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礼

合集下载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

国学礼仪知识大全国学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际交往、仪态仪表、言谈举止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国学礼仪的知识,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这一传统文化。

一、人际交往礼仪1. 问候礼仪:问候是人们进行交往的基本礼仪之一。

在问候他人时,应保持微笑,目光要真诚而坦然,用礼貌的语言表达问候,同时注意适当的身体语言,如握手、鞠躬等。

2. 礼让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当主动让步,尊敬他人的权益。

在公共场所,如公交车、电梯等,应礼让他人先行。

在行走、过门等时候,也应注意礼让他人。

3.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应尊重主人,遵守宴会秩序。

应注意用餐礼仪,如用餐时轻声细语、不大声喧哗等。

应懂得如何使用餐具,吃完后应将餐具放在指定位置。

二、仪态仪表礼仪1. 穿着礼仪:穿着整洁得体是仪态仪表的基础。

在不同场合,要注意合适的着装。

参加正式场合时,应穿正式的服装,注意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2. 坐姿礼仪:坐姿直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

在公共场所或正式场合坐下时,应保持坐姿端正,身体挺直,不宜敞开腿,也不宜东倒西歪,以示尊重。

3. 步态礼仪:步态应显得轻盈自如,不宜踱步太快或太慢。

行走时,应保持头部稍微抬起,目光前方,整个身体保持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言谈举止礼仪1. 言谈礼仪:在沟通交流中,言辞要文明、礼貌,并且要注意措辞、语气的委婉。

应善于倾听他人,不打断他人发言,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注。

2. 手势礼仪:手势在交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握手时,要轻握对方手,不要使用太大的力气;打招呼时,不要用手指或手背指着对方。

手势要流畅得体,不要夸张或过分动作。

3. 目光礼仪:言辞表达的同时,要注意目光的交流。

与他人交谈时,应注视对方眼睛,表达出真诚的态度。

要避免眼神游离、频繁眨眼等不礼貌的行为。

通过学习和运用国学礼仪,我们能够提升自身修养,增加彼此间的和谐与尊重。

希望以上介绍的国学礼仪知识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文明礼仪国学

文明礼仪国学

国学经典的主题是丰富的,既有关于国家大事和社稷安危的思想议论,又有山水清游、亲友往来和个人情绪的隽言妙语。

无论哪一类主题,实质都是关于真、善、美的追问,关于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思考,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真理、价值标准和道德修身的阐述。

经典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形式是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一切文学都是人学。

阅读经典,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赏文学作品。

在哲学经典中,我们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国,感触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好像同先贤前辈一起呼吸,探秘他们的活动踪迹,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犹如身历其境,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恶。

总之,品读国学经典,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第一章不学礼无以立一、礼仪辨(一)诚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诚无物。

礼是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形式。

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

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国学礼仪的名言诗词

国学礼仪的名言诗词

国学礼仪的名言诗词国学礼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国人的推崇和喜爱。

在古人留下的诸多名言和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礼仪的重视和热爱。

以下是一些国学礼仪的名言诗词,让我们一同品味其中的风采。

1.《礼记·曲礼上》:“礼者,治体之仪表也,故举措有度,动作有致。

”这句话出自《礼记》,告诉我们礼仪是一种对仪表和举止的规范。

通过恰当的举措和动作,我们可以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2.《诗经·国风·秦风》:“呜呼,戏与,桑中之人。

”这是《诗经》中的一句名言诗句,表达了怀念和惋惜之情。

从礼仪的角度来看,这句诗词告诉我们要珍惜每一个与我们相伴的人,不管生或死。

3.《论语·子路》:“以约失之者鲜矣。

”这是孔子弟子子路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意为能够守约的人很少。

在礼仪中,守约是一种美德,代表着守信、守时、守诺的态度。

4.《诗经·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庶民攸归。

”这句诗词传达了一种亲民的态度,表明君王对百姓的关怀和爱护。

在国学礼仪中,这句话体现了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关心百姓的道德规范。

5.《周易·系辞上》:“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德曰教。

”这句话来自《周易·系辞上》,告诉我们人民的最大德行是教育。

在国学礼仪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以正确的方式行事。

6.《礼记·王制》:“仁敬日进,宽忍日益。

”这句话表达了修养的精进不停息。

在国学礼仪中,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使自己成为更有仁心和宽容心的人。

7.《论语·颜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句话告诉我们,智者喜欢水的活动,仁者喜欢山的安宁。

在国学礼仪中,山和水都被视为道德的象征。

它们象征着高尚的品性和广阔的胸怀。

8.《三字经》:“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三字经》中这句名言诗词告诉我们,君子以义作为人品的基础,通过礼仪来实践,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

国学中的礼仪之道中国文化智慧精髓可想礼仪在古代社会就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这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

《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

”。

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左传·文公十五年》等。

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

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

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

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

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

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为何要学礼重礼呢?《礼记·曲礼》有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国学与礼仪的关系

国学与礼仪的关系

国学与礼仪的关系一、国学的概念与价值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和思想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包括了《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等经典著作,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

国学的核心理念是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

国学的价值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们的道德、智慧和审美能力。

二、礼仪的概念与作用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

它包括了礼节、礼貌、礼貌用语等方面的内容。

礼仪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它不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传统的延续。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能够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友好和关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国学与礼仪的关系国学与礼仪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国学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中的《礼记》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重要来源,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中应该如何行为、如何言语。

在古代,人们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了解和传承礼仪,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其次,国学对于培养人们的礼仪意识和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学中强调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遵守礼仪,尊重他人,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外,国学还传承了丰富的礼仪文化,如宴会礼仪、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规范,为人们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参考。

四、国学与礼仪的互补关系国学和礼仪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礼仪则是具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国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而礼仪则是国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国学强调的“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念,能够引导人们遵守礼仪,而礼仪的规范和准则又能够加深人们对国学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五、如何发扬国学与礼仪为了发扬国学与礼仪,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其中的礼仪内容和思想内涵。

其次,要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人的礼仪修养,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国学礼仪课程内容安排

国学礼仪课程内容安排

国学礼仪课程内容安排
国学礼仪课程旨在通过传授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是国学礼仪课程的内容安排:
第一讲:国学基础知识介绍
•简介国学概念及历史渊源
•国学与礼仪的关系
•国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讲:传统礼仪体系
•仪式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传统礼仪的分类及特点
•传统礼仪对个人修养的意义
第三讲:尊师重道与孝道礼仪
•尊师重道的核心思想
•孝道在传统礼仪中的地位
•如何传承和弘扬尊师重道和孝道礼仪
第四讲:儒家仪礼观念
•仪礼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仪礼对道德修养的影响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仪礼观念
第五讲:传统节日礼仪
•传统节日的背景及意义
•不同传统节日的庆祝仪式及礼仪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礼仪
第六讲:传统美德与礼仪
•诚信、忠孝、勤俭、谦和等传统美德的内涵及重要性
•如何通过传统美德强化礼仪修养
•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第七讲:现代礼仪演变与发展
•现代社会中的礼仪现象
•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及挑战
•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恰当应用传统礼仪
结束语
国学礼仪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仪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和谐社会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伦理、人际关系、家庭伦理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总结为仁、义、诚、信、礼、智、忠、孝八个方面。

1. 仁:仁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最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之一。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乐于助人,善于关心、帮助他人,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2. 义:义也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强调的是公正、公平、公义的价值观念。

追求正义,不偏不倚地对待他人,将个人的利益服从于大众利益,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平。

3. 诚:诚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品质。

诚意指真实、真诚、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人。

修身养性,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做到言行合一。

4. 信:信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信指的是诚实守信,对他人讲信用,守约守信,言出必行,言行一致。

只有建立起信任,人与人之间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5. 礼:礼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是指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

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感受,注重礼貌和修养,处理人际关系时要符合礼仪规范。

6. 智:智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品质。

智慧是指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具备良好的学识和学问,有理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明辨是非。

7. 忠:忠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涉及的一种忠诚品质。

忠诚是指对事业、国家、家庭的坚定忠诚和奉献精神,对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的认真履行。

8. 孝:孝是国学核心价值观中重视的家庭伦理观念。

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维系家庭和睦,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的重要体现。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始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传承并弘扬这些价值观,将其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国学为什么重视礼仪

国学为什么重视礼仪

国学为什么重视礼仪国学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问,以经典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涵盖了众多的学科领域,其中礼仪是国学重要的一部分。

为什么国学如此重视礼仪呢?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社会秩序、道德教化等方面解释这一问题。

一、历史背景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礼仪就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并受到重视。

发展到现在,礼仪依然是国学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古代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着崇尚礼仪的思想,使得礼仪在中国社会中得以深入人心。

因此,国学传承了儒家学说,也必然重视礼仪。

二、文化传承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国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礼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研究礼仪,国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帮助人们认识和认同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从而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社会秩序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行。

中国传统的礼制制度以及相应的礼仪仪式,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指引。

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方式,使得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和谐相处。

由于国学强调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礼仪在国学中被重视,以倡导公德心、家庭和睦、友善礼让等社会价值,促进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

四、道德教化通过礼仪的学习和实践,国学旨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

国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通过礼仪的规范,引导人们遵守道德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通过礼仪的教化和引导,培养人们的责任感、爱心和公德心,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有道德修养的公民。

综上所述,国学之所以重视礼仪,是因为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礼仪作为中国社会的准则和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风尚的健康发展。

同时,礼仪也是培养人们道德品质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礼
仪表之礼: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餐饮之礼: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言谈之礼: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待人之礼: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行走之礼: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观赏之礼: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游览之礼: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仪式之礼: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 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 上,挺胸、收腹、收颌、抬 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 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 面带笑容。
坐姿: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 并拢或两膝合并倾斜;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 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 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
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中,周恩来文质彬彬 的风度是举世注目的。从外形看,周恩来是中等 个子,脸庞清秀,举止端庄、文雅,是位风度翩 翩的“美男子”。这位“美男子”一生对着装比较 究,那就是整洁,无论是多么破旧的衣服,都要 补好,洗净,再整整齐齐穿在身上。 他认为,他的形象不仅仅代表自己,更代表 一个国家。每天,周恩来起床后必定要正规地穿 上中山装,不单要扣好每一个扣子,连领口也扣 紧。即使不外出,在家里办公也如此。因为,穿 着越精神,工作才会有激情,生活才会有热情。
餐饮之礼
• 讲究卫生 • 爱惜粮食 • 节俭用餐 • 食相文雅
餐饮之礼
1.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 话。 2.夹菜时不在盘中挑拣。 3.等候家人一起吃饭。 4.在公共场所就餐时不追逐嬉闹。
酒店老板与无赖 一个人走进饭店要了酒菜,吃罢摸摸口袋发 现忘了带钱,便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了 带钱,改日送来。”店老板 连声:“不碍事,不 碍事。”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到了,他也进饭店 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 “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衣服 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赊帐, 我就不行?”
行走之礼
1.认识交通标识,遵守交通规则。 2.上学放学时走规定路线。 3.乘车有序排队,不拥挤、不插队。 4.上下楼梯靠右行,不上跑、不下跳, 不并排前行,不推挤他人。 5.乘自动扶梯靠右站立,空出左侧通 道。 6.不乱按电梯的按钮。
观赏之礼
• 遵守秩序 • 爱护环境 • 专心欣赏 • 礼貌喝彩
仪式之礼
• 按规行礼 • 心存敬畏 • 严肃庄重 • 尊重礼俗
仪式之礼
1.升国旗时脱帽、注视国旗行队礼,唱国歌 声音响亮。 2.参加入学仪式、成长仪式、入队仪式、毕 业仪式等活动时,着装整洁,少先队员佩戴 红领巾或队徽。 3.仪式活动中按规行礼,肃立倾听,不随意 交流、走动。 4.春节向师长拜年。 5.清明祭扫不穿鲜艳衣服。
观赏之礼
1.提前入场,对号入座。 2.不随意走动,不高声讲话。 3.瓜皮果壳放入垃圾袋,自觉带离场馆或 送入垃圾箱中。 4.不站立和在通道观看。 5.观看结束有序离场,不拥堵通道、出口。
游览之礼 • 善待景观 • 爱护文物 • 尊重民俗 • 恪守公德
游览之礼
1.便后及时冲水,不随地大小便。 2.不触摸文物,在景物上不画写、 不划刻。 3.不追、捉、打、喂动物。 4.不攀爬景区设施。 5.带走自己产生的所有垃圾。
言谈之礼 • 用语文明 • 心平气和 • 耐心倾听 • 诚恳友善
言谈之礼
1.对师长不直呼其名,使用敬 语。 2.接听电话先说“您好”,通 话结束说完“再见”,再挂电 话。 3.不用带侮辱性的绰号称呼别 人。 4.在校园和公共场所讲普通话。 5.不说脏话谎话。
行走之礼
• 遵守交规 • 礼让三先 • 扶老助弱 • 主动让座
国学与礼
八礼四仪
•引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 统,作为少先队员,我们更不 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名 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让 文明之花常开心中,把文明之 美到处传播!
《江苏省未成年人基 本文明礼仪规范》,强调要突 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礼四 仪”。 “‘八礼’主要包括仪 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 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 “四仪”主要包括入学仪式、 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 式。
四 仪
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 节点,分别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 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 成人仪式,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 文明礼仪素养。
• 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 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 • 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 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 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 • 14岁:青春仪式,要让中学生学会交往沟 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 步。 • 18岁:成人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 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 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仪表之礼
面容整洁 衣着得体 发型自然 仪态大方
仪表之礼
1.勤洗头、洗澡,头发、身体无异味。 2.指甲里无污垢。 3.不当众挖鼻孔、掏耳朵。 4.勤换衣服、鞋袜,保持仪表整洁。 5.坐立姿态端正,在公共场合不东倒西歪。 6.保持书包和个人物品整洁。 7.公共场合不脱鞋。 8.站立时抬头挺胸。
待人之礼
• 尊敬师长 • 友爱伙伴 • 宽容礼让 • 诚信待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待人之礼
1.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并表示祝 福。 2.尊重老师劳动,上课认真听讲。 3.遇人面带微笑。 4.进别人房间先敲门,得到应允 再进入。 5.用他人的东西,应先征得他人 同意, 用后及时归还并致谢。 6.用零花钱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店家说:“人家吃菜,筷子在桌子上找齐, 喝酒一盅盅地筛,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 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 筷子往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 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 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 我岂能饶你!” 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 狼狈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