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与改进

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与改进

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与改进标题: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与改进摘要: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是目前全球平板玻璃生产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介绍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的改进措施,以提高玻璃质量、生产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1.引言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作为主要生产平板玻璃的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工艺的发展和改进,使得平板玻璃在建筑、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的改进措施。

2.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发展2.1 初期发展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最早于1959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问世。

这种工艺通过将玻璃原料熔化后,缓慢地倾倒在锡液上,使其均匀浮在上面,并在熔融状态下冷却固化,从而得到均匀平整的玻璃板。

2.2 技术进步随着对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深入研究,工艺不断进步。

通过改进熔融炉设计、提高玻璃熔化温度控制的精度以及优化锡液浴等措施,使得玻璃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还引入了在线涂层、印刷和划痕抗性等新技术,以满足不同领域对玻璃板属性的需求。

3.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改进3.1 玻璃质量改进为了提高玻璃的质量,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

例如,优化熔融炉和冷却系统,以提高玻璃的均匀性和厚度控制精度。

改进锡液浴和过渡区域加热系统,以减少浮璃上的气泡和其他缺陷。

此外,还利用高效的涂层和印刷技术,提高玻璃的光学性能和抗划伤性能。

3.2 生产效率改进为了提升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的生产效率,一系列的改进措施被引入。

例如,提高熔融炉的燃烧效率和熔化速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生产周期。

改善玻璃束带自动控制系统,提高玻璃的产量和质量稳定性。

此外,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工人操作和监控的需求,提高了生产效率。

3.3 环境友好改进在当前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浮法平板玻璃制造工艺也在不断改进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sheet glass manufacture the float process阅读

sheet glass manufacture the float process阅读

sheet glass manufacture the float process阅读(实用版)目录1.概述:平板玻璃制造的浮法工艺2.浮法工艺的步骤:熔融、浮延、冷却3.浮法工艺的优点:质量高、生产效率高、成本低4.我国在浮法玻璃制造方面的发展历程5.结论:浮法工艺在我国平板玻璃制造中的重要地位正文平板玻璃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建筑材料,被广泛应用于门窗、家具等各个领域。

而制造平板玻璃的一种重要工艺便是浮法工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浮法玻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浮法玻璃制造的过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浮法玻璃制造的主要步骤可以分为熔融、浮延和冷却三个阶段。

首先,将纯净的硅砂、纯碱等原料进行混合、熔化,形成熔融玻璃。

接着,将熔融玻璃通过进口流涎板,形成一层均匀的玻璃流。

然后,在玻璃流上覆盖一层水,使玻璃流浮在水上,进入浮延区。

在浮延区,玻璃流会受到拉伸和延展,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宽度的平板玻璃。

最后,经过冷却处理,平板玻璃逐渐硬化,切割、包装后即可出厂销售。

浮法工艺具有诸多优点,使得它成为平板玻璃制造的主流工艺。

首先,浮法工艺生产的平板玻璃质量高,表面平整、光洁,基本无波纹、气泡等缺陷。

其次,浮法工艺生产效率高,一天可以生产数百平方米的平板玻璃,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

最后,浮法工艺的成本相对较低,降低了平板玻璃的市场价格,使其成为广大消费者可承受的产品。

我国在浮法玻璃制造方面的发展历程可谓艰辛。

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我国便开始研究浮法玻璃制造技术,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直到 80 年代,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并成功实现了国产化。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平板玻璃生产和消费国,浮法工艺在我国平板玻璃制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之,浮法玻璃制造工艺凭借其优质的产品、高效的生产和低廉的成本,在我国平板玻璃制造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兰迪钢化炉带您回顾中国浮法玻璃发展历程

兰迪钢化炉带您回顾中国浮法玻璃发展历程

兰迪钢化炉带您回顾中国浮法玻璃发展历程【本文由兰迪机器整理,带您回顾中国浮法玻璃发展历程。

】洛阳兰迪玻璃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玻璃钢化设备研发、制造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其强制对流钢化炉、变曲率钢化炉、不等弧弯钢化炉、燃气型钢化炉等钢化炉技术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下面兰迪钢化炉将带大家重温历史,带您回顾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历程。

1.浮法的由来人类生产玻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古罗马人将熔融的玻璃倒在平面上,再用简陋的工具将它弄元5世纪出现了人工吹制法,经过了十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直到20世纪初,比利时人弗克(Fourcanh)发明了垂直引上法,才实现了平板玻璃机械化生产,成为平板玻璃生产技术的一次大突破。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生产平板玻璃主要还是沿用垂直引上工艺方法。

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制成的玻璃波筋重,通过玻璃看景物会产生扭曲,制成镜子照人,人会变形。

为了制成平整的玻璃,人们采用机械研磨抛光的方法,但是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有时会给科学发明带来启示,洗碗之后漂浮在水上的油层不是很平吗?如果熔融的玻璃液倒在一种比重比玻璃大的金属液上,是不是也会形成很平的玻璃板呢?这个设想早在20世纪初,美国人希尔(W.Hea1)和希奇柯克 (Hitcock)就提出过,这就是最早的“浮法”概念。

但是这个设想变成现实整整过了半个多世纪。

英国皮尔金顿 (Pilkington)公司经过了7年的研究,集中了近百名专家和工程师,花费了500万英镑,拉引了l0万t废玻璃,于1959年宣布“浮法”发明成功,获得专利权。

由于浮法巧妙地利用了玻璃的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玻璃平整如镜,浮法玻璃质量可以同机械磨光玻璃相媲美,而且产量大,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浮法玻璃的发明一下子轰动了国际玻璃界,被誉为平板玻璃史上的一次新的革命,并且迅速在世界上推广发展,逐步取代了机械磨光和其它成形方法,各国竞相购买英国专利,纷纷建设浮法生产线。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发展历程
建筑 玻璃 与工 业玻 璃 2 0 1 3 ,N _ o 8
“ 中国洛 阳浮法玻璃工 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洛 阳浮法玻 璃 集 团有 限责任公 司 谢 军
摘要 : 文章回顾 了中国洛玻集团公司和 “ 中国洛 阳浮法玻璃工艺” 的科技创新之路 , 总结了企业技 术 创 新 工作取 得 的成绩 , 展 望 了企业 的科技 发展 方 向 。
通过技术改造成为一条 3 0 0 t / d 级浮法生产线 , 实现 了 洛 阳浮 法玻璃 工 艺 “ 从 旧到新”的 突破 。
— —
品优化升级 , 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也标志着洛 玻集团重新进入快速发展 的轨道。
在 “ 洛 阳 浮法 ”的发 展 史 上 , 洛玻 集 团创 造 了多 项 第 一 。 在 总结 “ 洛 阳浮 法 玻 璃 工 艺 ”的基 础 上 , 通
的 突破 。
— —
2 0 1 2年 , 洛玻 集 团 积 极 瞄 准 行 业 高 端 市 场
前沿 , 启动了 6 5 0 t / d浮法 玻 璃 技术 改 造项 目和 6 0 0 d d 在线 L o w — E项 目。两 个 项 目的实 施 , 将 加 快 企业 产
后 在洛 阳玻璃 厂 召开 了第 三次 国家 级技 术 鉴定会 , 与 会 专家 学 者高度 评 价 了这 一技术 创 新成 果 , 一致 通过
液晶显示器的基板玻璃 , 进一步将洛玻集团的浮法工 艺技术推 向一个新 的高度。标志着洛玻集团在玻璃 高端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方面开始逐步走向成熟 , 目
关 键词 : 洛 阳 浮法玻璃 工艺 技 术创 新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 简称洛玻 集团) 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管理的中央企业—— 中 国建 筑 材料 集 团有 限公 司 , 是世 界 三大 浮法 玻璃 工 艺技 术 —— “ 洛 阳浮 法玻 璃 工 艺 ” 技 术 的诞 生 地 , 4 0

国内外浮法玻璃及新型玻璃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浮法玻璃及新型玻璃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浮法玻璃及新型玻璃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外浮法玻璃及新型玻璃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浮法玻璃生产应用现状浮法玻璃是指通过将玻璃原料在高温下融化,然后倒入锡槽中,经过自然冷却,形成一层均匀、平整的玻璃板,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

国内浮法玻璃生产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国家之一。

在生产工艺上,国内企业已能够实现多层快速浮法等高效生产方式,生产出具有优良光学性能、机械性能和物理性能的高质量玻璃产品。

在应用领域上,浮法玻璃已成为建筑、家电、汽车等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二、浮法玻璃生产发展趋势1.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随着产业竞争的加剧,各家企业都在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

发展浮法玻璃新工艺,实现从普通浮法玻璃到超清玻璃的升级换代,不断开发新型、高性能玻璃产品。

2. 增加产能,提升市场占有率。

为了满足建筑、家电、汽车等行业对玻璃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企业不断扩大产能,增加设备投资。

提高市场占有率已然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

3. 玻璃深加工行业快速发展,赋能浮法玻璃行业。

玻璃加工行业发展飞速,赋能浮法玻璃行业,玻璃深加工也成为浮法玻璃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三、新型玻璃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1. 高强度玻璃的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强度玻璃是指提高玻璃的强度及抗破坏能力,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民用等领域。

常见的高强度玻璃产品有钢化玻璃、半钢化玻璃、夹层玻璃等。

2. 化学钢化玻璃的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化学钢化玻璃是指通过对玻璃表面施加特定的化学处理,在水中进行淬火,提高玻璃的强度和韧性。

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机械、冶金等领域。

3. 硅酸盐玻璃的生产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硅酸盐玻璃是指以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氧化金属等助剂,采用高温熔融制备而成的玻璃类材料。

常用于光学领域、电子器件等高科技领域。

四、新型玻璃的发展趋势新型玻璃将成为未来玻璃行业的发展方向,新的技术和材料的推广应用将带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变化。

浮法玻璃技术

浮法玻璃技术

6、光学性能
公称厚度/mm 2 可见光透射比最小值/% 89
3
4
88
87
5 6
8
86 85
83
10
12 15 19 22 25
81
79 76 72 69 67
本体着色平板玻璃透射比偏差
种类 可见光(380nm-780nm)透射比 太阳光(300nm-2500nm)直接 透射比 太阳能(300nm-2500nm)总透 射比 偏差/% 2.0 3.0 4.0
优等品:优等品的平板玻璃主要用于镀银玻 璃镜、镀铝玻璃镜、离线镀膜玻璃的原片。 这些产品主要用在室内装饰和高档建筑门 窗,用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还可制 作节能性能优越的中空玻璃。 超薄平板玻璃(0.55 mm—2mm)主要用于电 子信息行业,如ITO导电膜玻璃、精密仪 器、仪表、液晶显示器、光伏玻璃、电子 触摸屏等方面。
我国浮法玻璃状况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了一 大批浮法玻璃生产线,1985年原国家建材 局又明确指出,我国今后建设日熔化300 吨以上的玻璃生产线,必须采用浮法工艺。 1990年我国平板玻璃产量已位居世界第 一 ,但其中浮法玻璃产量还不到40%。经 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发展,截止2011年,我 国浮法玻璃生产线已达260余条,
平板玻璃标准
我国强制性平板玻璃标准GB11614-2009 按照质量分为合格品、一等品和优等品三 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平板玻璃质量水平不 同,按厚度分2-25mm, 按颜色属性分为无 色透明平板玻璃和本体着色平板玻璃,消 费者可按自己要求选择使用。
合格品:合格品的平板玻璃主要用在六层 以下的一般民用建筑、酒店、写字楼。 一等品:一等品的平板玻璃主要用于汽车 玻璃和深加工玻璃的原片,如钢化玻璃、 中空玻璃、夹层玻璃、防火玻璃、防爆玻 璃等安全玻璃。

“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诞生与创新发展

“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诞生与创新发展

“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诞生与创新发展刘成雄1曹大伟1陈福1林楚荣2(1.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秦皇岛066004;2.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310022)中图分类号:TQ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987(2020)"-0003-08“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玻璃工业中与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浮法工艺之一。

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由主要发明单位建材科学研究院、秦皇岛玻璃研究所、杭州新材院、秦皇岛玻璃设计院和株洲玻璃厂、洛阳玻璃厂一起经历了艰难的探索,用智慧和汗水让“洛阳浮法玻璃工艺”在中华大地上诞生,在近50年的风雨砥砺中使该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发展,先后自主创新研发了超厚和超薄浮法玻璃技术、大规模浮法玻璃技术、在线镀膜改性技术、浮法特种玻璃等,成功为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壮大竖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

一、“洛阳浮法玻璃工艺”的艰辛研发历程(一)浮法的由来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皮尔金顿(Pilkington)公司经过了7年的研究,于1959年宣布“浮法”发明成功,并获得专利权。

浮法工艺巧妙地利用了玻璃的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玻璃平整如镜,浮法玻璃质量可以同机械磨光玻璃相媲美,而且产量大,生产效率提高了几十倍。

浮法玻璃的发明一下轰动了国际玻璃界,被誉为平板玻璃史上的一次新的革命,并且迅速在世界上推广发展,逐步取代了机械磨光和其它成型方法,各国竞相购买英国专利,纷纷建设浮法生产线。

同时,英国人对浮法技术严格保密,购买专利的条件十分苛刻。

(二)研发历程回顾I960年北京建材科学研究院开始收集有关浮法玻璃工艺的信息。

在国内率先立项对浮法工艺进行研究。

1964年,北京建材研究院任命黄钧工程师为浮法项目负责人,1965年开始全面的实验室研究工作阶段,从探索浮法成形原理、成形条件、玻璃成分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

研究人员根据掌握的科学知识,几经反复深入研究和试验,从初选的几种金属中确定了用锡作为浮法成型介质,对浮法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各个关键因素分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发展史

中国玻璃工艺发展史中外工艺美术简史艺术设计101张雷 252011年4月25日关于玻璃的发展历史1现代玻璃介绍:2玻璃的历史3中国玻璃发展4小结玻璃:一种较为透明的固体物质,由熔融物冷却硬化而得到的非晶体固体,其分子在熔融状态时形成连续网络结构,冷却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并硬化而不结晶的硅酸盐类非金属材料。

玻璃在日常环境中呈化学惰性,亦不会与生物起作用,故此用途非常广泛。

玻璃一般不溶于酸(例外: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生成SiF4,从而导致玻璃的腐蚀);但溶于强碱,例如氢氧化钠。

玻璃是一种非晶形过冷液体,当液体冷却之后,原先动荡而纷乱的分子因为没有足够时间形成晶体。

然而,玻璃分子在凝固过程中依然保留了液体的特征——完全无序的结构,在玻璃随温度下降变成固态甚至硬如磐石之后,同样也是如此。

--石英分子模型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的玻璃主要成分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硅酸盐玻璃,此外还有B2o3、PbO2、Al2O3、GeO2、TeO2、TiO2和V2O等主要成分的氧化物玻璃。

在元素周期表中,除惰性气体外,基本上所有的元素都可以掺入玻璃中。

玻璃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因此广泛用于建筑上,工业上。

玻璃的历史在自然界中,天然的玻璃是很少见的。

在火山喷发的熔岩中,有些冷却后形成沸石和黑曜石等,均为非晶体材料,即玻璃体,但这些玻璃体的形成是有特定条件的,所以极为少见。

--黑曜石狮子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玻璃生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之一。

玻璃生产技术的进步,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

据考证,人类最早制造玻璃是在五千年以前,一般认为古埃及人是这一人类文明的始创者,他们使用特制的泥罐烧制玻璃采用压制和泥塑的方法制作简单的生活器皿和饰物。

大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人创造出利用铁管吹制玻璃的技术,采用一只金属管将熔融的玻璃液吹成中空的泡,最后制成形状各异的玻璃器皿。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科学考古发现,在公元79年被火山埋没的庞贝古城中,发现有些建筑在青铜窗框上安装着平板玻璃,这是迄今为止最早将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用于居室采光的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浮法玻璃的发展(一)“洛阳浮法”技术的诞生“洛阳浮法”技术的研制,始于60年代初。

当时,英国皮尔金顿兄弟玻璃公司刚刚发表了经过约十年研制,发明并取得成功的国际上最新最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方法——浮法的问世。

同时,国际上一些学术刊物、杂志、论文和专利,都相继对有关浮法玻璃技术进行报道和简介。

但是这些报道都侧重于商品的性能和功能,而对浮法技术,不仅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相当多的都是不真实的,甚至进行误导。

而且当时的中国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不要说参观工厂和购买技术是不可能的,就是想买一点浮法玻璃的样品,都难以实现。

因此,我国是在一无资料,二无情报,三无样品的情况下,根据物理化学的公共原理,“白手起家”着手进行研制的。

1960年开始时,曾由北京管庄建材科学研究院与上海耀华玻璃厂协作,进行过浮法工艺的初步探索。

后来在建材部主管领导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建材研究院建筑玻璃研究室进行了实验阶段的研究。

通过静态单元试验、半连续工艺试验和连续性工艺试验,特别是对浮抛介质的选择,保护气体的成分和净化,玻璃成分的组成,以及加热元件和锡槽结构及耐火材料的选取等,都历经多次的试验,探索和筛选,直到1967年终于获得了一系列试验室阶段性成果。

接着在此基础上进入中间试验阶段,同时有些试验室阶段的工作,还继续同步进行。

1968年由建材研究院、玻璃设计院、湖南株洲玻璃厂三家合作,利用株洲玻璃厂尚未建成的玻璃球车间,改建为浮法玻璃中间试验线。

经过二年的努力,最后在1970年7月完成了中国浮法玻璃的中间试验。

经过长达6个月连续试验,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解决了浮法玻璃的成形方法——玻璃液的直接流入法,并生产出了中国的第一批6毫米浮法玻璃样品。

同时,在技术上对流槽的安装,槽体的构造,雾点的消除以及操作方法和工艺制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紧接着在中间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与河南洛阳玻璃厂合作,将洛阳玻璃厂建成投产不久的压延玻璃生产线改造为浮法玻璃工业性试验生产线,即进入工业性试验生产阶段,在秦皇岛玻璃研究院(建材研究院玻璃室的一部分)、株洲玻璃设计所(原北京玻璃设计院的一部分)、株洲玻璃厂、管庄建材研究院和洛阳玻璃厂等五个单位的协同合作下,扩大进行浮法玻璃的工业性试验,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共同奋战,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后,终于在1971年9月胜利投产,并成功地拉出了原板宽近2米、厚6毫米的质量较好的浮法玻璃,并向市场提供了商品,取得了商业性的成果。

随后在洛阳玻璃厂的试验生产过程中,经过1974年和1978年的两次冷修改造,玻璃熔窑由日产90吨提高到250吨,保护气体由净化煤气发展为空气制氮,电解制氢,玻璃原板最宽达到2.4米,玻璃厚度又增加到3~6毫米。

在1971年到1980年的十年期间,为了全面的改进和完善浮法工艺技术,经过六个单位(在70年代中期又加入了秦皇岛玻璃所)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努力,基本上实现了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在洛阳浮法的工业性生产试验中,曾出现过许多闻所未闻的棘手问题,有时废品成山,有时数月不出一片玻璃。

在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前进道路上,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曲折,也走过不少弯路,在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之后,才取得了更完善的成果。

洛阳浮法工业性试验生产线的主要成果,就是扩大了规模,实现了产品的商业化,在技术上完善了锡槽的成形方法,取得玻璃展宽、拉薄和稳定产品质量的技术成果。

在退火、冷端切裁、全线的机械化和自动控制方面发展了为浮法生产专用的一些机电装备和材料,并且在保护气体的制备方面,达到了国际的同等水平。

与此同时,上海玻璃机械厂为浮法专用设备的配套,武汉建材学院为浮法激光检测仪的研制也都做出了贡献。

因此,才有前言中所述的国家科委在1981年召开全国性的技术鉴定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的正式诞生,从此也就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世界玻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洛阳浮法”的技术成就“洛阳浮法”技术,自1981年经国家科委鉴定命名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各地就像雨后春笋般地推广开了,从洛阳玻璃厂第一条工业性试验生产线开始到1999年底,采用“洛阳浮法”技术装备投产的生产线累计达55条,还有几条正在建设中,将在今后几年内相继投产,加入到“洛阳浮法”的行列。

通过80年代和90年代20年的继续深入发展和完善,“洛阳浮法”技术在拉薄、增厚、加宽、着色和在线镀膜、喷涂以及机械化、自动化的配套装备等多方面,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辉煌的成就。

除诞生“洛阳浮法”本身是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外,其继续发展和完善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生产能力按已建成的55条生产线计算,其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玻璃8000多万重量箱,比洛阳第一条试验生产线年产玻璃120万重量箱最大生产能力增加了近66倍。

2.产品质量由于浮法玻璃的发展,在80年代,国家专门制定了高于普通平板玻璃的浮法玻璃质量标准,国标GB一11614。

其优等品都能满足国内一般汽车和制镜等加工玻璃的使用需求,并部分地提供出口。

目前国家已制定了要求更高的浮法玻璃质量标准,将在2000年1月1日起实施。

届时将有部分生产线达到发达国家的质量标准或中外合资产品质量的同等水平。

3.生产规模浮法玻璃熔窑的熔化能力,已由最初的日产90吨发展到日产600吨,目前大多数都是400--500吨。

最大日熔化能力,比最初的提高了5倍多。

4.产品品种主要指玻璃的厚度、宽度、色彩和功能玻璃厚度:由3--6毫米发展到2--19毫米玻璃宽度:由原板宽约2米发展到约4.5米玻璃色彩:由无色发展到蓝、绿、灰、褐等不同深浅色调的颜色品种。

玻璃功能:由透光、透明发展到吸热、反射、单向透视和低辐射等多种改性品种。

5.燃料构成熔化玻璃的燃烧技术,由单一的发生炉煤气,发展到可根据能源条件选择,除发生炉煤气外的重油、天然气、焦炉煤气或全电力等多种途径,在技术上都已完全掌握。

6.技术指标是以国内先进的可比的技术指标而言,主要包括熔化率、能耗、窑龄和渗锡量,而其他由于条件各异,就不叙述了。

熔化率:一般由1.4~1.5吨/平方米·天,发展到一般都能保持在2.O吨/平方米·天以上,最好的可达到2.4~2.5吨/平方米·天。

这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相当。

能耗:一般由2400千卡/千克玻璃液左右(即10032千焦/千克玻璃液左右),发展到国内先进的熔窑可达到1650千卡/玻璃液左右(即6897千焦/千克玻璃液左右),这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近。

窑龄:一般由2~3年发展到国产耐火材料可达到5~6年以上,而发达国家用国际优选耐火材料配套,可达到8~10年,个别的达到10年以上。

渗锡量:主要指浮法玻璃下表面的渗锡量(以锡计数及表面微克量计)与中外合资的产品比较,由过去成倍的差距,发展到优质的只差10%左右,一般的相差50%左右。

7.技术出口在80年代未和90年代中,我国先后向印尼、印度和伊朗出口了四条“洛阳浮法”技术和装备的生产线,其生产能力是日产300吨至500吨的玻璃熔让量。

还为印尼一家由西方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和装备的生产线进行了安装调试和试生产的服务,并取得了成功。

这都标志着中国洛阳浮法技术已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国外浮法技术的引进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后期,我国先后通过合资、合作和购买国外浮法玻璃的许可证技术,在国内兴建了8条现代化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其中除1条全部是用内资建设的以外,其余7条都是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建设起来的,另外,还有2条中外合资线在建设中。

用国外浮法技术装备建设的这8~1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其技术基本涵盖了国际上领先的、有代表性的跨国玻璃公司,它们是英国皮尔金顿公司、美国匹兹堡公司、日本旭硝子公司、板硝子公司和法国圣哥班公司,以上这些公司都是国际上着名的玻璃生产商和销售商,同时也是玻璃技术的研制和开发商。

可以说这些玻璃公司在国际玻璃技术开发和市场销售上,都具有强大势力和瓜分市场的地位,同时也都涉足了中国市场。

另外,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些专门从事有关浮法玻璃技术、装备和材料的服务商和供货商,它们都是国际驰名的专业公司,也都在中国云集了它们各自专有技术和装备、材料。

因此、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国外浮法技术及有关设备、材料和仪器、仪表的引进,对“洛阳浮法”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也起到了借鉴、竞争和促进的作用。

中国广阔的土地,集世界浮法玻璃技术和装备的大成,也成为世界浮法玻璃技术和装备的大展馆。

(四)“洛阳浮法”的技术差距这里所说的差距,不是中国浮法玻璃的差距,因为不包括购买国外许可证技术装备起来的中外合资和内资企业,而这些中外合资企业的外资方,多数都是拥有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一流水平玻璃技术的跨国公司,都是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而它们又都在中国生产浮法玻璃。

因此,换句话说,是“洛阳浮法”与它们的差距,另外,对一些有的已经做到,而能够做到,但又有多数原因还没有做到的事,如原料的选矿等,就不在此述及了。

1.品种主要是超薄和特厚玻璃的品种,其中超薄玻璃是指小于2毫米厚度的玻璃,包括1.5、1.0、0.8、0.5毫米等,既不能兼产,也没有专产的生产线,不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也不能提供商品。

特厚玻璃是指19毫米以上厚度的玻璃,包括22、25毫米等,也没有做到能兼产或专产的生产线,自然也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技术,也不能提供商品。

同时,也包括有关成形、退火和冷端处理的技术,都是尚待研制和开发。

2.规格由于不能生产超薄和特厚的品种,自然就没有形成在线自动处理切裁、分片、堆垛等小规格(如600毫米X900毫米)、大规格(如4000毫米X6000毫米)的成套定型的配套装备和地面水平输送专用设备。

3.规模主要指玻璃熔窑的最大日熔化能力。

国际上有日产700吨、800吨甚至更多的大型玻璃熔窑,而我国“洛阳浮法”最大的玻璃熔窑也只有日产600吨,所以,这方面的技术差距尚待填补。

4.质量除个别企业的个别生产线,在现有的产品品种中,能达到或接近中外合资的水平外,大多数生产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玻璃板的渗锡量多,不能做为加工玻璃使用,其他如点状缺陷、线状缺陷、含铁量、平整度、公差等,不能普遍的经常保持良好状态,稳定性差。

5.改性主要指本体着色,在线镀膜、镀银和在线喷涂等的本体改性和表面改性。

其中包括吸热、反射、阳光控制、光线过滤、低辐射、光变色、单向透视和耐急冷急热等。

这些通过在线改性而生产的产品,不仅增加了品种和使用功能,同时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发达国家的玻璃公司都在大量投入研帘、开发和创新,而我国虽然有部分地起步,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包括行业的导向和企业的支持等,所以这方面的差距是在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