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作文
外来文化的引进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晚上好。
对方辩友陈词真是慷慨激昂、铿锵有力。
而我方观点认为,外来文化的引进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弊大于利。
我方认为民族文化便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民族性、稳定性、纯粹性和自身独特发展规律的文化。
民族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
的确,我们今天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社会发展离不开外来文化,但它针对的主体是民族不是民族文化。
外来文化是指来自本民族之外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体系,而且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文化。
我方承认外来文化有它好的一面,但这是就它自身情况来说,而非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
我方判断的标准是:要看外来文化的引进是否有利于维护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其自身发展规律。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从民族文化的本质来看。
民族文化是以民族内部同质的身份出现和存在的,而外来文化恰恰是作为一个异质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作为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精神体现,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民族精神和全体认同基础上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根基不同,引进必然会破坏民族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二,从国际关系方面来看。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凡是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民族,他们在把经济的触角伸向全球各地的同时,也极力将其文化渗透到全球每一个角落。
出于统治全球的图谋,这些民族正利用他们所垄断的国际传播网络和舆论阵地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引进外来文化正是引狼入室。
当政治军事的“硬权利”作为全球西华的手段已经移交给文化这一“软权力”的时候,当外来文化的商业精神侵略本民族文化自身的地位时,对方辩友还能坚持外来文化的引进对民族文化发展利大于弊吗?第三,从文化现状来看。
各地文化景区洋店铺的车水马龙;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的喧宾夺主;好莱坞文化的引进导致我们文艺界花巨额财富效仿,生产出一堆文化垃圾;半洋不土的混合词成为人们写作语言,文学也从国家主义生产走向了市场化文学的叫卖。
外来文化的利与弊

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想明确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种包括物质和宗教,科学知识等精神层面的一系列人为认识和创造整体系统,中华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汇总,外来文化则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中,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评定其利弊的标准是它是否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我们并不否认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有不利的一面,但相比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促进,我方认为其利是大于弊的。
纵观历史,外来文化一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更是不可避免,现在我方将从三个方面支持这一观点。
一、外来文化的引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创新。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中华文化的创新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的对比和碰撞中进行。
唐朝时,佛教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的儒学道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一方面佛教受到儒学和道教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儒学借鉴和吸收了佛学的部分思想,使得儒学在思想上有了新的突破,使得儒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收,而是根据本国的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将外来文化中国化,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和补充和发展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能够绵延不断的发展到今天的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实现文化创新,使得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二、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碰撞让我们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爱过洋节,对于中国本土的传统节日态度却冷冷淡淡,正是因为这种现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从反思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爱过洋节到现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将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家日,外来文化无疑充当了鞭策者的角色,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主力,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心智不够成熟,我们应该加大对青少年中华文化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合格的中华文化接班人。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利大于弊文化的发展有历史性: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文化亦如此,它不但具有民族性,也具有世界性。
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世界上有古希腊学习亚文明而强大;也有近代“文化复兴”吸收罗马文化而繁盛;而中国既有汉、唐时期广泛学习外来文化而成为世界强国的经验;更有明、清以后闭关锁国而落后挨打的教训。
人类文化史表明,民族只有开放,文化才能有强大生命力。
二、文化发展具有民族性:党章中明确规定:坚持改革开放,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我们不能忘记,先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号;我们不能忘记,新文化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熊熊列火种;我们不能忘记,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呐喊;我们不能忘记,邓小平同志的“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我们更不能忘记,把外来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更不能忘记,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到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
更不能忘记,“与时俱进”的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要求的“三个代表”。
我们看到什么?外来文化正在和民族文化交融,迸发出美丽的火花,点燃文化苦旅的火把,照亮民族文化发展之路。
这不正是利大于弊吗?三、文化发展有其时代性:对方辩友坚持外来文化导致民族文化丧失,我方认为:维护民族文化并不是与学习外来文化相对立,相反,它是适应全球化的产物。
一个拒绝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根本不可能健康发展,在强敌侵入时,其被动挨打就不可避免。
外来文化,比如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促成了我国的文化进步。
列如:好莱坞文化促成了印度电影业的复兴,造就了印度宝莱坞。
日本由于文化的变异由一个落后的岛国迅速变成了一个科技强国。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弊大于利在当今全球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在此过程中,外来文化的涌入确实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和消费观念,促进了文化多元化和创新。
但是,这种涌入也带来了不少文化冲击和威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危机。
因此,我认为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弊大于利。
首先,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蚀和破坏是难以避免的。
虽然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是明显不应该被外来文化完全替代或扭曲。
比如,随着日韩文化的风靡,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开始模仿日韩流行歌曲、时尚风格和审美观念,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一些新的元素,但却也逐渐抹去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特色。
许多年轻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以至于无法体味和传承。
这可能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最大危险之一。
其次,外来文化带来的过度商业化也会损害中国文化的品味和价值。
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渐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公司涌入中国市场,利用自己的商业优势、广告宣传和营销策略来推销自己的产品和品牌。
这其中有一部分产品确实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趣味,但更多的是把中国文化包装成所谓的“时髦”或享乐主义的标志来获取利益,造成对中国文化价值的淡化和消解。
例如,一些热门的外来文化风格和偶像明星在中国市场上卖得很火,但却让不少中国观众和粉丝变得浮躁和追逐轻喜好的文化,“和谐社会”也会失去空气感,长期来讲会形成人们消费、思想观念的不健康因素。
最后,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打压”和歧视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虽然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意义在于消除各种界限与障碍,但不同文化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距仍然是巨大的,有些文化会对其他文化进行歧视和排斥。
例如,在近年来各种政治气氛的高温下,外来文化人物成为经常被触发了的政治工具,例如抵制家乐福、抵制日货等等,可能不仅仅是政治的,还掺杂了不健康的文化态度,导致中国与其他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品质变得欠缺。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正方一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那么什么是外来文化呢?外来文化是指正在进入民族内部,与社会发生作用,并逐步被接受的别族文化,而文化的发展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丰富好的,剔除不好的内容且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的过程,而我们判断的标准是:外来文化能否促进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适应时代多元化的发展。
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理由有二。
第一、从横向比较来看,外来文化可以使民族文化去粗取精且不会改变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她不会随着时间改变,例如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仁、和,而美国则是自由民主,日本以国家利益至上,,这些文化的核心价值自从民族文化形成直至消失,都是不会改变的。
而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只会影响到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诸如西方的母亲节进入中国只是将对母爱的表达形式改变,这与我们文化价值体系相契合。
这些表现形式的改变并不能改变民族本性,而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碰撞时,会相互融入对方的文化,即使有弊端,但为了适应本族文化,会不断的被民族文化本质所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成为具有本族特色的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
第二、从纵向发展来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国度,频繁的交流使这个时代的各方面出现了令人神往和羡慕的新局面。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使得唐代能够在音乐上汲取有用的成分丰富自己。
而宋朝,元朝,明朝都是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得那个时代的民族文化不断的发展壮大。
同样,中国的四大发明使欧洲的文艺复兴成为可能,优秀的意大利古典作品哺育了英国的莎士比亚。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外来文化无疑是一剂催化剂,使得民族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的时候,不断的汲取可用之处,不断丰富其精华,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比!谢谢!。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利大于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人们交流互动的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带来了新鲜的观念、新颖的思想,也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在这个文化多元的时代,外来文化影响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而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已成为了社会各界关心话题。
在历史多变的世界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一成不变的,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而外来文化就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既有利又有弊,然而总体来说,我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利大于弊。
首先,外来文化能够丰富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
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外来文化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和方法,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民族文化会产生深刻影响。
这不仅使得民族文化更加多元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元素,弥补了民族文化的不足,同时让民族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创新更加活跃。
举个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婚礼习俗被引进到中国,如举行花式婚礼、拍婚纱照等等,这可以让中国婚礼更加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摄影与化妆行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
其次,外来文化能带来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带来更多的人文交流和了解。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的交流互动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不再是单向的。
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不仅让文化之间更加融合,也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与传统。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如孔子思想、中医药、中国春节等经过多次的海外推广和交流,已经深入人心并广受欢迎。
而中国对外来文化的了解和接受,也让国际社会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说,外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和平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必要途径。
但是,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外来文化带来的一些文化习俗、风气等可能会对民族文化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例如,西方国家流行文化中过多的暴力和性化元素会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西化食物和快餐品也对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造成一定损害。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方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
在展开本场辩论之前,我们先来明晰几个概念: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
什么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那么什么是外来文化呢?我方认为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即外来文化。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利弊交锋的辩题,利和弊从来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从不是建立在猜测之上的可能性,而我们的标准是:外来文化能否促进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独立性,与此同时适应时代多元化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按四个点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如果民族文化缺少外来文化的参照,真正的健全文化缺少标志,缺少优劣的对比,那么这个别族文化只有独自强健,然后悄悄消亡。
文化沦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失去了和另种文化相参照的反省功能。
只有在参照中竞争,不断的汲取可用之处,不断丰富其精华,完善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
其次,我们相信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中,才能够突飞猛进,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应该也是我们坚持传统文化同时创新的动力,一个没有发展,不能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民族文化时注定会被历史淘汰和遗忘的。
我们也同样相信“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正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坚强自信和历史价值的最佳体现,也是适应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历史上很多事例也都证明了:文化需要传播,而不是一味的闭关自守,这种种迷昧则会造成自我损毁的灾难。
保守留下的只有秩序,却丢掉了创造。
民族文化对外首先做到包容,然后排外。
如果没有包容,那就没有文化交融,也就没有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它就是一具没有生命力的腐尸。
最后,外来文化可以是民族文化去粗取精且不会改变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民族文化是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她不会随着时间改变。
当外来文化正在进入时,其为了适应本族特色的文化,会不断的被民族文化本质所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成为具有本族特色的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发展。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

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第一篇: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弊大于利刚才对方辩友说的外国文化对我国影响有利的地方,我不可全盘否认,但是在我方看来,比起不利影响来看,是瑜不掩瑕。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道影响,要看看对我国未来的影响。
第一:外国文化植入。
日本当年侵略中国的时候打出的旗号就是建设东亚新秩序,共同繁荣体,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不让中国人学中国文化,一定要学日语,从文化上侵略中国。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体制,英语重要不言而喻,但是过分强化英语的重要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自己文化的传承。
中文系的同学英语比中文好,是说他学识高呢还是说他忘根了呢?第二:劣根文化影响祖国下一代。
哈韩哈日风太流行了,现在说道90后,人人都觉得是脑残的代言词,为什么会这样,去看看那些被说成脑残的同学,无一不是哈日哈韩文化的代表,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的未来,绝不是日本韩国的未来。
第三:人才流失。
中国人才外国文化的渴望已经可怕,这种可怕是中国未来高端人才的绝对流失,美国每年以交换生、自助培养等手段吸引着高材生,而他们大多去了就不回来,我们本来要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高材生都出去了,你说我们还拿什么拯救我们自己的文化,所以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相当可怕,没有辨别能力的同学拿什么抵抗这样的侵入?传统文化是中国之根,没有中国之根中国就不成中国了第二篇: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谢谢主席!大家好。
首先我想明确一下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种包括物质和宗教,科学知识等精神层面的一系列人为认识和创造整体系统,中华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汇总,外来文化则是指正在进入一个民族内部,并与其社会发生作用,被其逐步接受的别族文化,文化本无优劣之分,在今天的讨论范围中,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评定其利弊的标准是它是否能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利,我们并不否认外来文化的传入对中华文化有不利的一面,但相比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促进,我方认为其利是大于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利大于弊作文有些人说:”这是民族文化最坏的时代。
”
不可否认,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愈发广泛,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外来文化。
自然有人喜欢,于是推崇,兴起一阵又一阵”外来热”,却凉透了那些钟情于本土文化的心,于是他们便本能性地进行抵抗,认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弊大于利。
可事实真如他们所想的这般消极吗?我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人,不应抱有这般悲观抵触的想法。
我认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应是利大于弊的。
首先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才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本身就十分多元化的国家来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吗?非也。
将其丝毫不损、一成不变地、像封存艺术品般冰封永存是对民族文化有利的吗?亦非也。
民族文化不是亘古不变的雕塑画作,它可以是混乱割据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可以是安稳祥和时期的”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它可以是国家在危急存亡关头时
悲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也可以是民族兴盛之时简洁明了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份民族文化是随着时代的更迭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拥有生命的灵魂,因此将它放置属于它的天地中,通过积极正确的引导,让它蓬勃发展才是对它最有利的。
当明确了这一想法后,我们看看外来文化是否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再清澈的潭水,如果没有任何波澜,不流动,很快会变得污浊不堪。
而对于民族文化这潭水,外来文化就是使它流动起来的一大动力源。
外来文化的出现,一定会刺激本土民族文化,不论是以怎样的形式。
作文晚清时期为抵抗列强的全方位入侵,国内各行各业也努力发展与提升自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而后为突破美苏在重工业方面的垄断趋势,更多的中华儿女义无反顾投身于强自我反垄断的斗争中。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强者只是一块垫脚石。
”尽管有些时候,我们所经历的苦难或者刺激会使我们流血、受伤,但我们不能否认,往往是这些残酷的刺激,一次又一次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涅槃重生。
一定有人会想:随着国家的发展,民族文化也会发展的。
为什么不抵制外来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在纯净的环境中自然发展,何必要承担这份还可能遭到损害的风险?
自麦哲伦先生成功完成环球航行后,世界已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注定自此,”两耳不闻窗外事”闭门造车以图屹立于世界巅峰的观念落伍了。
各国文化随着政治、经济各种形式的沟通交流产生了紧密的联系,甚至或多或少有融合的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欲”独善其身”,往往需要”自断双臂”式的斩草除根,而以这样的快刀斩去所谓的”乱麻”的结果,却往往是”独其身”了却”不得善”。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该怀有敢于挑战,不惧失败的勇气,周国平先生有一句话:”人应该至少拥有两样东西,接受不完美的坦然,和重头再来的勇气。
”我想,在面对这件事上也该如此,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也许会迷路,会摔跤,但绝不应该惧怕这些而驻足不前。
因此,不要再让外来文化作为盲目跟风的挡箭牌,让其背上那莫须有的罪名。
相信吧,只要我们持以正确客观的态度面对外来文化,这一定是民族文化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