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山王爷陵简介
校本教材之传说故事

满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16世纪至19世纪末在祖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祖国东北“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其他兄弟民族对祖国的统一事业,建立了重要的功绩,在现代革命史中,满族人民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涌现出许多人物为祖国的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孙各庄满族乡是天津市唯一的少数民族山区乡,乡域风景秀美,文物古迹众多,,山乡里到处可见的文物古迹,证明着它悠久的历史。
因毗邻清东陵,并位于东陵的风水圈之内,在满族乡的境内有多处清代皇族皇室的陵寝。
虽然这些古迹多毁于世道动乱和战火,但是,它们仍有很多历史的遗迹遍及在孙各庄乡的每一个山村,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本书整理了满族逸事、满族人物故事、满乡传说逸事、满乡红色经典故事、满乡教师故事,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读性,是是满族乡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了解满族文化的丛书,通过阅读学习,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本书的三位作者孙小莹、王宝祥、王洪刚三位老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满族聚集村的老人、网上搜索掌握一手资料,然后再进行素材分类、整理,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斗,终于形成初稿。
目录第一章满族逸事1、“八旗制度”起源2、不吃狗肉典故3、天下第一福的来历4、清朝唯一的太子陵——“八仙陵”5、将军岭由来第二章满族人物故事6、以“孝”治天下7、康熙抗旨与孝顺孝庄8、皇帝带头尊师重教9、启功先生的两个小故事10、朴素的承诺第三章满乡传说逸事12、康熙点穴的故事13、乾隆私访朱耳峪14、吕祖托梦巧断案15、龙须寺的和尚——“罢了,罢了”16、将军岭下无字碑17、太后还原铁瓦寺第四章满乡红色经典故事18、丈烟台伏击战19、革命老区北太平庄20、马连长与爨岭庙突围战21、抗日战争的红色堡垒村—荣山22、智端太平庄炮楼第五章满乡教师故事23、记来自一名满乡孩子的声音24、满族山乡最美教师25、满族山乡的玫瑰花26、不忘初心献身事业第一章 满 族 轶 事一、“八旗制度”起源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东陵乡简介

东陵满族乡简介一、区位:东陵乡位于遵化市西部,东邻马兰峪镇,南接石门镇,北部和承德市兴隆县以长城为界,西部以黄花山与蓟县共融。
遵化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的燕山南麓,毗邻京津承秦地区,属京津唐承秦腹地,北倚长城,南临津唐,东通辽沈,西顾京城。
东陵乡东距遵化市区26公里,西距北京125公里,西南距天津150公里,南距唐山100公里,北距承德100公里,。
东陵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马兰峪镇、石门镇和汤泉乡临近,可以结合这四个乡镇的优势与特色,增进四个乡镇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形成遵化旅游黄金一带。
二、交通:东陵乡处于京、津、唐、秦、承五个大中城市中心地带,交通极为便利。
遵化市西去北京、天津有邦宽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北去承德南到唐山有112国道相连,正在修建的承唐高速公路,必将会使遵化市连接外界的通道更加顺畅。
东陵至石门的石马公路已经成为东陵乡连接北京、天津、唐山的交通干线,为国内外观光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三、自然概况总的说来,东陵乡地处北京、天津、唐山三大城市的外围发展圈。
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良好。
(一)地质年代古老。
地处华北台地燕山隆起带的南缘,地质构造体系属燕山准地槽和冀北纬向构造的组成部分;北部是燕山的余脉。
整个乡多是由蓟运河水系的沙河、黎河冲积而成的大片平原;大部分的土壤类别为粗骨性棕壤,土壤较薄。
(二)农林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植被多为油松、栎树、山杨、板栗。
现已种植的农作物中,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梗稻、白薯、大豆、红小豆。
其中平原以小麦种植为主,半坡地以玉米种植为主,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烟叶、红麻等,以及自给为主的蔬菜生产。
该区干鲜果品资源丰富,包括东陵北部沿山地带,是我国重要的板栗、核桃产区。
盛产苹果、板栗、核桃、柿子、红果、桃、梨等,其他尚有枣、葡萄、榛子等,山区的林业资源也比较丰富。
农业发展的现状是本乡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主产粮食,兼产花生和少量蔬菜,当地农民长期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具落后,肥力不足,地薄,水利条件差。
法库地区介绍

法库县位于辽宁省北部,距沈阳市中心距离35千米。
总面积2320平方千米。
总人口4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法库镇兴法路,邮编:110400。
代码:210124。
区号:024。
拼音:Faku Xian。
行政区划法库县辖8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法库镇、大孤家子镇、三面船镇、秀水河子镇、叶茂台镇、登士堡子镇、柏家沟镇、丁家房镇、慈恩寺乡、孟家乡、和平乡、十间房乡、冯贝堡乡、依牛堡子乡、五台子乡、四家子蒙古族乡、双台子乡、卧牛石乡、包家屯乡。
历史沿革“法库”一名亦称“发库”,是满语音译,意为“鱼粱”,即捕鱼的矮堰。
法库原称“法库门”,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盛京北境的边口门。
故址在今法库镇南75千米的“旧门”。
“旧门”乃清室皇庄故地,濒河产鱼。
“法库”是以其地民族语言,因筑有捕鱼之梁而得名。
及至顺治、康熙年间,“三展皇边北迁其门至今地,名随门来,成为柳边西段的十二边门之一……法库边门”。
法库边门,亦称法库门,发库门,别称八户门,俗称巴虎门。
清末在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法库县,遂为法库县名之始。
法库县境战国时期属燕国的北部边陲。
秦朝属辽西郡。
两汉至隋唐先后为乌桓、鲜卑、契丹之地。
辽代西境设灵山县治,东境属祺州。
金代西境仍为灵山县,东境分属庆云、双城两县。
元初属沈阳路,后改属开元路。
明初属三万卫,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辽东边墙,置本地于其外成为蒙古牧地。
明末南境属清割据政权盛京管辖,北境仍属蒙古牧她。
清初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
边南(俗称边里)分属开原、铁岭两县,边北(俗称边外)原属蒙古“宾、达、博”三王旗地,光绪初年设康平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法库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属奉天驿巡道,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这是法库政区之始。
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法库县,属奉天省。
1945年“九·三”胜利后,成立法库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辽西行署。
迁安清“王爷坟”探微

史实辨析SHISHIBIANXI铝百W◎董连辉清朝皇陵分关外三陵和关内清东陵、清 西陵,而其宗室王公园寝,多在北京市郊及 天津蓟县,河北易县、滦水等地。
鲜有人知的囂,距北京400余里的冀东迁安还有一座 “王爷坟”(将军坟)。
在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宫上村,曾 有3座宝顶大墓.传说为乾隆叔父墓,也有人说是多尔衮在乾隆年间平反时的重建墓。
由于墓在民国期间被土匪盗劫,墓室现已平掉,导致宝顶大墓葬者何人至今不清楚。
笔 者经多方考证认为,该墓主人应为努尔哈赤 曾孙——辅国将军玛锡礼。
乾隆叔父墓的传说20世纪80年代,坐落于迁安城北长城脚下、滦水岸边的宫上村,依山傍水,地域似一小盆地,村北、东、南向都有山,海拔不高,以东南向者为最,山上遍布果树、松 树等林木;一条小河从西北方向绕村向东南流去,河水清澈见底,两岸杨柳依依……据村里老人讲,宫上村地域很有讲究: 村西北方向丘陵上曾有一大圆黑石,恰似鱼 眼;村东南村委会后也有一恰似鱼眼的大圆 黑石,小溪呈反“S ”形环绕村庄,合起来像阴阳八卦图。
根据龙马出河的说法,在此建阴宅,坟主后世能岀皇帝……据说,清皇室在选墓址时,从京城撒出 彩球,彩球所落之地则视为风水宝地。
彩球最后落到宫上村,于是皇家将逝者葬于此,并派出赵氏看坟户。
宫上村董姓始祖董自成、董自能哥儿俩同期 从京畿三河县(今三河 市)迁来,遂繁衍成一山庄——岫松园。
村中老人讲,墓群由3个大 宝顶墓、3个小宝顶墓及11个土墓组成。
附近松林苍郁、鸦声阵阵,已被夷平的迁安“王爷坟”原址50 I 文史精华 /2019.01.±SHISHIBIANXI史实辨析煞是阴森……皇家王爷园寝面积很大,东至张庄子,谓之东看山;南至小崔庄后山,谓之南观亭;西侧是面积宽阔的牧马场,至拦迎安山;北到佛面山,村中还设有阳宅、庙宇。
王室每年总要定期来上坟,骑马乘轿,浩浩荡荡……王室贵族下榻之处称大院,有厅房配房,富丽堂皇。
每逢皇家来人上坟都要提前通知,村民们按时迎接;妇女每次“打抒儿”(单腿下跪)后都会获赠一个银簪或耳环等饰物。
鲁荒王陵:明代亲王第一陵

鲁荒王陵位于孟⼦故⾥邹城市东北的九龙⼭南麓,陵区规模宏伟,建筑典雅富丽,主要建有御桥、陵门、⼆门、享殿和明楼等。
地宫依⼭建造,开⽯凿⽳,距地表26⽶。
墓道全长50余⽶,墓室分前后两室,为拱券式砖结构,磨光⽅砖铺地,⽯门⾦钉。
这座数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民⾮凡的建筑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古⽂化中的灿烂瑰宝。
⽤⼈⽂荟萃、⼈杰地灵来描述邹城是丝毫也不为过的,这⾥有巧夺天⼯的⾃然奇观峄⼭,有宏伟壮观的古代庙宇建筑亚圣府邸,还有⼀个奇异的景致也⾜以在中国的旅游地理中占据⼀席之地——堪称“明代亲王第⼀陵”的鲁荒王陵。
仅活了19岁的荒唐亲王 鲁荒王陵的主⼈朱檀尽管只有19岁的寿命,⽽且他只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个⼉⼦,但是,他的陵墓和他的故事,却不亚于中国历任何⼀个亲王。
陵墓地处邹城东北的九龙⼭南麓,南有朱⼭,东西有卧虎⼭、⽟皇⼭拱卫,⼭前有⽩马⼆泉,为⽩马河源头,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风⽔学的前朱雀、后⽞武、左青龙、右⽩虎的四神⽅位。
朱檀是朱元璋⾸批所封的亲王之⼀。
据明史记载:“鲁荒王檀,太祖第⼗⼦,洪武三年⽣,⽣两⽉⽽封,⼗⼋年就藩兖州,好⽂礼⼠,善歌舞,饵⾦⽯药,毒发伤⽬,⼆⼗⼆年薨,帝恶之,谥⽈荒。
” 朱檀的⽣母为郭宁妃,深为朱元璋宠爱。
也许是因为其母的缘故,朱檀出⽣两个⽉就被封为鲁国君主鲁王,王府所在地为兖州。
兖州为古九州之⼀,北有⾄圣孔⼦之圣迹,南为亚圣孟⼦之故⾥,少昊陵耸⽴于曲⾩之东,伏羲庙位于邹城西南,是“孔孟桑梓之邦,⽂化发祥之地”。
朱元璋重视⽂化,尊孔崇儒,儒家思想被定为明朝的统治思想,他⾮常看重鲁国的地位,因此把⾃⼰最宠爱的⼉⼦封在这⾥。
朱檀初封鲁王时,因为年幼,不能就藩,朱元璋就遣使去鲁国祭告⼭川,⽂⽈:“第⼗⼦建国于鲁国,内⼭川之祀,王实主之。
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神。
”朱元璋⾸先将其封在重要地位的鲁国,继尔派遣使者代祭,⼜亲撰祭⽂,对朱檀的宠爱之情昭然若揭。
明清皇陵简介

明清皇家陵寝是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具体介绍:明陵综述: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崇祯十七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
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陵。
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代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献”是谥号),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清陵综述:满族人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基至辛亥革命后宣统皇帝退位,共历经12帝,统治295年。
清代帝王陵寝,从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为清初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三个陵区。
清东陵和西陵的陵墓从规划建制到建筑造型均仿照明朝,采用集中陵区的手法,安排总入口,从正红门开端,经统一的神道石像生、碑亭及华表,然后分达各陵区。
其布局顺序为:五孔石券桥、牌楼、碑亭、三孔券桥,大月台、宫门、隆恩殿及左右配殿,而后为石平桥、月台、琉璃门、五供、方城(上立明楼)、月牙城、宝城、宝顶。
皇帝、皇后、亲王、公主、嫔妃的陵制级别相当严格,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规则。
孙各庄满族乡特色果品产业介绍

孙各庄满族乡特色果品产业介绍孙各庄满族乡地处蓟县东北部山区,毗邻清东陵、八仙山、梨木台、黄花山等名胜景区,辖区内有清代隆福寺行宫,王爷陵,太子陵等古迹遗址,这里四面环山,春有生机,夏显暇意,秋飘果香,冬献素洁。
在这里没有污染,地下矿物质丰富,昼夜温差大,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孕育出了各种特色优质的干鲜果品,如核桃、板栗、葡萄、柿子、苹果、桃等,详细介绍如下:核桃:孙各庄满族乡栽植核桃历史悠久,界内现存百年核桃古树百余棵,优质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气候环境孕育出口味甘香,营养丰富的皇家御用核桃。
由于其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一直被当地百姓视为果中珍品。
据清代文献记载,清东陵、王爷陵、太子陵、皇家行宫在这一地区修建后,孙各庄满族乡所产的核桃就被禁止外销,统归皇家御用。
相传,乾隆皇帝对孙各庄的核桃风味尤其赞赏,曾留下,“却笑苦求万年药,不及乐此品胡桃”感叹之言。
葡萄:主产于天津市蓟县孙各庄满族乡马家庄村,葡萄栽植面积600亩,其中红提葡萄550亩,克伦生葡萄50亩,该基地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向绿色无公害水果生产方向发展,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
本基地生产的葡萄具有穗重、色鲜味好、粒大而均匀、糖度高、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耐储藏(达7-8个月)等优良品质,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
柿子:主产于天津市蓟县孙各庄满族乡朱华山村、龙福寺村和丈烟台村,其中柿子栽植面积3000亩,年产量在100万斤以上。
此基地生产的柿子果实扁圆肥大,腰部有沟痕,状若磨盘。
果面呈橙黄色,皮薄,无核,汁多,味甜,耐贮藏,内含淀粉、糖、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产品历来被销往中国东北等地。
且价格一直处在华北地区最高峰。
板栗:主产于天津市蓟县孙各庄满族乡东葛岑村、龙福寺村和丈烟台村,栽植面积1355亩,年产量在120吨以上。
燕山板栗又称“天津甘栗”,由于此基地处在燕山山脉,矿藏丰富,生产的板栗个大均匀,颜色好,口感好,品质上承,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优良的品质一直被国内外果品经销商所青睐,产品除国内销售外,一直远销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锦州辽阳皇陵探秘攻略

锦州辽阳皇陵探秘攻略锦州辽阳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皇家陵墓,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文物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探访这座古老陵墓的攻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历史遗迹。
一、概述锦州辽阳皇陵位于辽宁省锦州市辽阳县境内,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和其妃子蕾撒香陵墓。
因其保存完好,是辽代陵墓规模最大、布局最为复杂、构造最坚固的皇家陵墓,成为现代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二、游览路线1.进入景区游览锦州辽阳皇陵,最好选择在早晨或下午,避开人流高峰期。
进入景区之前,最好提前查看一下天气预报,选择好天气。
2.游览顺序辽阳皇陵分为南北两陵,其中南陵规模较大。
游览顺序可以从南陵开始,先参观一些较为重要的建筑和文物,然后再前往北陵。
3.参观重点在南陵中,您可以参观耶律德光的陵墓,欣赏到辽代皇家陵墓的建筑风格和布局。
此外,还可以参观辽代文物展览馆,了解更多有关辽代文化和艺术的知识。
4.北陵探访北陵主要是供皇后蕾撒香陵墓,与南陵相比规模较小。
在北陵中,您可以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庄重的氛围,了解到皇后的生平和功绩。
三、注意事项1.穿着由于辽阳皇陵是一处古代文化遗址,为了保护文物和环境,请游客穿着合适的服装,不要穿着太过暴露的衣物。
2.安全在游览过程中,请务必注意个人安全。
遇到有导游服务的情况下,最好选择有资质的导游,以免走入受限区域或发生意外。
3.文明游览游览皇陵时,请保持安静,遵守公共秩序。
不要随意触摸或破坏文物,做到文明参观。
四、历史背景辽太宗耶律德光是辽朝的重要皇帝,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并发展了辽代的经济和文化。
辽阳皇陵的建造正好是他对辽朝的巩固和提升的象征。
五、结语锦州辽阳皇陵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处重要陵墓,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您对辽阳皇陵的探访攻略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在探访的过程中,希望您可以感受到这座古代文化遗址的魅力,并对中国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花山王爷陵简介石头营村位于蓟县东北部,地处京哈公路北侧,燕山深处。
北与遵化市清东陵仅一山之隔。
这里群山环抱,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在乡境内,建有多处清代皇族宗室的陵寝。
最早修建的黄花山王爷陵,始建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陵区内相继建有荣亲王、裕宪亲王、纯靖亲王、理密亲王、直郡王、恂勤郡王及其二子弘明的陵寝,历时一百一十年之久。
这些皇祖宗室的陵园虽比不上帝后的陵寝豪华气派,但也雕梁画柱、宝顶朱垣,颇为壮观。
可惜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早在解放以前的战乱年代均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初期,碑亭、石碑、宫门、宝顶,残断朱垣,尚有保存。
但是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又遭到进一步破坏,致使地面建筑物拆毁殆尽,现存一片瓦砾。
荣亲王陵寝荣亲王陵寝是在黄花山南麓最早修建的陵园,位于整组王爷陵的最东侧。
陵址东西宽50米,南北长110米,建有宫门三间,享殿三间,西值班房三间,宝顶、地宫。
地宫顶部为圆形,券门外砌有金刚墙将地宫门封住,地面设有立一统石碑,但在清理被盗地宫时却发现一合汉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和硕亲王,朕之第一子也……。
”和硕荣亲王(1657-1658)顺治帝的第四子,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所生,生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丑时,死于顺治十五年正月二十四寅刻,在世仅三个多月即夭亡。
其母深得顺治帝的宠爱,为安慰这位爱妃,顺治帝追封这个连名字都未取的皇子为“和硕荣亲王。
”尽管如此,董鄂氏还是经不起丧子的精神打击,于两年后也忧郁而死。
荣亲王既然是顺治帝的第四子,为什么在随葬墓碑上却刻为“朕之第一子”呢?原来在顺治帝的八子之中,惟有荣亲王为皇贵妃所生,贵妃虽次之皇后,但顺治帝的宠爱却超过了当时皇后,在封建社会,“母以子贵”与“子以母贵”并存,这正表明了顺治帝对董鄂妃的宠爱和对娇儿的怀念。
理密亲王陵寝理密亲王陵寝位于荣亲王陵寝以西百余米,建于雍正三年,陵址东西宽40米,南北长140米,建有宫门、享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建有碑亭,竖有一统石碑,记述墓主生平。
地宫两侧建有陪葬墓室,地宫为园顶,墓室为平顶。
整个陵寝环以朱垣。
理密亲王允礽(1674~1724)康熙帝的第二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小名“保成”,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死于雍正二年十二月,终年五十一岁。
允礽自幼受到皇父的宠爱,被视为掌上明珠。
康熙十四年,允礽年仅一岁即被立为皇太子。
允礽天资聪颖,加之皇父和老师的教导,文通满汉,武熟骑射,在众多皇子中允礽不但受宠,而且拥有特殊权利。
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命太子允礽代行祀礼,负责处理各部奏章、军机要事。
过分的宠爱,使允礽养成了娇纵和暴戾的性情,上不敬皇父,下不爱兄长,对臣民百姓更是凶狠残暴、目无法度。
对允礽的行径,康熙帝十分伤心和气愤,曾在众臣面前哭诉允礽的罪过。
于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废除了允礽皇太子,并由其兄允禔看守囚禁上驷院侧。
在允礽被囚禁期间,皇三子允祉告发允禔为夺太子位而利用“魔术”加害于允礽,当康熙帝确信允礽被害至狂,对自己以前行为一无所知,又迫于众皇子拉拜结伙,争相夺嫡,群臣纷纷建议复立皇太子,不得已康熙于四十八年又复立允礽为皇太子。
时过二年,康熙帝又发现允礽不改旧习,与大臣结党营私,以“不仁不孝”之罪再度废除皇太子允礽,禁锢于成安宫。
康熙四子胤祯登基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进一步加强了对争夺宫权的防范。
两立两废的皇太子允礽移居到祁县郑家庄,被重兵看守,直至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幽所。
死后追封为理密亲王,葬于黄花山陵寝。
裕宪亲王陵寝裕宪亲王陵寝位于理密亲王陵寝以西120米,建于康熙年间,陵址东西宽63米,南北长176米,建有宫门、享殿、东西配殿各三间,小碑亭一座,享殿前“双龙戏珠”陛阶石雕工细腻,栩栩如生,环以朱垣,宝顶另建有环垣,呈里外双墙,地宫均用汉白玉石块雕砌而成,地宫石门及门檐石雕精细,宫顶刻有花纹图案。
殿脊饰有脊兽,碑楼位于陵寝之外,竖立一统石碑记叙墓主生平。
此陵寝无论从建筑规模到工程标准都超过其他陵寝。
裕宪亲王福全(1653—1703年)顺治帝的第二子,宁懿妃栋鄂氏所生,生于顺治十年七月初七丑时,死于康熙四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酉刻,终年五十一岁。
福全一生是比较有作为的,康熙六年五月封裕亲王,参与议政。
康熙二十九年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勾结沙俄、率叛军进扰内蒙乌朱穆秦,福全被任命抚远大将军征讨噶尔丹,八月,大败噶尔丹厄鲁特兵于乌兰布通,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
但是,福全没有乘胜追击,全歼残敌,而是听信了噶尔丹信使的游说,中了缓兵之计,贻误了战机,十一月,福全奉命还师京城被议罪,免去爵位,罚俸三年,撤三佐领,取消议政权。
康熙三十五年,福全曾两度随康熙御驾亲征,彻底打败了噶尔丹,福全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患病,康熙亲临其府探视,后来康熙巡视塞外,得知福全病逝,马上返回京城临丧。
福全生前“入而预闻大政,出而诩赞戎机”,是清朝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与康熙帝的兄弟之情极为深厚,福全死后,康熙帝曾命画工精绘画像,康熙帝与福全并座于桐荫之下,以示手足同老之意,死后加谥为“宪”,称裕宪亲王,当地称之为“大王爷”。
纯靖亲王陵寝纯靖亲王陵寝位于裕宪亲王陵寝以西100米,建于康熙二十一年,其规制与裕宪亲王陵寝相同。
当地称“三王陵”。
纯靖亲王隆僖(1660-168O年),顺治帝的第七子,庶妃钮氏所生,生于顺治十七年四月二十日丑时,死于康熙十八年七月十五日申刻,时年二十岁。
康熙对自己的七弟颇有感情,康熙十三年,即封隆僖为纯靖王,第二年分给佐领,康熙十八年七月纯靖王隆僖病重,康熙帝不但派御医给予调治,还亲临病榻看视。
隆僖病逝,康熙帝十分悲痛,辍朝三日,亲临祭奠,加谥为“靖”,并亲自书写了隆僖的碑文。
康熙二十年,葬于黄花山陵寝。
直郡王陵寝直郡王陵寝位于纯靖王陵寝以西150米,建于雍正十二年,陵址东西宽40米,南北长140米,建有享殿、宫门、宝顶、地宫、环以朱垣,地宫为大理石平砌而成,东西宽1O米,南北进深9.5米,券高7米,有一道宽3.2米,高1.8米的石门,直郡王是夺嫡失败被囚幽死,生前爵位已降至贝子级,所以他的陵寝规制比其他陵寝略为逊色。
直郡王允禔(1672-1734)康熙帝第一子,惠妃那拉氏所生,生于康熙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午时,死于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卯刻,终年六十三岁。
允禔实为康熙帝的第五子,因前面四个皇子均早殇,允禔在成年皇子中最大,所以列为皇长子。
但其母那拉氏是一位庶妃,不如皇二子允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的身份高,所以允礽被立为太子,继承大统,对此,允禔表面遵从父命,但内心却不服气,一直耿耿于怀。
允禔虽不是皇太子,但在诸多皇子中较为聪明能干,深得康熙帝的器重和爱戴,每次出巡,必带允禔跟随。
康熙二十九年,年仅十八岁的允禔作为付将军随伯父福全领兵征讨噶尔丹叛军。
康熙三十五年,允禔又随父御驾亲征,在历次征战中允禔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其人力大无穷,被人们誉为“神力王”,同年三月被封为直郡王。
康熙三十九年随康熙巡视永定河堤,并主持永定河的疏浚工程。
允禔为夺皇权,继承大统,时刻在寻找机会。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允礽由于“不仁不孝”被废。
由允禔负责看守,允禔以为夺嫡机会已到,便企图利用喇嘛教的“魔胜”巫术加害于允礽,此事被皇三子允祉告发,康熙震怒,斥责允禔“凶顽愚昧”、“乱臣贼子”,井于十一月将允禔夺爵监守二十六个春秋,直至雍正十二年十一月被幽死自己府中。
雍正帝命以贝子例殡葬于黄花山园陵。
恂勤郡王陵寝恂勤郡王陵寝位于直郡王陵寝以西60米,建于乾隆二十年,其规制与直郡王陵寝大致相同。
这里埋葬着恂勤郡王允禵和其子多罗贝勒弘明,陵前立有两统墓碑,记载死者生平(1688~1755年)是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初排行居二十三,当地亦称“二十三郡王”。
其母为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生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初九,死于乾隆二十年正月初六,终年六十八岁。
允禵的人生道路极为坎坷,年轻时在政治舞台上曾崭露头角,受到康熙帝的赏识,经常随康熙帝外出巡视,并于康熙四十八年封贝子。
允禵是在诸皇子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将才,三十岁便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带兵出征西藏,征讨策妄阿喇布坦,转战边陲,屡建战功。
允禵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弟兄结成仇敌。
雍正继位后,允禵自恃功威,对雍正很不服气,拒行跪拜君臣之礼。
雍正摄于允禵的威望只好采取拉拢手段。
于雍正元年五月,进封允禵为郡王,但允禵仍居功自傲,不思改悔。
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弹劾允禵任大将军时苦累兵丁,侵扰地方糜费军币。
夺爵降至固山贝子,发落到马兰峪看守康熙的景陵。
雍正四年五月,允禵被撤回京城,以“不能悔悟,又造大逆之言,遥惑众听”等罪名,将允禵禁锢于景山寿皇殿,直到雍正帝亡。
乾隆登基之后,允禵获释,并于乾隆二年封国公,乾隆十二年元月晋封贝勒,乾隆十三年正月复封恂郡王。
乾隆二十年允禵病折,加“勤”,称恂勤郡王。
悼妃陵寝悼妃陵寝位于黄花山陵寝东北4里处的牤牛山下,靠近孝陵陵寝,建于顺治十五年,建有享殿、地宫、宝顶等,环以朱垣。
此陵寝先后葬有悼妃、贞妃与恪妃,当地称悼妃陵。
康熙五十七年迁葬孝东陵,废了此处园陵,现已夷为平地,遗址尚可辨认。
悼妃,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和硕达尔汗亲王曼殊锡礼之女。
幼年进宫未行册封,即成为顺治之妃。
顺治帝十五年三月死在宫里,追封“悼妃”。
贞妃,董鄂氏,轻车都尉巴度之女。
顺治帝殡天之际,这位痴情妃女竟以身殉主。
康熙继位后,为昭淑德,追封董鄂氏为贞妃。
洛妃,石氏,户部侍郎石申之女,汉族人。
选入宫后受到顺治帝的特殊优待,赐她居住永寿宫,穿汉族服装,册封为恪妃。
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恪妃甍。
康熙不但给予厚葬,还追封为皇女考恪妃。
太子陵寝太子陵寝位于黄花山陵寝南八华里的朱华山南侧。
这里埋着乾隆皇帝的两个皇子、五个阿哥和一位公主,都是早殇的孩子。
当地称“八仙陵”。
陵园规制宏伟、豪华气派,建有享殿五间,东西庑各五间、宫门外两厢为值班房和神厨库,所有屋顶均饰以绿色琉璃瓦,环以朱垣。
陵园内,三座地宫并列排开,紧密相连。
中间石券埋葬着端慧皇太子永琏,死时仅九岁。
左侧石券埋葬着悼敏皇子永琮,死时仅满两岁。
葬于此券的还有乾隆帝第九子和第十子。
右侧为砖券,内葬有乾隆帝第十三子永王景,十四子永璐及十六阿哥。
乾隆帝的八公主单独葬在宝项前的东南角。
在皇太子陵寝西侧,另有一座十二贝勒陵寝。
埋葬着乾隆的第十二子永王基,永王基生母是皇后乌喇那拉氏,生于乾隆十七年四月,死于乾隆四十一年正月,时年二十五岁。
嘉庆四年三月追封为贝勒。
其陵寝归制较小,为布瓦盖顶,比起太子陵大为逊色。
原因在于其母早在乾隆三十五年就被废了皇后的封号,受到冷落,其子地位也就低于其他皇子了。
太子和贝勒两陵寝均毁于民国初年,现陵址成为一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