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酸液稠化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高温酸液稠化剂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10 高石矿区相继沉积了中下三叠统及其以下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和上三叠统-侏罗系以砂泥岩为主的陆相地层。
根据解释情况,该矿区的地层特性为高温、高压,非均质性,高渗透性,优选的压裂酸化完井液为胶凝酸体系。
该储层平均温度150~180℃,对胶凝酸的耐高温、耐剪切特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盐酸(盐酸)的凝胶剂多为聚合物和其他增稠剂。
根据增稠效率、酸液稳定性和酸消耗后的残渣,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比较[1]。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酸液稠化剂均使用阳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采用部分DAC,DMC,DMDAAC,等阳离子单体与AM单体进行嵌段共聚它们以三种不同的形式销售:固体、分散剂和乳剂[2]。
多使用水处理用的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进行跨行业使用[3],其中有诸多问题待解决。
首先,现有的胶凝剂配方因为水处理行业跨行业产品,在分子设计上未充分考虑使用环境,一味考虑常温条件下的酸液增稠效果,未对分子的耐温性、耐剪切性进行考虑[4]。
其次,高温缓蚀剂目前多以酮醛胺类为主,其中的醛基对聚丙烯酰胺的酰胺基有一定的交联效果,有出现不配伍,导致初始黏度高,但是耐温耐剪切性能大幅度降低的特性。
由于AM单体的聚合产物特性,在140℃左右会发生自然降解断链,同时在高剪切下聚合物加速断链,丙烯酰胺黏度大幅度下降。
需要一款同时具备酸液增黏、耐高温、耐高温剪切的稠化剂产品来弥补以上问题。
因此,从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分子结构设计入手,使用耐高温单体,通过对反应升温速率,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引发剂滴加速度研究,优化配方,最终研发出耐酸,耐高温的酸液稠化剂。
1 实验部分1.1 实验材料丙烯酰胺AM(分析纯,Merck),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分析纯,Merck),吐温80(分析纯,Merck),司盘80(分析纯,成都市科隆化学品有限公司),表活剂E(实验室自主制备),过硫酸铵,引发剂B1(实验室自主配制),引发剂B2,引发剂X1。
1.2 产物制备方法在白油中按比例加入司盘80,表活剂E,引高温酸液稠化剂的制备和性能表征李建忠 吴安林 张恒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摘要:目前常规酸化井由于钻井深度逐年加深,井底温度可达到180℃左右,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作为单体,通过氧化还原—偶氮引发剂体系的二段聚合法进行聚合反应。
一种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
![一种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abf0db4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8.png)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4.01.22C N 103525393A (21)申请号 201310517324.8(22)申请日 2013.10.28C09K 8/74(2006.01)(71)申请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址266580 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西路66号(72)发明人罗明良 刘飞 温庆志 孙涛郭烨 杨国威 吕子龙 李楠刘佳林(74)专利代理机构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代理人朱家富(54)发明名称一种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原料如下:有机醇,聚合物,分散剂;本发明还涉及该速溶型酸液稠化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制备的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具有良好的耐酸耐温性能,速溶型酸液稠化剂与盐酸调配出的稠化酸可以保证粘度在50mPa·s 以上,在90℃时粘度损失率小于10%,适用于低压、低渗、低产气井的酸化改造。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3525393 A1/1页1.一种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其特征在于,原料如下,均为重量份:有机醇45~65份,聚合物25~45份,分散剂1~10份;所述的有机醇为乙醇、乙二醇、正丙醇、异丙醇、丙二醇、丙三醇、丁醇、己醇、辛醇、山梨醇、聚乙二醇200、聚乙二醇400或聚乙二醇600;所述的聚合物为瓜胶、重均分子量为1200万的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重均分子量为600万的聚氧化乙烯、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或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所述的分散剂为SiO2粉末。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其特征在于,原料如下,均为重量份:有机醇50~55份,聚合物35~40份,分散剂2~5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速溶型酸液稠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醇选自聚乙二醇200。
高温酸液胶凝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高温酸液胶凝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崔福员;桑军元;杨彬;李文杰;李军;王云云;谷庆江【摘要】In this paper,a kind of acidizing gelling agent P(AM-co-DAC)was prepared by aqueous solution polymerization using acrylamide (AM)and acryloyloxyethyltrimethyl ammonium chloride(DAC)as raw materials.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single factor analytic approach.The product was characterized by IR and proved to be the target product.The text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oduct has good acid solubility,tackify performance,thermal stability and shear stability.The viscosity of acidizing fluid of 20% HCl can retain 30 mPa·s at 180 ℃,after shearing 100min at the shearing rate of 170 s-1.%利用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为原料,进行水溶液聚合,采用低温复合引发体系合成一种高温胶凝酸用胶凝剂P(AM-co-DAC),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并对其纯化样品进行红外表征.室内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该胶凝剂易溶于酸,增黏效果好.在180℃,170 s-1剪切速率下,质量分数1%的胶凝剂溶于质量分数20%的盐酸中,剪切100 min,黏度保持在30 mPa·s左右,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剪切性.【期刊名称】《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年(卷),期】2017(030)001【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聚合;胶凝剂;增黏;酸化;抗高温【作者】崔福员;桑军元;杨彬;李文杰;李军;王云云;谷庆江【作者单位】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280;渤海钻探第四钻井工程分公司,河北任丘 062550;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280;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280;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280;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280;渤海钻探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2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9当前,油田勘探开发逐步转向超高温储层,其中塔里木、中石化西北局大部分井温都在160~180℃,少部分井温达到190℃,冀东油田潜山储层井温也都在160~180℃,华北油田潜山储层井温更是达到了201℃(如牛东1井)。
酸液稠化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开题报告】

2010.11.10至2010.11.25
相关文献的查阅、实验方案制定
2
2010.11.26至2010.12.10
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
3
2010.12.11至2010.12.30
实验前期准备与摸索实验
4
2011.1.3至2011.1.15
考察实验的影响因素,优化工艺条件
5
2011.1.16至22011.4.20.
完成毕业论文定稿
六、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本实验的原料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引发剂价格便宜。水溶液聚合方法操作方法简单,水浴加热温度易控制。经实验摸索该方法可行。
本文希望通过改进现有的酸液稠化剂的生产工艺,从聚合方式、引发剂等方面寻找合成的新工艺,以提高酸液稠化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在大范围内寻找工艺条件和产品的结构关系打下基础。并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合成出具有不同阳离子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系列化产品,以适用于不同油气田的需求。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12]何勤功,古大治.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13]郭建春,陈朝刚.酸化工作液发展现状[J].河南石油,2004,18(6):40-42.
[14]张麒麟.国内新型钻井液处理剂研究进展[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3):30-35.
[15]Shuchart CEandGdanski RD. improvedsuceessinacidstimulationswithanew organic. HF system[P]:SPE,36907,1996-10-08.
[6]赵忠举,徐同台.国外钻井液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3):2-4.
酸液稠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用化学酸液稠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1.1酸化的概况酸化处理技术是油气井增产、水井增注的主要措施之一。
它利用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粘土、钻井泥浆、完井液等)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空隙和裂缝的渗透性[1]。
用酸来解除钻井、完井、修井以及增注等过程对井眼附近地层造成的伤害,疏通流体渗流通道,从而提高油气井的产能,达到增产的效果。
在常规酸化施工中,存在如下缺点:(1)酸岩反应速度快,酸的穿透距离短,只能消除近井地带的伤害;(2)增大酸的浓度可增加酸的穿透距离,但又产生严重的泥砂及乳状液堵塞给防腐蚀带来困难;(3)增产有效期通常短,砂岩经土酸处理之后,由于粘土其他微粒运移堵塞油流通道,造成酸化初期增产而后期产量迅速递减。
可见,酸化处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因酸液与井眼附近地层的碳酸盐作用太快,形成溶洞,砂粒间大部分胶结物被溶去,严重时引起地层出砂,而离井眼较远的地层得不到适当的酸化。
因此控制酸与地层岩石的反应速度成为酸化研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1.2稠化酸的发展史稠化酸及其施工工艺是国外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油、气增产技术,其实质就是在酸液中加入一种性能良好的稠化剂[2]。
加入稠化剂能提高酸液的粘度,降低活性酸向裂缝面的扩散速度,同时形成的胶体网状结构能有效地阻止氢离子的活动,从而使酸液消耗速率降低,增大酸液的作用距离,延缓酸岩的反应时间,增加裂缝的宽度,提高地层渗透率[3]。
并且稠化酸具有滤失量小,摩阻低,细砂悬浮能力强等特性,能减轻对地层的二次伤害,不受施工规模大小的影响。
这种酸液既能单独使用,也能与前置液以及后冲洗液以各种方式混合使用。
与常规酸相比,稠化酸具有良好的缓速能力、降滤失能力、造缝、携砂与减阻的能力,同时能减轻对地层的二次伤害[4],不受施工规模大小的影响,是一种目前公认的有效酸化工作液。
稠化酸的关键在于稠化剂,由于地层条件所致,稠化酸除了要具备一般压裂施工所需具备的性能外,还应克服常规酸液的不足,具有耐温、耐盐、耐剪切、破胶时不产生残渣等性能,这些都对酸液稠化剂提出了要求,使人们努力寻求改进方法,推动酸液稠化剂的发展。
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评价_陈馥

文章编号:1001-5620(2011)06-0064-03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评价陈馥1, 侯帆1, 竭继忠2, 黄磊光3, 罗先波1(1.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都;2. 吉林油田油气合作开发公司,吉林松原;3.辽河油田井下作业公司,辽宁盘锦)摘要 以油酸和3-二甲氨基丙胺为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缩合和季铵化反应合成了十八烷基酰胺丙基甜菜碱(BET-18)。
分别考察了反应物配比、温度及时间对缩合反应的影响,并评价了甜菜碱在不同质量分数(或pH 值)盐酸体系中的增黏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缩合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3-二甲基氨基丙胺与油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08∶1.0、反应温度为160 ℃、反应时间为8 h;当BET-18加量为5%(m/m)时,能使模拟酸岩反应的酸液体系表现出2次增黏的过程;在温度为80 ℃、剪切速率为170 s-1的条件下,pH值为3~4的BET-18残酸黏度能达到280 mPa·s。
根据BET-18清洁变黏酸液体系的变黏特性,可将其应用到碳酸岩盐基质酸化及酸压增产措施中。
关键词 酸化;变黏酸;酸液稠化剂;十八烷基酰胺丙基甜菜碱;合成中图分类号:TE357.12 文献标识码:A在碳酸盐岩酸压工艺中,广泛采用增加酸-岩反应后残酸黏度的方法,来减少酸液的滤失,增加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提高措施效果[1]。
甜菜碱作为一种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随着H+浓度的下降及酸-岩反应后大量金属阳离子(Mg2+、Ca2+)的生成,能有效增加残酸黏度,可应用于酸液稠化剂[2-5]。
基于甜菜碱表面活性剂的特点,探索该类表面活性剂的最佳合成条件,评价其增黏性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1 实验部分1.1 实验仪器和药品3-二甲基氨基丙胺,化学纯,上海阿拉丁化学试剂公司;氯乙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油酸,化学纯,四川成都科龙化学试剂厂;缓蚀剂JCI-1、铁离子稳定剂SD1-11、黏土稳定剂TDC-15,工业品。
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评价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的合成及性能评价摘要:本文以甜菜碱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并通过粘度和稳定性测试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该稠化剂具有较好的变黏性能和稳定性,易于使用和稳定性高,可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关键词: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性能评价、化妆品、个人护理产品一、引言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的稠度和黏度对于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稠化剂的选择和使用则是实现稠度和黏度调节的重要手段。
随着人们对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更高效、更安全的稠化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甜菜碱是一种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保湿保水功能和抗菌作用。
同时,甜菜碱也具有较好的稠化性能,可以用于制备稠度和黏度不同的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
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变黏酸稠化剂甜菜碱,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
通过实验检测,我们发现该稠化剂具有较好的变黏性能和稳定性,可以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
二、实验方法(一)合成甜菜碱将甜菜根表皮和叶片分离并晒干,粉碎后加入水中煮沸,过滤后得到甜菜根、茎、叶的提取液。
将提取液过滤后,加入硝酸银水,并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8,静置4h,离心分离得到沉淀,洗涤后干燥得到甜菜碱。
(二)合成甜菜碱稠化剂将甜菜碱与丙二醇、丙酮、乙醇以2:1:1的比例混合并在室温下搅拌30min,悬浮液先加入甲酸以10%质量分数稀释,然后在37℃下搅拌20h,过滤后、用1L甲醇溶解,真空蒸发除去溶剂,干燥得到甜菜碱稠化剂。
(三)性能评价1. 粘度测试将0.5g甜菜碱稠化剂加入10ml去离子水中,混合搅拌并静置12h,测量样品的粘度。
测量条件:温度25℃,测量范围0~100Pa·s。
使用同浓度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参照样品。
2. 稳定性测试将甜菜碱稠化剂样品置于50℃、4℃环境下72h,观察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
一种交联共聚酸液稠化剂合成与性能

一种交联共聚酸液稠化剂合成与性能谢艳新;杨倩;孟迪;李卓龙【摘要】以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单体,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为扩链剂,合成一种交联共聚型酸液稠化剂(PAD)。
实验确定PAD最佳合成条件为:n(AM):n(DMDAAC) = 5:1,单体总浓度为25% (wt),PEGDA 加量为2% (wt),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AIBA)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2% (wt),PH = 8,反应温度为40?C,反应24 h。
红外光谱分析表征聚合物结构。
1% (wt) PAD + 20% (wt)盐酸配制的稠化酸在120?C、剪切速率为170 s?1条件下剪切3 h,黏度保持在33 mPa·s,具有较好的耐温抗剪切性能。
【期刊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年(卷),期】2018(008)003【总页数】8页(P199-206)【关键词】酸液稠化剂;丙烯酰胺;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扩链剂【作者】谢艳新;杨倩;孟迪;李卓龙【作者单位】[1]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新乡;[1]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新乡;[1]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新乡;[1]新乡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新乡;【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 引言酸化(压)作业是较早应用的一项油气增产技术[1][2][3][4],主要是利用酸液溶蚀注入井及生产井的近井地带污染物或溶蚀岩胶,以恢复地层渗透率,提高油气采收率的一种方法[5][6]。
此技术尤其是针对碳酸盐岩油气藏和某些砂岩油藏的高效开采和开发更具有特殊意义[7][8][9]。
稠化剂是酸化(压)作业的主要添加剂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延缓酸岩反应速度,达到深穿透的目的,应具有良好的增黏和耐温等性能,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效果[10]。
但目前国内油气田使用的稠化剂普遍存在在酸液中黏度不高及耐温抗剪切性能较差的问题,因此研制具有较好增黏、抗温、抗剪切等性能的稠化剂十分迫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酸液稠化剂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1酸化的概述
所谓酸化,是将配制好的酸液以高于吸收压力且乂低于破裂压力的压力注入地层,借酸的溶蚀作用提高近井地带油气层渗透率的工艺措施。
酸化效果的好坏,特别是高温、低渗透深井的酸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酸液体系、使用的化学药剂及酸化工艺。
III于油层越来越深,井温越来越高,地层对酸化措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迫切需要对稠化酸进行深入研究。
向酸液中添加聚合物稠化剂形成稠化酸,可以提高酸液粘度,降低氢离子向岩石壁面的传质速度,从而达到缓速的LI的。
稠化酸具有滤失量小、摩阻低、细砂悬浮力强等特性,易于以较高速度注入。
配置稠化酸的关键组分是稠化剂, 通常稠化剂要求具备抗盐、抗剪切降解性能好、良好的热稳定性、含残渣低等特点。
另外,随着人们对酸化认识的加深,如何减少聚合物的加量从而达到减轻地层伤害也是选择酸液胶凝剂时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2酸化处理的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酸化处理主要应用于石灰岩地层,后来推广到砂岩地层。
J R Wilson 与Standard oil于1933年一起对氢氟酸(HF)处理砂岩地层提出专利申请。
1933年Halliburton公司首次将氢氟酸和盐酸组成的混合液(后来称为土酸)试注入井中。
土酸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酸化技术的发展。
酸化处理技术发展至今,常用的酸液根据其有效成分可大致分为5利-
(1)无机酸
II前,常用的无机酸主要是盐酸、土酸(盐酸和氢氟酸的混合酸),有时也用硫酸、碳酸、磷酸这些特殊酸。
绝大多数的碳酸盐岩地层的酸化处理采用盐酸,一般盐酸的浓度为15%(wt),人们通常称其为常规酸。
(2)有机酸
乙酸和屮酸。
它们对金属的腐蚀速度远低于无机酸,腐蚀均匀,可用于与酸接触时间长的
带酸射孔作业。
酸岩反应速度低于盐酸,因而活性酸穿透距离更长,可做缓速酸。
(3)固体酸
酸化常用的固体酸有氨基磺酸和氯乙酸。
这二者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品状粉末。
与盐酸相比,固体酸不破坏地层孔隙结构,能酸化较深地层。
但它们在高温下易水解,不宜于高温使用。
(4)多组分酸
多组分酸通常是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混合物,它既利用了盐酸溶解力的经济性,乂利用了有机酸的低腐蚀性。
这类酸儿乎都用于高温地层处理。
(5)缓速酸
缓速酸就是一种通过将酸稠化或者向酸液中加入亲油性表面活性剂或乳化剂,从而延缓酸与地层反应速度的酸液。
缓速酸的类型主要有稠化酸、乳化酸、化学缓速酸、潜在酸、泡沫酸等儿种。
3酸液添加剂
曲于早期的酸化技术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人们根据多年酸化处理的现场经验,首次考虑到向酸液中加入抑制剂,以减缓油管柱的腐蚀速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常用的添加剂种类有:缓蚀剂、缓速剂、稳定剂,有时还加入减阻剂、暂时堵塞剂及破乳剂等。
(1)缓蚀剂
缓蚀剂的作用是它吸附于金属表面,在酸和金属间形成保护膜,以阻止或延缓酸对油管、套管及井下金属设备的腐蚀,来确保酸化作业的顺利实施。
LI前国内外经常使用的缓蚀剂主要是烷基毗唳化合物、胺类、唾咻衍生物、烘醇类、脂肪酸及其脂类、咪哇琳类等。
如Halliburton公司的HAI-75和HII-500.加拿大Nowsco 公司的AI-2501和AI-350、华中理工大学的7461-102、四川井下作业处的7801和7701 等。
(2)缓速剂
缓速剂的作用就是延缓酸与岩石的反应速度,提高酸化效果。
U前国内外酸液常用的缓
速剂要有稠化剂、乳化剂、化学缓速剂、自生酸等儿种。
下面作简单介绍:
①稠化剂
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实验通过的酸液稠化剂主要有改性植物胶、生物胶和合成聚合物类,其中以丙烯酰胺聚合物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最多。
②乳化剂
乳化酸是国外70年代开发应用的一种酸化工作液,尤其适用于低渗透地层碳酸盐岩油气藏的深度酸化改造和强化增产作业。
乳化剂是形成乳化酸的关键添加剂,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酸化过程和酸化效果。
③化学缓蚀剂
化学缓速剂加入到酸液中,吸附在岩石表面,形成一种附着的薄膜,从而减缓酸与岩石表面的反应作用。
LI前国内外产品主要有烷基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F70、WS-50、RTA-1等化学缓速剂。
④自生酸
自生酸是指在地层条件下能产生酸的物质,使用自生酸能有效地减缓酸液对管柱、井
下工具的腐蚀。
80年代以来,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油田等先后开发出了磷酸/ 氢氟酸体系、四氯中烷体系等自生酸,并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3)铁离子稳定剂
在酸化工作液中铁离子常引起严重的残渣沉淀而导致地层的二次伤害,影响酸化效果。
为控制铁离子,一方面需在酸液中添加缓蚀剂,减轻酸对金属设备表面的酸蚀,从而减小铁离子浓度;另一方面加入铁离子稳定剂,使酸液中铁离子不形成沉淀从而避免再次损害地层。
4酸液稠化剂的应用现状
酸液稠化剂应具备在酸液中有良好的稳定性、酸溶性好、增粘能力强、抗剪切和耐温能力强。
按照来源,常用的酸化稠化剂可分为三类:生物聚合物、纤维素稠化剂、合成聚合物。
1、生物聚合物类
黃胞胶、弧胶、CMHEC、HEC等天然聚合物都能用作增稠剂。
其特点是增粘效果好,但使用温度较低。
黄胞胶具有较长的侧链,对主链具有保护作用,其物理化学性质很稳定,在一定的温度下具有良好的增稠性能和耐剪切性能。
枫胶类稠化剂主要用甲醛、间苯二酚进行交联,交联后的弧胶类稠化剂增粘能力很强,与盐相溶性好,唯一不足的是,易受酶的作
用而破胶或降解。
2、纤维素稠化剂
纤维素稠化剂主要是纤维素的改性产品。
如竣甲基纤维素、疑乙基纤素、竣甲基羟乙基纤维素,其中以竣中基羟乙基纤维素的增稠能力最强,滤失低,残渣少,但易受霉菌和生物酶降解。
因此,一般在加入杀菌剂,低温、低剪切速率下使用。
3、合成聚合物类
合成聚合物类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相比,具有较好的耐温特性,且增稠能力强,对细菌不墩感,对地层伤害小。
国内外在这方面硏究比较多,其合成产品主要包括:丙烯酰胺类、乙烯基聚合物类和交联聚合物类。
5酸液稠化剂的展望
山于酸液稠化剂在油气田中引用越来越普遍,传统的稠化剂山于分子量比较低,稠化效果不理想,用量大,综合性价比低。
如何研制出高分子量的酸液稠化剂是当前热门课题之一。
希望通过改进现有的酸液稠化剂的生产工艺,从聚合方式、引发剂等方面寻找合成的新工艺,以提高酸液稠化剂的相对分子质量。
为在大范围内寻找工艺条件和产品的结构关系打下基础。
并通过控制工艺条件合成出具有不同阳离子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系列化产品,以适用于不同油气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佟曼丽.油田化学[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86.
[2]潘瑜.两种引发体系下30%阳离子度PDA制备工艺初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
[3]Gtand H L and Metcalf A S. A new gelling system for acid fracturing[P]:SPE 52196, 1990-08-
09.
[4]王姓娣,周江译.一种用于酸化圧裂的新型胶凝体系[J].国外油田工程,2000,(9):8-11.
[5]方娅,刘继廷.酸液添加剂现状及发展趋势[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5(3) 1-5.
⑹赵忠举,徐同台•国外钻井液技术[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3):2-4.
[7]黄瑛.国内外酸化技术发展近况[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0,3(4):1-2.
[8]段庆华.酸化稠化剂分子的设计[D]..西南石油学院,1996,4(5)410.
[9]Chris E S. Chemical study of organic. HF blends leads to improved fluids[P]:SPE 37281, 1995-
06-10.
[10]Geogre B Butler, Huey Plrdger Jr[P]:US 3742134,1998-08-15.
[11]Watanabe D J. mehtod for acid zing high temperature Subterranean formations[P]:US
4267887,1981-08-20.
[12]何勤功,古大治.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