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适用于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制剂。水温以38~40℃为宜,时间15~20分钟,严防烫伤(其他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艾灸(详见附录2)。

6.穴位贴敷:首次贴敷2小时左右即可,以后每日1次,每次保留4小时,10~14天为一疗程(其他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顺应四时及时增减衣物,慎起居、避风寒。

2.避免劳累,戒烟限酒。

3.教育患者及其家属重视足部自查及保护。每天自查内容:观察双足l~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4.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直接暖足,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5.选择宽松的鞋袜,大小适中,鞋子轻巧,鞋底较厚而鞋内较柔软,透气良好,不建议穿皮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6.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38~40℃(用水温计试水温,勿直接用脚试温),时间15~2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尤其注意擦干趾间;干燥皮肤可以使用油膏类护肤品。

趾甲修剪不宜过短,不随意自行剔除胼胝。

7.预防外伤:指导患者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穿鞋前先检查鞋内有无异物或异常;足部疾患应及时治疗。

8.定期足部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地机、涌泉等穴。

(二)饮食指导

1.气虚血瘀证: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等。

2.阴虚血瘀证:宜食滋阴化瘀的食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黑芝麻等。

3.寒凝血瘀证:宜食温经通络的食品,如肉桂、茴香、花椒等。

4.痰瘀阻络证:宜食化痰活血的食品。如山楂、陈皮、金橘等。

5.肝肾亏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子、甲鱼、老鸭、银耳等。

6.肢体萎软者,宜食补中益气类的食品,如山药、鱼肉、香菇等。

7.腰膝酸软者,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

(三)情志调理

1.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参与社会活动。

3.听舒缓的音乐以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四)康复指导

1.制定切合实际的运动计划,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游泳等。做到定时,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空腹不宜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血糖<5.5mmol/L时运动前需适量补充含糖食物,如饼干、面包等。运动要确保安全,安全运动强度的简易计算法:运动后心率(次/分钟)=170-年龄(次/分钟)。

2.运动选择在饭后1小时(第1口饭记时)左右,运动时间为每周至少150

分钟,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运动后以周身发热、微微出汗、精神愉悦为宜。

3.指导肢体麻木患者主动活动,防止局部受压;肢体萎缩或无力者,协助正确的体位移动。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并进行肌肉按摩,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

4.血糖>16.7mmol/L,肢体痿软无力严重,合并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以及合并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宜运动。

5.糖尿病神经或血管病变有足部麻木、发凉等不适者可每天做5分钟足部操,注意足部保暖。足部操具体动作:动作一:平卧,患肢伸直抬高45°,足趾作背伸跖屈;动作二:平卧,患肢伸直抬高45°,踝关节作伸屈活动;动作三:平卧,患侧靠床边,患肢伸直抬高45°并维持1~2分钟,再垂于床边1~2分钟。

6.八段锦的“两手攀足固腰肾”法

松静站立,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作托举。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顺势起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五、护理难点

老年患者缺乏自我足部护理能力

解决思路:

1.老年患者以少文字、大图片、反复强化等健康教育方式,提高患者依从性。

2.对与子女同住的老年患者可指导家属参与足部护理。对孤寡老人指导简单易行的足部护理方法。

3. 指导老年患者穿白色棉袜,用白色毛巾擦脚,以便及时发现足部小破溃。

4. 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督促患者按时进行相关检查。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消渴病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

7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7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第1页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2胃肠实热证。 1.3脾虚胃热证。 1.4上热下寒证。 1.5阴虚火旺证。 1.6气阴两虚证。 1.7阴阳两虚证。 2 对症施护 2.1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进食清热生津类食物。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渴点。 2.2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个体化进餐次数。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增加饱腹感。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饥点。 2.3尿量频多 (1)观察尿量、尿色及排尿次数。 (2)嘱患者睡前尽量少饮水。 (3)指导患者加强饮食调理。 (4)阴阳两虚证病人节制房事。 2.4脘腹胀满 (1)饮食有度,进食清淡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2)餐后1小时适当运动,操练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 (3)顺时针按揉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助脾胃之运化。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 2.5大便秘结

(1)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指导腹肌锻炼促进肠蠕动。 (2)宜食荞麦、玉米面、燕麦、菠菜、芹菜、韭菜等食物,必要时予大黄、玄参泡饮,禁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花椒、羊肉、狗肉等。 (3)指导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 (4)遵医嘱给予麻仁丸等润肠通便药。 (5)穴位贴敷天枢、脾俞、肾俞。 (6)耳穴埋豆:主穴: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大肠、直肠、肺、便秘点。 2.6虚烦不眠 (1)做好情志调适。 (2)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睡前饮用热牛奶、温水泡足,可食用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3)穴位按摩内关、神门穴,艾灸百会穴。 (4)操练八段锦“五劳七伤向后瞧”动作以健脑安神。 (5)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配穴:心、神门。 2.7倦怠乏力 (1)起居有常,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材。 (3)病情平稳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艾灸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提高免疫力。 2.8肢体麻木、疼痛、发凉 (1)进食活血化瘀食品。 (2)给予中药足部熏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中药贴敷涌泉穴。 (4)做好足部护理。 (5)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配穴:腰、足、耳小神经。 2.9视物模糊 (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及看电视,多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察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3、病情稳定者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遵医嘱艾灸,取穴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以调节脏腑气血功能。 (五)肢体麻木、疼痛、肢冷 1、进食活血化瘀食物,如黄鳝、木耳等。食疗方:洋葱烧黄鳝。 2、给予足部中药泡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等。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是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造成的一种并发症。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需要采取专业的中医护理方案。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 饮食护理 消渴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适当的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水平。一般来说,消渴病患者应该限制糖分和淀粉类的食物的摄入量。饮食应以蔬菜和粗粮为主,少量的水果和蛋白质。饮食还应该分几次进食,每次进食量适中,以降低血糖峰值。 此外,食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低糖饮食、黄芪糖浆等。黄芪糖浆是利用黄芪、山药、橘皮等多种草药材料热煮而成,具有清热解渴、益气养阴、降低血糖和血脂等作用,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元素和营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体质、增强代谢功能的目的。 2. 合理锻炼 合理的锻炼有助于消渴病的改善和治疗。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身体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降低患者的身心负担。 对于消渴病患者而言,轻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应该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3.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有效手段。根据中医的理论,消渴病多因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所致。中药的治疗目的就是调整患者的体质,恢复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金银花煎剂、黄芪糖浆、苦瓜薏米汤等。金银花煎剂是用金银花、野菊花、甘草等草药制成,具有清热解毒、降低血糖等作用。苦瓜薏米汤也是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其中苦瓜有减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薏米是一种优秀的抑制血糖的草药。 4. 精神护理 消渴病患者常因为疾病的不适、治疗的煎熬以及生活的压力而产生心理负担,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等心理症状。精神护理就是针对这类问题,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可以尝试通过气功、瑜伽等方法进行放松心情,让患者在放松中缓解紧张的情绪。另外,也可以使用自身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更好的应对疾病和生活压力。 总之,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非常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帮助患者从多个方面有效的改善自身状况。当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和方法需要患者和专业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1. 引言 痹症是以关节或肌肉的疼痛、酸软、活动障碍和局部肿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 见疾病。中医认为,痹症的发生与气血运行不畅、寒湿痰浊等因素有关。中医护理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寒湿、舒筋活络等方法,达到缓解痹症症状、促进康复的目的。本文将介绍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步骤 痹症中医护理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2.1 诊断与辨证 在编制痹症中医护理方案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诊断与辨证。通过仔细询问患者 病史,观察病情表现和舌脉等,得出痹症的证候特点。常见的痹症证候有寒湿瘀阻型、风湿湿热型、气滞血瘀型等,根据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2.2 中药疗法 中药疗法是痹症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辨证结果,选择适合的中 药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有桂附地黄丸、杞菊地黄丸、草乌丸等。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祛除寒湿、活血化瘀等作用,改善痹症症状,促进康复。 2.3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护理痹症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适合的针灸穴 位进行治疗。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等。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活络筋骨,缓解痹症症状。 2.4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中医护理痹症的另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刺激相 应的经络和穴位,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痹症症状。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捏、揉、推、拿等。推拿可以作为针灸疗法的补充,增强治疗效果。 2.5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在痹症中医护理方案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病情,合理安排饮食,避免寒凉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温补性食物,如姜、大枣、黑豆等。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调理气血,缓解痹症症状。

消渴痹症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1例

消渴痹症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1例 摘要:目的探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行的《33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 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内分泌科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入院的111例消 渴痹症患者采用消渴痹症护理方案进行护理,并且观察效果。结果111例消渴痹 症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较快,并且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消渴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临床应用性高,效果好。其不仅对开展中医临床护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而且使得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得到了切实的应用。 关键词:消渴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Abstract:Objective: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33 disea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Nursing Program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Nursed 111 cases of Diabetic Neuropathy patients from Endocrinology Department from July 2014 to June 2015 for nursing,and observe the effect.Results:After using the scheme of nursing,the 111 cases of diabetic neuropathy patients relieved,and achieve satisfactory effect.Conclusion:the Diabetic Neuropat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Nursing Programs clinical applicability is high,and the effect is good.It not only plays a very good guidanc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nursing work,but also mak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technology practice well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Diabetic Neuropath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Nursing;Program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Neuropathy),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 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60%~90%[1]。是国家中医管理局33个优势病种之一。本文主 要针对我科收治的111例消渴痹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入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痹症患者共111例,其中女63例,男48例,年龄在38到80岁之间,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天。 1.2护理方法 1.2.1 评估患者,包括患者病情、诱发因素、发病原因、既往史、舌苔、脉象等。 1.2.2 施护方法在主管医师指导下对患者辩证其症型,实施辩证施护。 1.2.2.1 症状护理 1肢体麻木、挛急、疼痛保持病室安静,密切观察患者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注意 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指导患者注意休息,下床活 动宜缓慢,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2肢体痿软无力指导患者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 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注意安全,床头放置防跌倒标志,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3腰膝酸软指导患者多休息,遵医嘱监测血糖,密切观察患者症状,有无心慌、出冷汗 等低血糖现象发生。 1.2.2.2 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定时定餐,减少含糖高及淀粉类失误,患 者具有较强烈的饥饿感时,应当实行一些如吃粗粮,多吃些具有较大体积同时具有较低热量 耐饿的食品等一些办法,如芹菜、黄瓜、大白菜、西红柿等[2]。辩证饮食气虚血瘀证:宜食 益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等。阴虚血瘀证:宜食滋阴化瘀的食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 黑芝麻等。寒凝血瘀证:宜食温经通络的食品,如肉桂、茴香、花椒等。痰瘀阻络证:宜食 化痰活血的食品。如山楂、陈皮、金橘等。肝肾亏虚证: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子、 甲鱼、老鸭、银耳等。肢体萎软者,宜食补中益气类的食品,如山药、鱼肉、香菇等。腰膝

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常例 消渴病痹症是消渴病常有并发症之一,消渴病病程日久,淤血阻滞络脉所致。 1.护理评估 (1)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痹、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能否干燥等。 (2)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 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2.护理重点 一般护理 (1)按消渴病中医护理常例进行护理。 (2)冬季注意保暖。防范使用热水袋保暖,电热器等直接暖足,防范烫伤皮肤而惹起感染。 (3)每天适合运动,如漫步、起坐等;勤按摩足部,以促使血液循环病情察看做好记录 (1)察看双足有无感觉异样及悲伤,夜间能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等状况,发现异样报告医师。 (2)察看患者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等状况实时报告医师。 (3)察看足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状况,发现异样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

遵医嘱服用,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 4.饮食护理 1.气虚血瘀证: 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山药等。 2.xx血瘀证: 宜食滋阴化瘀的食品,如百合、银耳、黑木耳、黑芝麻等。 3.寒凝血瘀证: 宜食温经通络的食品,如肉桂、茴香、花椒等。 4.痰瘀阻络证: 宜食化痰活血的食品。如山楂、陈皮、金橘等。 5.肝肾亏虚证: 宜食滋补肝肾的食品,如枸杞子、甲鱼、老鸭、银耳等。 5.情志护理 多与患者交流,激励患者表达心里感觉,使其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情绪,踊跃配合治疗。 6.辨证施护 气虚血瘀证: 注意歇息,防范劳苦,注意察看肤色和肢端感觉状况,局部用活血化瘀、通络舒筋之中药汤剂泡洗,配合穴位按摩。 xx血瘀证: 烦渴多饮可用鲜芦根花粉等泡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

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

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 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 消渴病痹症是消渴病常见并发症之一,消渴病病程日久,淤血阻滞络脉所致。 1.护理评估 (1)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2)病程长短,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寒凝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 2.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 (1)按消渴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 (3)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等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2)观察患者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等情况及时报告医师。 (3)观察足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发现异常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遵医嘱服用,气虚血瘀、阳虚寒凝者中药宜热服,痰瘀阻络者宜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 4.饮食护理 给予富含V B1,V B6,V B12,烟酸食物摄入如瘦肉、肝、绿叶、

蔬菜、豆类等,消渴病饮食。 5.情志护理 做患者思想工作,增强与疾病作斗争信心,以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6.辨证施护 气虚血瘀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观察肤色和肢端感觉情况, 局部用活血化瘀、通络舒筋之中药汤剂擦洗,轻柔按摩。 阴虚血瘀证:烦渴多饮可用鲜芦根花粉等泡水代茶饮,以生津止渴。阳虚寒凝证:注意保暖,可进行中药熏洗。 痰瘀阻络证:足浴疗法日一次,胸部憋闷时,给予吸氧,半卧位。肝肾亏虚证:注意休息,不可过劳,节房事,随时更换卧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褥疮发生。 健康指导 1.控制消渴病,控制血糖。 2.理疗。 3.医师指导下按医嘱用药。 4.日常生活中,保护无感觉区,病人应积极参与家务活动、种花,尽量生活自理,是一种有效功能训练。 5.保持足部清洁,用中性皂水清洗,避免感染,选宽松的鞋袜,每日用温水泡脚并注意水温在37℃以下,时间20-30分钟,以免烫伤,洗净后用清洁柔软毛巾轻轻擦干。 6.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及时治疗。 铁东区中医院护理部 2014年1月修订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消渴病痹症中医护 理方案 #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 概述 消渴病痹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频繁等症状。中医护理方案旨在通过调整气血运行,清热解渴,从根本上缓解和改善患者的病情。 ## 病因病机 消渴病痹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环境、饮食、生活习惯、情绪等。中医认为,消渴病痹症的发生主要与体内的湿热、气滞、脾虚等因素有关。湿热蕴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病理反应的出现。 ## 护理内容 ### 1. 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护理的主要方法之一,能够通过药物的疏泄作用来改善患者的病情。常用的中药有黄芩、黄连、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疏泄湿热的作用。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理。 ### 2. 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改善消渴病痹症患者的症状。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过重的食物,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消除湿热。 ### 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在消渴病痹症的中医护理方案中也占据重要地位。患者往往因为疾病的发作而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通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可以帮助患者释放负面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4.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护理方法,它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病情。对于消渴病痹症患者,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魄户等,可以通过按摩、捏拿等手法来进行刺激。 ### 5. 适当运动 适当运动有助于消渴病痹症的康复,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消除湿热,改善体质。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每天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 ## 注意事项 1. 中医护理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不能随意使用。 2. 在进行中药调理时,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过量使用中药。 3. 饮食调理时,需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过重的食物。 4. 运动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5. 在进行穴位按摩时,应按摩时间适度,避免按摩过久导致皮肤受损。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总论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四周精神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有证候重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痹,若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备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痹,腿足挛急,酸胀痛苦,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痛苦,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痹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愈甚;神疲备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痹不只,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无聊,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有症状 / 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痹、挛急、痛苦 1.察看四肢尾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状况。 2.察看痛苦发生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 38~ 40℃,防备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防止劳苦,卧床歇息为主。 2.依据病情指导并辅助功能锻炼,防备肌肉萎缩。病情稳固后适当运动,顺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举措防备摔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察看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点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余详见附录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 1)

(完整版)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完整版)中医护理方案总结 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一病区 2022年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 一、基本情况 本年度共实施中医护理方案668人,消渴病572人,消渴痹症96人。辨证分型统计如下: 1.消渴病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72例:消渴气 阴两虚证275例,脾虚胃热证234例,痰瘀阻络证 37例,阴阳两虚证26例。 消渴痹症96人中,气虚血瘀证33例,阴虚血瘀证 26例,痰瘀阻络证18例,肝肾亏虚证19例。 2.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辨证施善指导、饮水指导、饮食指导、观察饮水量、观察尿量频次、记录身高体重腰臀比、运动指导、皮肤护理等。 3.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贴敷、艾灸、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和穴位按摩,其次是中药外敷、中药泡洗。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塌渍、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中药塌渍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消渴病患者腰膝酸软、视物不清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拔罐、中药泡洗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三)护理效果分析

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边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用证候要点 (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惫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者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者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者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者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惫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者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者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 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者无苔。 二、常用症状/证候施护 (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 1.观测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旳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状况。 2.观测疼痛发作旳时间、性质、限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避免足部溃疡及压疮旳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避免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档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苦,卧床歇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引并协助功能锻炼,避免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避免措施避免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三)腰膝酸软 1.遵医嘱监测血糖,观测有无低血糖发生。 2.遵医嘱艾灸,取肾俞、神阙、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委中、涌泉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皮质下、内分泌、脾、胰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活血化瘀类药普通饭后服;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肝肾亏虚者宜温服(其她详见附录 1)。 2.注射用药(详见附录 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泡洗:合用于下肢麻木、发凉、疼痛者,遵医嘱选用活血通络止痛制剂。水温以38~40℃为宜,时间 15~20 分钟,严防烫伤(其她详见附录 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2)。 3.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2)。

内分泌科疾病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疾病消渴病痹症护理常规 【概念】 消渴病痹症是由于消渴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 1.患肢麻木、疼痛的性质、程度、皮肤颜色和温度。 2.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 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治法:益气活血化瘀。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治法:滋阴活血通络。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治法:助阳活血通络。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治法:健脾化痰、祛瘀通络。

5.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治法:滋补肝肾。 【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 (1)活血化瘀类药一般饭后服。 (2)气虚血瘀、寒凝血瘀者偏热服。 (3)痰瘀阻络者宜温凉服。 (4)肝肾亏虚者宜温服。 3.饮食指导 (1)气虚血瘀证:宜选用益气活血化瘀的食品,如山药、木耳、莲子茨实、黄芪粥等。 (2)阴虚血瘀证:宜选用滋阴活血化瘀的食品,如雪梨、甲鱼、沙参玉竹煲瘦肉等。 (3)寒凝血瘀证:饮食宜助阳活血通络之食物,如乌梢蛇生姜瘦肉汤、当归红枣煲羊肉,或饮适量蛇酒,五加皮酒,以温经祛风、散寒通络。忌食生冷、寒凉之物。 (4)痰瘀阻络证:饮食宜活血祛瘀食物,如山斑鱼片粥、黑木耳、金针菜、田七煲田鸡、新鲜水果蔬菜等。忌食辛辣、燥热、肥腻等动火留邪之品。 (5)肝肾亏虚证:饮食宜温补肝肾之食物,如附子干姜煲羊肉、杜仲煲猪肾等。忌食辛辣、肥腻之品。不宜喝浓茶、咖啡等兴奋饮料。 4.情志护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