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译文)
016宋苏轼《海棠》赏析

016宋苏轼《海棠》赏析016宋苏轼《海棠》赏析一君木子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评析这是苏轼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收入《千家诗》,也是小学生必背的一首古诗,苏轼写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诗的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东风袅袅泛崇光,”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次句“香雾空蒙月转廊”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末句“故烧高烛照红妆”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此诗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注释东风:指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之意。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文中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之意。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韵译轻轻吹拂的春风唤起了淡淡的春光,朦胧的月光花香漂移到院中的回廊。
惟独我害怕在这深夜花儿就会睡去,燃着高高蜡烛欣赏百花竟放的盛况。
赏析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写的。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诗的起句“东风袅袅泛崇光”,“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诗的承句“香雾空蒙月转廊”,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

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译文苏轼《海棠》原文和翻译海棠苏轼原文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翻译袅袅东风在皎洁的月光下徘徊,香雾朦胧。
依稀可见远处的亭台海棠花沐浴在月色之中,温柔而可爱运用手法运用了对比、暗喻.拟人等手法,将诗人的失意以及郁郁寡欢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2、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译文苏轼《韩非论》原文及翻译苏轼原文: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之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卒归于无有。
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之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
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于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以不祀,而天下被其毒。
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
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
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
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
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易其言。
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
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太史迁曰:“申子卑卑①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②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
”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海棠古诗译文及注释

海棠古诗译文及注释
哎呀,说起海棠,那可真是诗词里的常客!就拿苏轼的“只恐夜深
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来说,这译文呀,就是“只害怕夜深人静花
儿独自睡去,因此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
你说这写得
多妙!这不就像是我们在担心心爱的宝贝会受了委屈,赶紧给它万般
呵护一样吗?
再看李清照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
肥红瘦。
”译文大概是“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和昨
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就好比我们满心期待着什么,结果得到的回答却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失落感是不是一下子就出来了?
还有很多诗人都写过海棠,每一首诗的译文和注释都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诗人内心的那扇门,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
我觉得呀,这些海棠古诗的译文和注释,就像是一道道光,照亮了
我们理解古人情感的道路,让我们能跨越时空,与他们产生共鸣,难
道不是吗?。
苏轼海棠诗句赏析

苏轼海棠诗句赏析导读:《海棠》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被选入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六年级教科书。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海棠诗句赏析,欢迎阅读!原文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海棠苏轼古诗赏析

海棠苏轼古诗赏析海棠苏轼东风袅袅和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略显幽寂,与海棠自甘寂寞的性格相合。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要烧红烛陪伴、呵护海棠,另一方面创造了一种气氛,让海棠振作精神,不致睡去。
后两句极赋浪漫色彩。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认为此诗“造语之工”“尽古今之变”。
这首绝句写下于元丰三年(公元年),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下环境,后两句写下快乐花掉心事。
为题“海棠”,而文字描述却对海棠不搞描写,这就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来之态,曲枝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就是指正在快速增长的春光,着一“和泛” 字,活写下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花开造势。
次句两端写下海棠,“香雾空蒙”写下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着开去,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抬起回廊那边回去了,照亮这海棠花;表明夜已浅,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以从中念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靠近海岸,不突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海棠·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

海棠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海棠【原文】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海棠【翻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海棠【评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
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
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分迷幻的境界。
后两句用典故,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不仅是把花比作人,也是把人比作花,为花着想,十分感人,表明了作者是一个性情中人,极富浪漫色彩。
海棠【注释】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空蒙:一作“霏霏”。
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海棠【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苏轼的古诗加赏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宋代: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
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
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古诗原文及翻译 《海棠》古诗苏轼

古诗原文及翻译《海棠》古诗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宋朝苏轼《海棠》初衣解诗:虽然二十四番花信风,说海棠花萌应在春分之时,也就是农历春天的正半,但许多生长在南方的人,与梅樱桃李同时赏的,却是海棠。
说实话,和海棠比起来,梅花过于清高,山桃输在单调,碧桃输在繁艳,而樱花则太单薄。
海棠不一样,有细叶如眉,有花娇如醉。
常见的垂丝海棠或者西府海棠,打花骨朵的时候,长蒂如垂,如同美人慵懒的眼睛,而繁花之时,花朵因为长蒂的原因,更有不胜其重的娇羞。
这种红肥绿浅,互相的映衬,反而会有一种富丽的姿态。
仿佛是哪家的小姐扶着丫头出来。
这种富丽的姿态,其实是完胜桃花樱花和梅花的。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李商隐虽然不是写的海棠,但是海棠娇嫩而贵气的姿态,实在是没有比对没有伤害。
每年梅花,樱花之季,我们都会以梅花和樱花做背景,照下大量的照片。
但是如果是海棠,我们会把脸放在海棠花丛里,因为花叶扶疏,有一种近看耐端祥的风情美,你看它的花垂在你鬓边,你看,它就娇羞在你怀里,那一低头,璎珞流丽的风情。
在唐朝,海棠没有牡丹荷花梅花那么普及。
原因其实很简单,物以稀为贵。
这种原产于山野的花木,以四川为最繁茂,天府之国,气候湿润,名贵花木天然生长。
所以它的传播缓慢,先是进入皇宫或皇宫贵族的府邸,然后才慢慢地流向了普通的园林和民间。
所以我们看唐诗的时候,海棠花多半是生长在四川,是巴蜀名花。
但是我们知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普通的游客过四川而下江南,要经过风高浪险的滟滪堆,在那个时候,能够到四川旅游,可不是朝发夕至那么轻便。
很多人远行的时候,都要想了又想,甚至要一掬生死泪。
所以海棠虽好,知者甚少。
“嘉陵路恶石和泥,行到长亭日已西。
独倚栏杆正惆怅,海棠花里鹧鸪啼。
”唐朝张蠙《题嘉陵驿》这是晚唐的诗人,在四川嘉陵驿站留宿,看到了不一样的四川风景。
这种风景是其他地方没有的,繁茂的海棠花,春天的鹧鸪在树间叫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只恐夜深花睡去——苏轼《海棠》赏析(含
译文)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
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⑴东风:春风。
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
一作“渺渺”。
泛:摇动。
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
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
⑷故:于是。
红妆:用美女比海棠。
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鉴赏】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
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
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
“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
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
“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
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
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
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
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
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
“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
“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
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
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
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
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
”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