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图象_追及和相遇问题

合集下载

运动图像、追及相遇问题

运动图像、追及相遇问题

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一、运动图象1. 位移—时间(x t -)图象:物体运动的x t -图象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物体的运动轨迹无任何直接关系。

图1中三条直线对应的x t -关系式分别为0x x vt =+、x vt =、0'()x v t t =-,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

纵轴截距x 0表示0=t 时,a 在b 前方x 0处;横轴截距t 0表示c 比b 晚出发t 0时间;斜率表示运动速度的大小,易见>;交点P 可反映t 时刻c 追及b 。

2. 速度—时间(t v -)图象: 物体运动的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物体的运动轨迹也无任何直接关系。

图2中、、、四条直线对应的关系式分别为=常数、=0+、=、=0-。

是匀速运动的速度图象,其余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纵轴截距0表示、的初速度,横轴截距m t 表示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等于零时所需要的时间,斜率表示运动的加速度,斜率为负值(如)对应于匀减速直线运动。

图线下方覆盖的面积表示运动的位移。

两图线的交点P 可反映在时刻两个运动(和)有相同的速度。

3. x t -图象与t v -图象的比较:图3和下表是形状一致的图线在x t -图象与t v -图象中的比较。

x t -图象图象 ① 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

① 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

② 表示物体静止。

② 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 表示物体静止。

③ 表示物体静止。

④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位移为x 0。

④ 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 0。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移。

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⑥ 0~t 1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为x 1。

⑥ t 1时刻物体速度为v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0~t 1时间内的位移)。

4. 运用图象时需注意的问题(1)首先明确所给的图象是什么图象,即认清图中横、纵轴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它们的函数关系。

第一章 第3讲 运动图像 追及与相遇问题

第一章 第3讲 运动图像 追及与相遇问题

上、追不上(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
分析判断的切入点。
2.常见的情况 物体A追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s0。 (1)A追上B时,必有sA-sB=s0,且vA≥vB。
(2)要使两物体恰好不相撞,必有sA-sB=s0,且vA≤vB。
3.解答追及、相遇问题的常用方法 (1)物理分析法:抓住“两个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同一位 置”这一关键进行分析。 (2)相对运动法:巧妙不足,无法判断
解析:作出三辆汽车的速度—时间图像,甲、乙、丙三辆
汽车的位移相同,即速度图线与t轴所围的面积相等,则
由图像分析可得B对。
答案:B
[知识必会]
1.实质 讨论追及、相遇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分析讨论两物体 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问题。 (1)两个关系:即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这两个关系可通 过画草图得到。 (2)一个条件:即两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
动关系。
(3)极值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得到关
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Δ>0,即有
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若Δ=0,即有一个解,说 明刚好追上或相碰;若Δ<0,在实数范围无解,说明追 不上或不能相碰。 (4)图像法: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像在同一坐标系画出,
利用图线特征分析求解。
[名师点睛] (1)s-t图像和v-t图像中能反映的空间关系只有一维, 因此s-t图像和v-t图像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2)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如果用s-t图像来描述,从图 像可知两物体起始时刻的位置,如果用v-t图像来描 述,则从图像中无法得到两物体起始时刻的位置关系。
[冲关必试]
3.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 从此时开始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 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个路标时速度 又相同。则 A.甲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B.乙车先通过下一个路标 ( )

运动的图象追及与相遇问题

运动的图象追及与相遇问题

速度图像与位移图像
速度图像
速度图像是一条直像
位移图像是一条曲线,表 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 移。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速度是位移的变化率,即 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率。
实际运动模拟
01
实际运动模拟
通过模拟物体的实际运动,可以 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 点。
实验验证
相对加速度
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加速度,可以通过加速度的加减运 算得到。
追及条件与临界状态
追及条件
两个物体在同一时间点或同一位置相 遇的条件。
临界状态
物体追及或相遇的转折点状态,是解 决追及问题的关键。
02
相遇问题
相遇条件
01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且方 向相同或相反。
02
两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 程之和等于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相遇类型
追及相遇
一个物体追赶另一个物体,在某时刻 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
迎面相遇
两个物体相对运动,在某时刻两物体 处于同一位置。
相遇问题中的距离关系
两物体相遇时,它们在运动过程中所 经过的路程之和等于两物体之间的距 离。
两物体相遇时,它们之间的距离等于 两物体初始位置之间的距离减去两物 体各自所经过的路程。
03
综合问题
运动叠加原理
01
02
03
运动叠加原理
当两个或多个物体同时运 动时,它们的运动轨迹可 以通过将各自的位移、速 度和加速度相加来计算。
相对速度
当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 运动时,它们的相对速度 是它们速度的差值。
相对加速度
当两个物体以不同的加速 度运动时,它们的相对加 速度是它们加速度的差值。

追击相遇问题和运动图像问题

追击相遇问题和运动图像问题
第三节
追及、相遇问题 和运动图象问题
第一章
第三节 追及、相遇问题和运动图象问题
基础梳理 考点探究 思想方法 演练巩固
-2-


一、运动图象
1.直线运动的 x t 图象 (1)图象的物理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图线斜率的意义 ①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大小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 ②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6)两条 x t 图象的交点表示两个物体相遇。( ) 关闭 ( 7) 相向运动的物体各自发生的位移大小之和等于开始时二者之距时即相 (1)x t 图象描述的是物体运动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不是物体运动的轨 迹。 遇。( ) (2)若 x 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关闭 (4) v t 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才表示物体运动的位移的大小,而 x t (1)× (2)× (3)√ (4)× (5)× (6)√ (7)√ (5)两条 v t 的交点表示两物体速度相等。
第一章
第三节 追及、相遇问题和运动图象问题
基础梳理 考点探究 思想方法 演练巩固
-3-


(3)交点 两图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 (4)截距 ①纵轴截距表示 t=0 时刻的初始位置。 ②横轴截距表示位移为零的时刻。
第一章
第三节 追及、相遇问题和运动图象问题
基础梳理 考点探究 思想方法 演练巩固
考点一 考点二
T 2 T
第一章
第三节 追及、相遇问题和运动图象问题
基础梳理 考点探究 思想方法 演练巩固
-16-
解析:由 a t 图象知,在 T~2T 时间内的加速度跟 0~ 时间内的加速度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从而排除 ABC,故选项 D 正确。

第三节 运动图像 追及与相遇问题

第三节   运动图像  追及与相遇问题
A.两车在 t1 时刻也并排行驶 B.t1 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 C.甲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增大后减小 D.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先减小后增大
【典例印证 1】 BD 解析:可根据速度-时间图像与时间轴所围面积 大小判断位移大小,在 t1~t2 时间内,甲车位移大于乙车位移,又知 t2 时刻 两车相遇,因此 t1 时刻甲车在后,乙车在前,故 B 项正确;根据图像可知, 甲、乙的斜率均先减小后增大,因此甲、乙的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故 C 项 错误,D 项正确.
=04- -23 m/s2=-2m/s2,选项 B 正确;设 b 车的初速度为 vb ,对 b 车有:v′b=vb+at1,得 vb =8 m/s,选项 C 错误;相遇时 a 车的位移 xa=va t1=6 m ,b 车的位移 xb=vb+2 v′bt1=15 m,则 t=0 时两车的距 离为 x0=xb-xa=9 m,选项 D 错误.
思维总结 (1)不同的图像,其斜率、“面积”的含义不同,例如在 x-t 图像中斜率表 示速度,在 v-t 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 (2)速度图像中,图线斜率为正,物体不一定做加速运动,图线斜率为负, 物体也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1.[x-t 图像] (原创)如图所示,直线 a 和一段抛物线 b 分别表示在同一平直公路上 行驶的 a 车和 b 车运动的 x-t 图像.已知在 t1= 3 s 时,直线 a 和抛物线 b 刚好相切, t2= 4 s 时对应抛物线的最高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考点一 两类常规运动图像
1.比较
x-t 图像
v-t 图像
图像
其中④为抛物线
其中④为抛物线
① 表示从位置坐标为正处开始一直做反

表示先正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再反
向匀速直线运动并越过位置坐标为零

1.3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和追及相遇问题(解析版)

1.3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和追及相遇问题(解析版)

1.3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和追及相遇问题一、v -t 图像1.图像的意义:v -t 图像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它只能描述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情况.2.图像的斜率:v -t 图线(或切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为正表示加速度沿规定的正方向,但物体不一定做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则加速度沿负方向,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3.v -t 图线与t 轴所围“面积”表示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t 轴上方的“面积”表示位移沿正方向,t 轴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沿负方向,如果上方与下方的“面积”大小相等,说明物体恰好回到出发点.用函数法解决非常规图像问题 二、三类图像 (1)a -t 图像由Δv =a Δt 可知图像中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如图甲所示. (2)xt-t 图像 由x =v 0t +12at 2可得x t =v 0+12at ,截距b 为初速度v 0,图像的斜率k 为12a ,如图乙所示.(3)v 2-x 图像由v 2-v 02=2ax 可知v 2=v 02+2ax ,截距b 为v 02,图像斜率k 为2a ,如图丙所示.三、追及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 2.追及相遇问题的基本物理模型:以甲车追乙车为例.(1)无论v 甲增大、减小或不变,只要v 甲<v 乙,甲、乙的距离不断增大.(2)若v甲=v乙,甲、乙的距离保持不变.(3)无论v甲增大、减小或不变,只要v甲>v乙,甲、乙的距离不断减小.3.分析思路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等量关系和位移等量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4.常用分析方法(1)物理分析法:抓住“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建立物体运动关系的情境图.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临界条件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当v B=v A时,若x B>x A+x0,则能追上;若x B=x A+x0,则恰好追上;若x B<x A+x0,则不能追上.(2)二次函数法:设运动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二者之间的距离Δx与时间t的二次函数关系,Δx=0时,表示两者相遇.①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②若Δ=0,一个解,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③若Δ<0,无解,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当t=-b2a时,函数有极值,代表两者距离的最大或最小值.(3)图像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物体的运动图像.位移-时间图像的交点表示相遇,分析速度-时间图像时,应抓住速度相等时的“面积”关系找位移关系.区分x-t图像和v-t图像1.无论x-t图像、v-t图像是直线还是曲线,所描述的运动都是直线运动,图像的形状反映了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而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2.x-t图像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v-t图像中两图线的交点表示该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并非相遇.3.位置坐标x-y图像则能描述曲线运动,图线交点表示物体均经过该位置,但不一定相遇,因为不知道时间关系.例题1.如图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C 段表示质点通过的位移大小为34 mB .在18~22 s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为24 mC .整个过程中,BC 段的加速度最大D .整个过程中,E 点所对应的时刻离出发点最远 【答案】A 【解析】BC 段,质点的位移为x =5+122×4 m =34 m ,选项A 正确;在18~22 s 时间内,质点的位移为x =12×22 m +(-12×22) m =0 m ,选项B 错误;由题图看出,CE 段图线斜率的绝对值最大,则CE 段对应过程的加速度最大,选项C 错误;由题图看出,在0~20 s 时间内,速度均为正值,质点沿正方向运动,在20~22 s 时间内速度为负值,质点沿负方向运动,所以整个过程中,D 点对应时刻离出发点最远,选项D 错误.(多选)雨雪天气时路面湿滑,汽车在紧急刹车时的刹车距离会明显增加.如图所示为驾驶员驾驶同一辆汽车在两种路面紧急刹车时的v -t 图像,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1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从t =0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平均速度大于在干燥路面的平均速度B .从t =1 s 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平均速度大于在干燥路面的平均速度C .从t =0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行驶距离比在干燥路面的行驶距离多15 mD .从t =1 s 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加速度是在干燥路面的加速度的0.75倍 【答案】CD【解析】从t =0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位移为x 1=30×1 m +4×302m =90 m平均速度为v 1=905 m/s =18 m/s 汽车在干燥路面的位移为x 2=30×1 m +3×302 m =75 m平均速度为v 2=754m/s =18.75 m/s ,x 1-x 2=15 m ,故A 错误,C 正确;从t =1 s 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平均速度v 1′=302m/s =15 m/s ,汽车在干燥路面的平均速度 v 2′=302m/s =15 m/s ,故B 错误; 从t =1 s 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加速度大小a 1=304m/s 2=7.5 m/s 2,汽车在干燥路面的加速度大小a 2=303 m/s 2=10 m/s 2,则从t =1 s 到停下,汽车在湿滑路面的加速度是在干燥路面的加速度的0.75倍,故D 正确.在平直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它们运动的位置-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秘籍01运动图像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解析版)-备战2024年高考物理抢分秘籍

秘籍01运动图像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解析版)-备战2024年高考物理抢分秘籍

秘籍01 运动图像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一、运动图像问题对运动图象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x、v与t一一对应.(3)一般试题中,关键点是根据斜率判断物体的运动状况,x-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根据x-t图象的斜率判断速度变化情况;v-t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根据v-t 图象的斜率判断加速度的变化情况.1、x-t图像2、v-t图像3、x-t图像,v-t图像,a-t图像的对比图像识图 五要素t 上为正,t 下为负 斜 斜率表示物体加速度变化率,即加速度变化的快慢 截 纵截距表示物体初加速度面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物体某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t 上为正,t 下为负4、其他图像(v 2-x 图像、x-v 图像、x t-t 图像、a-x 图像)v²-x图像识图步骤 1.根据v²-v o ²=2ax 写出对应图线函数表达式; 2.找初速度和加速度两个主要物理量;识图 五要素点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经过某段相同位移或在某一位置的速度平方值相同线 ①①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3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斜 v²-x 图线料率K=2a ;上倾为正,下斜为负;陡缓示大小截 在v²-x 图线中纵截距表示物体初速度平方;在x -v 2图线中横载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平方面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面积无意义x-v 图像v-x 图像识图步骤 1.根据v²-vo²=2ax 写出对应图线函数表达式;2.找初速度和加速度两个主要物理量;识图 五要素点 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经过某段相同位移或在某一位置的速度相同 线 ①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斜截 在v -x 图线中纵截距表示物体初速度;在x -v 图线中横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面图线与横轴所围图形面积无意义图像识图步骤 1.根据图像写函数表达式;2.根据表达式找初速度和加速度两个主要物理量;识图五要素点两图线交点,说明两物体此时刻相遇线①①①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①①①斜率;上倾为正,下斜为负;陡缓示大小。

运动图像 追及与相遇问题

运动图像 追及与相遇问题
运动图象
追及和相遇问题
一、x-t 图象 1.图象的意义 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 位移随时间变化 的规律. 2.两种特殊图象 (1)x-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物体处于
静止 状态.
(2)x-t 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3.图象中的“点”、“线”、“斜率”、“截距”的意义 (1)点:两图线 交点 ,说明两物体相遇. (2)线: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3)斜率:x-t 图象的斜率表示 速度 的大小及方向. (4)截距:纵轴截距表示 t=0 时刻的初始 位移 ,横轴截距 表示位移为零的时刻.
3.判别式法:设相遇时间为 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 于 t 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判别式进行讨论,若 Δ>0,即有两个 解, 说明可能相遇两次; 若 Δ=0, 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 若 Δ<0, 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4. 图象法: 将两者的速度-时间图象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 然后利用图象求解.
[解析]
依题意作出物体的v-t图象,如右图所示.图线
下方所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由几何知识知图线②、 ③不满足AB=BC.只能是①这种情况.因为斜率表示加速度, 所以a1<a2,选项C正确. [答案] C
易错盘点
易错点 1:不能把图象的物理意义与实际运动情况对应出错
甲、乙两车在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 图象如图所示.两图象在t=t1时相交于P点,P在横轴上的投 影为Q,△OPQ的面积为S.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面,相 距为d.已知此后两车相遇两次,且第一次相遇的时刻为t′,则 下面四组t′和d的组合可能的是 ( )
在水平直轨道上有两列火车 A 和 B 相距 s,A 车在后面做 初速度为 v0、加速度大小为 2a 的匀减速直线运动,而 B 车同 时做初速度为 0、加速度大小为 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运 动的方向相同,要使两车不相撞,求 A 车的初速度 v0 应满足什 么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图象追及和相遇问题★一、考情直播1.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能力要求考向定位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课标中要求能用图象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1掌握运动图象及其物理意义.2.掌握追及和相遇问题的运动学条件,会利用位移和时间及速度的关系处理相关的临界问题.新课标非常重视用图象来反映信息或用图象处理信息,图象在每年的高考中,肯定均会涉及2.考点整合考点1运动图象的物理意义及应用1.位移-时间(s-t)图象(如图1-4-1)图线上的某点的纵坐标值表示运动物体该时刻对参考位置的距离,任意一段时间间隔对应的纵坐标值的变化值表示该段时间内的位移(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图线的斜率(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速度.2.速度-时间(v-t)图象(如图1-4-2)图线的斜率(曲线某点的切线斜率)表示加速度.速度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表示该段时间内物体发生的位移的大小,时间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向位移,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向位移,代数和表示总位移,绝对值之和表示路程.我们可以根据图线的形状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如图1-4-1和图1-4-2中的图线:图线○1描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图线○2描述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3描述的是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4描述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中的图线可能相同,但描述的运动性质却不同,如图1-4-2中的图线○2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图1-4-1中的图线○1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例1】一质点沿直线运动时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1-4-3所示,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1s末质点的位移和速度都改变方向.B.第2s末质点的位移改变方向.图图1-4-1 图1-4-2C.0-4s内质点的位移为零.D.第3s末和第5s末质点的位置相同.解析:该图象为速度图象,从图线中可以直接从纵坐标轴上读出速度,其正、负就表示速度方向,位移为速度图线下的“面积”,在坐标轴下方的“面积”为负.由图1-3-3中可直接看出,速度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刻是第2s末、第4s末,而位移始终为正值,前2s内位移逐渐增大,第3s、第4s内又逐渐减小.第4s末位移为零,以后又如此变化.0-3s内与0-5s内的位移均为0.5m.故选项CD正确.答案:CD[规律总结]速度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位移图线(切线)的斜率表示速度.速度图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与位移大小相等【例2】训练集中营11-1.[易错题]如图1-4-4所示为表示甲、乙物体运动的s─t图象,则其中错误的是:A.甲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物体的初速度都为零图1-4-4 C.在t1 时间内两物体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相遇时,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解析:s-t图象描述物体运动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线(某点切线)斜率表示速度,故B错,A、D正确;图线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又从图线上看两物体从同一位置出发,t1 时间内的位移相等,所以平均速度大小相等,C正确.答案:B.考点2 追及和相向相遇追及和相遇问题的特点:追及和相遇问题是一类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讲,相遇是指同一时刻到达同一位置.可见,相遇的物体必然存在以下两个关系:一是相遇位置与各物体的初始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移关系.若同地出发,相遇时位移相等为空间条件.二是相遇物体的运动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若物体同时出发,运动时间相等;若甲比乙早出发Δt,则运动时间关系为t甲=t乙+Δt.要使物体相遇就必须同时满足位移关系和运动时间关系.【例3】火车以速率V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处有另一辆火车,它正沿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2作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使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要使两车不致相撞,求出a 应满足关式.解析:设经过t 时刻两车相遇,则有21221at t V S t V -=+,整理得: 02)(2122=+-+S t V V at ,要使两车不致相撞,则上述方程无解,即08)(442122<--=-=∆aS V V ac b ,解得SV V a 2)(221-≥.答案:SV V a 2)(221-≥[规律总结]无论那种追及或相遇问题,都可以建立位移和时间关系方程进行求解,在分析时注意区分几种追碰(或规避)情况的条件:(1)两物体同方向运动且开始相距一定距离,设前后物体的加速度分别为1a 、2a ,以下几种情况能追及(碰):①二者同向加速,12a a >,如果二者速度相等时距离等于零,则能追上;若二者速度相等时距离不等于零则以后无法追上;;②二者同向加速,12a a <;③前一物体减速,后一物体加速,一定能追及;④前一物体加速,后一物体减速,如果二者速度相等时不能追上则以后无法追及;⑤二者均减速运动,12a a <,如果二者速度相等时不能追及则无法追及;12a a >,二者不相撞的安全条件是二者速度等于零时后一物体恰好追上前一物体.(2)两物体相反方向运动,列写位移和时间关系方程即可求解.【例4】[易错题]甲、乙两质点同时开始在彼此平行且靠近的两水平轨道上同时运动,甲在前,乙在后,相距s .甲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以速度0v 做匀速运动,关于两质点在相遇前的运动,某同学作了如下分析:设两质点相遇前,它们之间的距离为s ∆,则t v s at s 0221-+=∆,当a v t 0=时,两质点间距离s ∆有最小值,也就是两质点速度相等时,两质点之间距离最近.你觉得他的分析是否正确?如果认为是正确的,请求出它们的最小距离;如果认为是不正确的,请说明理由并作出正确的分析.解析:不正确.在两质点相遇之前,它们之间的距离s ∆也可能不断减小,直到0=∆s (相遇),而不存在先变小后变大的情况,这完全取决于两质点之间的初始距离s 与0v 、a 之间的大小关系.由s t v at s +-=∆0221可解得:判断式as v 220-=∆.当as v 220≥,即avs 220≤时,甲、乙之间的距离始终在减小,直至相遇(最小距离0=∆s ),两质点相遇前不会出现s ∆最小的情况.当as v 22<,即a v s 220>时,甲与乙不可能相遇,当a vt 0=时,两质点之间的距离最近,avs s 220min-=∆.答案:(略)★二、高考重点、热点题型探究重点:t x -图象的应用.t x -图象不一定是指位移时间图象,x 可以表示位移、也可以表示其他物理量.[真题1](2007广东)平行板间加如图1-4-8(a )所示周期变化的电压,重力不计的带电粒子静止在平行板中央,从t =0时刻开始将其释放,运动过程无碰板情况.图1-4-8(b )中,能定性描述粒子运动的速度图象正确的是[解析]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作用,在02T -时间内做匀加速运动,2TT -时间内做匀减速运动,在接下来的一个周期内先继续向原方向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B 、C 、D 三个图象均错.[答案]A[名师指引]考点:电场力、牛顿第二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v-t 图象.根据变化的电压分段分析带电粒子所受的电场力,并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求出速度的函数表达式,或根据运动性质求出特殊时刻的速度和相应速度图象的特点画出速度图象.[真题2](2007海南)两辆游戏赛车a 、b 在两条平行的直车道上行驶.t=0时两车都在同一计时处,此时比赛开始.它们在四次比赛中的v -t 图如图1-4-10所示.哪些图对应的比赛中,有一辆赛车追上了另一辆?ABCD图1-4-8(b )U -U[解析]v-t 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等于这段时间位移的大小.B 、D 两图中无法得到相等时间面积相等的几何图形,但在A 、C 两图中都可以实现.A 图所描述的是a 在前,b 在后,最后b 追上a 并超过;C 图所描述的是a 在前做减速运动,b 在后做加速运动,最后b 追上a 并超过.[答案]AC[名师指引]考点:v-t 图象.速度图线的斜率为加速度值,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几何图形的面积等于位移的大小.[真题3](2007山东理综)如图1-4-12(a)所示,光滑轨道MO 和ON 底端对接且ON =2MO ,M 、N 两点高度相同.小球自M 点右静止自由滚下,忽略小球经过O 点时的机械能损失,以v 、s 、a 、E K 分别表示小球的速度、位移、加速度和动能四个物理量的大小.图1-4-12(b)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小球自M 点到N 点运动过程的是[解析] 小球无论在那个面上运动其加速度都是恒定的,即做加速度不同的匀变速运动,所以B 、C 均不正确.由于全过程只有重力做功,故机械能守恒.在任一斜面上,由于小球的速度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所以动能与时间成二次函数关系,故D 错误.图1-4-12(a )图1-4-12(b)ABCDABCD图1-4-10[答案]A[点评]考点:s-t 图象、v-t 图象、a-t 图象、k E t -图象.无论上述那个图象都是反映对应物理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果该物理量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则图线为斜直线,如果是关于时间的二次函数则图线为曲线.热点:涉及几个图象的信息题[真题4](2007上海)固定光滑细杆与地面成一定倾角,在杆上套有一个光滑小环,小环在沿杆方向的推力F 作用下向上运动,推力F 与小环速度v 随时间变化规律如图1-4-14所示,取重力加速度g =10 m/s 2.求:⑴小环的质量m ; ⑵细杆与地面间的倾角α.图1-4-14[解析] 由图得:20.5 m/s va t== ,前2 s 有:F 2-mg sin α=ma ,2 s 后有:F 2=mg sin α 代入数据可解得:m =1 kg ,α=30︒ [答案] m =1 kg ,α=30︒[名师指引]考点:F-t 图象、v-t 图象及物理意义、牛顿第二定律.由速度图象计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结合F-t 图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