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十二五”规划

合集下载

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

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

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环保“三同时”情况汇报一、项目简介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生产厂区用地面积450.09万m2,项目总投资估算278359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251230万元,占总投资的9.03%,全厂绿化用地99.4万m2,绿化覆盖率达20%以上,并在厂外侧建设30m宽防护林带。

主要建设内容:提钒生产线、中钒铁生产线、原料场、2×360 m2烧结机、2×56孔6.25M捣固焦炉、3×1750 m3高炉、1×200t 提钒转炉、2×200t炼钢转炉,2台板坯连铸机、2050mm热轧机,以及配套的全厂公辅设施。

该项目工艺布局紧凑,设备选型先进、物流通畅。

项目设计、建设之初就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追求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最佳化,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污染物排放严于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

努力把西昌公司打造成为新型的环境友好、服务社会、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工厂,在投产三、五年后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好的钒钛钢铁精品生产基地。

二、主要污染物防治措施和排放情况1、废气防治措施西昌项目为控制全厂烟粉尘排放,在项目变更后,布袋除尘器均采用先进的覆膜滤料,因为冶炼钒钛磁铁矿的特殊性(烟气量大、初始浓度高),将小于15mg/m3作为内控指标,从源头削减了烟粉尘的排放。

对于烧结机,使用电除尘器,对于高性能的四电场电除尘器,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出口浓度小于50mg/ m3,而机头烟气经过电除尘后又经湿法氨水洗涤脱硫,出口烟尘浓度进一步降低到小于20mg/m3;烧结机头烟气脱硫由内外双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工艺变更为氨法(湿法)脱硫工艺,脱硫效率由原规划设计的90%提高到93.5%,出口烟气SO2浓度从200mg/ m3降低到120mg/ m3;对于含油烟的废气采用了塑烧板除尘器,出口浓度小于10mg/ m3。

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

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

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存在问题与发展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钒钛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资源,广泛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等领域。

钒钛的采矿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采矿的能耗和成本也较高。

对钒钛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

一、存在问题:1. 技术水平较低:目前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较低,很多企业在处理钒钛废料时仍采用传统的焚烧或填埋方法,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缺乏统一规范: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没有统一的政策和标准,各地区的处理方式不一,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3. 治理成本较高:由于钒钛二次资源的复杂性,其治理成本较高,很多企业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资源利用,导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4. 市场需求不足:目前钒钛二次资源的综合利用市场需求较低,很多废料处理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发展建议:1. 提高技术水平:政府应加大对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降低治理成本: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鼓励企业投入到钒钛二次资源的治理中,降低企业的治理成本。

4. 拓展市场需求: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开拓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的新市场,推动资源利用企业的发展。

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的问题虽然存在,但只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相信钒钛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得到明显提升,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示例:钒钛是一种重要的金属资源,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材料、电子等领域。

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利用,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问题日益突出,给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钒钛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1. 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钒钛矿石中的钒、钛资源主要通过矿山开采和选矿等方式进行利用,存在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11•【字号】川办发[2011]74号•【施行日期】2011.11.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1]7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1年至2015年。

一、面临形势和发展基础(一)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全球正在孕育新的技术和产业革命。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和粮食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世界主要国家加快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正在不断展开。

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攀枝花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攀枝花实现“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机遇期。

为指导我市科学技术发展,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建设创新型攀枝花,根据《四川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四川省知识产权(专利)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共有351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9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51项,杰出贡献奖2人;29个项目荣获攀枝花市钒钛资源开发技术创新项目奖,19个单位获攀枝花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

全市申请专利2058件,占全市历年专利申请总量的69.48%,专利成果转化累计新增产值达76亿元。

攀枝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钒产品基地、中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和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

钒钛产业集群跻身中国产业集群50强,攀枝花市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钒钛之都”。

——重大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成效显著以微细粒级选矿、低品位选矿、直接还原新流程、大型钛渣冶炼、人造金红石、清洁钒生产、高钛型高炉渣综合利用等技术为代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瓶颈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度增加;以百米高速铁路钢轨、家电用深冲系列钢板等系列新产品为代表,钢铁产业向精特纵深发展;以精钒、高钒铁、含钒三级钢筋、钒基储氢合金、钒电池等为代表,钒产业运用领域不断拓展,实力不断增强,国际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以高钛渣、四氯化钛、海绵钛、钛锭、钛卷板、纳米钛白、脱硝基载体二氧化钛等为代表,钛产业初具规模,全流程钛工业基地基本建成;以微细铁粉、铁系颜料、氯化钴、碳酸镍、阴极铜、氯化钾等为代表,二次资源利用取得突出成绩;以含钒钛汽车刹车制动鼓、齿轮、曲轴、后桥壳、破碎机锤头、挖掘机铲齿、球磨机衬板等为代表,机械制造业异军突起;以“枇杷控时成熟技术”、“晚熟芒果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综合配套技术”、“攀枝花烤烟生产关键技术”等为代表,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以特色中药材种植、何首乌系列产品、麻疯树品种选育及相关种植、块菌人工种植、国胜有机茶、小粒咖啡、野生铁核桃油、东方鸿森块菌酒、无患子洗涤剂等为代表,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展现出广阔发展前景;以干热河谷生态建设、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应用、垃圾处理、污染防控、灾害预测预报等为代表,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持续推进。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十二五规划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十二五规划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一二年七月目录前言1一、规划基础和背景2(一)发展基础2(二)主要问题3(三)发展形势4二、指导方针和目标5(一) 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6三、重点任务 8(一)严格控制提钒钢总量8(二)推进产业基地建设8(三)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9(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10(五)培育高端产品市场10(六)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11(七)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11四、规划实施 11(一)严格市场准入11(二)实施有保有压融资政策13(三)严格供地用地管理13(四)鼓励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13(五)推进直购电交易试点13(六)加强宏观引导和行业管理14(七)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14名词解释 15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言钒和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用于钢铁、有色及化工的原材料生产。

钒90%用于钢铁生产,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是发展新型微合金化钢材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钛有强烈的钝化倾向,具有优异的抗腐蚀特性。

含钒和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铁路、医疗、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

加强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国钒钛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布局调整、技术升级改造的重要指南,也是钒钛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到2015年。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下,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集约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源保障、产品质量、冶炼深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显著提升,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储量分布进一步探明。

截至2010年底,探明钒资源储量(以五氧化二钒计,下同)4290万吨,比2005年增加199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1%;探明钛资源储量(以二氧化钛计,下同)7.22亿吨,比2005年增加2.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7%。

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

攀枝花市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推进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2013~2017年)》以及《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等,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涵盖范围为攀枝花市全境,实施期限为2013~2017年。

一、发展基础与意义矿产资源富甲天下。

全市共发现矿种7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39种。

钒钛磁铁矿累计探明储量67亿吨,据最新整装勘查工作表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超200亿吨,其中铁储量占全国的20%,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3%、93%和世界的11%、35%,分别居世界第三和第一位,并伴生有钴、镍、铬、钪、镓、铂金等稀贵金属。

煤炭保有储量3.3亿吨,宝鼎煤矿深部勘探预测储量达3.2亿吨。

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及花岗石、石灰石、粘土矿、石墨、汉白玉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铁矿石天然含钒,使攀钢钢轨在柔韧性和耐磨性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全国60%的高铁、地铁轨道采用攀钢钢轨,攀钢是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获得出口免检资格的钢轨生产企业。

2012年,全市钒钛产业实现产值144.08亿元。

钒产业已开发出钒渣、钒氧化物(V2O5、V2O3)、钒氮合金、钒铁(FeV80、FeV50)、含V2O5达99.99%的精钒等系列产品,形成年产钒渣30万吨、钒产品3万吨(折合成V2O5)的能力,钒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在国际市场占有率约20%,初步形成以攀钢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开发的钒产业集群,成为规模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钒产品生产基地。

钛产业已开发出钛精矿、高钛渣、钛白粉、钛铁、四氯化钛、海绵钛、钛锭系列产品,形成年产钛精矿160万吨、高钛渣48万吨、海绵钛2.75万吨、钛白粉50万吨的能力。

钛精矿、钛白粉产量分别占全国市场的70%、20%,海绵钛也在全国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全国最大的钛原料基地、全流程钛工业基地。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十二五”规划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十二五”规划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一二年七月目录前言1一、规划基础和背景 2(一)发展基础 2(二)主要问题 3(三)发展形势 4二、指导方针和目标 5(一) 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6(三)发展目标 6三、重点任务8(一)严格控制提钒钢总量8(二)推进产业基地建设 8(三)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9(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10(五)培育高端产品市场 10(六)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11(七)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11四、规划实施11(一)严格市场准入11(二)实施有保有压融资政策13(三)严格供地用地管理 13(四)鼓励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13(五)推进直购电交易试点13(六)加强宏观引导和行业管理14(七)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14名词解释15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言钒和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用于钢铁、有色及化工的原材料生产。

钒90%用于钢铁生产,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是发展新型微合金化钢材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钛有强烈的钝化倾向,具有优异的抗腐蚀特性。

含钒和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铁路、医疗、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

加强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国钒钛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布局调整、技术升级改造的重要指南,也是钒钛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到2015年。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下,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集约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源保障、产品质量、冶炼深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显著提升,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储量分布进一步探明。

截至2010年底,探明钒资源储量(以五氧化二钒计,下同)4290万吨,比2005年增加199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1%;探明钛资源储量(以二氧化钛计,下同)7.22亿吨,比2005年增加2.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7%。

“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1]2919号)

“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1]2919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1]291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资源综合利用管理部门:为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我委组织编制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了“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领域以及政策措施,同时提出了在工业、建筑业和农林业等领域选择产生堆存量大、资源化利用潜力大、环境影响广泛的固体废物编制实施方案。

现将两份文件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一、《“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主题词:综合利用方案通知附件一:“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对于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缓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总体要求,特提出“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一、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力度不断增强,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全国共伴生金属矿产约70%的品种得到了综合开发,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35%和40%,煤层伴生的油母页岩、高岭土等矿产进入大规模利用阶段。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9%,超额完成规划目标9 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0一二年七月目录前言1一、规划基础和背景2(一)发展基础2(二)主要问题3(三)发展形势4二、指导方针和目标5(一) 指导思想5(二)基本原则6(三)发展目标6三、重点任务 8(一)严格控制提钒钢总量8(二)推进产业基地建设8(三)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9(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10(五)培育高端产品市场10(六)加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11(七)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11四、规划实施 11(一)严格市场准入11(二)实施有保有压融资政策13(三)严格供地用地管理13(四)鼓励尾矿废弃物综合利用13(五)推进直购电交易试点13(六)加强宏观引导和行业管理14(七)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14名词解释 15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前言钒和钛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用于钢铁、有色及化工的原材料生产。

钒90%用于钢铁生产,可以提高钢材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是发展新型微合金化钢材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钛有强烈的钝化倾向,具有优异的抗腐蚀特性。

含钒和钛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铁路、医疗、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

加强钒钛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工业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我国钒钛资源高效配置、产业布局调整、技术升级改造的重要指南,也是钒钛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依据。

规划期到2015年。

一、规划基础和背景(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下,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集约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资源保障、产品质量、冶炼深加工、技术及装备等方面显著提升,为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资源储量分布进一步探明。

截至2010年底,探明钒资源储量(以五氧化二钒计,下同)4290万吨,比2005年增加1990万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1%;探明钛资源储量(以二氧化钛计,下同)7.22亿吨,比2005年增加2.32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37%。

我国钒资源主要赋存于钒钛磁铁矿和含钒石煤中。

钒钛磁铁矿中钒资源占总储量的53%,集中分布在四川攀西和河北承德地区。

含钒石煤中钒资源占总储量的47%,主要分布在陕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贵州等地。

我国钛资源主要赋存于钒钛磁铁矿、钛铁矿和金红石矿中。

钒钛磁铁矿中钛资源占总储量的95%。

钛铁矿中钛资源约占总储量的5%,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等地。

金红石矿储量较少,主要分布在湖北、河南、山西等地。

产业基地雏形初步形成。

长期以来,国家对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依托资源优势,初步建成了以攀钢、承钢为主的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形成了攀钢钒钛、河北承钢、山东东佳、河南佰利联、遵义钛厂、宝鸡钛业、宝钢特钢等一批钒钛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

综合利用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钒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依靠自主研发,创新了超细粒级钛铁矿回收技术、钙法焙烧制取氧化钒清洁生产技术、复合磁选-高效浮选分离钒钛磁铁矿新工艺、氯化法钛白生产工艺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升级。

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2010年,我囯钒制品(以五氧化二钒计,下同)产量6.5万吨、表观消费量4.99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加3.6万吨和3.34万吨;钛白粉产量147.2万吨、表观消费量147.2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加77.2万吨和69.9万吨;海绵钛产量5.78万吨、表观消费量5.76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加4.83万吨和4.72万吨;钛及钛合金材料产量3.83万吨、表观消费量3.69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加2.82万吨和2.36万吨,钒钛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二)主要问题我国钒钛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资源保障、综合利用、产品档次和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问题依然突出。

资源开发粗放,利用水平不高。

资源开采仍存在一矿多釆、大矿小开、采富弃贫等现象。

钒钛磁铁矿中钒资源综合利用率仅47%、钛资源回收率不足14%,甚至还有将宝贵的钒钛铁精矿作为铁精矿用于钢铁生产的现象。

石煤提钒、钛铁矿提钛水平较低,共伴生稀有金属未实现规模化回收。

深度加工不足,未形成集聚优势。

攀西、承德及滇中等钒钛资源优势地区钛精矿产量占全国的95%,但深加工产品钛白粉、海绵钛的产量仅占全国的17%和3%。

国内上海、山东、陕西、贵州、河南等钒钛资源深加工地资源保障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布局分散,物流成本高,产业链短。

产品档次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钒钛产品多属中低档次,附加值较低。

钒功能材料、高档金红石型和专用钛白粉、大飞机用钛及钛合金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自主创新基础薄弱,至今没有引领全球钒钛产业的龙头企业。

工艺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

产业还在大量使用敞口式高钛渣电炉、硫酸法钛白粉生产线和半流程海绵钛生产线,装备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三)发展形势从国际看,世界其他国家钒钛产品生产消费量基本保持稳定,我国钒钛生产大幅提高,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2010年,我国钒制品、钛白粉、海绵钛、钛及钛合金材料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分别由2005年的27%、15%、9%、11%提高到45%、28%、37%、33%,钒制品、硫酸法钛白粉、海绵钛、钛及钛合金材料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

同时,国际竟争曰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技术优势,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在氯化法钛白粉、钛及钛合金冶炼、钒基合金、钒功能材料等尖端技术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出口或在我国合资、独资建厂,扩大在我国钒钛产品市场的份额。

从国内看,“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发展迅速,对钒基合金、钒功能材料、高档钛白粉、大飞机和海洋工程用钛及钛合金等关键品种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对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品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同时,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推进,迫切要求钒钛产业加快转变方式,实现产业升级。

二、指导方针和目标(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钒钛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立足国内市场,坚持控制开发总量,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布局、增强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钒钛产业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由钒钛资源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坚持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立足国内市场,控制资源开发总量,依法合规建设产能,严禁以开发钒钛资源为名,扩大钢铁产能。

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坚持市场引导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产业政策标准的引导,依法整合矿山资源,支持符合先进生产力条件的市场主体发展。

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结合。

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合作。

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提高资源利用和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满足高端领域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合理开发与资源生态保护相结合。

钒钛资源开发要与主要共伴生稀有金属产业化、规模化回收同步,切实做好资源封闭保护和战略储备。

注重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大污染治理、矿区生态修复,实现产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坚持国内开发与“走出去”相结合。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合理开发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支持企业通过各种形式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形成参与国际产业竟争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钒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布局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建设可持续发展钒钛产业体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产业布局形成集聚效应。

结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四川攀西、河北承德等产业基地的深加工产业发展,基地内钛白粉、海绵钛和钛材产量占全国消费需求的50%以上,培育1~2个集资源开发、冶炼、深加工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钒钛生产平稳增长。

结合市场需求和国内外资源供给能力,到2015年,全国形成钒制品9.5万吨、钛白粉210万吨、海绵钛15万吨、钛材6万吨生产总量。

产业基地形成钒制品9万吨、钛白粉104万吨、海绵钛8.5万吨、钛材4.5万吨生产能力。

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钒钛磁铁矿中钒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钛资源回收率达到20%以上,铬、钴、镍等主要共伴生稀有金属实现规模化回收利用。

钛铁矿钛资源回收率达到70%以上,高钛渣冶炼钛回收率达到93%以上,海绵钛生产钛回收率达到89%上,含钒石煤钒资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

自主创新实现新的突破。

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力争在“直接还原-电炉熔分”工艺、氧化钒清洁生产、高钛渣冶炼、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海绵钛生产、含钒石煤资源开发利用等关键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上取得新突破,在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上有重大进展。

高档产品比例大幅提升。

钒铝合金、大飞机和海洋工程用钛及钛合金等产品实现自主化,关键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氯化法钛白粉产量占钛白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5%以上,产品结构明显优化。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减少废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

到2015年,企业环保设施配套完善,污染物100%达标排放;能效水平大幅提高,万元产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0%。

三、重点任务(一)严格控制提钒钢总量严格执行钢铁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在不新增加钢铁产能的前提下,依托产业基地内具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的企业,统筹规划发展周边提钒钢铁企业。

提钒炼钢产能保持在2800万吨规模,其中:攀西基地保持1500万吨提钒钢规模,承德基地保持1300万吨提钒钢规模。

严禁借提钒名义新增炼钢产能。

(二)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综合产业基础、技术水平、资源、能源、物流、环境、市场等条件,重点开发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整顿开发承德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适度开发滇中地区钛铁矿资源;择优在湖北选择一家企业作为含钒石煤提钒清洁生产试点。

推进钒钛深加工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扶持部分钒钛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做精做强。

攀西基地立足于已有的攀钢集团、重钢集团西昌矿业公司、四川达钢等企业,统筹基地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形成钒钛铁精矿2500万吨、标准钒渣60万吨、钒制品4.65万吨、钛精矿240万吨、钛白粉80万吨、海绵钛4万吨、钛材1.5万吨生产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