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长征纪录片有感
观看《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_《长征》纪录片学习心得

观看《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_《长征》纪录片学习心得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纪念长征胜利81周年的日子就到啦,你看了《长征》纪录片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观看《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学习。
观看《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篇一看完《长征》纪录,深深体会到长征的艰苦卓绝是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激励全人类为理想和信仰克服困难、不断前进,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极限。
作为长征精神的传人,我们要牢牢记住长征精神,学做长征之人。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
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北距巴蜀,南扼黔桂,为黔北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古称天险。
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
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1935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
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
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
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接着,红军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又翻过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大雪山,通过杳无人烟、一望无际的草地,进入甘肃。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经历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顺利会师。
《长征》纪录片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

《长征》纪录片的心得体会(精选16篇)《长征》纪录片的篇1看完了《长征》纪录片,深受感触。
80年前,瑞金,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80年前,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
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
雪皑皑,野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
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千里沼泽、连鸟兽都不能出没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草根下掩埋着烈士的忠骨,雪山上耸立着胜利的曙光。
80年前,会宁,经过两年多的殊死征程,迈开双脚,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过了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纵横驰骋10多个省,血战近600多次,行程数万里,终于胜利抵达陕甘苏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已经一往不复,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长征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传颂,它们刻下了长征者铿锵的足音,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
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一面旗帜引领一支队伍,一种信念点燃一把火炬。
砍刀、长矛、梭镖用险象环生的大地作便笺;铁铳、石雷、匣子枪用八万双穿着草鞋的脚作画笔。
雪山、草地、饥饿、战争,红星、火把、马嘶、枪鸣浩浩荡荡,逶迤向北。
历史不可复制,历史精神则在怀念中复活。
是的,红尘滚滚,那一弯历史,盟动涛声,人民怎能忘记?是的,千古尘音,那一段岁月,先烈们骨骼堆起的诗,世人怎能忘记?空旷的历史,仿佛在这首歌中,找到了高挂枝头的硕果。
作文《《长征》纪录片观后感》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一《长征》纪录片观后感说实话,一开始看《长征》纪录片,我心里想的全是:这得走多久啊?我上次从我家走到小区门口买个煎饼果子都觉得腿疼,这要是走长征的路,我估计得原地去世。
纪录片里那些画面,看得我心里直发毛,又冷又饿,还得不停地跑,这可不是去郊外踏青,这简直是大型生存挑战。
我记得之前有个朋友,去爬山,结果迷路了,晚上在山上冻得瑟瑟发抖,最后还是消防员救下来的,她回来后就再也不提爬山的事儿了。
那画面,我至今都忘不了,她当时冻得鼻涕眼泪一起流,脸都冻紫了。
想想红军战士们,那才是真正的极限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的恶劣,还要面对敌人的追击,这得有多大的毅力啊!这让我突然想起我前些日子,为了抢一个限量款的玩偶,在网上疯狂抢购,结果页面卡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抢到,当时那种郁闷,跟纪录片里战士们经历的苦难相比,那简直就是小儿科。
篇二《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看完《长征》之后,我脑子里一直回荡着那个画面:红军战士们在雪山草地里艰难跋涉的身影。
这哪里是人走的路,简直就是鬼门关啊!这让我想到我上个月去乡下外婆家,路特别不好走,全是泥巴路,我穿着新买的运动鞋,走没多久就变成了泥人,还差点摔跟头。
那泥巴粘在鞋子上,怎么洗都洗不掉,最后我只能把鞋子扔了。
跟红军战士们相比,我那点小苦简直不值一提。
他们不仅要克服路途的艰辛,还要忍受饥饿和寒冷,甚至还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这些画面,真实的记录了红军战士们的艰苦历程,也让我对他们更加敬佩。
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有一次跟邻居家的小孩玩捉迷藏,躲在草丛里,结果被蚊子咬了一身包,哭着跑回家让妈妈帮我擦药。
现在想想,这跟红军战士经历的苦难,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篇三《长征》纪录片观后感《长征》纪录片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战士们饱经风霜的面容,还有他们坚定的眼神。
真的,看着看着,就觉得心底涌起一股热流。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部战争片,里面也有很多战士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
说实话,当时看的时候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战场之中。
长征胜利83周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长征胜利83周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征胜利83周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长征胜利83周年《长征纪录片》观后感范文精选五篇(一)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纪录片,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
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
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
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
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长征》观后感

《长征》观后感《长征》观后感(精选41篇)《长征》观后感篇1长征的故事听了一遍又一遍,长征的歌谣唱了一次又一次,但每一次,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有人质疑,我们知道这段历史就足够了呀,谁会忘得了那些艰苦卓绝的战士们呢?我想说,我欣赏你的这份自信,但事实是,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中,在条件相对优渥的今天,多少人将长征精神逐渐淡忘,甚至为其蒙羞?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我们,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的一员,我们有几个敢说对长征历史历历在目,且始终将坚持进行到底的?诚然,你也许会以“时代不同,要求自然也不一样”的理由来反驳我。
回顾这几部长征系列影片,我们的先辈遇到的各种困难挑战、吃过的苦不计其数:没有路了,徒手也要往死里挖;没粮食了,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是美味佳肴;走不动了,纵然是失去意识也要发动洪荒之力逃离被死神控制的雪山之巅;战友有难了,逆着暴风雪从死神的掌心中将战友的生命拽回。
如今的我们,过的是不知野菜为何物、挨冻是何滋味、濒临死亡是何感受的日子。
在观看影片时的我们,看到极速前进的他们会不禁攥紧衣角为他们捏把汗,看到泪盈眼眶、深情地回忆着过去的老兵时,泪水,也在不经意间从我们的眼角滑落。
然而动情一刻,感伤一时,我们并不想要这种立竿见影的催泪效果,我们需要的是日久天长的动人力量。
是啊,我们现在遇到的挑战,和他们的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双重压力逼迫下,仍是用对党的忠诚、对胜利的信念、对生的渴望迈出了皑皑白雪、跨过了道道鸿沟、点亮了混沌黑暗,而面对着高数难题时,遥望着800米重点线时、在凌晨一片漆黑中独自晨跑时、为迎新晚会练舞练得四肢瘫软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起坚持二字?是否,该看看先辈用鲜血为我们打下的这片壮丽江山,然后尽己所能去让它变得绚丽?是否,该停止所有天马行空的虚无的幻想,转而从手边的事情做起?我们重温了,感动了,泪目了,但请不要让你刹那坚定起来的信念随泪消逝,清让它定格成为永恒。
我们有理想,有信念,那么拿出行动,将烦恼驱散,将生命中的那些黑暗逐个点亮。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篇1)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62周年。
早在六十几年前,我们英勇的共产党员,冒着蒋介石密集的炮火,针锋相对的跟他们国民党斗。
为的是让饱受艰辛的中国重新奋起。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共产党员们饱受辛苦:飞夺卢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皑皑雪山……损失人力近三万,但是,最后共产党还是胜利了。
中国这片破碎的山河又重新统一了!长征非常的艰苦,红军屡次遭到国民党的围追堵截。
在飞夺卢定桥时,多少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被敌人的炮火打下山谷,红军损失惨重。
在翻越夹金山时,高山上的氧气稀薄,给几万红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上山前,每人都带好了几个辣椒,用来驱寒,已防冻僵。
在过草地时,红军严重缺粮,彭德怀杀掉自己心爱的坐骑――大黑骡子。
以解危机。
伟大的红军战士们,谢谢!如果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会铭记你们的功劳,每一年,每一刻!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篇2)我读过许多关于长征的*。
每一篇*都深深的打动着我。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位红军回忆他的老班长为了让他和另外两个病号顺利走出草原,而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文中的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顺利的走出草原,不断的为他们增加营养。
为了让他们补充更多的营养,老班长把用来缝衣服的针烧红了,做成了钓鱼的鱼钩。
为了找到鱼饵,老班长不知翻了多少草皮,老班长的眼睛也渐渐的开始模糊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给三个病号做鱼汤喝。
有时老班长等了半夜也钓不到一条鱼。
而每次煮的鱼汤老班长一口也不喝。
就这样老班长和病号们一天天消瘦下去,而老班长却不断的鼓舞着病号们要走出草原。
直到他在去世前还不肯喝下病号们为他煮的鱼汤老班长最终还是没能和病号们一起走出草原。
但是他那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还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纪录片长征观后感(篇3)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家喻户晓的。
从1934年开始,红军战士们迈开了长征的步伐。
他们爬过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了12个省份,占领了80座城市。
红军《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精选5篇)

红军《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精选5篇)红军《长征》纪录片篇1曾几何时,红军“嗒嗒”的马蹄声在这里响起;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深深的脚印;曾几何时,这里记下了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几何时,这里留下了红军长征的精神!这里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这里是独具天险的泸定桥;这里是峰峰如剑,插入云霄的娄山关;这里是冰封雪盖的夹金山;这里是中国的摇篮!在毛主席的里,有这样几句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是红军在过草地,爬雪山时,不因自然阻碍而终止前进道路的精神.红军《长征》纪录片中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不顾艰难困苦,抢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他们胜利了.这是他们的骄傲,更是我们全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一个十四五岁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因饥饿而晕过去了.这时,又来了一位老红军,看见孩子的样子,先给孩子灌了点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干粮分一半给孩子吃了,但看孩子还是没饱,犹豫了一会儿,又把最后一点干粮给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让孩子先走,说自己歇会儿,其实他是不行了,没有了干粮,没有了水,死亡就要降临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进了泥潭,在挣扎之中,却愈陷愈深,但他还是不断的鼓励自己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可当人们来时,他却已经只剩脑袋在外面了.人们呼唤着他,可他已经……这是一个多么寒心的故事啊.在长征的过程中,饥饿、寒冷、沼泽、疾病……威胁着每个红军指战员的生命.没有吃的,把骡马杀掉;骡马没有了,挖野菜,吃树皮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设想,假如我们这代人要是生长在那个时代,该会失去多少人命?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驱.如果没有长征的胜利,哪会有抗日战争的胜利?哪会有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哪会有我们充满生机的活力,欣欣向荣、走向富强的今天?行进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色长征,正像一条蜿蜒二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以它无与伦比的绚丽,舞过那个年代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舞过多风多雨的20世纪,飘逸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崭新希望.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泻处,哪里没有一曲动人的壮歌?红军跨越11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渗透着红军战士的热血?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他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不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长征精神,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将伴随中华儿女不断缔造辉煌.红军《长征》纪录片心得体会篇2看完红军《长征》纪录片,感觉80年并不遥远,红军在长征中巨大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至今仍会让我们热血沸腾。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精选49篇)

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精选49篇)长征纪录片观后感篇1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是《长征》中那一副副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伤心场面。
80年前,在中央根据地(江西),由于王明的路线错误,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红军做出了战略大转移的决定,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的初期阶段,由于博古和李得的指挥错误,导致了红军作战连连失利,损失惨重。
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譬如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殿后,等到大部队撤退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
待他们要撤退时,湘江已被国民党的军队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
不料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这时他命令其他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
敌人非常得意,在敌人抬着他去邀功的路上,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的牺牲,那时的他年仅29岁。
指战员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
他们这种宁可牺牲自我,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过草地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沼泽地不但有瘴气,气候恶劣,变化无常,不时还会遇到青草遮盖的深水坑,红军走在草地上摇摇晃晃,稍不注意就会陷进去淹死。
红军没有吃的时候,就靠野菜和草根充饥。
由于在烈日下行军,战士们口渴难忍,便去喝沼泽中的积水,可谁知水里却有毒,使部分战士长眠于草地上。
做战的疲劳、负伤的身体加上饥饿,使许多红军将士体弱多病,不少红军将士未能走出草地,一具具烈士的遗体成为明显的路标,红军将士就这样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开劈了长征之路。
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红军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看完电视剧《长征》后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每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走入困境的时候,都是毛主席引领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走上正确的道路;还有就是红军将士对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为创建新中国取得革命的胜利,他们抛头颅、撒热血,不顾个人安危,转战于生死之间,其悲壮的历程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看长征纪录片有感
观看长征纪录片有感(一) 我观看了《长征》这部影片,从中身受启发和教育。
影片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华大地,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践踏,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向全国人民发出“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议,但蒋介石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及其主力,由于敌强我弱,红军内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这种情况下,红军为了保存实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回顾这段坎坷、艰辛的革命史,长征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英雄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奉献的大无畏牺牲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让红军长征由弱变强,以少胜多,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它不仅成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在今天更成为激励我们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风标。
也许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面对许许多多的困难,在以前,我可能有打退堂鼓的想法,但今后,我将以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挫败气馁,攻克难关。
让自己在风风雨雨的征途上,经受磨难,历练品格,学会成长。
最后,在长征80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我将向先烈献
上我最崇高的敬礼,愿长征精神永远伴随着我的成长,愿长征的祝福永远回荡中华的上空。
观看长征纪录片有感(二) 看完红军《长征》纪录片,感觉80年并不遥远,红军在长征中巨大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至今仍会让我们热血沸腾。
长征路上的老红军见惯了沧海桑田的变换,饱尝了风霜雨雪的洗礼。
留下了可敬可贵的长征精神时刻激励着后人。
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重新认识长征,解读长征,我觉得长征还应该是一部教科书。
甚至,长征可以指导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两个字精神。
那么,红军长征都遇到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呢?我们不妨翻开书册回顾历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我认为,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坚持到底的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我们知道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在迫不得已的情况开始的。
但是长征却从开始的战略转移逐渐演变为红军摆脱和击退国民党反动派围追堵截的胜利行动。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战争史上的奇迹。
到底是什么使原本弱势的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使红军愿意抛头颅洒热血,使红军历尽艰辛,克服险阻也最后走向胜利呢?信念,是千千万万红军心中永存让人民翻身做主人,过
幸福生活的信念!
为了这心中永存的信念,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浴血奋战。
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红军才有了“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气概!正因为这心中永存的信念,才有了“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温情!
红军《长征》纪录片看完之后,明白到信念支撑着红军由劣势转为优势,支撑着红军走向了胜利。
长征的胜利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
回顾历史,历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现在眼前。
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几万之众大破袁绍十万大军;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兵将却火烧赤壁,大破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率八万之众勇击苻坚百万雄师……然而这些只是凭军事家的谋略,而且他们无法改变中国战乱的历史。
唯有红军以数万之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心中永存信念,出奇制胜冲破了蒋介石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走向长征的胜利!走向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人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去过了大半个世纪。
照现代社会这种急速更新换代的观念,早已是好几个时代过去了。
按我们熟悉的某种号
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再说下去,就成了枭鸣似的烦扰,不免令人生厌。
然而长征却不同。
人们总在不断的言说、探究、拷问。
我想或许是由于长征所代表的一种精神吧一种全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坚持到底。
观看长征纪录片有感(三)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纵横11个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
时光飞逝,如今长征的胜利已经80周年了,在80周年前,那一支英勇的队伍在革命史上写上了光荣的一笔。
它好似一副画卷画着气壮山河的英雄画面:在冰天雪地里,风似刀般割在英雄们的脸上,但他们却宛如一条巨龙,蠕动着、蜿蜒着它庞大的身躯,穿越着那二万五千里的路程。
夜晚,伸手不见五指。
草地上坑坑洼洼,沼泽连片,没有道路,没有人烟,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葬身泥潭。
红军《长征》纪录片让我们体会到,长征中的艰险是我们在平和年代所不能想象的,英雄们顽强不屈,抵御自然灾害,长途漫漫和粮食短缺问题。
前辈们穿着草鞋在雪地、在沼泽中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我们要把他们身上坚持不懈地优良美德传承下去。
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想想这些在长征中的英雄是怎样克服困难,他们在那么艰难的时候都能挺过来了,我们这些小困难为什么就
不能解决呢?
现在的学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这个菜不符合口味就不吃了,扔掉了。
这是多么不应该的阿!有句名言说过:“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
或许这个还不够,那我们应该会想到在红军长征的时候,那些英雄们在面对粮食短缺的时候,竟然还用草皮,树皮来做粮食填饱肚子,而现在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却不好好珍惜。
我们应该好好像那些红军叔叔们学习啊!
但在社会上也有像红军叔叔面对困难从不喊苦的人。
就像造隧道的工人们,他们在一个温度达到40度以上的空间里面工作,而且在炎热的夏天,外面的温度已经够高的了,可以想象他们里面的温度会让人受不了。
甚至有时他们在切割金属的时候与火接触,更是火上浇油。
当他们的头上冒出如豆粒般的汗珠时,他们却从不喊苦,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那份准备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心,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着自己的岗位,他们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最近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各项创新,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就不折不扣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保护好、发挥好。
国家领导人也继承了长征奋斗的精神,为我国人民考虑周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正是共产党人崇高的追求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我们进行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
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力量。
红军长征的路是艰苦的、漫长的;新长征的路会更艰苦、更漫长。
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两万五千里长征,不管时间流逝的多长,我们都会时刻紧记在心,将红军长征的优良美德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