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修订版

合集下载

《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方法。

3、感受数学的奇妙,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吗?数学王国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传说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

不过,要想去挖掘宝藏,可得闯过四道关卡。

每道关卡都有一组有趣的算式,如果你能找出算式中的规律,就表示你闯关成功!连闯四关,就有机会挖到宝藏。

今天淘气和笑笑想去闯一闯,你们愿意与他们同行吗?那就带上你们的计算器一起出发吧!(板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1=111×11=121111×111=12321(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的答案的规律,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

教师总结规律:通过观察积与乘数数中1的个数发现每一个乘数中数字1的个数有几个,积的排列次序就从1排到几,再倒回到1,所以每个积就像一座宝塔似的。

(2)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111×1111=?(3)请学生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4)依据规律直接填得数。

1111×1111=123432111111×11111=123454321111111×111111=12345654321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42857奇怪在哪呢?先请同学们把142857分别乘1、2、3、4,仔细观察积的特点,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可以让计算器来帮忙。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3.4 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数学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数学规律和数学美的发现。

教学难点:1. 数学规律的发现。

2. 数学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有趣的算式,如:1 1=2,2-1=1,1×2=2,2÷1=2。

2.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并说出它们的运算规则。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有趣的算式,如:9 1=10,10-1=9,9×1=9,9÷1=9。

2.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并说出它们的运算规则。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的规律: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乘法和除法是相反的运算。

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说出它们的运算规则。

2.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的规律: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运算,乘法和除法是相反的运算。

四、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有趣的算式,如:1 2 3 4 5 6 7 8 9=45,1×2×3×4×5×6×7×8×9=362880。

2.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并说出它们的运算规则。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的规律:加法和乘法是累积的运算,减法和除法是分配的运算。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数学规律和数学美的发现。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算式,让学生掌握了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 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操作,学生能够发现并理解有趣的算式的基本规律。

(2)学生能够运用有趣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有趣的算式的基本规律。

2. 有趣的算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趣的算式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有趣的算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个有趣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学生尝试计算并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2. 探索规律(1)教师出示多个有趣的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规律。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发现有趣的算式的基本规律。

3. 应用规律(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有趣的算式解决。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4. 小组合作(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有趣的算式任务。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结果。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趣的算式的基本规律和应用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并分享生活中的有趣的算式。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算式的基本规律。

2. 有趣的算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  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 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熟练进行整数加法和减法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算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教学工具等。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二、探究(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律。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3.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实践(15分钟)1. 教师布置实际问题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互相学习。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15分钟)”。

这个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布置实际问题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互相学习。

这个环节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练习题的选择:教师应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趣的算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算式的定义和组成部分;2.能够根据题意正确地列式计算,并且对答案进行检查;3.能够正确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2.工具:黑板、白板、彩笔;3.辅助教具:计算器、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算式,并鼓励他们提问与讨论,引导他们了解算式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2. 案例解析教师通过多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算式的基本组成部分:数字、符号和等号。

然后,教师逐步引入加减法运算,说明算式如何进行正确的加、减计算。

案例一:16 + 231.让学生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2.安排学生进行列式计算;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再让学生检查答案。

案例二:57 - 311.让学生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2.实时展示学生怎样进行借位计算;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再让学生检查答案。

案例三:38 + 27 - 131.让学生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2.安排学生进行列式计算;3.让学生先计算出括号中的内容再计算整个算式;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计算,再让学生检查答案。

3. 练习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操作技能。

例一:36 + 24 = ?1.让学生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2.安排学生进行列式计算;3.教师检查每个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并给予指导。

例二:62 - 41 = ?1.让学生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2.让学生自己计算,并让他们相互检查答案。

例三:37 + 89 -46 = ?1.让学生读出算式中的数字和符号;2.安排学生进行列式计算;3.让学生首先计算括号中的数字;4.让学生自己计算整个算式,5.每个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并和同桌相互检查。

四、课堂小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鼓励他们自己总结关键点,并与同桌分享。

同时,教师再次强调如何正确地进行列式计算。

五、课后作业1.完成本节课练习题;2.每天抽出10分钟时间,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3.练习口算。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章第四节《有趣的算式》。

这一节主要让我们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以及应用。

一、教学内容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的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

例如,2×3=3×2。

而乘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另外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例如,2×3×4=(2×3)×4=2×(3×4)。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够灵活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点是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PPT和一些实际的例子。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我会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例子写在黑板上,以便同学们随时查看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下面的算式,并解释你的答案。

1. 12×15×202. 4×5×6×7答案:1. 12×15×20=(12×20)×15=240×15=36002. 4×5×6×7=(4×6)×(5×7)=24×35=84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比较好,大部分同学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对这两个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律的应用。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4《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4《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4《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趣的算式》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学算式中的规律。

内容难度适中,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已经熟练掌握。

但是,对于算式中的规律,可能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算式中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能够发现并总结出算式中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算式中的规律。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1+2+3+4+5+6+7+8+9的结果是多少?让学生初步感受算式中的规律。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算式,如:2+3+4+5+6+7+8+9+10、3+4+5+6+7+8+9+10+11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式的结果都是一个固定的数。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些类似的算式,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总结出算式中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规律,解决一些类似的问题。

如:设计一个算式,使其结果为100等。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是否只适用于正整数?是否适用于负整数?是否适用于小数?让学生进行探索,拓展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算式中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有趣的算式》(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4《有趣的算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探索并掌握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

2. 运用有趣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有趣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

2.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有趣的算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索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

(3)教师总结并板书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

3. 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教师挑选部分题目进行讲解,巩固学生对有趣的算式的理解和运用。

4. 实践应用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有趣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课后习题。

(2)收集生活中运用有趣的算式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对有趣的算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律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有趣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有趣的算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趣的算式》37-3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
具。

2、能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地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和神奇,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王子高斯
高斯是德国着名的数学家,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在他10岁时,小学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难题:计算1+2+3+……+100=?
这下可难倒了初学算术的小朋友们,他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正把数字一个一个地相加。

可这时,却传来了高斯的声音:“老师,我已经算好了!”
老师很吃惊,高斯解释道:因为1+100=101,2+99=101,3+98=101,……,49+52=101,
50+51=101,而像这样等于101的组合一共有50组,所以答案很快就可以求出:101X50=5050。

后来,高斯成了数学家,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誉,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都来当小小数学家,探索有趣的算式,发现数学的奥妙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闯关游戏,任务是拿到开启智慧之门的密码,只有成功通过了3关才能拿到。

二、探索规律,智慧闯关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回文数)
(1)课件呈现:
从山脚到山顶有111111层,每层有111111级台阶。

问从山脚到山顶一共有多少级台阶?
(2)学生列式,引导学生运用化繁为简的方法,通过计算出简单的数来寻找答案。

课件呈现: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3)课件呈现:1×1=1,11×11=121,111×111=12321三个算式的答案。

请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得数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独立做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4)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结果,并说清楚规律。

(5)课件展示全部的结果,老师总结规律,接着让学生欣赏“神奇的宝塔”并简单介绍“回文数”的知识。

2、第二关:神奇的9
(1)课件出示:99×99=9801,999×999=998001,的结果。

请同学们找规律,想一想积的特点,看看得数与乘数数位上的数字9的个数是不是有什么关系?
(2)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

99999×99999999999×999999
(3)让学生欣赏由神奇的“9”组成的金字塔。

3、第三关:寻找密码,开启智慧之门
(1)课件呈现:
在0~9的十个数字中,任意选择四个数字,组成最大和最小的数,如选2、4、8、9这四个数字,组成最大的数是9842,最小的数是2489。

然后两数相减,再把得数的四个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和最小的数,再次相减……,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你能找到一个神秘的四位数,从而开启智慧之门吗?例如选2、4、8、9。

(2)学生自主探索,任意选定四个数字,按照上面的步骤试一试,请同学上黑板展示。

三、练习巩固
1.课本37页第三个例题
2.课本38页练一练第一题
四、反思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探索了有趣的算式,学到了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善于观察探索、爱动脑筋的小小数学家!
板书设计
神奇的算式
①1×1=1
11×11=121
111×111=12321……………
②99×99=9801 999×999=998001………………
方法:
①计算得数
②观察特点
③发现规律
④推测得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