖光秋月两相和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读)诗人看到了什么?(生:湖光、秋月)(板书:湖月)师:那是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呢?(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

)出示图片:请你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指生读,师评价)师: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板书:和)师:来,我们一起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2.潭面无风镜未磨师: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原来诗人看到这湖面想到了未经打磨的铜镜。

)师: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生答)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白天,阳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金光闪闪)此时,天上的白云,岸边的树木倒影是不是看得清清楚楚。

师:再想想,夜晚,月光没有阳光那么亮,洒在湖面上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湖面看起来朦朦胧胧、迷迷蒙蒙。

)师:这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湖面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滑吗?师:那这是一面什么样的铜镜呢?(未经打磨的铜镜)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是什么样子吧。

(出示铜镜图片)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模糊,朦胧)师:月光照在湖面上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湖面宽广,虽然风平浪静,但是还是会泛起层层微波,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欣赏图片)夜晚,湖面迷迷蒙蒙,看不清,就像没有打磨过的铜镜一样。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来,我们一起感受感受洞庭湖的朦胧美吧。

(齐读)师: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师: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

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

(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3.遥望洞庭山水翠师: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谁能把它读出来?(生读)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生答)(板书:山水)师: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你能用诗中的哪个字眼来概括出来?(翠)师: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山水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4.白银盘里一青螺师: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生答)师:你觉得这句诗妙在哪?(生答:……比作……)师:这是多么精妙绝伦的比喻啊,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看到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波光粼粼,想到了……)(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这一点,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是怎样一幅美景吧。

(出示图片)师:诗人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

(板书:想象)师: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写下这句诗,你感受到诗人对洞庭湖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呢?(喜爱、赞美)师: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带着你的喜爱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吧。

师:诗人笔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精妙绝伦的工艺品,给人莫大的艺术享受,诗人可真浪漫啊!(女生读)师: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真不愧被称为“诗豪”。

(男生读)师: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

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5.小结全诗师:在诗人刘禹锡眼里,八百里洞庭不过是案上杯盘而已,诗人举重若轻,自然淡泊,把人与景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这也是人与景的和谐之美啊。

(板书:人景)师: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6.背诵环节(指名背)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人把美丽的洞庭湖景描绘出来,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其实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