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元老

合集下载

被遗忘的辛亥元勋卢性正

被遗忘的辛亥元勋卢性正

被遺忘的辛亥元勳盧性正盧性正(1872-1912),是中國同盟會的創會會員,黃花崗起義的參加、領導者,辛亥革命的發動、參與者和軍事領導人。

因為英年早逝,後嗣無人,事跡久被埋沒。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益陽、湖南地方陸續發掘出一些辛亥事跡,其中也包括盧性正的事跡。

盧性正,字淑雍,號枕資居士,筆名世棄仙,1872年生於湖南省桃江縣栗山河鄉碑磯村。

在同鄉前輩夏思痛的影響下,盧性正少年時期就走上了民族革命的道路。

夏思痛是辛亥誌士中年紀最大的革命者。

羅德源在《思痛先生傳》中,說思痛老人從事革命二十多年,44歲反清,55歲加入同盟會,57歲參加辛亥革命,61歲因反袁被投入香港監獄,“戊戌變法以後,中國所有革命之役,無一役不在行間”,“遍走二十二個行省及南洋、日本,求同誌,與孫中山、黃克強、宋教仁、蔡鬆坡遇鹹以師禮事先生,蓋年輩長於諸人,其革命亦最先也”。

1924年,這位民主革命家效屈原懷沙之舉以死殉國。

盧性正三十歲那年,為尋求救國道路遊曆各地。

他剪發留須,著西裝,表示與滿清決裂,並表革命決心。

他剃發留須後,特意拍照明誌,並在照片後麵題詩數十韻寄贈其妻熊夫人。

其末句雲:“正恐爾貌隨不槁,明年我是虯髯蒼蒼叟;掃淨狼煙邀凱歸,與卿同唱中華好!”壯士高歌,聲若金石。

1906年,妻子熊夫人瞞著家人變賣首飾,資助盧性正出洋。

是年,盧性正與黃興及其子黃一歐潛赴日本。

在日本,先生與孫中山、黃興等討論協商,一致同意將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與黃興領導的華興會合並為“中華革命同盟會”,推舉孫先生為會長,黃先生主管事務。

同盟會在日本正式成立,公諸於世,標誌著革命力量的統一,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盧性正與孫中山、黃興、黃一歐等均為同盟會的創始成員。

中山先生在盧性正去世後所撰的挽聯中說他“首讚同盟會”應當是個曆史事實。

有人以秋瑾挽聯中有類似詞句,指中山先生的挽聯為盧家作偽。

我以為這是不可能的。

這副對聯是在盧家族譜中發現的,寫入族譜的時間是1935年。

《何子渊家训》——求真、尚善、包容

《何子渊家训》——求真、尚善、包容

《何子渊家训》——求真、尚善、包容何初麟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逝世前,曾给子孙留下一本《渊公家训》,并将其核心归结为六个字:“求真、尚善、包容”。

尽管经历了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渊公家训》的精髓却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给人启迪,催人奋进。

一、求真“求真”指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去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二、尚善“尚善”即崇尚、实践普世价值中的善行、善念。

善包含吉祥、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固盛认为:善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

这一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儒学的长期浸润密切相关。

然而,我们在探讨中华文化中善的思想时,却不能忽略2500多年前的道家学派。

道家虽以探索宇宙本原之道为其哲学旨归,但其最终落脚点仍然在人道上,在思考社会与人性的本质时,道家同样是求善的,这一点在老子思想中有典型的体现。

老子之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

1、上善若水对于善,《老子》第8章有一个总的看法:“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河上公章句》是这样解释“上善若水”的:“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结合《老子》章旨与“河上注”可以看出,水针对道而言,水的品性几近于道;善则是针对人来说的,个人体道,乃为上善。

唐玄宗疏解此章时,曾指出“水之三能”:“水性甘凉,散洒一切,被其润泽,蒙利则长,故云善利,此一能也。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平可取法,清能鉴人,乘流值坎,与之委顺,在人所引,尝不竞争,此二能也。

恶居下流,众人恒趣,水则就卑受浊,处恶不辞,此三能也。

”注文阐明了水的三种品性及其作用:其一,水无所不在,滋润万物,一切物类皆赖水的润泽而生长。

其二,水以柔弱为品德,不与人争,而是顺随引导,该流则流,当止则止,无所不可。

其三,人之品性,好居上位,恶处下流,而水则处下不争,居污不辱。

回忆辛亥革命元老陶德琨

回忆辛亥革命元老陶德琨
武 ,总理为刘公。因机密外泄 ,l月63 0 1起义未果 ,多
二、积极参 加辛亥革命
人被 捕 。起 义指挥部决 定延长 l天 ,在l 月 1 1湘 、 0 0 63
鄂两省同时发难, 但清政府又拘捕革命党多人。刘公 11年l月, 90 1 祖父陶德琨由意大利那不勒斯上船 当机 立断 ,决定在 11年 1月1 日晚上提前起 义 。经 91 0 0
在10 年8 “ 9 5 月 中国同盟会 ”于 日本东京成立之前 。由 命活 动之 紧急费用 ,另一万两银票交陶德琨暂时保存 此可见 ,祖父在 与孙 中山先生结识 以后 ,思 想觉悟提 作革 命经 费备用 。1 1年 ,刘公到北京陶德琨住处取 93
高很快 ,革命热情甚为高昂。
出剩余 的一 万两银票 ,捐给孙 中山先生作二次革命 的
亥革 命武昌首义 的一处秘密策划场所 。刘公是 辛亥革 命武 昌首义领 导人之一 ,1 0 年赴 日本 留学 ,极 力资 92
助 《 警世钟 》等革命宣传品数万册 ,10 年在 1本结 95 3
识孙中关报 《 民报 》,受孙中山先生之命在湖
后 回到 上海 、武 汉 ,经 湖 北省 咨议 局选 为议 绅 ,作 为湖 北全 省 的最 高级 代表 ,参 加本 省 的上层 政府 , 为督 、府 、司 、道 会 议厅 的审 察 员兼藩 署财 政顾 问
官 。口 因后一个职 务而获得武 昌黄土坡 ( 名首 祖父 现 义 路 )半坡一幢花园洋房居住权 。表祖父 刘公 ( 即刘 仲文 ,是祖父的亲姑表哥 ) 在黄 土坡祖 父家中经常约 见孙 武 、潘善伯等人 ,商谈机要 ,祖父 家也就 成为辛
“ 进会 ”和 “ 共 文学 社 ”分别 积 极在 新 军 内发展 组 织 ,相互之 间常有矛盾 ,给 武装起义的进展带 来许多

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了 革 命 党 ,那 么 开 始 时 他 必 定 似 曾 国 藩 效 忠 清 廷 ,最 后 就 会 如 吴 三 桂 投 奔 李 白
成 一样 利 用 革 命 党 ,再 不 然 就 像 年 羹尧
他 参 加 了 同 盟 会 , 鸿 仙 自此 投 身 革 命 。 范 10 9 6年 1 0月 , 鸿仙 在 东 京 同 盟 会 范
导 白 话文 , 与 领导 了新 文 化 运 动 。 参
武 昌起 义 后 ,清 政 府 被 迫 起 用 袁 世 凯 为 内 阁总 理 大 臣 , 北 皆 寄 之 以 厚 望 。 南 唯 独 范 鸿 仙 挥 毫 逆 扫 , 天 后 以 《 世 三 袁
为 巩 固 和 保 卫 新 政 权 ,范 鸿 仙 亲 赴 江 淮 招 募 壮 士 组 建 “ 血 军 ”, 任 总 司 铁 亲
哀 鸿 。 徽 合 肥 人 。 生 于 安徽 合 肥 北 乡 安 他 的 一 个 农 民家 庭 , 小聪 颖好 学 , 小 年 从 小 纪 就 文 名 远 播 。 10 9 4年 , 徽 寿 县 咸 丰 安 状 元 、光 绪 帝 师 傅 孙 家 鼐 聘 请 他 当 家 庭 教 师 ,范 鸿 仙 得 以结 识 孙 家 鼐 之 侄 孙 孙 毓 筠 。 10 9 6年 孙 毓 筠 自东 京 归 来 , 绍 介
为 “ 虎 人 材 ”, 鸿 仙 撰 文 《 日之 猛 猛 范 今
作 恶 多端 不 得 好 死 ;再 差 一 点 就 是 与恩
虎 人材 》 以嘲 讽 。1 1 年 春 , 呼 之 欲 铭 、 琦 一 样 被 革命 党 暗 杀 。 见 范 鸿仙 予 91 袁 孚 可 出 , 在 待 价 而 沽 , 党 羽 利 用 《推 背 观 察 袁 世 凯 人 品 , 木三 分 。 尚 其 人

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沙舟
【期刊名称】《档案与建设》
【年(卷),期】2011(0)4
【摘要】@@ 范鸿仙(1882-1914),名光启,别署哀鸿.安徽合肥人.他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小小年纪就文名远播.1904年,安徽寿县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孙家卿聘请他当家庭教师,范鸿仙得以结识孙家卿之侄孙孙毓筠.1906年孙毓筠自东京归来,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范鸿仙自此投身革命.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沙舟
【作者单位】南京市博物馆协会,江苏,南京,21001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范鸿仙与铁血军 [J], 史全生
2.附葬中山陵的安徽人范鸿仙 [J], 张耀杰
3.舍身忘家不计名利公正廉明的范鸿仙 [J], 顾玮玮;经盛鸿
4.“愿抛碧血换共和”: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J], 宫博广
5.范鸿仙:愿将碧血换共和 [J], 倪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辛亥革命元勋徐万年

辛亥革命元勋徐万年

“辛亥革命元勋徐万年”系列□首席记者于茂世文图引子徐万年不是一流人物。

纵观辛亥革命,堪称一流人物者,无疑是孙中山、黄兴等。

徐万年不是一流人物。

纵观武昌起义,堪称一流人物者,无疑是孙武、蒋翊武等。

但是,武昌首义,孙中山、黄兴等,皆不在武汉;孙武、蒋翊武等,皆不在现场。

起义在即,群龙无首。

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之间,徐万年成了武昌首义的中流砥柱。

炮是兵之胆。

“辛亥革命第一枪”固然紧要。

但是,“辛亥革命第一炮”同样紧要:南湖炮队炮轰湖广总督府,总督瑞仓皇逃遁,武昌首义就此告成……南湖炮队革命党总代表,正是徐万年。

熊秉坤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几乎成了当下人的一种共识。

熊秉坤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革命党总代表。

但是,一种共识却难以消解诸方质疑。

关乎“辛亥革命第一枪”,向来就有两种说法:工程营率先发难、南湖炮队率先发难。

毫无争议的是,按照义军总指挥部最高会议——“胭脂巷会议”事先安排,武昌首义相约以炮为号,由南湖炮队率先发难。

但是,首义之际,徐万年不在南湖炮队。

因为联络起义事务,徐万年在武昌城内。

在徐万年的回忆录中,他没能履行“第一炮”的任务,转而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偶然“发现徐万年”】河南南阳,向南30公里。

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

瓦店镇西南,白河之东、西湖之西,万亩平畴。

地里,是一人多高的玉米。

万绿丛中,跳跃出一抹红色。

红得灿烂,红得坚毅,也红得寂寥。

红的瓦,铺在房顶;红的瓦,铺在墙头。

院内,苍松翠柏傲然雄立。

它,就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革命首义将领徐万年墓园”。

徐万年生于斯,长于斯,15岁离家远赴湖北襄樊、武汉。

1954年,徐万年贫病交加,死在故乡,安息于此。

徐万年将一缕红色留在了河南大地。

但是,谈及辛亥革命,徐万年却似乎成了一种被遗失在河南乡野的巨大存在。

徐万年也曾留下一批辛亥革命遗物:黎元洪任命其为“稽勋局湖北调查会审察员”的“委任状”,赵秉钧、段祺瑞任命其为“临时稽勋局调查员”的“委任状”(说得通俗点儿,稽勋局就是详细调查辛亥革命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有功之人,然后呈请政府给予褒奖、抚恤、授勋等);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颁授给他的“勋五位章”;中国国民党总理孙文(孙中山)委任其为“本党军事委员”等20多件。

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辛亥革命元老范鸿仙

作者: 沙舟
作者机构: 南京市博物馆协会,江苏南京210018
出版物刊名: 档案与建设
页码: 37-3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辛亥革命;元老;1904年;农民家庭;家庭教师;刊载文章;《民报》;同盟会
摘要:范鸿仙(1882-1914),名光启,别署哀鸿。

安徽合肥人。

他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聪颖好学,小小年纪就文名远播。

1904年,安徽寿县咸丰状元、光绪帝师傅孙家鼐聘请他当家庭教师,范鸿仙得以结识孙家鼐之侄孙孙毓筠。

1906年孙毓筠自东京归来,介绍他参加了同盟会,范鸿仙自此投身革命。

1906年10月,范鸿仙在东京同盟会《民报》刊载文章《刚德之学说》,。

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林森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林友华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又历任福建省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部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委、立法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后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素有抗战元首、平民元首之称。

林森“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功在国家”的特殊贡献。

一、参加反割台的武装斗争,为保卫台湾建设台湾做出独特贡献辛亥革命前,林森在台湾工作并从事革命活动有10年之久,亲身参加了反对日本割台的武装斗争,他在临终前还特别嘱托同僚“一定要光复台湾”。

如今,林森的塑像仍矗立在台北,以林森命名的路名、地名在台湾不胜枚举,随处可见;林森纪念馆、纪念物在台湾也仍然保留着。

林森在台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创建革命团体福建学生会,致力反清革命1903年春,在上海江海关工作的林森发起组织了旅沪福建学生会。

这是比1904年2月的“华兴会”、1904年7月的“科学补习所”、1904年11月的“光复会”成立更早的革命团体。

林森还编辑《闽警》一书,指出了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机的严重性,呼吁国人奋起救亡存,为唤醒民众发挥了重大作用,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907年,黄乃裳指出:“林君在沪……组织福建学生会,聚东西洋及省内外福建学界名人于一堂,共同研究政治、社会、文化事业,为改革中国的准备,其旨趣实堪为世人所崇拜。

其关怀公益,嘉惠后进,实当今中国之第一人。

其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尤属难能可贵”。

这是对林森组织福建学生会所作贡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成功领导九江起义、策动海军反正,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做出杰出贡献1911年10月23日,林森领导九江起义,部署周密,措施得力,结果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弹就光复九江,并且保持了政局的稳定九江起义胜利后,林森进一步策动了清海军“海筹”、“海容”、“海琛”等主力舰起义,参与策划了增援武昌的举动,还推动了“镇江起义”、上海和南京的光复,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做出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时期的元老兴中会:孙中山、陈天华、杨衢云、杨鹤龄、陈少白、尤列、陆皓东华兴会:黄兴、宋教仁、章士钊、刘揆一光复会:蔡元培、陶成章、秋瑾、徐锡麟、龚宝铨、章炳麟、熊成基、陈魏共进会:张振武、焦达峰、孙武、熊秉坤、伍廷芳文学社:蒋翊武、刘复基、张廷辅、胡瑛革命军:黎元洪、吴兆麟、何贯中、李济深其他成员:邹容、陈其美、徐宗汉、林觉民、廖仲恺、谭人凤、林森、唐绍仪荷马李、阎锡山、胡汉民、赵声、陈炯明、郑祖荫、蔡锷、汪兆铭简介附后兴中会孙中山(1866—1925)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陈天华(1875—1905)原名显宿,汉族,汉民族英雄。

革命家,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出色的宣传家。

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清新化县知方团(今荣华乡)人。

母早逝,父为塾师,幼从父识读,因家境贫寒,乃营小卖以补济,然坚持好学不辍。

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尤喜读传奇小说,亦爱民间说唱弹词。

杨衢云(1861-1901)名飞鸿,字肇春,别号衢云,福建海澄(今厦门)人。

在广东东莞出生,中国近代革命家,1890年于香港创立最早的革命组织辅仁文社,并为香港兴中会首任会长,负责策划广州起义。

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杀。

杨鹤龄(1868-1934)字礼遐,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

与孙中山同村,自幼相识。

1886年入广州算学馆,与尤列同窗,又与孙重逢相聚。

1888年毕业后到香港,住在父亲开设的杨耀记商店里,与志同道合的孙中山、陈少白、尤烈昕夕往还,“高谈造反覆满”。

1895年加入兴中会,在港澳一带协助筹募起义经费和开展反清宣传。

辛亥革命后在澳门过着平民的生活,孙常寄钱接济。

1919年5月16日杨鹤龄致函孙求职。

孙批答他日有用人之地,必不忘故人。

1921年9月14日被孙聘为总统府顾问。

1923年4月4日任港澳特务调查员。

1934年8月29日在澳门病逝。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1869年(同治八年七月廿日)出生于江门市郊外海镇南华里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

陈少白天资聪敏,勤啻好学,习字、念书、学写诗文均是同窗中的佼佼者。

21岁入香港西医书院。

与孙中山、尢列和杨鹤龄被清政府称为“四大寇”。

1895年入兴中会,1897年赴台湾设立兴中会台北分会。

1900年奉孙中山命回香港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

为了宣传革命,他还成立了“采南歌”、“振天声”、“振天声白话剧”等剧社。

遗作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文献。

尤列(1866—1939)广东顺德人。

1866年生。

与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等畅谈革命,时人称之为“四大寇”。

1939年病逝于南京,著有《四书章句易解》、《四书新案》等。

陆皓东(1868—1895)近代民主革命者,为人聪明沉勇、真挚、诚恳、能书善画。

陆皓东是孙中山的同乡、幼年的同学。

1883年秋,在香港与孙中山一起加入了基督教。

他提取父亲的遗产作为活动经费,还积极资助在海外活动的孙中山。

广州起义时陆皓东被捕。

1895年11月7日,陆皓东与朱贵全、邱四等一起被绑赴刑场,在敌人屠刀下毫无惧色,英勇就义,时年仅27岁。

华兴会黄兴(1874-1916)汉族,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

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

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

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著作有《黄克强先生全集》、《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及《黄克强先生书翰墨绩》刊行。

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

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

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笔名黄中黄、烂柯山人、孤桐、青桐、秋桐等,汉族,湖南长沙人,1881年3月20日生。

1973年去世。

著名民主人士、学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

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第二任馆长,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清末任上海《苏报》主笔。

1911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学校校长,广东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南方代表。

刘揆一(1878-1950)字霖生,湖南衡山县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杨柳冲。

幼年入私塾,光绪二十九年春,自费留学日本与黄兴结识,民国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刘揆一一度担任国会议员,直到国会解散。

五四运动,赋闲家中,民国22年,刘揆一被蒋介石聘为行政院顾问。

因刘揆一所呈的联共的言论遭到蒋的嫌悪,遂于翌年被罢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揆一留在大陆,任湖南省军政委员会顾问。

1950年11月1日,他在故乡湘潭病逝。

享年73岁(满71岁)。

光复会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中国绍兴山阴人,原籍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

陶成章(1878-1912)汉族,字焕卿,号陶耳山人,浙江会稽陶堰(今绍兴县陶堰)人,民主革命家,光复会创立者之一。

少有志向,以排满反清为已任,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太后未果,后只身东渡日本学习陆军。

翌年回国后,积极参与革命活动,破衣敝屣奔走革命,“四至杭州而不归”,奔走于浙、闽、皖各地联络革命志士。

民国创立后,他力辞接任浙督,积极准备北伐,设北伐筹饷局、光复军司令部,任总司令。

1912年1月14日凌晨,陶成章被受陈其美指使的蒋介石、王竹卿暗杀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35岁。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徐锡麟(1873—1907)汉族,字伯荪,浙江绍兴人,1873年生。

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

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

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

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

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师范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

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

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校副总办、警察处会办;1907年任巡警学堂堂长、陆军小学监督。

龚宝铨(1886—1922)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

原名国元,字未生,号薇生、味荪、味生,别号独念和尚,出生于浙江秀水(今嘉兴)马厍汇。

祖籍上海南汇,清乾隆时(一说太平天国后),其祖辈九牧迁居嘉兴,世居马厍汇。

龚氏世以中医中药为业,传有秘方,所制药酒,名闻江浙。

宝铨父龚寿人,继祖业为医;母吴氏出自文学绘画世家,宝铨自幼承母教,喜爱文史。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肄业于秀水学堂(今秀洲中学),因反对美国传教士而罢课退学。

章炳麟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

后改名绛,号太炎。

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

汉族,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

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熊成基(1887—1910)清末民主革命者。

字味根,江苏甘泉(今江都)人。

江南炮兵学堂毕业,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在哈尔滨谋刺载询被捕遇害。

陈魏(1885—1971)名德毅、德谷,字俶南,号显升,绍兴东浦镇人。

自幼父母双亡,由姨父马幼渔携至苏州抚养,授其书画技艺与武术,自幼精通书法、拳术。

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徐锡麟介绍参加光复会,任绍兴大通学堂监督兼体操教员。

次年,东渡日本国,学习陆军骑兵科,便于起兵反清。

后受清廷留日学生监督王克敏怀疑,被迫改学警务。

徐锡麟、秋瑾事发,清政府通缉革命党人,奉命赴日入东京医科大学攻读医科。

宣统三年(1911)毕业,获外科医学博士学位。

辛亥革命成功,参加讨袁运动。

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加入国民党,任黄埔军校少将军医处处长。

1927年脱离军界,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教授、青岛市卫生科科长、上海市传染病院院长。

1947年7月回绍兴,任浙江省立绍兴医院院长,往返奔波沪杭各地,向亲朋故友、旅沪杭同乡先后募款法币3亿元,建成粗具规模的院楼,门诊病人由日均100人次增至350人次。

1948年,辞去院长职务,在新建南路挂牌行医,创办益民诊所。

绍兴解放后,先后任府山联合诊所所长、稽山中学校医、绍兴市卫校解剖教师、第二医院气功疗法顾问、绍兴市红十字会医师、干事。

曾当选为绍兴市第一届政协委员。

晚年钻研气功,著有《气功机理》、《长寿要诀》、《气功与健身》等书。

共进会张振武(1877—1912)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春三,更名竹山。

汉族,湖北罗田人,寄居竹山。

早年毕业于本县高等学堂,后入湖北省师范学校,受业师时象晋影响,萌发反清革命思想。

甲午战争后,变卖家产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并入体育会,习战阵攻守诸法。

1905年助徐锡麟举义受牵累而避走日本长崎。

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07年毕业回国,于武昌黄鹤楼街小学任教,其间因宣传反清革命几乎被捕。

1909年又参加共进会并负责财务。

1911年成为武昌起义首义者之一,被尊为共和元勋,和孙武、蒋翊武并称辛亥三武。

焦达峰(1886-1911)辛亥革命烈士。

字鞠荪,湖南浏阳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