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重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重点整理比较文学的内部体系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

(一)影响研究(重视“同” )

1 .流传学(放送→传播→接受)

2 .渊源学(接受→传播→放送)

3 .媒介学(传播媒介:人、环境、文字的媒介)

( 二) 变异研究(重视“异” )

1 .译介学(误读)

2 .形象学(“他者” )

3 .接受学(重视接受)

(三)平行研究(重视“审美” )1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跨越性流变)

2 .文类学

3.比较诗学

(四)历史类型学研究(前苏)

(五)阐发研究(台湾大陆学者)

◆跨学科的研究

1.文学与艺术

2.文学与宗教

3.文学与社会科学

4.文学与自然科学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比较文学的定义

美国比较文学家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中说:

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而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

色的文学。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社会、

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

学品格。

世界文学:包括中国文学之内的取得了经典地位的作品作家的总和。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1.观点

①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②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③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与文学批评;

④在学科上,将比较文学困于纯文学范围之内,而在地域上则局限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

⑤提出“总体文学”一说

2.代表人物:

①梵第根

a.出版《比较文学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法国文学的成就,阐述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与历史。主张以一国的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的出发点,进行事实联系的考证。

b.将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

总体文学: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

c.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也就是后来的“影响研究”。

d.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精细而准确的考据”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

②卡雷,强调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开创了“形象学”。

③基亚,将定义比较文学为: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

总之,第一阶段以影响研究为主的法国学派成绩显著,奠定基础,成为独立学科,确立地位。

二、美国学派(审美批评研究)

1.观点

①提出了“平行研究”的新方法,主张应当从美学的角度对照分析各民族文学的体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等的异同,通过异同原因的探讨,找出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例如:明代冯梦龙《杜十娘》与同时代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市民阶级的兴起,市民趣味的体现)。

②提倡跨学科研究。

③打破“欧洲中心说”,把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展到全世界。

④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2.代表人物:

韦勒克,反对孤立地研究国别文学史,批评法国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不赞成梵第根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隔开将美学评价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面对“文学性”这个问题。

总之,比较文学理论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三、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

1.共同点:都赞同比较文学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

2.不同点:①在研究方法上,美国学派将没有事实联系的文学之间的表研究纳入

比较文学之中,同时还主张跨学科的研究。

②在研究方法上,美国学派从对文学外在关系历史证实转向了文学

内在结构的文学分析。

3.融合:

①法国艾田伯《比较不是理由》批评法国学派的狭隘,提出“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

②美国布洛克发表《比较文学新动向》,指出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虽然发生激烈的争论,但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4.教堂山会议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教堂山举行第二次大会。韦勒克宣读了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评。这篇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者的宣言书,并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这次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转折点,法美两国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四、环球文学

指世界上所有文学与作品的总和,或所有民族文学的结合体。作品平等,可作研究对象。在批评方法上主张多元,倡导东西方文学比较。

五、前苏联学派主要观点:

①前苏联把比较文学改为“历史比较文学”把比较文学分为“类型学”和“文学联系与影响”两部分;

②把同一国家内不同民族间的文学比较也纳入比较文学的范围;

③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注意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对文学的影响;

④重视维护文学的民族特性;

⑤反对“欧洲中心论”却流露出“苏联中心论”的倾向。

代表人物:

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开设总体文学课程,比较文艺学研究,形式主义流派就俄国作品与西欧作品进行比较。

六、中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①着重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用影响研究的方法);

②着重研究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异同及导致异同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等原因,探索各民族的特点及发展规律(用平行研究的方法);

③积极开展中西诗学比较;

④提出“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⑤赞成苏联学派的观点。

代表人物: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等人提出建立“中国学派”的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