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构思及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构思及课堂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构思及课堂实录【设计构思】这是一封书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们的信。

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含义。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者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到课文的三、四、五小节,以感受巴金老人的人格魅力和对孩子们的爱。

一.以情境创设触动情感。

真正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教师创设阅读的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彼此以心换心、以情激情的过程。

是学生经历感性思维到理性思考再到精神洗礼的过程。

本着这一设计意图,教学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想让学生与作品、与作者进行交流,以心换心,教师首先要“读懂”巴金老人,只有老师对文中人物有了了解,有了感悟,有了情感,才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和熏陶学生。

教学中,教者创设“巴金老人逝世”的教学情境,收集巴金老人的资料,引领学生走近巴金老人,了解了巴金老人从出生到百岁一个世纪来所经历的各重大事件,感受到巴金老人那崇高的人格精神与文学品位,使学生心中涌动着这样一股激情――巴金老人真了不起!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文本的学习,课文重难点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情感主线引领情感。

由于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心中充满了激情,因此,教者在课堂上不由自主的将这种激情附之在自己的语言中,神态中,由此也感染了学生,学生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

学生那对重点句意思理解的准确表达,那充满感情的朗读,就是心中情感的深情表露,就是学生心灵与作品撞击出来的火花。

教学中,教者把课后人物介绍卡片中的一首诗贯穿到全文教学中。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这首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次出现,从初读出示,到品读再现,到总结升华,每一次出现,都以凝重的感染力打动着学生。

学生对巴金老人的高尚人品的理解,对巴金老人的敬仰之情一步步被激起,被强化。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理解信中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回报家乡。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尊敬长辈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和期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作者信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给家乡孩子的信》。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行学习生字词,并尝试组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生字词学习中的疑问。

(2)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述,感受作者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谈谈对作者信中情感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回报家乡。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 家长协助孩子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范文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给家乡孩子的信》,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2. 冰心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的介绍。

3. 朗读、感悟、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冰心的作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2. 学生分享交流,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给家乡孩子的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作者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冰心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

2. 学生了解冰心的生平事迹和作品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

四、朗读感悟(10分钟)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体会冰心的情感表达。

2. 教师选取优秀朗读片段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学生分享交流,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的学习。

二、表达练习(15分钟)1. 教师提出话题:“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 学生现场写信,表达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和祝福。

3.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相互学习。

三、课堂小结(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家乡、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冰心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朗读、感悟、表达能力的提升。

3. 学生对冰心的作品风格和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拓展活动活动目的:通过拓展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给家乡孩子的信》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小学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之情。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教学难点:1. 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 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冰心的照片,简要介绍冰心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

提问:“你们知道冰心为什么会写这封信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2.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

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讲解。

3. 精讲细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讲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如作者对家乡孩子的关爱、祝福等。

4. 感悟交流: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5. 小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朗读、讨论等环节的表现。

3. 学生在生活中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的行为表现。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字词。

2. 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题目自拟。

3. 收集有关冰心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带入: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情感丰富的表情,引导学生进入作者冰心的内心世界,感受她对家乡孩子的深厚情感。

2. 互动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实录与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实录与反思

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实录与反思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巴金照片)同学们请看,这位是我国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巴金爷爷,今天这节课孙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巴金爷爷的《给家乡孩子的信》。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板书课题。

师:齐读两遍课题。

[由巴金图片导课,让学生首先认识巴金爷爷,知道他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大作家,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解决一下,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课文读完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吧!一堆捏着笔指挥辜负困难羡慕师:(出示“辜负”一词,“辜”变红带田字格)“辜负”的“辜”我们在写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生:上边一个“古”,下边一个“xx。

”生:上下结构,“X)不要写成幸”师:(师边板书边讲)同学们说的对,“辜”是上下结构的一个字,我们在写这个字时一定要注意“辛”的第五笔一定要写长,这样看上去才漂亮。

师:同学们,你们也快把这两个字练写两遍吧。

师:同学们写的字真漂亮。

师:(出示句子: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笔。

)同学们再来看看“辜负”一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是什么?生:让人失望的意思。

师:你真会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以上由认词到写字再到理解词意,使学生能够通过读文,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师:同学们,通过刚才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我知道了巴金爷爷写这封信的时间是1991年5月15日。

师:这位同学读到了写信的时间,同学们,这是书信的格式之一,写完内容后,要在右下角写上日期,日期的上面是写信人的署名。

生:我读到了巴金爷爷在这封信中提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生:我读到了巴金爷爷身体不好,写字困难。

生:我读到了巴金爷爷在信中提到了生命开花。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读书收获都非常有价值。

三、抓住汇报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师:有位同学读到了巴金爷爷在信中提到了“生命开花”,“生命开花”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生读文中话: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他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1小语六上《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1小语六上《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给家乡孩子的信》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十一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出示巴金爷爷的照片)师:同学们认识他吗?你们了解巴金爷爷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巴金爷爷吗?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巴金爷爷的资料)师:(投影出示)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他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

(《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

《短简》等散文集。

师:巴金爷爷是四川人。

虽然他不住在家乡,但是家乡的孩子很想念他,常常给他写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87岁时给孩子们的回信吧。

(板书)【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学习课文之前适当介绍巴金爷爷的有关资料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他为什么写这封信?信中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他的哪些希望呢?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尽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生:自由读文(出示生字词)郭小娟原谅羡慕杰出普通失败成功奉献享受珍惜浪费真诚祝福添光彩争先恐后好不热闹维持生存师:谁来认读生字词?生:读词师:这些字大家认得又快又准确,有什么秘诀?生:多读几遍。

生:遇到不会的请教工具书。

师:对,同学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教工具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年级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三年级语文《给家乡孩子的信》课堂教学案例分享

本次教学案例分享的主题是《给家乡孩子的信》,是让三年级的学生们通过写一封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展望未来的美好愿景。

一、教学目标1.了解信件的概念、格式和常用语言表达方式;2.通过写信表达对家乡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家乡情怀;3.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了解信件的概念和格式。

2.掌握常用的信函语言,如称呼语、开头语、结尾语等。

3.学习如何将家乡的美好景象和记忆,体现在文字中。

4.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自然地引导他们写出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三、教学过程1.引入环节通过让学生说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乡的向往,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2.知识讲解教师展示信函格式,并引导学生掌握常用的信函语言。

3.模仿训练教师提供一篇优秀的家乡信函范文,让学生模仿训练,模拟出一篇自己的信函,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思绪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4.主题思考让学生回忆起自己在家乡的美好时光,并思考让他们最为难忘的经历或事情。

5.写作实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回忆和思考,写下一封关于家乡的信。

6.课后反馈教师可以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所写信函的评价,并谈谈他们读到这些信函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给家乡孩子的信》的课堂教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信函格式和常用语言表达方式,还通过写作实践,加强了对家乡的思乡之情,提升了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了爱好读书和写作的好习惯,培养了其对文字和语言的热爱和理解。

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是相互配合的,而且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为学习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精彩实录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精彩实录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精彩实录《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精彩实录一、切入师:他曾是一位世纪老人,他生前凝聚毕生的激情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家》《春》《秋》等数以千万计的作品,他就是——生:巴金!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巴金的世界,走进他——生:《给家乡孩子的信》。

师:(深情地)一位诗人在《敬寿巴金百年》中这样写到: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这是诗人眼中的巴金,你眼中的巴金是位怎样的老人呢?二、细读师:默读课文,画出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想一想,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巴金,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生:(自由读书、批注达10分钟之久。

)师: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笔,我们一起来交流刚才所得。

交流没有答案的对与错,只有缺席的遗憾!生:“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手不听指挥,不要说给每个孩子写一封回信,或者……”师:先说说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巴金,再读读你画的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句子体悟到了巴金的这种品质。

生:我觉得这是一位关心孩子的巴金。

(教师板书:关心)我注意到了这样一句:“有时候一支笔在我的手里有千斤重,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巴金爷爷有病,年龄又大,拿笔很不方便。

特别是“千斤重”一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师:(出示这段文字,突出“千斤重”)透过这个“千斤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巴金爷爷吃力地写字,非常艰难的样子。

师:巴金先生的一位学生曾经回忆说:巴金写字的时候,手抖的厉害,那支小小的笔怎么也比划不到纸上去,他就用自己的左手推着右手去写。

这哪里是在写字呀,这分明是用自己生命的一点点消耗来换取他思想的表达!生:(用力地点了点头)师:把这个体会带进去读!生:(先自由读,然后指名读)……师:同学们,这“千斤重”的笔饱含着巴金爷爷对孩子们“千斤重”的——生:情——生:爱——师:对,把这份饱蘸的“情”这份大写的“爱”带进去,读出来!生:(指定生:名学生读)师:家乡的孩子们收到这滚烫的话语,怎么能不感动呢?把这份“感动”读出来——生:(齐读)“我有病……”师:老师在读这封信的时候,也关注到了这段内容,有个词语我的印象最深刻——终于!这个词语能去掉吗?生:不能,“终于”最能体会到巴金对孩子的爱!生:“终于”写出了巴金下这个决定不容易,他最终的选择是孩子,不顾惜自己的身体,最能体现巴金对孩子的爱!师:是的,他想念孩子,关怀孩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实录师:(出示图片)知道他是谁吗?生:(齐答)巴金师:你们了解巴金吗?可以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了巴金其人、其事、其作品等。

(略)师:你们是从哪儿获得这些信息的呢?生:参考书上看到的。

生:网上查到的。

师:同学们善于从不同途径去阅读有用的信息,这是会学习的表现。

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有关巴金生平的一段文字,请同学们读一读。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正通顺街。

从1921年公开发表第一篇文章,到1999年2月续写《怀念振铎》一文,巴金一生中创作与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

先后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

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巴金是一种非常快捷的办法。

但要深入了解巴金老人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生:阅读巴金的作品。

师:说得好!文字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我们去读巴金的作品才能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巴金的作品很多,如《繁星》、《海上日出》、《鸟的天堂》等都先后编入了中小学教材。

二、检查预习,感知大意。

上课。

师:1991年,四川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开展“寻访家乡名人”的活动,孩子们纷纷给巴金爷爷写信,87岁的巴金老人收到孩子们的信后,克服年老的衰微,提笔追述了他一生的信念和渴望,写下了《给家乡孩子的信》。

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这封信,感受一位老作家的真诚情怀。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吗?出示生字词,文中生字词会读了吗?郭小娟原谅羡慕生读。

师:字音都读准了,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生:“郭”表示姓。

师:对。

这个我们都知道。

那“郭”不表示姓的时候是什么意思?谁查过字典?生:“郭”是指城墙。

生:“娟”是秀丽美好的意思。

师:所以一般女孩子的名字中用得比较多。

你们所熟悉的人中有吗?学生列举了不少,有美娟、丽娟、雪娟等生:“原谅”就是体谅、谅解的意思。

生:“羡慕”就是因喜爱而希望得到。

师:这是你在字典上查到的意思,那我们平时口头语是怎么说的?生:就是“眼热”。

师:同学们,遇到生字新词,我们可以查查字典,可以想想和它意思相近的词,也可以联系日常生活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意思。

师:课文读熟了吗?请你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说说巴金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主要谈到了哪些内容?学生读后交流。

教师帮助归纳并板书:表示感谢、请求原谅、感悟人生、表达祝福三、品词析句,感悟真爱。

师:巴金写给孩子们的这封书信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用心去读才能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现在,请你用发现的眼光去阅读书信第一、二自然段,在读中哪些话语深深地打动了你,边读边圈划。

学生自读圈划,教师巡回指导并作提示:也许一个标点、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看似平平常常的句子却包含着浓浓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师:下面我们开始交流,发言的同学先朗读你圈画的词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对同一个语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进行补充发言。

师:读信的第一段,你关注到了什么?生:我关注到了两个感叹号,第一个感叹号是“一大堆!”,看出巴金老人收到了家乡孩子写给他的信有许多,老人特别高兴。

第二个感叹号是“好不热闹!”,看出巴金老人读着家乡孩子们的来信,仿佛一群孩子围在他的身边,你一言我一句说个不停,不是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师:你从两个感叹号中品读处巴金老人的高兴之情。

生:我还个关注到了“温暖”一词。

“家乡的孩子们,感谢你们给我这个老人带来温暖。

”我觉得老人除了了内心的高兴之外,还包含着一份感动和感谢之情。

师:是呀,家乡孩子的来信,勾起了老人对家乡的思念,孩子们可爱的小脸,孩子们真诚话语让老人感动,觉得心里热乎乎的,这种感觉就是“温暖”。

我们不妨来想象一下,家乡的孩子们会在信中对巴金老人说些什么?生:巴金爷爷希望你能回到家乡来。

生:巴金爷爷欢迎你到我们学校来。

生:巴金爷爷祝你健康快乐。

生:巴金爷爷你真了不起,你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生:巴金爷爷你的作品写得真好。

……师:巴金老人远离家乡****期遭受着病痛的折磨,孩子们那一句句亲切的问候,美好的祝福,热情的邀请,深深的敬仰,真诚的企盼,深深感动了他,让他觉得温暖。

学生在充分感悟后朗读书信的第一自然段。

师:书信的第二自然段中,你又找到了哪些蕴涵真情的词句,请你读出来,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生:我找到了句子是“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出示信的第二自然段的文字,并画出句子。

师:请大家注意这句话,读书有自己的思考才叫真正的读书,指名读一读。

说说你的感受。

生:巴金老人身体有病,写字困难,但还是提笔给家乡孩子们写信,让我读了很感动。

师:怎么理解“终于”这个词?生:因为老人是忍着病痛给孩子们写信的。

生:因为老人写字十分吃力,有时候笔都提不起来,一支笔在手里有千斤重。

他是忍着病痛写下的这封信。

师:同学们,你们提笔写字是什么感受?拿起笔体验一下。

生:很轻松。

生:轻而易举。

师:可是对一位患病的老人来说,拿起一支笔的感受,如同在提千斤重的东西,这是我们正常人无法想象和体会到的。

巴金老人自80年代初被确诊患上帕金森氏症后,仍然在病魔的折磨下坚持创作。

他写作时连笔都拿不稳,有时刚写几个字,手指就动不了了,要横横不出来,要撇撇不出去,老人只能用左手去推右手。

师:从“无论如何”中感受到什么?生:巴金老人忍着病痛的折磨,终于拿起了笔,为的是不让家乡的孩子们失望。

生:我读到了巴金老人对家乡孩子的爱。

师:同学们,孩子们手里捧读的是一封怎样的信?生:这是一份忍着病痛写下的信。

生:这是一封包含着老人对家乡孩子浓浓的爱的信。

生:这是一封让人感动的信。

生:这是一封珍贵的信。

生:这是一封沉甸甸的信。

师:是的,这是一封凝聚着浓浓的爱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饱含深情;这是一封令人感动的信,因为上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是老人忍着病痛写下的。

师:继续交流令你感动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句子是“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么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

”我从中读到了巴金老人对家乡孩子的思念和牵挂。

生:这里连用了两个“多么”,可以感受到这份爱,这份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师:你真会读书!能透过文字读到它背后的东西。

请你们读读这句话。

学生用情朗读句子。

师:家乡是巴金老人日思夜念的地方,孩子们的来信勾起老人深深的思念和浓浓的乡情,他思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思念着家乡的人们。

老人心中一定还有许多许多的愿望,用上“多么……多么……”说一说。

学生在书上动笔写,片刻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多么想看望家乡的亲朋好友,我多么想看看家乡的街坊邻居。

生:我多么想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我多么想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

生:我多么想走进你们的学校,我多么想走进你们的课堂,生:我多么想看看家乡的变化,我多么想听听家乡的乡音。

生:我多么想呼吸家乡的空气,我多么想闻闻家乡泥土的芳香。

生:我多么想踩一踩家乡的街巷,我多么想尝一尝家乡的小吃。

……师: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对一个年老体衰的87岁的老人来说只能珍藏在心,直至老人离开人世,也没再能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家乡。

此后的10多年,老人是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床上度过的。

我想声情并茂的朗读是表达我们内心感受的最好的方式。

下面就让我们来好好地读读课文。

学生投入地朗读。

:如果你就是家乡的孩子们,你就是信中提到了的郭小娟同学,你读到这些文字是什么感受?想一想后再读。

学生朗读,读后老师让学生评价,并说说听后的感受。

生:他读得很感人,打动了我。

师:打动我们的是质朴的文字背后蕴涵的真情,是书信背后一位可敬的老人。

四、得言得意,领悟生命。

师:第三自然段是这封信的重点部分。

巴金老人是怎样来评价自己的一生?巴金老人又是怎样看待生命的意义的?让我们带着两个问题用心地、细细地读课文。

巴金老人的许多话语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做好圈划,相信我们对信的内容一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收获、新的感悟。

学生自读圈画写批注。

师:交流第一个要点。

巴金老人是怎样来评价自己的一生?生读出圈画的句子,教师将下列句子出示在屏幕上。

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读到了什么?生:我读出了巴金老人的谦虚,他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人,他觉得自己的一生平平凡凡。

师:老师觉得“谦虚”换一个字更合适些?生:谦逊。

师:对。

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巴金是个怎样的人物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文学大师、文坛巨匠、文坛泰斗、大名鼎鼎、如雷贯耳、著作等身、功成名就、出类拔萃、德高望重师:在我们的眼中巴金老人应该是一位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成功的。

而他自己却说——学生读“我今年87岁,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生:他的谦逊还表现在“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

他一生写了那么多的作品,如果没有才华是写不出来的。

师:你体会得不错。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还能读到些什么?生:我读到了巴金写作因为他对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他是用作品表达爱。

生:爱是巴金老人写作的动力。

师:爱也是巴金老人写作的源泉。

师:交流这段信中的第二个要点。

巴金老人是怎样看待生命的意义的?学生读出圈画的重点句子,教师将文字出示在屏幕上。

“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

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

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师:请三名同学来读句子,每人读一句话。

学生朗读。

师:从这些话语中你读到了什么?生:巴金老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而不是享受和索取。

生:生命的意义就是要为社会作贡献。

生:生命的意义就是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

师:如果将这些话凝炼成一句话,你觉得应该是哪句话?生:让生命开花。

师:对!(板书:让生命开花)师:一起读读读读巴金老人的人生箴言,铭记在我们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