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跨国公司区位
跨国公司区位

2.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
新产品阶段的要求: ①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 ②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 ③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区位:新产品生产主要在发达工业国的都市中 心。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别国市场。
汽车的发明
1885年10月,41岁的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 造出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他的夫人贝尔塔驾 驶它,时走时停地开了100多公里。同年,另一名德国工程 师戴姆勒,也制造出一辆1.1马力汽油发动机的四轮汽车。
中国生产全世界三分之二的复印机、微波炉、DVD机、 鞋子和几乎全部玩具。以世界最大的美国连锁零售店沃尔 玛的6000个供应商中5000个来自中国。2009年,中国手机产 量达6.19亿部,占全球产量的50%;微型计算机1.82亿台, 占全球产量的60.9%。
中国汽车产量超美日之和 ,日汽车产量猛跌1/3
2008年,整车生产932万辆, 出口占7.3%
2009年,整车生产?万辆, 出口占?
3.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
➢不能解释企业的投资国别 ➢不能解释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的 全球化战略扩张行为。 ➢只重视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未考虑这些 产品的生产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
要得到合理解释,需要把产品周期理 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
2.优势利用与跨国公司投资选择
➢ 所有权优势 让)获取利润
国际技术转让(非股权转
➢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 机构,通过出口获取利润
建立新的
➢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前两个优势与其他国家的区位优势相结合 就会导致FDI
小结:
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将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 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将每个发展阶段与 产品生产的区位要求联系起来揭示跨国直接投资。
第6章 跨国公司区位

美国国内公司R&D的区位格局与总部大体一致,但集中 程度不如总部,有逐步扩散的趋势。
图6.6
美国大公司R&D区位及其变化(1965—1977)
根据对日本54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这些公 司在海外建了了67家研发机构,其中一半在美 国,其次为德国、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 利亚等。除了中国台湾、菲律宾、新加坡、泰 国,其余的机构都在发达国家。 日本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的研发机构,主 要是接近市场,其次为区域内具有较好的研究 人员,接近公司制造业设施区位。
充分结合,才会出现对外直接投资。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一) 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 益驱动。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 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 重要作用。因此,跨国投资国别选择 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 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势更加有利。通过内部交易而获得的优势就称为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L优势)
如一个企业同时拥有上述优势,它就会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
产要素的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要素
优势。
2. 优势利用与跨国公司投资选择
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可将其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 收益; 企业在企业内部利用其所有权优势时,可通过产品出口获 取收益; 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所有权优势,并与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
(二)折衷理论
1.跨国投资的优势 (OLI优势)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O优势)
指公司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 风险优势,包括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或垄断优势、品牌优势、
融资能力等别的企业不具有的优势——这些都是特定企业所拥有。
经济地理学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新产品阶段 特点:
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 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 较高的消费水平 新产品往往技术含量高,宣传费用高,刚进入市场时价格较高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市场区范围的扩大,在其它发达国家开始有一部分新产品的生产,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国际市场。
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稳定,实现标准化生产
96
8
欧盟
119
179
世界其他
15
0
01
跨国公司的生产单位分布相对而言比较分散,但大体上还是有规律可循。
02
迪肯提出4种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特征: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图6.10 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型式 (资料来源:教材本章参考文献[1], 202页)
案例2
2002年11月3日,2002年中国航空航天高峰论坛在珠海举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中国公司总裁马乐德在作题为《A380—21世纪新的飞行方式》的演讲。
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
R&D机构。世界市场型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
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特定研究实验室。
(三)R&D 区位
母国中心型
国际多样化型
多国中心型
全球网络型
(四)R&D 区位类型
表1 最大500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实验室
所有权
母国研发机构
海外研发机构
美国/加拿大
303
126
日本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The Location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汇报人姓名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01
理解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原因以及跨国直接投资的国别选择 。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选择
一 跨国直接投资原因——产品周期理论
特点 新产品阶段 高技术、高通讯、高消费 国家 发明生产在主要发达 国家,出口供应其他 市场 投资对象是其他发达 国家
成熟产品阶段
生产部分标准化,企业关注成 本,出口成本+运输成本>他 国生产成本时
标准化产品阶段
产品定型,技术标准化,区位 选择以成本最小为准则,追求 劳动成本最小
1200 1000 800 600 跨国公司数量(家)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 前五名分别为韩国、 巴西、中国香港、中 国大陆和印度。
400 200 0 韩国 巴西 香港 中国 印度
跨国公司总部分布比例
100 80 60 40 20 0
中 欧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东 欧
跨国公司总部比 例
(一)区位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立法机构和政府有 关机构、其他大型公司的首脑、金融机构的决 策人员等
(二)实际区位
大都市区: 1与公司之间当面接触; 2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 便捷性 3与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宝 马公司总部
1933年,在上海的可口可乐生产厂是美国以外最大的“可 口可乐”厂,在1948年,更是美国境外第一家年产量超过一百 万箱的工厂。
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至今已在中国投资达11亿美元。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23家罐装 饮料厂,形成了辐射全国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年销售额近百 亿元。在近日公布的“1999年全国城市消费者调查”中,可口 可乐在同类产品中又一次高居榜首,一举夺得市场占有率、最 佳品牌以及知名度三项桂冠。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探讨的三个问题: 为何跨国投资; 选择在何国家投资; 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建立机构。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产品周期理论 (二)折衷理论
产品周期模式图第式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般性特三征、,公不司仅生对解产释单公位司的空区间位结特构,征而且对公司
空间战略策划,均具重要意义。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
(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
1.公司总部的功能 2.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类:通过出口贸易、资源转让和对外直 接投资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所有权优势,如 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第二类:只有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才能得以实 现的所有权优势,只有将其内部使用,才能 给企业带来收益。如:交易和运输成本的降 低、产品和市场的多样化、产品生产加工的 统一调配、对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垄断等
第六吸章跨引国公力司区。位
监测结果
我们的监测结果结论如下:
1) 目前对外资吸引力较强的城市仍旧主要分布在了我国的东部地区; 2) 目前中部城市已经表示出来了巨大的投资潜力,外资从东部向中
部投资转移的趋势已经形成; 3)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提升开发区投资环境来吸引跨国公司
的投资,本次监测表明西部一些开发区对外资吸引已经很强,进 入了开发区综合吸引力20强。 4)目前跨国公司进行投资时最关心的因素是政府的行政效率。因 而一个城市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主动性,可以通过规范 政府行为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3、标准化产品阶段
特点:⑴ 产品已经定 型,生产技术标准化。 ⑵ 生产企业的区位选 择在成本最低的区域。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⑶ 产品的价格下降,市场区 延伸到发展中国家,生产企 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 发展中国家,并出口到发达 国家。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此阶段的成本包括劳动力成 本、生产企业建厂投资、关 税等。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 的关税差距很大,整机和零 部件的关税也不同。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1 、广泛性 3 、区域性 5 、差异性
2 、层次性 4 、多面性 6 、时间性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1 、互补性 2 、竞争性 3 、变化性 (二)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 因素 1 、社会政治背景 2 、结构状况 3 、相对地位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 主要有四种类型: 1、全球集中生产型,将 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域, 通过出口将产品销售到世界 各地。
第六场区建立生产 工厂,服务当地市场。 ⑴ 可以降低运输成本。 ⑵ 利用各国土地成本、 劳动力成本的地域差异。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三、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选定投资国别以后,跨 国公司倾向于在以下地 区直接投资。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1、经济中心区
每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区 都是各种生产、信息、 技术、市场等的优势聚 集区。直接投资选择在 经济中心区,可以减少 跨国投资的风险和成本。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2、边界地区
相邻国家的边界地区交 往联系比较频繁,投资 者掌握的信息较多,利 于区位选择。如中朝、 中蒙、中俄边境。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二) 集中于边界地区
1.区位 边界地区。 2.区位选择原因 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 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 关信息较多。政府在边界地区建立“经济特 区”、“出口加工区”等,给予较优惠的政 策吸 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
(三) 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1.区位
社会联系密切地区。
图6.7
研究与开发(R&D)的过程
(二)R&D 的区位要求
(1)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 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
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 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偏好提供反馈 意见,并引导消费。
(三)R&D 区位
成本影响不大。
图6.10
跨国生产单位的几种组织型式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 济发展的影响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一) 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
1.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 2.所有权关系系统 3.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
互作用的结果。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 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
1.互补性
跨国公司和区域各具一定优势,而这种优势又
为对方所需求,从而形成双方的互补关系。例如, 跨国公司拥有投资地所需的技术、管理专长、资金 及市场营销能力等,投资地拥有跨国公司所需的市 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
2.竞争性 跨国公司在区域投资与区域ຫໍສະໝຸດ 进外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第二节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第三节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案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特点什么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除了在母国的生产经营外,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子公司和分支机构,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是多厂企业的一种类型。
参考251页---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跨国公司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从封闭的地区经济走向交流频繁的全球经济的过程。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经营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
当时在经济上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中,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以国外市场为经营目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孙公司进行跨国经营。
⏹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统计,1968年全球共有7276家跨国公司,它们在全世界的分支机构、子孙公司总计27.3万家。
到1988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已增至2万家,它们的子孙公司则达100万家,分布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直接投资急剧增加,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跨国化、国际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跨国公司得到了新的发展。
⏹9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已发展4万家,员工7300万名,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投资的90%。
⏹跨国公司的成长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产品出口、设立海外分销机构、建立海外装配生产企业、建立海外完整生产设施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在海外设置研究与开发机构、把海外子公司纳入总公司全球经营网络等几个阶段。
⏹90年代以来,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中,跨国公司不再是仅仅把生产设备转移到国外,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资源进行生产的简单加工企业,而是打破公司内部的障碍,使人员和资源自由流动、新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同步应用的企业集团。
福特汽车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一家没有国界的跨国公司。
索尼公司则是尽可能地让当地人成为海外公司的最高主管。
⏹在这些扩展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化生产的一个主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化产品阶段的要求: 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 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 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
选择的结果:
企业会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 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 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 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 2002年法国人Henri Croaks的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个 MP4媒体播放机,他的品牌叫爱可视。他把MP4带到 了我们的现实的世界,也带到了我们梦幻的世界。
汽车的发明
1885年10月,41岁的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在曼海姆制造出 一辆装有0.85马力汽油机的三轮车,他的夫人贝尔塔驾驶它, 时走时停地开了100多公里。同年,比卡尔·奔驰先生大十岁 的另一名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也制造出了一辆用 1.1马力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四轮汽车。
汽车的发明----世界10大汽车城排名名单
1. 美国底特律,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 部所在 地,美国 第五大城市。全美1/4的汽车产于底特律,90% 的人靠汽 车工业为生。 2.日本丰田市,此城原名爱知县,因丰田公司建于此而闻名于世,有“东洋 底特 律”之称。 3.德国斯图加特,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所在地,人口60万,每年 要 接待14万来自全球各地的汽车用户和汽车商。 4.意大利都灵,意大利最大汽车集团菲亚特公司总部所在地,每年生产的 汽车占意大利总产量的75%。 5.德国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公司所在地。 6.日本东京,日产、三菱和五十铃汽车公司所在地。 7.法国巴黎,标致和雪铁龙汽车公司所在地。 8.英国伯明翰,莱兰汽车(Leyland)公司所在地。 9.德国吕塞尔海姆,欧宝汽车公司所在地。 10.法国比扬古,雷诺汽车公司所在地。
3.产品周期理论的缺陷
弗农的理论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和 解释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 略行为时,不能令人满意。需要把产品周期 理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
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 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流程可进行 国际分工。
(二)折衷理论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ompromise Theory)
2.优势利用与跨国公司投资选择
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 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 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 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 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的 所有权优势,并充 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 才会发生。
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
(一) 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
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 具体地,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 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因此,跨国 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 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
(二) 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取向
1.成本与利润取向:按照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
的原则,选择生产成本最低、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家 作为投资对象。
汽车的发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表明了汽车运输的机动性,使得战后的汽车买卖兴隆。 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的美国工业越发兴旺,汽车制造商 全负荷生产仍不能满足要求的迅猛增长,价格高于战前,汽车生产在世界 上始终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汽车、钢铁、建筑这三大工业曾被誉为“三 大支柱”,而汽车工业更是美国工业骄傲的象征。但当1973年首次发生石 油危机时,美国汽车工业便受到很大的冲击,而日本似乎对此早有察觉, 他们大量研制生产的是小型节油汽车,结果终于在1980年把美国赶下了 “汽车王国”的宝座,取而代之。
•这一理论由英国学者邓宁在1977年提出,用 于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跨国投资才会发生;
•90年代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 其跨国度呈显著正相关;竞争优势可以增 加跨国度,跨国发展又增强其竞争优势;
• 邓宁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 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
(二)折衷理论
1.跨国投资的优势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 (2)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
2.市场取向:按照市场区位论的观点,选择潜
在市场较大的国家作为投资对象。
3.要素取向:占有和充分利用他国资源优势和
纽约时报:中国将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出口国
/2005/5-13/2005513155643.html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高级副总裁顾鲁伯在参加上海国际汽车展时语惊四
座:“不管是美国大湖区也好,还是德国也好,那里的老牌工业区该注意了: 中国的汽车来了!”他透露,克莱斯勒公司打算从中国向美国出口小汽车。
美国发明家兹沃 雷金1923年发明 电子电视摄像管, 1931年研究成功 电视显像管
1946年美国第 一次播出黑白 电视。图为50 年代电视节目 录制现场
最 早 的 移 动 电 话
1947年美国新泽西州朗讯技术公司贝尔实验室首次提出便携式电话的概 念。第一部真正的便携式手机由摩托罗拉公司(美国芝加哥)的马丁·库珀 发明。1973年4月3日,他向竞争对手——贝尔实验室研究主管乔尔·恩格 尔打了第一个电话。第一个商用移动电话网是1979年在日本东京启动的。
1966 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 )首 次提出。后经他人扩展和检验成为贸易 和投资领域有深远影响的理论。
1.理论思路
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 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每个阶段的区 位要求不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要 求联系起来,就可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 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2.产品阶段与区位选择
新产品阶段的要求: (1)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 (2)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 (3)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区位:生产主要在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 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 市场。
电视机的发明
1906年德国制造的第一 台电子电视图像接受机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 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应该明确的三个问题: 为何跨国投资; 选择在哪个国家投资; 在东道国什么区位进行投资。
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
(一)产品周期理论
(Product Cycle Model, PCM)
成熟产品阶段的要求: 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技术 门槛降低。企业开始更加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 和投资它国之间进行利润权衡。
权衡的结果: 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 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 直接投资。由于产品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 投资多以发达国家为主。
汽车产量排名下滑至第二, 13年后日本重回汽车产量榜首。2006年,日本的 汽车产量达1148万辆,重新超过了美国1126万辆的水平,中国的汽车产量为 719万辆,远超德国582万辆的水平,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大汽车生产国。 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产量有望突破1000 万辆大关。如果保持这一增长势头,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将会跃居到 榜首的位置。目前,中国是世界汽车的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二大消费国。
数码相机的发明
1975年10月7日,美国柯达影像技术实验室中,史 蒂文·赛尚将一张小孩与狗的黑白照片图像通过CCD 传感器,在23秒的时间内记录在磁带存储介质中, 并显示在电视机的屏 幕上,从而制作出世 界上第一 台数码相 机的雏形。在此基 础上成功设计出了 数码相机。
MP4发明者——法国人“爱可视”
图6.1 产品周期模式图式
(资料来源:据教材本章参考文献[2]改绘)
国产彩电攻击日本市场首战告捷
http://Biblioteka 时间:2005-10-04
厦华公司昨日传来消息,厦华平板电视今年 在日本的销量预计比去年增长300%以上,这在一 定程度上意味着,以厦华为首的国产彩电“反攻” 日本市场首战告捷。
汽车的发明
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20世纪最伟 大的企业家,汽车大王。
1903年创立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福 特汽车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 百姓的汽车-T 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 就此开始。他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 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1913年,福特公司 又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线,日产达 4000量,使T型车一共达到了1500万辆, 是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记录。汽车发明 于欧洲,但获得大发展那是在本世纪初30 年代的美国。福特采用流水作业生产汽车, 在汽车发展史上树起了又一块里程碑。
•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内企业来说,能够 跨国投资的企业一定拥有一些特殊优势,如技 术、管理、品牌、资金或垄断优势;
•内部化优势: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比起出租或出 售给其它企业来说,自己利用可以获得更大的 收益;可通过建立新的机构来实现这些收益;
•区位优势:在以上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还要在全球范围内比较各国的投资条件,若国 外投资更有利可图,跨国投资才会发生;
中国的汽车公司以及跨国公司的中国业务正在对全球汽车市场逐渐发起 全线攻击。国生产的汽车零部件,正在越来越多的出口到全球各国。中国本 土的汽车制造商如哈飞、奇瑞等公司已开始向南美、非洲及中东地区的发展 中国家大量出口汽车。
2006年12月22日,中 华轿车出口德国的发 车仪式在沈阳举行。
华晨汽车集团3000辆中华尊驰轿车通过大连港发往德国不 来梅。此批轿车为华晨与德国HSO公司签署的15.8万辆中 的首批,也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首次大批量出口欧洲。
曾几何时,国内彩电市场是日本品牌的天下, 索尼、东芝、松下、日立、三洋等厂商占据了大 半壁江山,而如今,已成长壮大起来的国产品牌 不仅收复国内市场,更是成功“反攻”打到了其 日本的家门口,颇有一番“虎口夺食”的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