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岱20080509-开放实验总结报告

合集下载

开放实验项目总结报告

开放实验项目总结报告

开放实验项目总结报告一、实验目的(1)根据我校的天然地理优势,利用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仪器分析等传统及现代分析技术手段,结合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专业课,以及我院实验中心的现有仪器、设备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验的设计能力、现场调查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科研实验水平的提高,为后续的毕业论文等打好基础。

(2)使学生掌握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整理、以及报告撰写的环境监测全整过程,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通过在江浦校区内典型水、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及实验室分析,测定水样中的色度、pH、COD、BOD及重金属等;土壤中的重金属Pb等的测定,并参照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现状我校水、土环境的现状评价。

(4)为学校水、土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二、 实验开展及学生实际参与情况1、实验主要开展内容(1)通过2007.6月在江浦校区内君子湖,淡溪湖,文昌湖,时钧湖,镜湖采集水样、并采用合适的保存和预处理、及实验室分析,测定水样中的色度、pH、属,并参照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现状评价。

SS、COD、BOD5(2)通过2007.10月在江浦校区内土壤样品的采集、保存和预处理、及实及重金属等;土壤中的重金属Cu、验室分析,测定水样中的色度、pH、COD、BOD5Zn、Pb等,并参照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现状评价。

2、学生实际参与情况本实验主要参与的学生为环境科学0401、环境工程0401班学生,主要参与学生有解明、张硕、张月芬、颜立敏、缪百通、史维丹、徐景琪、齐延山8人,期间有部分班级其他学生参与了调查,与实验室分析。

参与学生积极性较高,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较强,文字组织能力较好。

、片资料等三、 取得的成果发表论文及相关的图1、取得的主要成果(1) 完成南京工业大学开放——水、土壤的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实验报告。

开放性实验实验报告

开放性实验实验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开放实验结题报告项目中文名称:自动投食设备的自主制作设计中使用到的器件:PIC单片机(18F452)、液晶屏、电机、固定辅助器件等指导老师:张凯临小组成员:陈志勇、刘凯悦项目实现构思背景分析: 1.配合SRDP需要、节省经费2.锻炼动手实践能力3.提高单片机编程能力应用市场分析:适用于一些养鱼爱好者,需要出门旅游,以及一些爱养鱼但又很忙的人特色描述:鱼食防潮、定期投食、LCD时钟显示、项目实现方案总体设计方案:前期:系统学习PIC板的编程、软件的使用等,完成定时器程序准备好投食装备的材料中期:着手准备投食设备的制作后期:总结改进实际应用项目实现过程:一准备硬件硬件部分包括:电路板、液晶屏、电机、储食槽1、焊接电路板的焊接图一为原始电路板焊接完成图样2、设计所需器件(齿轮、导槽、固定板)绘图软件Solid Works画好3D图,导出到刀具切割软件,机床切割加工出所需器件;图二为装配体设计图稿图三为机床加工过程图四为设计成型的小齿轮二软件的实现(编程操作)1、LED灯定时亮灭定时实现:思路1一个按键控制模式,调节喂食间隔、喂食时间;一个按键控制模式,调节喂食间隔、喂食时间;另一个按钮控制需要调节的量的加减。

优点:用户可以完全实现自定义控制缺点:给编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区分,加减后如何通过将设定的时间通过定时器控制实现定时控制现实状况:投食系统不需要给用户太多选择,给用户提到三四种模式选择即可思路2:用两个数组预置好需要投食间隔及投食时间一个按钮控制数组下标的加减来提取数组预先设置好的值另一个按钮确定,并将数组的值设定定时器定时的时间。

缺点:需预先设置好数组,只能通过更改程序数组才能改变预留模式,不能给用户带来足够的自由优点:大大简化了编程,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所以采用思路22.液晶屏以及按钮实现可视化图二为所设液晶屏最初开启界面图三为液晶屏设置界面3.定量:电机时间转动一定时间电机转动一圈由于重力作用下落的鱼食数目大致相同,60r/min,控制转的时间即可图四为小电机模块三自动投食设备模型制作及测试最后,我们对单片机、液晶屏、小电机等模块进行拼接操作,先将所编程序烧录到单片机中,电源为单片机供电,成功地实现了通过设置、确定按钮对投食设备的定时投食进行了控制。

开放实验实验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1)

开放实验实验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1)

1(27)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及特性认识实验1.1 实验目的:1.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2.掌握离心泵的工作特性。

1.2 实验设施:A3000高级过程控制装置、实验导线、RS485/232转换器。

1.3 实验原理:利用变频器控制离心泵的转速,从而控制离心泵的流量,理解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

1.4 实验步骤:1.检查储水箱中贮水量,接近储水箱容积的4/5,连通水泵1-流量2-电动调节阀的水循环管路;2.检查智能调节仪和计算机的通讯连接;3.将仪表控制箱中“支路2流量”的输出对应接至智能调节仪Ⅰ的“PV输入”端,将智能调节仪Ⅰ的“MV输出”端对应接至“电动调节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4.打开对象系统仪表控制箱的单相总电源,给所有仪表上电;5.将变频器设置为“PU”手动操作模式,旋转调节旋钮将频率设为45(或采用智能仪表控制变频器输出手动模式);将智能仪表置于手动操作模式,设置其输出为20;6.打开变频器启动开关,检查水路循环是否通畅;7.固定调节阀的开度,通过调节变频器以控制离心泵的转速,观察并记录管路中的流量;1.5 实验报告要求1.将操作步骤7的数据记录入表1:2. 根据表1数据分析离心泵的工作原理;3. 提高水循环管路的高度,在相同条件下记录管路流量,数据记录入表2:4. 根据表2数据分析离心泵的工作特性(流量和扬程之间的关系)。

2(28)电动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及特性认识实验1.1 实验目的:1.掌握电动调节阀的工作原理;2.掌握电动调节阀的工作特性。

1.2 实验设施:A3000高级过程控制装置、THPHG-1型化工自动化仪表实验平台、实验导线、RS485/232转换器。

1.3 实验原理:采用智能仪表控制电动调节阀的开度,理解调节阀的调节原理和工作特性。

1.4 实验步骤:1.检查储水箱中贮水量,接近储水箱容积的4/5,连通水泵1-流量2-电动调节阀的水循环管路;2.检查智能调节仪和计算机的通讯连接;3.将仪表控制箱中“流量测量信号”的输出对应接至智能调节仪Ⅰ的“PV输入”端,将智能调节仪Ⅰ的“MV输出”端对应接至“电动调节阀”的控制信号输入端;4.打开对象系统仪表控制箱的单相总电源,给所有仪表上电;5.将变频器设置为“PU”手动操作模式,旋转调节旋钮将频率设为45;将智能仪表置于手动操作模式,设置其输出为20;6.打开变频器启动开关,检查水路循环是否通畅;7.固定变频器的开度,通过智能仪表调节调节阀的开度,观察并记录管路中的流量。

开放实验流程总结汇报材料

开放实验流程总结汇报材料

开放实验流程总结汇报材料开放实验流程总结一、引言开放实验是一种基于实践的学习方法,其特点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在开放实验中,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观察,独立思考、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收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以开放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总结了实验流程并进行汇报。

以下是我们对实验流程的总结和汇报。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光线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并利用数学知识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一步理解光学原理。

三、实验流程1.实验准备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首先准备了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材,包括光源、光线反射平台、反射尺、直尺、三角板、光屏等。

2.实验设计我们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开放实验的方式,即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决定研究光线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首先,我们确定了实验要研究的问题,即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和反射的规律是否相同。

然后,我们设计了实验步骤和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按照实验步骤完成了实验操作。

首先,我们调整了光源的位置,使其正对光线反射平台。

然后,我们利用反射尺测量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接下来,我们将实验数据整理并进行分析。

4.实验数据分析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将实验数据制成表格,并利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

我们计算出了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平均值,并绘制了入射角与反射角的散点图。

通过分析散点图,我们得出了光线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5.实验结果讨论在实验结果讨论中,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我们发现,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和反射的规律是一致的,即光线的入射角和反射角之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我们通过实验数据和数学计算得出了这一结论,并与理论知识进行了对比。

6.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光线的传播和反射规律,并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开放实验流程总结汇报

开放实验流程总结汇报

开放实验流程总结汇报开放实验流程总结汇报(1000字)一、引言开放实验是一种基于自由探究和开放性问题解决的实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本文就我们在开放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开放实验流程进行梳理。

二、流程概述开放实验流程分为问题引入、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总结等环节。

1. 问题引入问题引入是开展开放实验的基础和起点。

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问题引入应该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个人研究兴趣。

2.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整个实验流程的核心环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数据。

3. 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学生实际进行实验的环节。

在进行实验操作前,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操作指导,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材料的准备和实验操作顺序等。

同时,我们也要督促学生遵守实验守则,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注意实验室安全等。

4. 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分析是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学生可以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图表分析等手段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形成科学结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同时培养他们对数据的解读能力。

5. 实验总结实验总结是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的环节。

学生可以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经验教训,并对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实验总结还包括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三、问题与解决1. 实验设计问题在实验设计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步骤繁复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与学生进行反复讨论和探讨,共同确定实验目的,并简化实验步骤,使其能够顺利进行。

2. 实验操作问题实验操作环节常常出现学生操作不规范、实验设备故障等问题。

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操作的顺利进行。

石大 电子综合开放实验报告

石大 电子综合开放实验报告

电子综合开发实践报告设计课题:温度控制报警电路专业班级:电信10.2班学生学号: 2学生姓名:设计时间:2013/1/16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年1月目录一、设计任务与要求 (3)二、方案设计与论证 (3)2.1设计思想 (3)2.2原理图 (4)三、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 (4)3.1单位电路设计: (4)3.2相关数据计算: (6)四、总原理图及元器件清单 (8)4.1.总原理图 (8)4.2.元件清单 (8)五、性能测试与分析(软件设计与调试) (9)六、结论与心得 (11)参考文献 (11)温度控制报警电路的设计一、设计任务与要求(1).温度正常时,数码管按0、1、2、3、4、5顺序显示(2).温度不正常时,数码管按0、1、2、3、4、5、6、7的顺序循环显示,同时绿色发光二极管点亮(3).温度继续上升到一定值时,数码管不显示,同时红色发光二极管点亮。

(4).要求计数电路的脉冲由555定时器和RC组成的多谐振荡器构成,其中温度用电压表示,8V以下表示温度正常,9-10V表示温度不正常,10V(不含10V)以上表示温度过高。

二、方案设计与论证2.1设计思想温度控制报警电路的工作原理框图如图所示,包括振荡电路、计数电路、译码显示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

其中,温度控制电路是本电路的核心。

振荡电路给计数电路提供计数时钟脉冲,当温度正常时,温度控制电路给计数电路提供一个信号,使其按设定的要求计数,并通过有明显死定了在数码管上显示。

当温度超过设定值时,温度控制电路给计数电路提供信号,使其按要求进行报警状态下的计数,并同时点亮绿色发光二极管报警。

当温度继续上升,温度控制电路给译码电路提供信号,使其停止工作,数码管不显示,并点亮红色发光二极管报警。

温度的改变使温度控制电路提供3个不同的控制信号,最终提供计数、译码显示电路显示出来。

2.2原理图三、单元电路设计与参数计算3.1单位电路设计: 3.1.1振荡电路为简化起见,本电路采用100Hz 的时钟信号源提供计数时钟脉冲。

水文地质学实验报告-中国地质大学达西实验 操作原理说明+实验数据

水文地质学实验报告-中国地质大学达西实验 操作原理说明+实验数据

渗透流速 (v)/cm·s-1
1
08 砂砾混合

2
(0.4-0.6mm、 3
5-10mm) 4 A:176.6cm2
5
40.38 37.50 32.99 27.12 19.53
26.56 25.47 23.73 21.42 18.36
11.37
110
10.49
85
16.36
108
31.52
125
155.72
仪器编号:08/10/04;过水断面面积(A):176.6/146.6/176.6cm2;渗透途径:20cm
土样 名称
水力梯度(I)
次 数
测压管水头
水头差/cm
Ha/cm Hc/cm ΔH=Ha-Hc
I=ΔH/L
渗透时间 (t)/s
渗透流速(v)
渗透体积 渗透流量 (V)/cm3 (Q)/cm3·s-1
1.了解达西实验装置与原理。 2.测定三种砂砾石试样的渗透系数 K。 3.设计性实验——利用横卧变径式达西仪测定试样渗透系数 K。 三、实验仪器及用品 1.达西仪实验原理:
达西公式:Q KA H KAI ,式中 Q —渗透流量,A—过水断面面积,H —上下游
L 过水断面的水头差,L—渗透途径和 I—水力梯度。各项水力要素可以在实验中直接测量, 利用达西定律求取试样的渗透系数 K。
; 报告人
; 注册号(网站学习)
渗透系数
K=v/I cm·s-1
实验二用纸
2.调试仪器 打开进水开关,待水缓慢充满整个试样筒,且出水管有水流出后,慢慢拧动进水开关, 调节进水量,使 a、c 两测压管读数之差最大。同时注意打开排气口排尽试样中的气泡, 使测压管 a、b 的水头差与测压管 b、c 的水头差相等(实验教员准备,学生检查)。 3.测定水头 待 a、b、c 三个测压管的水位稳定后,读出 a、c 两个测压管的水头值,记入实验二表 中。 4.测定流量 在进行步骤 3 的同时,利用秒表和量筒测量 t 时间内出水管流出的水体积,及时计算

学生开放实验技术报告lck

学生开放实验技术报告lck
生实验技术报告学生姓名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082
1、实验原理:
通过对塔吊的有关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对塔吊的基本工作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工程起重机一般由底座支撑部分和上车作业部分等组成,对移动式起重机而言,底座支撑部分包括可上路行驶的底盘和车架支腿等承载结构,同时底盘还通过中心回转体为上车作业提供动力;上车作业部分包括使上车实现360度全回转的回转支撑、回转减速机、回转液压系统组成的回转机构,由变幅油缸和变幅液压系统组成的变幅机构,由卷扬减速机、起升钢丝绳、起升液压系统组成的起升机构,以及可动力伸缩的主臂、副臂、转台、配重、上车作业室、电气控制或照明系统等。履带式起重机与移动式起重机的区别在于底盘支座为马达和行星减速机驱动的履带底盘以及吊臂为桁架式吊臂。塔式起重机的底座支撑一般固定在地面上,作业部分由回转、变幅、起升机构组成,不同的是塔式起重机的变幅采用运行小车变幅,承载部分由塔身、吊臂、平衡臂、塔帽、平衡重等组成。

由式(1)、(4)、(7)、(10)、(13)、(16)可知,R1是θ的函数,求R1对θ的导数可得出θ1,在这一条件下,R1有极值R1max,即AD杆件的内力极值。
同样,由式(2)、(5)、(9)、(12)、(15)、(18)可求得θ2、R2max(B D杆件的内力极值),由式(3)、(6)、(8)、(11)、(14)、(17)可求得θ3、R3max(BC杆件的内力极值)。
这次的实验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不同,因为我觉得这次我是真真正正的自己亲自去完成。所以是我觉得这次实验最宝贵,最深刻的。就是实验的过程全是我们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的,这样,我们就必须要弄懂实验的原理。在这里我深深体会到哲学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弄懂实验原理,而且体会到了实验的操作能力是靠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开动脑筋,亲自去请教别人才能得到提高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项目的实验方法概述:
课堂讲解电脑各个部件及其作用,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完成对电脑的拆装,识别,并在装机过程中学会排查故障,选购硬件。
实验项目的仪器设备组成情况:
多个型号主板,cpu、内存条、芯片组,显卡等。
实验项目的消耗材料明细:
Cpu,内存条,芯片组,显卡
实验项目的主要结论:
通过自身实践学习微机的拆装与维护。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懂得了如何辨别各个型号的主板机芯片组,掌握了选购计算机的基本要求,并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机的拆装选购及故障查询。
装机:
1.打开机箱外壳(侧盖,两面都要打开,固定硬盘光驱螺栓)。
2.电源装入机箱
3.CPU和内存装到主板上,风扇也装上。
4.主板装入机箱内
5.硬盘、光驱等等装入机箱
6.显卡装到主板上
7.电源线、数据线、光驱音频线等等连接好
8.机箱面板的按钮、指示灯、USB等等的连线按主板说明书连接到主板上
9.机箱外壳装好
10.连接好电源、显示器、键盘、鼠标、音响等等外设。
三、参加开放实验的体会与建议
经过了一个学期对微机组装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多收获,这门课不仅仅交给了我们知识,也让我们掌握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和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计算机硬件硬件:不同厂家,不同时代的cpu、内存条、芯片组,适配卡的区分,学会了微机的基本故障判断与排除,以及选购微机时的配置属性的知识。
二、实验项目技术报告
一、理论方面
1.了解:计算机系统部件的基本知识和选型的基本方法;主板、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类驱动器和光盘、声卡和多媒体音箱、显示器与显示卡、打印机、计算机ATX电源的原理与维修方法。
2.理解:计算机的维护维修基础知识和各部件的维修方法。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分类、计算机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
开放实验总结报告
学生姓名贾岱班级********学号********
所在院系一院专业信息工程
开放实验室名称
日期2009-12-19
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设备处制
一、实验项目概况
开放实验题目:微机组装、检测与调试
实验题目类型:□参与科研□科技活动□自选实验□素质培养
指导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姓名:李越
实验项目起止日期:2009-10-24————2009-12-19
在这门课上,我们自己独立动手完成微机的拆卸与组装,增加了对计算机的认识,了解了排除故障时的步骤使我们在检查计算机故障时会更加安全,硬件选购的知识能让我们用更少的钱买更优质的计算机,而且在拆装计算机的同时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感谢老师能够在良乡校区开设这门课程。
由于学习时间有限,所能学到的知识很少,建议学校可以把这门课程增加学时,并且改到周一到周五的时间段上课,这样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利用何种时间段开展实验:周六上午9:15——11:30
开展实验的累计总学时数:32学时
实验项目基本原理:
为了更好的了解、鉴别和选择计算机,需要了解计算机系统部件的基本知识和选型的基本方法;了解主板、软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光盘类驱动器和光盘、声卡和多媒体音箱、显示器与显示卡、打印机、计算机ATX电源的原理与维修方法。还要掌握计算机的维护维修基础知识和各部件的维修方法。包括微型计算机系统故障的分类、计算机系统故障的诊断方法。
撞击试验的机型有些陈旧,很多机型的内部结构和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机型相差很大,建议更换较新型号的机子用来实验。
四、评价与认定
指导教师评价意见与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
院系主管领导审核与学分评定意见:
同意核准该生选修学分数分。
院系主管签字:年月日
学校主管部门审批意见:
部门签章:年月日
备注:
3.掌握:计算机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二、实践方面
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启动计算机看是否正常运转
2.关闭计算机断开电源打开机箱外壳(侧盖,两面都要打开,固定硬盘光驱螺栓)。
3.用螺丝刀拆开主机箱外壳
4.查看布局将光驱、硬盘、布线、以及主板上各器件的位置等,
5.先拆掉所有布线,再用螺丝刀辅助,逐步拆掉光驱、软驱、硬盘、显卡、以及主板(并拆掉cpu)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