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天与孔孟的天概念

合集下载

荀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荀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联,只看到人的生物性之存在,从而力主性恶论,这并非完全没有意 义。但他由此而完全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却是学有未达。实际上,孟子并非不承认荀子所言, 且其陈义更高。孟子看到了荀子所看到的东西,但荀子没有看到孟子所看到的东西。是以在对 人性的阐发上, 荀子较孟子毕竟差一筹。
荀子主张性恶,看到了人性消极的一面,从而欲矫正这个消极的一面, 于是,重视外在的礼义 法度,从而把人提升到“涂之人可以为禹”之境界。但荀子达到这个境界靠的是外力而不是自觉, 蕴含着走向暴力与专制的危险,后来其弟子韩非与李斯完全走向法家,正是这个原因。
荀子之所谓心具何特质?它似乎就是一个虚空的大容器,里面空无一物。虚一而静就是把心打 扫干净,呈现其本有之虚空,不让异物与杂质占据, 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大清明”。这样一个大清 明之心方能知“道”。不然,若以“已臧害所将受”,必不能知“道”。荀子之心论类似于西方哲学家洛 克的白板说,认为人心只是空无寥廓之容器。这样,荀子析心与道为二,不似孟子,心非白板 而具四端之能。
第二,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性恶》篇的中心思想,在文中反复出现。这里表达 了两个意思:其一,人性根本为恶;其二,通过后天的教化,人可以为善,这就是所谓的“化性 起伪”。
荀子为什么说人性是恶的呢?他是从人的生物本能看。“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 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这些都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谁也不能否认。如果人类任凭这个本 能发展下去而不加以抑制, 则诚如荀子所言,“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淫乱 生而礼义文理亡焉”。这根本是禽兽而不是人类社会。因此,荀子认为,人类社会要善治就必须 正视这个恶的本性而加以“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从而使本性为恶的人做到善。
第三,心论。在孟子那里,性是虚说而心是实说。孟子主张性善,但性善到底是什么呢?要落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

中国文化中“天”的几层涵义在中国文化中,“天”有着深厚的涵义和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天”的几层涵义:1.物质之天:这是“天”最直接、最表象的一层涵义。

人们经常用“天空”、“天气”等词汇来描述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

比如,“今天天气真好”,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天空,表示人们所处的大气层。

同时,“天”还可以表示日月星辰等天体,如“天文学家”。

2.主宰之天:在古代,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皇帝被称为“天子”,表示他是天的儿子,是代表天来统治万民的。

同时,“天”也被认为是各种自然灾害和祥瑞的意志所在,如“天灾人祸”、“天降祥瑞”。

3.道德之天:在儒家思想中,“天”不仅代表物质之天,还代表着宇宙的道德秩序和伦理规范。

儒家经典《中庸》中就有“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等关于“天理”的论述。

在这里,“天理”即是指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4.命运之天:在古代中国,人们经常认为“天”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人们常用“天命”一词来表示无法抗拒的命运或安排。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爱情悲剧就被称为“天命难违”。

5.神秘之天:在中国文化中,“天”还代表着神秘、玄妙的一面。

人们常用“天机不可泄露”、“天意难违”等成语来形容一些不可言喻、无法解释的现象或事件。

这种神秘色彩使得“天”在很多宗教信仰和民间传说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6.自然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物质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自然界的代表,超越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范畴。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宇宙等概念,强调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与人类社会形成对比。

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7.超越之天:这一层的涵义与道德之天有些相似,但更强调的是“天”作为超越人类的存在,具有更高的智慧和境界。

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层面,是人们追求真理、智慧和自由的终极目标。

比如,“天外有天”就是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自然之天与宗教之天——荀子之“天”概念新解

自然之天与宗教之天——荀子之“天”概念新解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那么,何为天?何为自然之天,何为宗教之天?自然之天与宗教之天的关系怎样?这是研究天人关系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潘志锋把学界关于“天”的涵义的观点归纳为六种:1、一义说,以季羡林为代表,认为“天”即大自然。

2、二义说,以王明为代表,认为“天”一指有意志的天神,一指自然的天体。

3、三义说,以张岱年先生、宋志明为代表,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宋志明说“天有主宰、自然、义理三种涵义”。

4、四义说,以康中干为代表,认为“天”指意志之天、无为之天、道德之天、自然之天。

5、五义说,以冯友兰先生为代表。

冯友兰先生认为天有五义: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任继愈先生也主张天有五义:主宰之天、运命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

6、混沌说,以刘泽华为代表,认为“天”是一个混沌概念,神、本体、本原、自然、必然、命运、心性等等均在其中。

这个归纳很全面,囊括了学界对天的涵义所提出的不同观点,然而目前被广泛承认并引用的是冯友兰先生的天有五义说。

冯友兰先生总结出“天”这个名词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五种涵义:一是“物质之天”,即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也即与地相对之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太空。

二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即宗教中所说的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

三是“命运之天”,即旧社会中所谓运气。

四是“自然之天”,即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的自然。

五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即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冯友兰先生认为,唯心主义者所说的“天”是“主宰之天”或者“义理之天”,而唯物主义者所说的“天”是“物质之天”或“自然之天”。

张岱年先生与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异曲同工,最高主宰相当于主宰之天与命运之天,广大自然相当于物质之天与自然之天,最高原理相当于义理之天。

物质之天也就是自然界存在的天,对于古人来说,它与自然之天是一回事,因为在古人眼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四季更替等现象都属于天之运行的范畴,并没有对大气构成的那个天与自然现象进行区别对待。

儒家对天的理解

儒家对天的理解

儒家对天的理解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对天的理解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儒家对天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天的本质和属性,二是人与天的关系。

儒家对天的本质和属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万物的根源和统一之道。

孔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这句话意味着天具有智慧和意志,能够赋予人们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儒家将天看作是一种超越人类的存在,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

儒家还强调人与天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一种有特殊智慧和道德的存在,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儒家伦理学中,天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天赋给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

儒家认为,人应该遵循天的旨意,做到天人合一,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对天的理解可以从“天人合一”和“天命”这两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首先是“天人合一”,儒家认为,人应该顺应天的意愿,追求道德、仁爱和智慧,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的要求。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个人、家庭和社会都能够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其次是“天命”,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发挥最大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儒家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认为人应该根据天的要求,自觉地履行自己的天命,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

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中,曾有“在天成化”、“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命”等论述,进一步阐述了儒家对天的理解。

其中,“在天成化”强调了人与天的关系,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个人和社会都能够达到和谐的状态。

而“天命之谓性”和“天命之谓命”则强调了人的天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儒家对天的理解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最高存在,具有智慧和意志,是人类行为准则的最高标准。

儒家强调人与天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和“天命”,认为人应该顺应天的意愿,履行自己的天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作为儒家法律思想基础的“天”乔飞

作为儒家法律思想基础的“天”乔飞

作为儒家法律思想基础的“天”乔飞乔飞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原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内容摘要:“天”是儒家法律思想中的基础性范畴;学界对中国古代“天”的内涵理解不一,各种观点异彩纷呈。

按照儒家之集大成者朱熹对“天”的理解,可以将“天”总结为“物质自然之天”“神灵主宰之天”“义理规则之天”三个方面。

今日看来,这三个方面又可以整合为“位格之天”,荀子、朱子以及王阳明对“天”的理解皆莫出其右。

“位格之天”显明了“天”的生命属性、伦理属性以及至高、永恒等属性,其不仅创生了万物与人类,还对万物和人类拥有主权;权力的来源、法律的创制、司法的过程等儒家法律思想核心问题,无不与“天”有关。

对儒家之“天”进行本体性思考,可以使人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本源和根基。

关键词:儒家;天;法律文化作者简介:乔飞,男,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西法文化比较。

“天”是中国哲学中最基础的本体论概念,更是儒家法律思想的基础性范畴。

关于对古代中国思想中“天”的理解,近代以来学界已有丰硕成果;尽管观点不一,但却异彩纷呈【1】。

如梁启超将“天”分为“以形体言天者”“以主宰言天者”“以命运言天者”“以义理言天者”四类,[1]冯友兰将“天”分为“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五类[2]。

时至当代,任继愈先生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分为“主宰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人格之天”五类[3];汤一介先生将中国历史上的“天”归纳为“主宰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三类[4]。

在法学界,法史学家范忠信教授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天”归纳为“自然之天”“神灵主宰之天”“道理之天”“天国之天”四类[5]。

这些总结、分类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中国古代之“天”的丰富内涵,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不过,这些总结、划分都是立足于中国古代哲学儒法道墨之整体,未能专门就“儒家之天”进行研究。

本文认为,“天”是儒家法文化的基石,儒家法律思想的价值观念皆由“天”观念演变而产生出来。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孔孟老庄的人格修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孔孟老庄的人格修养》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国学基础作业1【单选题】(2分)老子说“善用人者,为之下。

”中的“为之下”是指()。

A.经常吓唬人B.使人处于下位C.处人之下位D.对人态度谦下2【单选题】(2分)孔子所说的“下不而上达”,是指向下学习做人,向上传达给()。

A.天B.上司C.天子D.国君3【单选题】(2分)庄子笔下的“浑沌”所代表的是()。

A.糊里糊涂的人B.不清不楚的人C.浑然的整体D.不明不白的人4【单选题】(2分)“知其不可而为之”说的是哪一个学派()。

A.道家B.儒家C.法家D.墨家5【单选题】(2分)在西周的官职中,与大夫地位相同的是()。

A.庶人B.卿C.诸侯D.士6【单选题】(2分)关于“有与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无是看不见的存在B.有是看不见的存在C.无是不存在D.有是存在7【单选题】(2分)子在齐闻(),三月不知肉味。

A.《韶》B.《雅》C.《颂》D.《武》8【单选题】(2分)庄子笔下的“至人”()。

A.好名B.无己C.无功D.无名9【单选题】(2分)庄子认为,自然界发出的声响是()。

A.天籁B.地籁C.人籁D.物籁10【单选题】(2分)“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说明“道”()。

A.存在于天地之后B.与天地同时C.在天之后地之前D.存在于天地之前11【单选题】(2分)庄子笔下蝉与小鸟代表的是()。

A.凡人B.圣人C.至人D.神人12【单选题】(2分)《汉书·艺文志》认为哪一家不入流()。

A.纵横家B.小说家C.杂家D.农家13【单选题】(2分)现代通行的《老子》版本是以()为底本的版本。

A.马王堆帛书甲乙本B.王弼本C.郭店竹简甲乙丙本D.河上公本14【单选题】(2分)老子说:“智慧出,()”A.有仁义B.有大伪C.有慈孝D.有忠臣15【单选题】(2分)《庄子·齐物论》中的“齐物”一词是说()。

A.万物相同B.万物平等C.万物一体D.万物整齐16【单选题】(2分)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 中国文化概论

列出天人合一的天的四层含义并作简要说明中国文
化概论
在“天人合一”的概念中,“天”有四层意思,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意志之天和义理之天。

天也是世界、宇宙,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无限与有限自然界大环境。

人之于大自然来说,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地球的滋生物,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压力、水、食物等等必需的环境条件,人与自然不可须臾分离。

即便是人步入太空,还要必须配备从地球上带去的生活必需品。

从人文意义上,“我”(人类)给大自然(包括自身)进行格物、命名、释义、延伸,赋予大自然(天)中的各种器物与现象以各种内涵与意义,从而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与存在。

从大自然(天)为“我”(人类)所觉、所识、所命、所用,无“我”则“天”(大自然)无名、无用、无益,乃至于至没有任何哪怕是讨论的任何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人)与“天”(大自然)之间也是不可以、也是不可能轻易、简单地割裂的。

这是人与自然界(天)在人文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儒家对天的理解

儒家对天的理解

儒家对天的理解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对于天的理解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对天的理解源于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万物之始,万物的根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力量。

下面就儒家对天的理解进行一些详细的阐述。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支配者。

在儒家的观念中,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拥有无穷的智慧和能力,能够创造和调控整个宇宙。

儒家经典《大学》中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说,意味着天的道德准则应该贯穿于全人类,使人类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儒家的这种观点,强调了天的伟大和权威,也强调了人类应当顺应天的意志。

儒家认为天具有无所不知的智慧。

在儒家经典《尚书》中,有“天生万物,以养人民”之说,意味着天对万物都了如指掌,能够给予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切。

儒家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天的智慧,遵循天的道德准则,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儒家强调的“仁爱”、“礼义”、“忠诚”等美德,也是基于对天智慧的理解和顺应。

第三,儒家认为天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源。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之说,意味着人类的本性和道德行为都来自于天。

儒家认为,人类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在儒家的伦理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都是源于天的道德准则,需要人们以仁爱、忠诚、礼义等美德来实践。

儒家认为天是人类命运的决定者。

儒家经典《礼记》中有“天下无疆,人民无主”之说,意味着天决定了人类的命运,人类需要顺应天的意志去生活。

儒家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天的安排,努力奋斗,才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

儒家的这种观点,强调了人类个体对天命的顺应,也强调了人类的自我努力和奋斗。

儒家对天的理解是基于对宇宙运行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形成的。

儒家认为,天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支配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智慧。

儒家认为,人类应当顺应天的意志,遵循天的道德准则,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